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禮讚》:
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稱佛不亂;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
善導大師在經文「一心不亂」中間,加了兩個字——「稱佛」,「一心稱佛不亂」,這樣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意義非常明顯。
一心做什麼?一心稱佛。稱佛怎麼樣?稱佛不亂。就是:一心一意稱念佛的名號,不雜亂。這不是非常清楚,非常明了嗎?哪裡有那麼艱深複雜呢!
西方淨土不嫌亂
不僅如此,善導大師還特別說明,釋迦牟尼佛之所以在《阿彌陀經》裡特別指示西方極樂世界,勸我們往生,就是因為極樂世界不嫌「凡夫亂想」,在《法事贊》裡說:
一切佛土皆嚴淨,凡夫亂想恐難生;
如來別指西方國,從是超過十萬億。
一切諸佛國土都非常莊嚴清淨,但凡夫亂想紛飛,不能往生。要想往生諸佛國土,必須澄心凝慮,悟入聖者之境,這對於末法五濁惡世凡夫來說,不可能做到。所以釋迦牟尼佛才特別指示十萬億國土之外的西方極樂世界,勸我們往生,正是因為極樂世界不嫌凡夫亂想,不要求息心除妄,只要專稱彌陀名號就可以了。
善導大師不愧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的解釋,我們能安心!其他的,千解萬釋,越說越複雜,越說越玄妙高深,既不符合彌陀本願,也不符合我們的根機,搞到最後,往生無分。
三經宗旨一致
根據善導大師的解釋,《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念佛完全一致,都是持名,都很容易,都是以阿彌陀佛的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作為核心。
不然的話,我們會覺得:「哎?《無量壽經》裡邊講往生很容易;《觀經》裡邊講得就很難,要觀想;而《阿彌陀經》講得也難,要達到禪定息妄……」這樣,就不一致了。
善導大師解釋這三部經的思想,完全一致。「一心不亂」也就是《無量壽經》裡邊所說的「一向專念」。
施麵包給餓人喻
善導大師的解釋,能讓我們安心。念佛安心就對了。還有很多人念佛不安心,我們也有很長的時間不安心:「念佛真的能往生嗎?萬一不能往生怎麼辦?那豈不是糟糕啦?」
請問我們是靠什麼安心呢?我們安心,要有個安心的東西,我們自己給自己是安不了心的。
比如說這個人餓得要死了,如果你不給他一顆蘋果,不給他一塊麵包,不給他吃的,他能安心嗎?空說:「哎,某某人,你要安心哪!你肯定不會死!」但是你就是不給他麵包吃,他不會安心;要他安心很簡單,你把麵包給他,他就安心了。
從「擔心」走向「安心」,有兩種:
有人想靠自己的功夫,說:「等我念到功夫成片,夢寐一如的時候,我就安心了。」這樣只能越來越擔心,因為我們做不到。一開始還以為差不多能達到,好,努力了三年,三年之後更加擔心,「哎呀!三年還沒有達到啊!」又經過三年,到最後就放棄了。當初是擔心,現在反而成為害怕的心。
那麼,怎麼樣才能安心呢?是阿彌陀佛的誓願讓我們安心的。阿彌陀佛給我們保證說:「某某人,你只要念我的名號,你放心大膽,臨命終時我來迎接你,決定往生我的淨土。」
我們還要問:「萬一不能往生呢?」
「萬一不能往生,我負責!」
「你怎麼負責?」
「你不往生,我誓不成佛。我以成佛的功德來負你往生的責任,我負得起你這個責任。」
各位!只有阿彌陀佛才能負得起我們這個責任。我們如果不能往生,他全權負責,別的,都負不起這個責任,我們自己也負不起,我們不能往生還是不能往生。
所以,往生這件事情是由阿彌陀佛所操辦的。
一般的人,雖然念佛,但總是擔心說:「有妄想,有妄念,心不清淨,這樣怎麼能往生呢?」我們來看下面這一段源信大師念佛法語: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來迎。乘蓮臺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汙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厭妄念多,應嘆信心淺。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
法語很好懂,我想這樣念誦下來,可能有的人已經知道它的意思了,很好懂,很讓我們安心。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說明我們凡夫的狀況,我們是什麼樣的眾生呢?不管是經文,還是祖師的解釋,「凡夫」前面往往會加一些修飾語,「罪業」的凡夫、「輪迴」的凡夫、「妄念」的凡夫、「亂想」的凡夫、「不淨」的凡夫——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凡夫就是以妄念為本質,為體性;「妄念之外,別無心也」,除了妄念之外,沒有心了;所以「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從一生下來直到死,你不能離開妄念,你就是妄念的凡夫。離開妄念就是聖人了,肯定不是凡夫了。
泥塑與木炭喻
好比一個泥巴做的塑像,它是泥巴做的,泥巴就是它的本體,你怎麼樣去洗它,能洗乾淨嗎?
龍王廟裡用泥巴做的龍,上面有灰塵,你想把它洗乾淨,無論你怎樣洗,洗到最裡面的龍筋,還是泥——它就是泥土做成的。所以,不論怎麼樣,它還是脫離不了泥土。
我們凡夫就是妄想所組成的,妄念是我們的本體,我們不管怎麼樣也離不了它。有時候會出現假相,感覺清淨一點,但那是粗的妄念少了一些,微細的妄念還是很多。如果有這個覺照,我們就會發現,它總是存在著的。
又好比一塊木炭(城裡現在見木炭的機會可能不太多,農村還有很多人靠木炭來取暖),它怎麼都是黑的,你再洗也洗不乾淨,你不可能洗出一塊白的木炭,你怎麼洗下去,它還是黑的,你拿它來畫,還是一條黑線。
我們的妄想心就像木炭一樣,我們再怎麼樣都是黑暗、無明、造罪的眾生。對這一點,我們要有深切的認識,不要在那裡做無用功。「你看,我大概這樣修修,到時候可能會好一些,那個時候再說……」如果以淨土法門來講,不要抱這樣的期望,是要認識到我們是一個造罪、必然墮落的凡夫,唯有仰靠彌陀的願力。
自知病重喻
所以,善導大師就強調兩種深信:第一點是相信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沒有辦法出離,只有死路一條。在這個前提下,你才能完全信靠阿彌陀佛的誓願。你如果不相信自己是這樣造罪、墮落、沒有出離之緣的凡夫,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就沒有力量。
就好像一個病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病重將死,他對醫生講的話就不會重視,就會飄飄渺渺,「哎呀,我很健康啊!好像不錯……」他一旦知道自己大命將終,人家說:「這是神醫,可以救你的命。」那醫生鼻子哼一下他都會仔細聽,「哎!剛才說的是哪一味藥?」其實醫生是打了個噴嚏,他都要仔細聽了。
我們如果悠悠散散的,覺得說「我靠自己大概也可以解脫生死輪迴」,很高慢的心,這樣,對這個法門就不會尊重,就容易忽略過去。《無量壽經》說:「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所以,對自己要有正確的認識。
通身放下
印光大師有兩句話,他說:
通身放下,徹底靠倒。
通身放下,就是要老實,要認識到自己是個造罪的凡夫。這樣,就會把自己那個高慢的心完全放下,「通身」,我們的身體完全放下——不光指身體,還指我們的心。你「通身放下」才能「徹底靠倒」。
大家晚上都要睡覺,那每天晚上睡覺,我們怎麼樣?就「通身放下,徹底靠倒」。你不可能身子半放半不放,半靠半不靠,那樣怎麼睡?那樣子很累啊,堅持不到兩分鐘就不行了。
「通身放下」,放在哪裡呢?放在阿彌陀佛的誓願裡,唯有阿彌陀佛的誓願可以依靠,可以保證。阿彌陀佛以他的大悲願力說:「十方的眾生,我來救度你——你的罪業,由我承擔;你沒有功德,我為你成就;你要墮落,我來濟拔你;你不能往生,我來迎接你,你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妄念翻成覺心
既然我們體認到自己是這樣的凡夫,我們就以妄念凡夫的身份來念阿彌陀佛。「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來迎」,知道我們是這樣的一個造罪的凡夫、妄想紛飛的凡夫、時刻不間斷妄念的凡夫,你只要念佛,臨終阿彌陀佛就會來迎接。
「乘蓮臺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哎!阿彌陀佛來迎接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坐上了阿彌陀佛的蓮花臺,這個時候,剎那之間,善導大師說:「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踴躍坐金蓮,坐時即得無生忍,一念迎將至佛前。」一坐上蓮花臺,當下即得無生法忍,當下朗然大覺,所有的妄念當下粉碎,成為朗朗的正覺之心。以我們凡夫,哪裡有覺心?是被阿彌陀佛所接引:「乘蓮臺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
蓮花不染汙泥喻
下面幾句話尤其讓我們覺得安慰、感動:「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汙泥。」我們雖然有妄念,但是我們在妄念當中所發出的念佛聲,「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的心雖然是妄念,像汙泥一樣的染汙,但是,所稱出來的這一句名號,它卻像清淨的蓮花一樣不染汙泥,微妙香潔。
這一點大家有感受嗎?我們的心是骯髒的、是染汙的、是妄念的,可是,這句名號不被我們的妄念所染汙,所以,淨土宗就叫「蓮宗」。蓮花的特點就是「出汙泥而不染」,從哪個地方出汙泥呢?從我們的心哪!我們的心像汙泥一樣骯髒,有貪瞋痴的煩惱——誰沒有貪瞋痴的煩惱呢?沒有的,就是阿羅漢了。
我們這樣貪瞋痴煩惱的心,反而成為念佛的動力。我們為什麼念佛?因為有罪業,我們要求解脫,所以要仰靠彌陀的誓願、稱念彌陀的名號。就好像蓮花池中的汙泥,它反而成為蓮花的養分。這樣,一支清新的蓮花就從汙泥當中獨立出來,飄散著微妙的香味。我們的心雖然是染汙的,可是我們念的名號是清淨的。六字名號的功德、香味,可以說遍滿法界。所以說「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汙泥」。
不要被自己的心騙了
這朵不染汙泥的蓮花,這句六字名號,它能救度我們,所以,我們念佛是念佛!我們的眼睛要看著蓮花,我們的鼻子要聞著蓮花的香味。大家來到蓮花池邊,不要把我們的鼻子扎到泥土當中,那樣聞出來的就全是臭味,對不對?我們的鼻子要聞蓮花的香味。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念佛,想到說:「雖然我的心染汙、有罪業、不清淨,但是我所念出來的這句名號,它卻像蓮花一樣的香,是名號讓我往生的。」
我們幹嘛要考慮自己的心呢?這個心是我們要拋棄的東西,這是我們要扔掉的東西呀!我們不是靠這個生滅虛妄心去往生的,我們不是把這個心拿出來擦乾淨了再來往生,我們是依靠不生不滅、真實不虛的名號。
有的人,他的方向、觀念錯誤,他老是把自己妄想的心在那裡修飾雕琢,就好像不是關注這朵蓮花,而是把他的心放在汙泥裡,然後把這個汙泥在那裡洗啊淘啊,在那裡做成一個蓮花的樣子。你就是把汙泥做成了一朵蓮花,它也沒有香味。
心有兩種,一個是真,一個是妄。妄心用事,驢年馬月也不得解脫。凡夫雖然都有真心佛性,但不到大徹大悟,大悟等佛,真心佛性不能現前。日常用事都是妄心,這一顆妄心,你怎樣地壓制它,你怎樣地凝定它,它仍然不是解脫之因。除非你已經是大徹大悟,消除了一切煩惱,粉碎了真妄差別,徹證妄本來是真,那才是解脫了。不然的話,僅僅是禪定的功夫,或者是一種比較清淨的、輕安的狀態,那個,差得太遠了,與解脫根本毫無關係,不是解脫的因,反而是輪迴的業。
能解脫我們的,能讓我們出離生死的,就是我們所念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是兩件事情。汙泥裡面出的蓮花,蓮花能救我們;妄想心中出的佛號,佛號能救我們。佛號就是來救這個妄想心的。
因此,大家不用擔心,不用害怕。我們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在口口聲聲地吐出蓮花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多麼自在啊!你何必管自己那個心呢?
所以,在《無量壽經》裡邊,釋迦牟尼佛就用四個字告訴我們念佛的秘訣:
一向專念。
「一向」,就是唯一向著佛的方向,不向著自己的方向。我們不要顧及我們的心是妄想還是清淨,如果那樣想的話,我們的眼光就不是看著佛了,就又回到我們凡夫這一邊,念我們的心了。
大家能夠體會嗎?如果我們不是在念佛,而是在念我們的心,那個怎麼能往生呢?我們的心不管是清淨還是染汙,我們都不要被它騙了。
各位,我們之所以這麼長的時間都在輪迴,就是因為被這個心騙了。我們會覺得說:「你看,現在它比較安定啦!這是一個好心,我要你……現在很煩惱啦!動蕩啦!這是一個壞心,我不要你!」你這就被它騙了。
我們不管它是動蕩、妄想、雜念,還是比較安定,這個都是妄念,這個都是煩惱心,都是要拋棄的東西。我們唯一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以全副的身心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不顧。煩惱來了也不顧,煩惱去了也不顧。
隨風雲彩喻
煩惱對我們來講像什麼?就好像空中隨風而過的一片雲彩,你念佛就念佛,何必管這片雲彩呢?它來了,「哎呀,這塊雲彩是白的,嗯!白雲彩來了,我念佛大概能往生。哦!又來了一朵黑雲彩,嗯!黑雲彩來了,大概不能往生……」
錯了!
在我們內心裡邊,什麼叫做白雲彩呢?感覺「我念佛念得比較清淨一點」,這是一朵白雲。「我的心不清淨,哎呀!孩子啊、家庭啊!工作、事業……很多事,很煩」,這是一朵黑雲。但是,這些在我們心中了無障礙,來了就來了,去了就去了,跟我們的往生毫無關係呀!你停下了念佛的腳步,你停止了念佛的心,來關注它,錯了!
所以,不要管你這個心,你再怎麼管它,它都不能替你爭口氣,而且你會被它騙。你越管它,它越得勢,它越是覺得自己了不起,你就越拿它沒辦法;你徹底地看透它,你徹底地拋棄它,你徹底地冷落它,它就乖了,它就聽話了。
大家有做奶奶的,小孫子在那裡哭,奶奶去哄他,越哄,他就越哭;越哭,她就越哄;越哄,他就越哭。後來奶奶就沒辦法了,乾脆不管他。哎,哭一會兒他就不哭了。
我們的煩惱也是這樣。其實,我們的煩惱是我們自己養大的,我們每個人都養著一個胖胖的煩惱娃娃。我們天天養它,洗啊、摸啊。你拋棄它,不要理它!
怎麼不理它呢?我們有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叫「一向專念」。「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汙泥」。
念佛放光的故事
在這裡,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很感人。臺灣有一位法師,他在美國弘法的時候,就有一位大鼻子的美國人來聽經。聽完經之後,這位美國人就來跟法師說,他是專門學神通的,他也有一定的神通,他看到念佛的人,只要念佛,就能吐出光明,念一聲佛,就吐出一道光。
我們知道,唐朝的善導大師念一聲佛就放一道光,想不到我們自己也能放光!不過善導大師是證得三昧的聖者,他念佛放光,所有的人都看得到。而我們念佛放光,有神通的人、靈界的眾生、佛菩薩看得到,我們看不到。
放的光怎麼樣呢?虔誠心的人念佛,光很大,大到什麼程度?大到好像要把整個地球包起來的感覺。
各位,你們想不想抱一抱地球啊?你們想不想放放光啊?那就誠心地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沒有誠心的人念佛呢,也放光,但光很小,噗一下、噗一下,像油燈一樣,閃一下就滅掉了。
那麼,什麼叫有誠心,什麼叫沒誠心呢?誠心,就是信,就是專。你懷疑,雜,這就不夠誠心哪!相信,信順,專修念佛,信順不疑!很專注地念佛,那這樣的光就很大;如果只是結結緣,「別人念,我也念一句,到底有沒有極樂世界也不曉得。能不能往生?哎呀!碰運氣啦!」那這樣就不夠誠心,念佛的光就很小。
所以,你想一想,我們雖然是造罪的凡夫,但是我們念一句佛就能出一道光。所以剛才說了,「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汙泥」。念佛的功德無量無邊,任何眾生,你真的願意往生,真的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的。
醫生與病人喻
所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厭妄念多,應嘆信心淺。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我們剛好倒過來了)。大師了解我們的心,他說:你不要討厭你的妄念多,你討厭也沒有辦法,它從生下來就跟你跟到死,所以你不必討厭它。你應該反過來換一個方向,應該悲嘆我們的信心很淺。因為阿彌陀佛沒有說「你妄念多,我不救你」;恰恰相反,阿彌陀佛說:「你妄念多,我才要救你!」
大家能聽懂嗎?我們妄念多,阿彌陀佛才要救我們;我們沒有妄念,就不需要阿彌陀佛來救我們啦!如果我們是阿羅漢,都已經出離生死了。
就像醫生,醫生是給病人看病的,不是給健康人看病的。「因為你是病人,我才要給你看病。」
阿彌陀佛是大醫王,我們有貪瞋煩惱,我們有妄念,所以阿彌陀佛說:「我要救你,你念我的六字名號吧!」
所以,不必討厭我們的妄念很多,應該悲嘆我們的信心很淺。妄念多,並不障礙往生;信心淺,對阿彌陀佛的救度信不過、對稱名往生抱懷疑,就障礙往生。
如果到醫院去看病,你不是在那裡抱怨:「你看,我得了這麼多病,很討厭」;你應該去找高明的醫生就好了,你的病反正已經得上了,這個時候呢,就要請一位高明的醫生。
有的人因為自己內心有妄念、雜想,就懷疑說:「我這樣念佛能不能往生?」這樣對念佛懷疑,對不應當懷疑的事反而懷疑,是應當悲嘆的,因為這樣的人念佛,正好往生!
「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那麼,就以我們深信不疑的心來常稱南無阿彌陀佛。
大街行人喻
大家從今天回去之後,把所有的妄念抖下來,丟掉,不要管它。
大家知道什麼叫不要管嗎?你說:「我不管它,可是它自己來了。」來了就來了,來了就不管它嘛!你管它,它才來。你不要管它,並不是叫它不要來,來了就來了。「來就來了,去就去了」,這個叫不要管它。
大街上那麼多人來來去去,與你有什麼關係呢?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善惡賢愚,應有盡有,有必要放下自己的正事,倚在窗戶上盯住看嗎?富貴的生羨慕,貧賤的看不起,論醜說美,評東道西,把自己的正事忘得一乾二淨。叫他不要管外面的行人,只管做自己的事,他反而起煩惱,說:「我不想管他們,但他們老是在那走來走去,讓我的心靜不下來。」你這就不講理了。
念佛也一樣,心中妄念紛飛,自是它的事,與你何幹?妄念自妄念,念佛自念佛。念佛是正業(主),妄念是街客(賓),不要盯住妄念的街客看,更不要隨著他走,更不要說他耽誤你念佛。念佛的正念一提起,就是有千千萬萬妄念,也好像沒有一樣。就好像那個人在房間裡一心做自己的事,大街上人來人往,千千萬萬,都與他無關,好像不存在。
對付妄念,就一條絕招:只管念佛!不要管它!
路邊花草喻
不要管它,並不是我們把它扼殺掉。比如說我們在一條大路上行走,路邊有很多花,也有很多草,甚至於這草會往路中間長,會覆住我們的腳背,但是,我們的目的是要走路對不對?我們不要停下來,拿一把刀去割這個草——沒有必要,它長它的,我們走過去就好。我們也沒必要停下來聞聞這朵花香不香,「呀!這朵花很臭,真是麻煩!」趕快回去拿把鋤頭鋤掉它,在這裡栽上一棵鮮花——你是無事找事!你走過去就好,它香也好,臭也好,草覆住你也好,你跨過去就行了。
這個香花、臭花,香草、毒草,就是我們心中種種的念頭。這條大路就是我們往生的道路,我們只管念佛走過去。
昨天的妄想已不存在了,你何必管它呢!不要管它!這叫不管(不是說我們拿鋤頭把它挖掉),這個才叫真正的不管,它長就長,它不長就不長。
很多人念佛,他不是去念佛,他是回來挖這個草。他不是在走路,他說:「哎呀,你礙我的事。」你說這個人是不是在無理取鬧?他在大路上走得好好的,卻認為旁邊的花礙了他的事,一定要把它除掉才甘心。
我們在念佛的大路上,我們會覺得妄想礙我們的事情——礙你什麼事呢?
我這樣講大家能聽懂嗎?我們的妄想雜念絲毫不礙我們的事,我們只管走過去就好了。它是很自然的。比如說,我們吃到辣的東西就覺得辣,辣就辣吧,這是因緣。我們聽到不好聽的聲音,耳朵感到不舒服,這個都是很自然的反應。生理的反應,心理的反應,很自然,凡夫就是這樣子的。就是這樣的眾生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好了,這樣就能往生了,所以,不必管它。
如果這樣念佛,就會很輕鬆,很自在。你會覺得我們一個人分成兩個了,念佛的我才是真正的我,另一個我其實就好像影子一樣,就好像一種……怎麼說呢?「影子」這個詞稍微貼切一點,像一個虛的影子一樣,它在做它的事情,我念佛往生啊!也可能聽到不好聽的話它會感到不舒服,那也不管它。也許因為某些事情它會感到心裡難過、悲傷,或者歡喜等等,有種種的情緒波動,這個都不要管它,因為我們的妄想本來是沒有根的。妄念本來沒有根,因為你執著它,它就有了根、有了業力,它就讓我們六道輪迴。那我們現在轉過來,一心靠倒南無阿彌陀佛,根本就不管它,根本就不理它,它就拿你沒有辦法。如果你把它當做大爺,管它理它,你就被它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