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海中還殘存影片《八佰》中血風腥雨的戰鬥場面,文創中隊第一附屬小隊就踏上了壯士浴血奮戰過的四行倉庫遺址。時光列車回溯到八十三年前,第八十八師524團第一營的全體官兵掩護大部隊撤退後,為保住閘北的最後一塊陣地,奉命進入四行倉庫,與日軍血戰四天四夜,擊退敵軍多次進攻,威震敵膽,雖退猶嘉。壯士勇氣可嘉,「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跡值得我們緬懷。
在解說員聲情並茂的解說下,隊員們帶著沉重的心情、邁著沉重的步伐步入展廳。博物館由序廳、「血鏖淞滬」、「堅守四行」、「孤軍抗爭」、「不朽豐碑」及尾廳等六個部分組成。紀念館以一封謝晉元的家書開篇,展現了以謝晉元為首的壯士們在國難當前之際,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展現出對抗戰必勝的堅定決心。展覽運用實物、雕塑、現代科技等手段再現當年戰鬥場景,通過圖文展板、巨幅繪畫等形式展示上海人民投身全民族抗戰、共御外侮的歷史事實,以及中外各界對壯士們英雄事跡的頌揚和緬懷。
號稱八百壯士,實則只有四百二十人,他們堅守四行倉庫四天四夜,以陣亡9人,傷20餘人的代價,擊退日軍數十次進攻,擊斃日軍200餘人,阻止了日軍近萬人前進的道路。以自己無畏赴死的英雄氣概,用生命和鮮血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
在紀念館,隊員們被館內展品感動著,特別是謝晉元給妻子的家書,字跡清秀,飽含深情。一句「軍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復門哀祚薄,親者丁稀,我心非鐵石,能無眷然乎!但職責所在,為國當不能顧家也」,哀而不傷,承載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深深地震撼了在場每一位隊員的心靈。
隊員柏巍說:「參觀四行倉庫,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堵彈孔累累的西牆,它向我們展示著當年四行倉庫戰鬥的慘烈:壯士們在謝晉元的指揮下,激戰四晝夜,寧戰死不退讓,寧戰死不投降。他們身上所展現出的強大的愛國精神和偉大的民族力量,是永遠值得我們銘記的。回顧歷史,牢記英雄,我們更應該傳承這種精神,為祖國和民族貢獻自己的力量。隊員孫新瑞說:「參觀四行倉庫,這令我收穫頗多。我不僅學到許多歷史知識,更感受到一份濃濃的愛國熱情,了解到無數革命先輩奮鬥犧牲的英雄壯舉。我對自己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不強則國不強。』青少年應不忘初心,牢記歷史,努力學習,為日後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光與熱。」隊員陸天晴說:「我來到四行倉庫,在這裡,我仿佛見到了曾經守衛四行倉庫的那群戰士們的一幕幕,我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被他們赤誠的內心以及誓死效忠祖國的精神而感動。尤其是在觀看完電影《八佰》之後,我的內心又被深深地感動了。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現在就沒有這樣美好的家園,哪有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致敬壯士們!」隊員方程說:「這段歷史讓我熱血沸騰、熱淚盈眶,暑假觀看過影片《八佰》,這次又到四行倉庫博物館參觀,這讓我看到中華民族的不屈的靈魂,中國軍人不懼個人犧牲,擰成一股繩,將一切困難打倒。多難興邦的中華民族,在一次次抗擊禦侮的戰鬥中,向我們展示了它是個蒸不爛,煮不熟,錘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曾經抗日戰爭如此,而今抗擊疫情亦如此。」隊員羅運棟說:「四行倉庫是上海最後一塊未淪陷的土地,堅守四行倉庫雖只有四百多號人,但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壯烈與英勇。四行倉庫保衛戰給積貧積弱的中國軍民帶來了極大的振奮,也讓世界看到中國軍人的頑強不屈,讓世界人道主義人士為之動容。我深深地感慨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挨打,同時感受到了中國軍人的殊死搏鬥和頑強不屈,我將以壯士們的頑強精神作為榜樣,激勵自己努力學習,為中華崛起而努力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