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關於什麼是多善根、少善根,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行持,也有不同的心理狀態。
如果只是望文生義的理解,以為「念佛只是一項修行,那麼這個是少,再加上其他種種修行,這個叫多善根」,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就會心生不安:「那我們到底要修多少法門?到底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才達到了多善根?」
如果我們知道:「六字名號裡邊已經總括了所有的善根功德,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是有多善根、大善根、無上善根!」這樣我們內心就會安定,就會安心念佛,也不會擔心害怕說:「我年紀大,不會誦經、不會持咒、不會學種種的法門,我到底能不能往生啊?」你剛好!越是不會其他的,剛好專修念佛,符合阿彌陀佛本願,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這個能往生,這樣我們就會有喜悅。
印光大師說:
不用三祇修福慧,
但憑六字出乾坤。
這是兩句很著名的話。
修行要修福、修慧,按照自力修行,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經過漫長時間的修福修慧,才可以出離生死輪迴。
但淨土法門不用,不用你三祇來修福修慧,這樣累積多善根多福德,用不著了。那憑什麼呢?「但憑六字出乾坤」,你只要憑「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就可以出離三界六道。
所以,這六字名號是超過三祇福慧的大善根、大福德。
接下來,《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四個字,是第二關,往往讓我們很多淨土的修學者望而生畏,望而卻步,「哎呀!一心不亂,做不到啊!」甚至最終放棄淨土法門。
雖然說念佛是多善根,但如果說必須達到禪定一心的功夫才能往生的話,那麼,這樣的多善根還是不容易。
「一心不亂」,有兩種解釋。
依聖道門的解釋,就很難了。禪定的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你夢都夢不著。事一心不亂是阿羅漢的境界,理一心不亂是登地菩薩的境界,我們做不到啊!
淨土宗的解釋「一心不亂」就是「專心念佛不雜亂」。「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行雜修。這樣的解釋就是「易行」,很容易做得到。
為什麼出現這兩種不同的解釋呢?
那是因為立場、觀念不一樣。
按聖道門的觀念,「如果不能夠降伏煩惱,進而斷除煩惱,要出離生死輪迴是不可能的」。以這樣的觀點,對「一心不亂」的解釋,必然會說「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清淨,降伏煩惱」等等。如果這樣的話,淨土法門就不是「易行道」,也就不能叫做「特別法門」,跟一般法門就沒有區別了。
印光大師說:這是以通途的教理、一般的自力修行、以戒定慧的修行方法來衡量淨土法門,這個叫「以橫超法做豎出之用」,淨土法門本來是以佛的願力橫超三界,結果變成自力修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像聖道法門修行一樣,這個就大錯特錯了,這是受一般自力修行法門觀念的影響。
來到淨土法門之內,應該放下原來修行的觀念,按照淨土門的規矩,按照淨土宗祖師的傳承來解釋、來理解才正確。
本來《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特別為我們凡夫所講的,是易行安樂之法。既然是為我們這樣的眾生所講,就一定是我們能夠做得到的。
如果「一心不亂」是那麼艱難、那麼高深的功夫境界,五濁惡世的凡夫都做不到,那麼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法門就沒有意義,所謂「三根普被,利鈍鹹收」就成了一句空話。
龍樹菩薩《易行品》說:念佛法門是易行的法門、安樂的法門、必定的法門。我們很多人念佛,念得很苦,念得很不容易,覺得往生不定,沒有把握,這就不是念佛法門的特色。
有的蓮友跟我講:「師父,我經常參加打佛七。」
我問:「好啊,參加過幾次?」
「我全國各地參加十幾次了,就是想得到一心不亂。」
「哎呀,難得啊!怎麼樣?」
「沒有得到啊!」
「沒有得到?總得到了一點點吧?」
「一點點也沒得到!」
「一點也沒得到?那旁人呢?」
「我在私下悄悄問了很多人,一個都沒得到。老張你得到一心不亂了嗎?沒有。老李?沒有。」
他到處參加打佛七,四川有打,就跑四川;福建有打,就跑福建。全國走遍了,他所訪問的人,沒有一個人得到一心不亂。
音頻下載:https://share.weiyun.com/5ai3r8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