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不亂」,人人都做得到

2021-02-07 法雨流芳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關於什麼是多善根、少善根,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行持,也有不同的心理狀態。


如果只是望文生義的理解,以為「念佛只是一項修行,那麼這個是少,再加上其他種種修行,這個叫多善根」,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就會心生不安:「那我們到底要修多少法門?到底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才達到了多善根?」


如果我們知道:「六字名號裡邊已經總括了所有的善根功德,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是有多善根、大善根、無上善根!」這樣我們內心就會安定,就會安心念佛,也不會擔心害怕說:「我年紀大,不會誦經、不會持咒、不會學種種的法門,我到底能不能往生啊?」你剛好!越是不會其他的,剛好專修念佛,符合阿彌陀佛本願,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這個能往生,這樣我們就會有喜悅。


印光大師說:


不用三祇修福慧,

但憑六字出乾坤。


這是兩句很著名的話。


修行要修福、修慧,按照自力修行,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經過漫長時間的修福修慧,才可以出離生死輪迴。


但淨土法門不用,不用你三祇來修福修慧,這樣累積多善根多福德,用不著了。那憑什麼呢?「但憑六字出乾坤」,你只要憑「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就可以出離三界六道


所以,這六字名號是超過三祇福慧的大善根、大福德。

接下來,《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四個字,是第二關,往往讓我們很多淨土的修學者望而生畏,望而卻步,「哎呀!一心不亂,做不到啊!」甚至最終放棄淨土法門。


雖然說念佛是多善根,但如果說必須達到禪定一心的功夫才能往生的話,那麼,這樣的多善根還是不容易。


「一心不亂」,有兩種解釋。


依聖道門的解釋,就很難了。禪定的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你夢都夢不著。事一心不亂是阿羅漢的境界,理一心不亂是登地菩薩的境界,我們做不到啊!


淨土宗的解釋「一心不亂」就是「專心念佛不雜亂」。「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行雜修。這樣的解釋就是「易行」,很容易做得到。

為什麼出現這兩種不同的解釋呢?


那是因為立場、觀念不一樣。


按聖道門的觀念,「如果不能夠降伏煩惱,進而斷除煩惱,要出離生死輪迴是不可能的」。以這樣的觀點,對「一心不亂」的解釋,必然會說「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清淨,降伏煩惱」等等。如果這樣的話,淨土法門就不是「易行道」,也就不能叫做「特別法門」,跟一般法門就沒有區別了。


印光大師說:這是以通途的教理、一般的自力修行、以戒定慧的修行方法來衡量淨土法門,這個叫「以橫超法做豎出之用」,淨土法門本來是以佛的願力橫超三界,結果變成自力修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像聖道法門修行一樣,這個就大錯特錯了,這是受一般自力修行法門觀念的影響


來到淨土法門之內,應該放下原來修行的觀念,按照淨土門的規矩,按照淨土宗祖師的傳承來解釋、來理解才正確。

本來《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特別為我們凡夫所講的,是易行安樂之法。既然是為我們這樣的眾生所講,就一定是我們能夠做得到的。


如果「一心不亂」是那麼艱難、那麼高深的功夫境界,五濁惡世的凡夫都做不到,那麼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法門就沒有意義,所謂「三根普被,利鈍鹹收」就成了一句空話。


龍樹菩薩《易行品》說:念佛法門是易行的法門、安樂的法門、必定的法門。我們很多人念佛,念得很苦,念得很不容易,覺得往生不定,沒有把握,這就不是念佛法門的特色。


有的蓮友跟我講:「師父,我經常參加打佛七。」


我問:「好啊,參加過幾次?」


「我全國各地參加十幾次了,就是想得到一心不亂。」


「哎呀,難得啊!怎麼樣?」


「沒有得到啊!」


「沒有得到?總得到了一點點吧?」


「一點點也沒得到!」


「一點也沒得到?那旁人呢?」


「我在私下悄悄問了很多人,一個都沒得到。老張你得到一心不亂了嗎?沒有。老李?沒有。」


他到處參加打佛七,四川有打,就跑四川;福建有打,就跑福建。全國走遍了,他所訪問的人,沒有一個人得到一心不亂。


釋迦牟尼佛講法,契理契機,他為五濁惡世眾生所講的法門,居然全國走遍了,沒一個人做得到,這個就是不契機啦!不是佛說法不契機,是有人把「一心不亂」給解釋錯誤了、偏了,我們聽了就覺得難了、做不到了。


  音頻下載:https://share.weiyun.com/5ai3r8l

相關焦點

  • 淨土修行中對「一心不亂」、「清淨心」的兩種不同的釋義
    因此對淨土修行中的「一心不亂」及「清淨心」解釋有兩種不同的釋義。《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這一句經文,困擾了不少修行淨土的蓮友。現實中,對於凡夫,我們每一個念佛人都會打妄想,沒辦法做到一心不亂,只能做到妄想少一些,因此會擔心自己能否往生,這也是一個很普遍的疑惑。
  • 下下品的一心不亂
    經文說:「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和《阿彌陀經》「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和《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都是同一個涵義。因為同是淨土三經,同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同是說的持念彌陀佛名,同是源於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互相之間不可能不一致。
  • 「一心不亂」應該怎麼解釋
    如果你僅僅是伏煩惱,是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如果斷了見思惑,就往生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這就稱為事一心不亂。進一步事一心不亂,你還能夠侵斷塵沙,就能夠破一品無明,這時候你就能夠得到理一心不亂。理就是你能夠契證到無生法忍,自心的理體,真如理體。你得到理一心不亂,那麼你就是大菩薩了,那往生的就是在實報莊嚴土裡。
  • 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執持名號:「執持」梵文「阿陀那」,心識名,阿賴耶之別名,譯曰執持。此識之力執取維持善惡之業因及有情之身體,使不破壞。
  • 一心不亂,一目了然!
    善導大師在《法事贊》中釋「一心不亂」云: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踴躍坐金蓮。其《贊偈》與《阿彌陀經》兩文對照,一心不亂,一目了然;一目了然,一心不亂!問曰:何為「無間」?答曰:即所見善導大師云:「教念彌陀專復專,七日七夜心無間」。「七日七夜」,即如來為我等眾生所選之要法,教念彌陀名號之時日也。「專復專」即「心無間」也。
  • 如何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一心不亂?
    比如經典中常看見佛弟子前來見 佛的時候,都是「一心合掌,頂禮佛足」,然後「一心合掌,瞻仰如來」,而且是「一心恭敬,目不暫舍」,都是要一心。因為佛法中強調「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認為如果心散亂不定,就難以得見諸法的真實相,進而成就道業。正如同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面有這樣子的開示,龍樹菩薩說:「『定』名一心不亂,亂心中不能得見實事;如水波蕩不得見面,如風中燈不得好照。」
  • 一心不亂的故事
    從前有個國王,他看見出家人整天沒有事做,只是不斷的念佛,覺得不以為然、有一天,他問出家人道:「我聽說修行的人,必須刻苦,方能成就道果,你們整天清閒沒有做事,只是念佛,那裡會有成就?」那出家人說:「修行並不在刻苦不刻苦,而是在生死的心切不切;出家人雖然整天清閒,只念一句阿彌陀佛,但是他求了脫生死的心很切;因為生死心切,所以雖整天六根對境,但他眼不見美麗的色相,耳不聽宛轉的聲音,鼻不嗅芬芳的香氣,舌不嘗可口的美味,身沒有適意的感觸,意不起胡思與亂想。」        國王聽了這些道理,將信將疑,他對出家人說:「你的話雖然說得有理,但是你能夠用事實來證明你的話嗎?」
  • 究竟什麼是一心不亂、淨念相繼(淨土宗)
    關於一心不亂在淨土宗裡橫起紛爭。有些人說:『我們全仗佛力,不要一心不亂,散心念佛就行了(散心念佛就是一面嘴上念,一面思想亂動)。』還有的說:『恐怕不行吧!佛說要直持名號一心不亂,才能感得阿彌陀佛現前接引往生。』所以淨宗行人也有分歧。是不是要一心不亂呢?
  • 印光法師:一心不亂,在心專注與懇切耳
    欲得一心不亂,可是專持一法否。答,追頂易受病。大聲,小聲,金剛,默念,隨自己精神調停而用。何可死執一法,以致受病乎。隨息不如靜聽。以隨得不好,也會受病。靜聽,不會受病。問,時而金剛,時而默持,時而記數,時而隨息等,不知於一心有礙否。答,一心在念,不在念的聲音。何可雲礙。記數,亦只可動時記。靜坐時,只可默念。不可掐珠。掐珠必受傷。
  • 怎樣才是「一心不亂」?
    善導大師在經文「一心不亂」中間,加了兩個字——「稱佛」,「一心稱佛不亂」,這樣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意義非常明顯。一心做什麼?一心稱佛。稱佛怎麼樣?稱佛不亂。就是:一心一意稱念佛的名號,不雜亂。這不是非常清楚,非常明了嗎?哪裡有那麼艱深複雜呢!
  • 聞其名號丨依善導大師的解釋,人人安心念佛,個個都能往生
    我們依善導大師的解釋,就非常清楚,非常明了,人人都能往生。「上符彌陀本願」,彌陀本願說「至心信樂」,這就是「一心不亂」,信願一心。「下契眾生根機」,眾生要一心願生、一心信樂、一心歸命、一心專念,這些我們都做得來。如果要達到事一心、理一心、禪定一心、妄念不起,絕大多數人都做不來,就不契合眾生根機。
  • 佛教:念佛的四重境——心口不一,雜念減少,功夫成片,一心不亂
    這四種大層次的境界分別是——心口不一,雜念減少,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咱們就來一一介紹其表現以及最後可能的結果。02第一種:心口不一——念破喉嚨也枉然最低的層次就是心口不一,或者說是有口無心。這個表現非常容易判斷,就是自己的行動,念頭和語言完全不一致,嘴上在念佛,但是心裡全是貪嗔痴惡念,所做的事情也都是惡業。南師曾經舉過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上個世紀他在西藏曾經呆過一段時間,西藏大家都知道,當時還是政教合一,信佛的氣息還是很濃厚的,如今更是無數人嚮往的洗禮靈魂之地,尤其是那些文藝女青年們,不去一次西藏都不好意思和同行們打招呼。
  • 持名念佛要求念力集中,心不散亂,久久煩惱能圓伏圓斷,證入一心不亂…
    持名念佛要求念力集中,心不散亂,久久煩惱能圓伏圓斷,證入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所謂一就是無心,這時便無心可亂了。「一心不亂」有事理二種,念到觸境逢緣,妄心不起,叫「事一心」;到心契實相,心佛不二,叫「理一心」。這二種「一心」是斷惑一心,是往生淨土的正因。但一般人要做到「一心不亂」很不容易,淨土宗就有一個特別辦法,就是「伏惑」往生。伏住惑業,使無量劫來的習氣種子不起現行,心得不亂,便生淨土。可見伏惑亦能一心。不論斷惑伏惑,只要「一心」便能往生。
  • 《法華經淺釋》10.不錯,「人人是佛」,但你明白其中六個層次嗎?(宣化上人)
    這「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都是妙法的本體;這種妙法,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可是我們卻不知道。這也叫「佛」,叫什麼佛呢?叫「理即佛」;理,就是「道理」。修得能見著本來的面目了──在禪宗裡頭叫「本來面目」,你本來是一個什麼樣子;在天台教,這叫得到「一心三諦」的境界。三諦,就是「真諦、俗諦、中諦」,也就是「真諦理、俗諦理、中諦理」。在淨土法門裡頭來說,後世大德將念佛至「一心不亂」,分為「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得到了三諦,這就是「理一心不亂」。怎麼叫一心不亂呢?
  • 方媛:嫁給了天王也做不成那個人人都羨慕的女同學
    搜了搜方媛婚禮,我明白了為什麼郭天王大婚這麼大事情,都沒見幾篇像樣的報導,這婚禮是真不知道寫啥。以往每次像郭天王這種級別的大咖結婚的時候,只需要報導一下婚禮多隆重,女主多幸福多被人羨慕,再祝福長長久久,就可以了。然而,郭天王這婚禮,真的不知道從何誇起。
  • 《慶餘年》:一心幫著打江山的葉輕眉,不一定會得到想像中的幸福
    甚至,她還提出了「人人平等」的理念。這些與慶國格格不入的思想,漸漸成了慶帝要除掉她的導火索。心思縝密的慶帝在葉輕眉面前,永遠偽裝著一幅情深款款的樣子,而絕不會透露著他內心的獨白:為我打江山的時候,你是我最心愛的女子。但是打下江山之後,你就應該做一個乖乖聽話的「賢妻」,管那麼多事,手握那麼多的權力,讓我這皇帝情何以堪啊?
  • 《溫暖的弦》45集,一心用懷孕給溫暖設局,一心和潘維寧大吵一架
    一心終於知道潘維寧在她背後所做的醜事,於是和他大吵一架。一心:淺宇的危機跟你有關對嗎?潘維寧:對。一心:你為什麼要用這麼不正當的手段陷害南弦,為什麼呀?潘維寧:你心疼佔南弦了?一心深知越解釋越亂,乾脆不再理會。
  • 復興大國文化 普及一心三觀
    欲亡其國先亡其史,有資金有組織的網絡水軍操作輿論造謠抹黑民族英雄,醜化國人形象,企圖潛移默化打擊國人自信心使大眾對國家和民族產生自卑牴觸之心理錯覺,從而像蘇聯自亂一樣打散中國,這是一場網際網路硬仗,我們自己必須保持明理清醒不能先亂!文化自信來源於人民崇德,來源於聖賢教育,是國家民族屹立不倒的基石。尋到根,才能有底氣,也是創建文化大國之前提。
  • 歐陽娜娜《一心一念》歌詞 抖音超火歌曲《一心一念》歌詞
    18183首頁 歐陽娜娜《一心一念》歌詞 抖音超火歌曲《一心一念》歌詞 歐陽娜娜《一心一念》歌詞 抖音超火歌曲《一心一念》歌詞 來源:www.18183
  • 亂拳打死老師傅 人人都能當導演
    張藝謀、顧長衛最早都是攝影師;馮小剛從美工做起,轉為編劇,再做導演;演員轉做導演的成功代表是姜文、周星馳、爾冬陞,近幾年徐崢、趙薇、陳思誠的作品也已經得到了市場的充分認可。當然,被質疑的也不少,鄧超的《分手大師》和《惡棍天使》雖然票房都過了5億,但否定他導演才華的人也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