文藝卻不矯情,張艾嘉活出了成熟女人最好的樣子

2021-02-22 外灘TheBund

喜歡就在公眾號主頁「置頂」我們吧!

羅大佑口中的「小妹」

李宗盛、梁詠琪叫她「張姐"

劉若英、李心潔是她的徒弟

年輕時轟轟烈烈,到老來雲淡風輕

不完美的張艾嘉,活出了很多人心中完美的樣子

很多人、特別是很多女人,在提到張艾嘉的時候,都會說「我想活成她的樣子」。

美麗、事業、家庭、氣質,這些詞似乎在這位臺灣女人身上,有了最完美的具現。

作為演員,她是兩屆金馬影后、兩屆金像獎影后、一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作為歌手,雖然唱片數量不多,但《愛的代價》傳唱二十幾年,羅大佑為她寫《光陰的故事》《童年》《小妹》。

作為導演、製作人,她是臺灣與香港新浪潮的親歷者之一,發掘了楊德昌、許鞍華,幫助過羅大佑、李宗盛。

與她合作過的導演多是頂尖的大牌——胡金銓、徐克、李安、杜琪峯、洪金寶等。

她是羅大佑口中的「小妹」,李宗盛、梁詠琪叫她「張姐」,劉若英、李心潔是她的徒弟。

與她同時期的女演員林青霞、林鳳嬌,二十幾年前就已經退出影壇,結婚生子。

而15歲出道的張艾嘉,60多歲仍然活躍在影壇第一線,在《華麗上班族》裡與周潤發唱歌跳舞,在《山河故人》裡與19歲的小男生談戀愛。

今年,她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相愛相親》,更是一下斬獲七項金馬獎提名——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原創歌曲,個個都是大獎。

在《朗讀者》上,董卿介紹她說:「20歲時候的風風火火,30歲時候的轟轟烈烈,如今60歲時候的她仍然在續寫傳奇。」



張艾嘉導演的電影基本都是文藝片,總是愛講女人,講愛情。

導演處女作《最愛》就像一個中年版的《七月與安生》,關於兩個女人友誼與愛情的糾結;《心動》是初戀的酸酸甜甜;《少女小漁》講少女的孤獨與真實;《20 30 40》是三代女人的愛情與生活; 《念念》則是從女性視角出發的與自己和解。

《最愛》拿下金馬、金像獎雙影后

張艾嘉電影中的女人,往往細膩、文藝、敏感,又痴情,這些都和她自己豐富的感情經歷不無關係。

張艾嘉出身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是空軍軍官,在她一歲的時候就去世了,童年父親角色的缺失,讓她對年長的男人格外鍾情。

她的外祖父魏景蒙曾為臺灣新聞局局長,與蔣經國走得很近。張艾嘉曾在《康熙來了》裡坦承,當年在美國讀書時與蔣經國二子「彼此互相吸引過,走到後來,回到現實,我自己知道一定要踩煞車。」

張艾嘉與母親

回臺灣後進演藝圈,從電臺主播做起。1972年去香港,籤約嘉禾,不到一年,則因為與金川的戀情與嘉禾解約。

張艾嘉與金川

1979年嫁給比她大16歲的美聯社香港分社長劉幼林,只是因為覺得自己25歲了,該結婚了,也想有個人依靠。

但婚後不到兩年,就傳出了張艾嘉與羅大佑的緋聞。「那時年少輕狂,覺得能配上自己的男人,似乎只有名聲赫赫的羅大佑了……」

張艾嘉認識羅大佑時,他還沒有從醫學院畢業,還在糾結當醫生還是做音樂。他把寫了五年的《童年》送給張艾嘉,可是戀情曝光後一年,羅大佑的心已經移到了別處。

多年後仍然是朋友

張艾嘉愛才子,這點她也在《朗讀者》上大方承認了。羅大佑之後,還傳出過楊德昌、李宗盛,都無疾而終。

李宗盛從未承認兩人的感情,卻為張艾嘉做了《愛的代價》,說這是他「唯一一首寫到一半就哭的歌」。

直到1986年,張艾嘉在一個朋友的聚會上認識了她的第二任丈夫王靖雄。王當時是有婦之夫,她頂著小三的罵名,37歲未婚產下兒子王令塵(奧斯卡),一年之後她抱著兒子正式成為王太太。

這段不被祝福的婚姻,現在已經延續了26年。

張艾嘉這一生經歷的,幾乎比旁人三輩子還多。兒子王令塵曾被綁架的驚嚇,更是讓張艾嘉對人生看開了許多。

2016年,張艾嘉出了一本書叫《輕描淡寫》。也許正因為在年輕的時候轟轟烈烈地燃燒過,才有資格在花甲之年輕描淡寫吧。

見到張艾嘉本人的時候,很難相信她已經64歲了。

一頭幹練的黑短髮,清爽的打扮,輕快的步伐,溫和的語調,語速不慢,時而夾雜著爽朗的大笑。

笑起來時候,眼角的皺紋會洩露她的年齡,但完全遮不住她眼中的光彩。

她說這幾年見多了社會的殘酷,所以想拍一些溫暖的東西。

劇情簡介說《相愛相親》是一部關於三代女人愛情的電影,但張艾嘉卻說,這部電影講的是家庭,是大愛,是關於現代人在環境的變遷中,學習愛的能力。

大部分看過電影的人都哭了,不是因為劇情悲慘,而恰恰是因為暖心,被片中特別生活化的細節戳中內心。

但另一方面,這部拿下金馬獎七項提名,在豆瓣也有8.4分的高分的影片,「不出意外」地遭到了市場的冷遇——不到4%的排片,上映兩天才300多萬票房,在文藝片裡,也算是相當不樂觀了。

電影上映之前,我們和張艾嘉本人聊了聊,來看看關於這部電影,她怎麼說。


外灘畫報 X 張艾嘉

Q=外灘畫報

A=張艾嘉

Q:看到新聞說這個劇本寫了四年,這個過程中您覺得最困難的,或者對您來說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A:當初為什麼會四年,是因為開始收到遊曉穎劇本的時候,我覺得它只是一個初稿。那再讓她寫的時候,她是一個成都的姑娘,所以有很多東西我覺得我並不一定很熟悉的,我只覺得裡面有很多的潛力可以發揮成很多東西,所以我們兩個聊了聊以後我就覺得我可能還要多跑一跑。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到處去看到底哪裡是適合的,然後中間修改人物,中間我又拍了另外一部戲叫《念念》,所以這中間就停了,因為找資金也不是那麼容易。因為我到底沒有在這邊拍過戲,所以還是花了一點時間去慢慢地改劇本,然後找場地,找對的人,就是等那個對的時機到來。

Q:您提到您第一次在大陸這邊拍戲,這個片子裡面其實有很多本地化的東西,您之前做了哪些準備?

A:當然我們一定是要跑好多不同的地方去看的,從看的過程當中我多數時候都是坐高鐵,我喜歡坐火車,喜歡坐車,不是那麼喜歡坐飛機。我覺得坐飛機看不到這些東西,反而是坐在地上的這些交通工具的時候看的比較多。就算是鄭州,我都跑過好多不同的一些鄉村去看,最後找到洛陽這塊地方也是一個緣分,覺得就是這個地方,我並不是要那種很破舊、很窮困的鄉村,所以就一直在不同的地方找,我甚至連西安的漢中都跑了,我要的不是南方也不是北方,正好鄭州就在中間。

Q:為什麼感覺鄭州就是「這裡」?

A:因為鄭州幾乎是在很短的時間從三線變成二線城市的。發展很快很快,很多人看了甚至說你是不是很多地方在上海拍的,就是因為我們知道現在很多城市的發展其實都太相象了,反而自己的個性已經不太看得見了,也挺可惜的。


Q:在片子裡面我有注意到女書,為什麼會想到用這個?

A:那是湖南的女書,因為姥姥是從外地嫁過來的,就相當於大家每個人都不是真正在那個原來的地方的人。大家都是從不同的地方轉過來的,都是不停地在遷移,其實人類就是在不停地移動。

Q:這一次在大陸拍這個電影,您覺得最大的不一樣是什麼?

A:就是大陸真大,真是大——陸啊,真的是很不一樣的一個地方。可是你說我真的拍戲來講,整個組,整個的感情,怎麼拍攝,我都是希望自己能夠回歸到一個當初我拍電影的快樂,我還是按照我一個臺灣女孩的感情去操作這部戲的。

    

Q:您之前談到過創作過程中的「少女心」或者說「初心」,您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狀態嗎?

A:對對對,因為我們也經歷過很多事,很容易對很多事情就麻木,或者看到太多了,可是怎麼樣會引起自己還有那份感動?所以要過自己那一關是很難的,所以為什麼我不會去矯情,不會去肉麻,就覺得這是我20多歲做的事,現在不要再來重複這些東西,可是在不重複自己的狀況之下,一定是要希望自己能夠沉澱地更深一點去看這些人。

而且我們可能表面上講起來這是三代女人,我覺得這不是在講三代女人,我們真的是在講一個家庭,一個大愛,跟人類在現在這個環境當中怎麼有時間,怎麼跟其他人相處,怎麼去懂得什麼叫愛的教育。

其實不是說只是小孩要去學,每個年紀都要學。我覺得如果我們沒有一個關懷的心去關注這個題目的話,那它可能就是一個很簡單的三代女人的故事,各自有各自的情感,吵個架,就只是那個表面的東西,所以我當時看到劇本的時候我就覺得它可以在我們裡面去沉澱。

Q:其實上一部《念念》也是一個探討親情、成長、愛這樣的主題,時隔兩年您自己認為主要的變化在哪裡?

A:的確,這幾年來我對家庭的東西,我覺得是蠻需要去談論這樣子的關係。現在的人都蠻殘忍的、蠻冷酷的,所以從《念念》開始我感覺到我是希望有一點溫暖的,在這個大環境當中是需要這樣子的東西的,所以我才一直把這個情感延續下來。只不過那個(《念念》)是跟一些過去已經死掉的人的,是心裡自己解不開的結,去跟一個已經不存在的人去做交流,那這個是真實的家庭,這些人都在,人都在的時候你不做這樣的交流以後就很遺憾了,所以還是不一樣的。


Q:這部電影很多人說「好哭」,其實也有蠻多笑點,就是很生活化的一些瑣事,但又跟一般的喜劇電影的搞笑梗不太一樣,這是您在跟編劇寫這個劇本的時候特意想的呢?還是說順其自然就寫出來了?

 A:因為我是蠻喜歡這種生活化的,而且我寫東西常常就還蠻進入角色,所以我一個人可以扮演很多的角色,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我都演。演到某個時候我就會突然間出現一些東西,會讓這個人更立體的,因為我覺得人生其實蠻苦的,有的時候人也可以蠻荒謬,都是一線之差。

所以很多時候我就覺得說幽默一下,就算媽媽要死了,我還會罵她說拿著那個電話幹擾儀器,其實我覺得是很嚴肅地在說這個事,雖然蠻荒謬的,但就是忍不住會說那些話。

Q:包括我自己在內,很多觀眾在看片的過程中都哭了。那您自己覺得最觸動您的地方是哪裡呢?

A:說老實話,拍這個戲的時候我沒有一刻希望說「這個時候我要觀眾哭」,真的我是沒有的。

你看甚至姥姥拿著照片哭的那一段,其實我本來劇本是寫讓她笑的,可是老太太演的好多場戲我都讓她情緒上蠻克制的,直到這一場,她真的就是拿著照片就哭了,那我就覺得我感受到她進入這個角色了,她是這樣子的感覺,我就讓她哭吧。可是我剪片的時候,我沒有讓她一直哭哭哭哭很久,或者故意煽情地去讓她表現,因為我覺得我並不是讓觀眾來看誰會演戲,誰會演哭,我真的是希望這個感情是真心的東西,就是這樣子而已。

所以當我們那兩次放片,那麼多人哭的時候,我聽到每個人的哭點都不太一樣的時候,我覺得還蠻意外的。我不停地擺好笑的東西,也就是想打散那種所謂的很悲情的、煽情的傳統做法,我反而覺得這樣子可能積壓到每一種情緒的時候,你會深深地感受到這些人之間的感情。

我是兩個地方特別有感受,一個當然是我們兩個(張艾嘉和田壯壯)在車上,一個是阿達(宋寧峰 )躺棺材,拍戲的時候,我看他進去,他要哭的時候我也哭了,後來是跟田導在車上,那必然是沒辦法一定得哭,所以就這兩點是特別心酸的。阿達那場我寫的時候很神來之筆,我不知道為什麼會寫那麼一場,可是寫完以後我自己很喜歡那場,因為我不知道演員會怎麼演。


Q:為什麼找田壯壯來演男主角?

A:因為感覺他真的是很適合,雖然我們之前的交往並不是那麼多,十年前《吳清源》的時候我就客串了一下。可是之後我們再碰到面就覺得好像又多一點,每次見面的相聚都很自然自在,我覺得這個感覺挺好的。

然後我那個時候一找他,他真的很快就出現了,因為別人跟我講說他真的很久都不出現了,好像跟電影圈劃清界限了的感覺,我嚇壞了,我說不行,我要真的試試看。就很努力地找,他很快就電話打過來了,說怎麼著?什麼事?我就覺得是很有義氣,所以我就趕快跟他講我要幹嘛,我就是認定我們大概彼此有這個緣分。


Q:《相愛相親》金馬獎拿到七項提名,您也成為首位入圍四項大獎的女性(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女主角),知道消息後您怎麼想的?

A:對,其實是有一點點意外的,提名女導演或者女主角什麼的都覺得OK,但是一下子這麼多就有點覺得有那麼好嗎?當時就是開心了,總是會開心。就覺得再怎麼辛苦,有這麼一點點被認同的時候還是有一點安慰的。

Q:雖然這部電影是偏劇情的,但可能大家還是會把它放到文藝片這個範疇裡,可能會出現口碑好,但票房一般的情況,您會擔心這部片子的票房嗎?

A:我是覺得我們自個兒把自個兒該做的事情做好了,有的時候我覺得如果票房不好我會替觀眾覺得惋惜,覺得他們都沒去看這麼好的一個戲,所以我覺得損失好像不是我的。我們做的很多事情其實是希望大家能夠從作品當中去溝通、去交流,可是我伸出我的雙手,你不去接的話我也沒轍,我擁抱你你不接受我的擁抱,那我也覺得我也沒轍的。

Q:接下來如果您繼續當導演的話,還會拍這樣關於愛、關於家庭的題材嗎?

 A:還有很多,很多家庭在不同的環境當中都不同,我覺得很多的家庭故事跟大時代都有關係,跟環境、跟時代都有關係。昨天有一個觀眾突然講,「我講個尖銳的話題,我覺得你是很喜歡拍那個鴛鴦蝴蝶的。」

他覺得我講的都是那種小情小愛的東西,可能他關注的點跟我們關注的點是不太一樣的。對我來講很多家庭的故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那每個人自己的故事都可以變成一個蠻動人的故事,如果你懂得怎麼去看這些角色的話,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些角色,它更立體的時候,它就不是一般的這種小情小愛的東西,所以我還是蠻喜歡大家覺得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家庭故事的。


文/編 _ 阿作

圖片來自網絡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

已授權「快版權」(www.kbanquan.com)對文章版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 THE END-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外灘TheBund(the-bund)"

相關焦點

  • 張艾嘉:一個女人怎樣才算活得夠本?
    之前是一直不知道的,這兩年,想起這個問題,心中慢慢浮現出一個名字——張艾嘉。對張艾嘉,我也是這兩年慢慢開始有了更多了解,而且是那一類了解多了反而越發喜歡的女人。01去年春天,張艾嘉導演,梁洛施、李心潔主演的電影《念念》上映。當時話題炒得很熱,圍繞的多是:這是27歲、三個孩子母親梁洛施的復出之作。
  • 張艾嘉、劉若英、李心潔三大文藝女神齊聚,這是什麼神仙電影
    《20 30 40》:張艾嘉、劉若英、李心潔三大文藝女神齊聚,這是什麼神仙電影「雨天,躲在被窩裡吃冰淇淋,看甜甜的韓劇,四十歲的Lily離婚後時間突然多了起來。」《20 30 40》是很多年前的一部愛情片,是由文藝女王張艾嘉導演,這幾天看了這部影片,非常不錯的一部女性題材的片子,很喜歡。四十歲,女人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張艾嘉飾演四十歲的Lily,除了經營一家花店,全部心思都花在了老公和女兒身上,她對這種生活很滿足。偶然的一次讓她發現,原來老公背著自己竟然在外面還有一個家,還有一個兒子。
  • 從"心動"到"相愛相親",想不出有誰比張艾嘉更了解女人
    陌上花開 開了幾代 鋪滿了人海哪怕要用一輩子一步步一點點明白什麼叫相愛兩岸三地,我暫時想不出第二個像張艾嘉那樣了解女人的導演
  • 張艾嘉的新電影海報美翻了,但64歲的她更是美哭了
    阡陌不在我心還在▼說起張艾嘉,印象裡最深刻的是那首《愛的代價》。很多人不知道,這首歌的原唱者是張艾嘉。張艾嘉這樣的女子,完美地詮釋了:最好的女人,是那種歷盡浮華,轟轟烈烈過後,有的只是歲月留給她的那種風輕雲淡。▼或許一開始,她就是大多數人的少數之一。年輕的時候不安分,骨子裡滿滿都是叛逆。
  • 張艾嘉:劈腿羅大佑,未婚產子被綁架,從叛逆大小姐到文藝教母
    張艾嘉:劈腿羅大佑,未婚產子被綁架,從叛逆大小姐到文藝教母1989年,張艾嘉和周潤發合作的《阿郎的故事》,刷新了香港文藝片的紀錄,這部電影中的每一首配樂,《你的樣子》《戀曲1990》《阿郎戀曲》如今聽來依然琅琅上口,毫不過時。
  • 張艾嘉這樣的女人
    我不怕人老,不怕樣子老,我更在乎、更害怕的是心老。」此前張艾嘉在接受魯豫採訪時,就回答過「李宗盛愛過你嗎?」這個問題。她不止一次認真否認了這段感情,他就是一個那樣的人,需要了解對方的想法、情緒,要很愛那個人,不然寫不出那麼深情的詞。如果連自己都打動不了,又怎麼打動別人呢?
  • 一個女人,最好的生活狀態,就是活成這幾種樣子
    文/墨然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最好的樣子子大概就是找到真正的而自己。真正活出自己的女人,就是找到最好的狀態。一個女人,一定要有獨立自主的 能力,有賺錢的本事,可以有自己的圈子。那些活得漂亮的女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最好的樣子,不僅可以自我獨立,還可以有收拾殘局的能力。所以說,你自己是什麼樣子,你的生活就會是什麼樣子。
  • 張艾嘉:女人一生到底要如何度過,才算活得夠本?
    她左右環視,仔細檢查著新車的內飾,冷冷吐出一句:「你花了多少錢?」張艾嘉跟導演說,我學過跆拳道,也會打的。但導演只要她老老實實做花瓶。 明明有實力,為什么女人只能當配角,演花瓶?張艾嘉很不服氣。次年便和嘉禾解約了。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姑娘,張狂得讓港臺娛樂圈為之顫抖。 張艾嘉30歲時,恰逢港臺兩地的新浪潮時期,經典電影和優秀電影人,在此時井噴。她應邀成為新藝城公司總監,開拓自己的電影事業。
  • 一個女人最好的狀態,是活成這四種「精緻」的樣子,你是嗎?
    文/情窖其實一個女人最好的狀態,就是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對於女人的一生來說,不止是為了孩子,為了老公而活。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時刻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駕馭生活,從而讓人生變得更幸福。
  • 「人間扳手」——克裡斯汀·斯圖爾特,活出了女人不敢想的樣子
    提起克裡斯汀·斯圖爾特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一時想不起來,但說到《暮光之城》女主角,大家可能一下恍然大悟,原來是她!《暮光之城》中的克裡斯汀是一位清純的十七歲少女,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很多都是通過這部電影認識的她。
  • 張艾嘉:一個有故事,更會講故事的女人
    童年張艾嘉 - 童年那時的我哪裡聽得出誰誰誰是不是專業歌手,只覺得她的聲音很好聽,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歌詞寫得太接地氣了吧。恰好街頭巷尾都在放著《愛的代價》,於是小屁孩的我便理所當然的以為她就是歌手。愛的代價張艾嘉 - 愛的代價上高中以後,我開始瘋狂地喜歡上了臺灣新浪潮電影。再次看到張艾嘉的名字時,還有點恍惚,很久才反應過來她就是小時候那個活在磁帶裡的張艾嘉。我才知道她還是個演員。
  • 一個女人最好的狀態,就是活成這3種樣子
    或許,人到中年,每個女人對於成功都有各自不同的定義和堅持。但是一個女人如果能夠努力活成這3種樣子,那麼她的人生離成功就很近了。01 獨立自主的樣子可可香奈兒曾說:「你可以穿不起香奈兒的衣服,但永遠別忘了那件叫作自我的衣服。」一個女人最大的成功,就是無論何時何地,內心都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 一直風光著的名門嬌女,67歲的文藝女青年——張艾嘉
    33歲的張艾嘉已經不滿足單是演員的身份,獨自編導兼主演了愛情電影《最愛》,電影上映後大獲成功,張艾嘉因此獲得金像獎和金馬獎雙料影后。1990年,37歲的張艾嘉未婚生子,所有人都不知道孩子的父親是誰。光陰荏苒,歲月流逝,同時代的女明星,鄧麗君因病香消玉損;林鳳嬌已退出影壇做起大哥成龍背後的女人;林青霞結婚後也慢慢淡出影壇……張艾嘉則一直活躍在電影圈中。42歲自編自導電影《少女小漁》,捧紅了劉若英,她自己則是摘得亞太電影最佳編劇和最佳影片的榮譽。
  • 65歲的劉曉慶,她活出了大多數女人想要的樣子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尤其是漂亮的女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容顏永駐。因此,我們平常很多時候都會對女性送出這樣的祝福:希望你永遠十八歲。很明顯這是不可能實現的,時間會不停流動,歲月也會在我們的臉上留下印記,所謂的長生不老不過一種妄想罷了。
  • 女人怎樣活才算成功?斯琴高娃張艾嘉張曼玉用同一部作品回答了
    作者|電影夫人(頭條號籤約作者) 01女人怎麼活才算活出自我,活得成功?在女人越來越渴求權力平等、自由與愛的今天,這個議題說多少遍都不為過。經歷世事磨鍊之後,大家可能會各有權衡:是做幸福主婦還是事業型女性,是遵從傳統,還是闖出一條新路?
  • 一個女人最好的狀態,是活成這四個樣子,你佔了幾個?
    墨然導語:在很多人眼裡覺得女人就應該在家相夫教子,做賢妻良母,做別人眼裡的好女人。但是日子一直都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才能決定自己成為什麼樣子。一個女人最好的狀態,永遠都是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能夠眼裡寫滿故事,臉上卻不見風霜,每天笑意滿滿,自信溫和,不羨慕誰,也不嘲笑誰。
  • 三十而逆,乘風破浪,活成最好的樣子
    其實我們真的不該被限制在年齡裡。二十有二十的青春三十有三十的魅力。但是其中相同的一定是我們都有重新出發的勇氣。為什麼乘風破浪的姐姐能夠一直熱議不斷?關於姐姐們的熱搜也是層出不窮。姐姐們的年齡,狀態,精力都是大家議論的話題。我想熱議的同時,也是我們在自我審視。為什麼姐姐們能在舞臺上活力四射?為什麼他們的臉龐好似沒有歲月的痕跡?這些姐姐們剛好印證了那句話。
  • 佘詩曼入行23年,45歲仍是女神,她活出了中年女人最美的樣子
    不過當時,佘詩曼因為演技不是很成熟而受到了不少觀眾的吐槽,這件事對她有著不小的打擊,她也曾為此傷心過。不過,佘詩曼身上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雖然這次表演不是很成功,但是她肯花時間去努力,而且,是那種「拼命」般的努力。在臺詞上不行,佘詩曼就每天早晨大聲朗讀報紙,直到把臺詞功底夯實。
  • 隨心而行的張艾嘉:路過羅大佑,錯過李宗盛,結果選擇未婚先孕
    張艾嘉是眾多文藝女青年中的前輩,對於文藝片有著自己的見解,主張拍攝"臺灣本土性文藝片"。張艾嘉擔任了新藝城臺灣分公司的總監職務,在她的帶領下,許多受歡迎的影片問世,比如《帶劍的小孩》和《海灘的一天》,但是僅僅在一年後,張艾嘉就因為自己的力挺臺灣文藝片的方針不被採納而辭職。正是由於這個機會,《十一個女人》橫空出世,這是一部聚焦女性的系列劇。
  • 結婚後,女人「成熟」和「不成熟」,差別真的很大
    而越是不成熟的女人,雖然給你帶來新鮮感,可你只能感覺寡淡無味。」 一個女人,也許結婚前她成熟和不成熟,你不會在意,也感覺不到什麼。但是,一旦她結婚了,這兩者的區別那就大了。 成熟的女人,她們懂得經營自己的婚姻,明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兒不該做,進退有序,而又識大體,顧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