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下品的一心不亂

2021-03-04 善導緣

再看《觀經》。

《觀經》雖然說了定善十三觀、散善三福業,但是在最後「流通分」釋迦牟尼佛付囑阿難,卻不付囑十三定觀,也不付囑散善三福,而是順著《觀經》開顯的次序,付囑最後一觀、最後一品,也就是下下品的稱名念佛,說「阿難!汝好持無量壽佛名」。

下下品的持名念佛是怎樣的持名呢?

經文說:「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這和《阿彌陀經》「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和《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都是同一個涵義。

因為同是淨土三經,同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同是說的持念彌陀佛名,同是源於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互相之間不可能不一致。

相互對照的話,《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十念」的「念」,《觀經》下下品「稱南無阿彌陀佛」的「稱」,《阿彌陀經》「執持名號」的「執持」,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方式,口稱佛名

所謂持名念佛,不是實相、觀想、觀像、參究等等念

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觀經》下下品「至心」,《阿彌陀經》「一心」,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心理,也就是信願之心不是禪定、清淨、除妄等等心

下下品的眾生,臨命終時,地獄相都現前了,他哪裡還有什麼禪定心、清淨心等等,他就是一心求救,一心投靠,就是一個仰救的心

第十八願「乃至」,《觀經》下下品「令聲不絕」,《阿彌陀經》「不亂」,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相狀也就是專一不雜,相續不斷。善導大師解釋「令聲不絕」為「聲聲相續」。

同時,「乃至十念」、「具足十念」、「若一日……若七日」,是一類,都是指念佛的時節,也就是一輩子念佛,並不限在十念、一天、七天,只不過因為眾生遇到念佛的時間不一樣,壽命長短不一樣,所以表達不一樣。

善導大師就總的解釋為「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這樣三部經所說的念佛時節,雖有長短不一,但通通涵蓋在內了,實質所指都一樣,都是一輩子的念佛

所謂:

一發心以後,

誓畢此生,無有退轉,

唯以淨土為期。

這樣,比較《阿彌陀經》與《觀經》,「執持名號」就是「稱南無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就是「至心不絕」,就是一心歸投阿彌陀佛的救度,相續稱念彌陀名號,不間雜。也很容易,不難。

下下品的眾生雖然臨終死苦來逼,心中恐慌萬狀,絲毫也沒有禪定,但他念佛一心不亂,為什麼?求救啊!求人救命的心就是一心,哪有二心!一心望人來救,絲毫也不會雜有其他個人想法。「是不是不用人家來救,我自己救自己?對方能不能救得了我?救不了我怎麼辦?是不是我自己另外再想辦法?」這些想法都不會有的,自然就是一心不亂

下下品臨終苦逼的眾生都做得到,還有誰做不到?真有做不到的,不是功夫不夠做不到,下下品有什麼功夫?是求救的心沒有,不歸命、不老實、驕慢,這樣就是二心,就雜亂,就達不到一心不亂。

所以,善導大師教導我們要「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我們能這樣深信,我們就是下下品的眾生。

相關焦點

  • 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執持名號:「執持」梵文「阿陀那」,心識名,阿賴耶之別名,譯曰執持。此識之力執取維持善惡之業因及有情之身體,使不破壞。
  • 「一心不亂」,人人都做得到
    「一心不亂」四個字,是第二關,往往讓我們很多淨土的修學者望而生畏,望而卻步,「哎呀!一心不亂,做不到啊!」甚至最終放棄淨土法門。雖然說念佛是多善根,但如果說必須達到禪定一心的功夫才能往生的話,那麼,這樣的多善根還是不容易。「一心不亂」,有兩種解釋。
  • 一心不亂,一目了然!
    善導大師在《法事贊》中釋「一心不亂」云: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踴躍坐金蓮。其《贊偈》與《阿彌陀經》兩文對照,一心不亂,一目了然;一目了然,一心不亂!問曰:何為「無間」?答曰:即所見善導大師云:「教念彌陀專復專,七日七夜心無間」。「七日七夜」,即如來為我等眾生所選之要法,教念彌陀名號之時日也。「專復專」即「心無間」也。
  • 如何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一心不亂?
    因此,依一般中文的用法,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專一的意思;進一步說到一心不亂,那就是專注一事、心無雜念,不思慮、不攀緣其他事,使心不散亂、不動搖的意思。佛教中所說的一心,當然基本上也會有一般用語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專一的這個意涵。
  • 「一心不亂」應該怎麼解釋
    「一心」和「不亂」它的表述的是是樣的一種情況,「一心」是從正面表述;「不亂」是從反而來表述。那一般又分為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就是以那種如子憶母的那種懇切的心啊來念;事相上去念;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念在這句佛號上;心外無佛、佛外無心;這就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可以伏滅煩惱,伏滅見思惑,就是事一心不亂初步的功夫能夠伏住煩惱,伏住見思惑。
  • 一心不亂的故事
    那出家人說:「修行並不在刻苦不刻苦,而是在生死的心切不切;出家人雖然整天清閒,只念一句阿彌陀佛,但是他求了脫生死的心很切;因為生死心切,所以雖整天六根對境,但他眼不見美麗的色相,耳不聽宛轉的聲音,鼻不嗅芬芳的香氣,舌不嘗可口的美味,身沒有適意的感觸,意不起胡思與亂想。」        國王聽了這些道理,將信將疑,他對出家人說:「你的話雖然說得有理,但是你能夠用事實來證明你的話嗎?」
  • 究竟什麼是一心不亂、淨念相繼(淨土宗)
    關於一心不亂在淨土宗裡橫起紛爭。有些人說:『我們全仗佛力,不要一心不亂,散心念佛就行了(散心念佛就是一面嘴上念,一面思想亂動)。』還有的說:『恐怕不行吧!佛說要直持名號一心不亂,才能感得阿彌陀佛現前接引往生。』所以淨宗行人也有分歧。是不是要一心不亂呢?
  • 印光法師:一心不亂,在心專注與懇切耳
    欲得一心不亂,可是專持一法否。答,追頂易受病。大聲,小聲,金剛,默念,隨自己精神調停而用。何可死執一法,以致受病乎。隨息不如靜聽。以隨得不好,也會受病。靜聽,不會受病。問,時而金剛,時而默持,時而記數,時而隨息等,不知於一心有礙否。答,一心在念,不在念的聲音。何可雲礙。記數,亦只可動時記。靜坐時,只可默念。不可掐珠。掐珠必受傷。
  • 淨土修行中對「一心不亂」、「清淨心」的兩種不同的釋義
    因此對淨土修行中的「一心不亂」及「清淨心」解釋有兩種不同的釋義。《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這一句經文,困擾了不少修行淨土的蓮友。現實中,對於凡夫,我們每一個念佛人都會打妄想,沒辦法做到一心不亂,只能做到妄想少一些,因此會擔心自己能否往生,這也是一個很普遍的疑惑。
  • 怎樣才是「一心不亂」?
    往生禮讚》: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稱佛不亂;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善導大師在經文「一心不亂」中間,加了兩個字——「稱佛」,「一心稱佛不亂」,這樣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意義非常明顯。一心做什麼?一心稱佛。稱佛怎麼樣?稱佛不亂。就是:一心一意稱念佛的名號,不雜亂。這不是非常清楚,非常明了嗎?哪裡有那麼艱深複雜呢!
  • 佛教:念佛的四重境——心口不一,雜念減少,功夫成片,一心不亂
    這裡並非有什麼秘訣或者密咒,而是因為念佛的人本身的境界相差太遠導致,就像是金庸小說中一句經典的話——一樣的招式,但在不一樣的人手中威力完全不一樣。比如天龍八部裡面的大俠蕭峰靠著一套最普通的太祖長拳就打的少林高僧七十二絕技狼狽不堪,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他的內力遠比對方深厚。
  • 持名念佛要求念力集中,心不散亂,久久煩惱能圓伏圓斷,證入一心不亂…
    持名念佛要求念力集中,心不散亂,久久煩惱能圓伏圓斷,證入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所謂一就是無心,這時便無心可亂了。「一心不亂」有事理二種,念到觸境逢緣,妄心不起,叫「事一心」;到心契實相,心佛不二,叫「理一心」。這二種「一心」是斷惑一心,是往生淨土的正因。但一般人要做到「一心不亂」很不容易,淨土宗就有一個特別辦法,就是「伏惑」往生。伏住惑業,使無量劫來的習氣種子不起現行,心得不亂,便生淨土。可見伏惑亦能一心。不論斷惑伏惑,只要「一心」便能往生。
  • 雨一直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
    雨一直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 2020-07-02 2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普賢行願品》一心發願修持 所獲功德不可思議
    由於無始以來大家造了許多惡業,有的還記得起來,有的壓根想不起來,這種惡業一定要懺悔。懺悔並並不是口頭上說說就可以了,應當從心靈深處痛切地發露,先把自己最執著的物品供養出來。大家最執著的是啥?便是自身的身體。最先供奉的是普賢菩薩。大家都了解,諸佛菩薩之發願聚會活動於一體的,便是普賢菩薩,如果我們期待自身的得償所願完成,就一定要禱告普賢菩薩。
  • 解脫煩惱,廣種福田,做到一心即可!
    中國文化講求內斂的道德修養,中國化的佛教同樣講求修心養性的道德涵養,比如儒家文化的誠意正心和佛教禪宗的明心見性,雖然目標指向不一樣,但同樣都強調一個心字。而中國化的佛教則不一樣,唐代般若法師翻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腎行願品》有這樣一段很有名的懺悔文:「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意思是過去做的一切惡行,都是因為自己的貪婪、嗔怒和愚痴造成,現在從身體、語言到內心都開始懺悔,為過去造的一切惡業贖罪。在這裡,佛教文化認為人之所以造業受苦、產生煩惱,根源就在於內心的這一念、這一想法。
  • 蔡英文上臺後連年抽中「下下籤」 廟方嚇到停辦
    但蔡英文執政三年,臺灣內外困境頻頻,南鯤鯓代天府「國運籤」上籤不再,反成唱衰,今年乾脆不抽了。島內媒體不禁發問:是否暗示蔡英文在最後一年任期,及連任之路備極艱辛?已有近360年歷史的南鯤鯓代天府自蔡英文上臺後接連3年抽出中下、下下籤,被挺綠者批為「唱衰」臺灣。廟方一再澄清依舊「中槍」,被迫報警解圍。(圖源:網絡)臺媒報導,蔡英文生於1956年,生肖屬猴。
  • 《溫暖的弦》45集,一心用懷孕給溫暖設局,一心和潘維寧大吵一架
    一心終於知道潘維寧在她背後所做的醜事,於是和他大吵一架。一心:淺宇的危機跟你有關對嗎?潘維寧:對。一心:你為什麼要用這麼不正當的手段陷害南弦,為什麼呀?潘維寧:你心疼佔南弦了?一心深知越解釋越亂,乾脆不再理會。
  • 下下輪韓劇也頗……
    2016,趕上韓劇的大年嚕→_→播完的在播的已出多部熱門一二爆款,在拍的將拍的也有《師任堂》(李英愛宋承憲)《Good Wife》(改編自美國CBS電視劇《傲骨賢妻》,全度妍時隔11年回歸螢屏)《任意依戀》(金宇彬秀智)等關注度頗高比較受期待的預定牛股潛力股……而正敲定中的下下輪韓劇也頗具看點
  • 香港媒體求籤黃大仙得三支下下籤 告訴你香港人對求籤有多執著
    也是昨天,我們的一位香港同行——香港東方集團也做了件看似「莫名其妙」的事——到黃大仙祠求籤去了……連求三籤,都是有關香港猴年命運的,結果是三個下下籤,為歷年最差預示。樓堪輿學家佛隱居士寄語港人,猴年要自求多福。 在東方日報網連篇累牘的報導中,其中一條還提到了比較敏感的內地與香港的關係。
  • 表裡如一專復專,除此別無心不亂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善導釋此文云: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