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 061 期 (總第 1173 期)
(一)詩魂相連
她是小小的乳燕/橫海漂遊/月明風緊/不敢停留/在她頻頻回顧的飛翔裡/總帶著憂愁……這首冰心寫的小詩,五十年前就深深地銘刻在她的心裡了。在詩歌文學的道路上,她就像詩中的小乳燕那樣,不敢停留地飛翔……時過半個世紀,她說自己乳名叫雕,現在已飛成一隻老雕了,還是停不下那飛翔的夢。她就是綏德女子王淑惠。
「阿妹生在高山上,依山獨把紅霞賞,仰天遠鷹放膽量,獨立枝頭展翅膀」,五十年前,這個叫「雕」的綏德女,心中就有一些飄渺的東西,不像同齡的姐妹學家務愛女紅。無論有學上、沒學上,她都在堅持讀著文學書籍,懷揣一個美麗的夢想。
五十年來無論生路坎坷,無論生活艱辛,在風雨人生中,詩成了她的精神支柱,詩是她人生的最美——你是芳菲的玫瑰,開在我七色的夢裡;你是春日的細雨,飄灑在我心扉;你是夏日的初虹,美麗著我的心空;你是大海的波濤,激蕩著我的心胸;你是我夢中的星星,總像光斑一樣遊移;我是不倦的鳥兒,總把你追隨;你是我夢中的鳥兒,穿越我心的雲翳;我是雲翳中的駿馬,背負著七色的花;你是我夢中的花,開在我思的園地;我是蹁躚的鳥兒,繞著你頻飛……今生她與詩結下了不解之緣。
愛詩、讀詩、寫詩,成了她日常必做的功課,走路做飯,夜半都在寫,寫人生的心、夢、親情、友情、愛情、日月四季……三十年來就積累了拇指厚的十幾本。在《人生、心、夢》這首詩裡她寫道:人生是樹/夢是濃萌/心如碩果/夢是碧波/人生是船/心如風帆/心裡玉液/夢是瓊漿/人生如蜜一樣/有心有夢/人生傲岸/有心無夢/人生暗淡/無心無夢/人生茫然……她應該是一個有心有夢的人,她的文學夢做了整整半個世紀。做夢讓她對人生有了較深的理解,在《數字人生》這首詩中,她寫道:有的人站著是1/倒下是一/有的人站著是2/倒下是乙/有些人站著是3/倒下是山/有的人站著是4/倒下人說他(她)死了/有的人站著是6/倒下是9/有些人站著是10/倒下也許只有0.1……她用七十三個字寫了六種人生,這首詩發表在2000年7月14日的《華商報》上。有個中學教師寫了評論,作者讀了藏克家有的人活著就等於死了,有的人死了還等於活著,但絕不是這首詩的翻版,而是僅僅用6個阿拉伯數字的巧合顛倒寫出了六種人生。每個人都在走人生的路。作者在《我只想做懸崖上的冰凌》這首詩中寫道:有的人在彎路上把腿走直了/有的人在直路上把腿走彎了/然而她總是一種飛翔的姿態……在《飛》這首詩裡她寫道:「讓我飛成一朵火焰,在飛翔中熄滅,讓我飛成一片雲錦,飄散在天邊,讓我飛成一掛瀑布,在懸崖間高瀉。」從她的詩裡,我們能看到這位鄉村詩人高遠的追求和永遠的嚮往,她就像曠野裡的一隻蝴蝶,總想帶給人間美麗。她在《我是蝴蝶》裡這樣寫道,「在我金色的夢裡疊滿金色的星星/不懼怕籬障,不懼怕沙暴/著七色斑斕的衣裳/懷滿心狂放的唱響/為了尋找世界所有的美妙與芳香/總在徵途/總在路上……只需飲露喝風/就能長滿激情/以美傳真/讓大地升起美妙雲錦。」《人民日報》記者採訪她時,她動情地吟頌了這首詩。
(二)故鄉情深,西安恩重
和共和國同齡的她在綏德故鄉生活了二十四年,不幸的婚姻十年半,她再不願提起,從1985年到西安已快三十四年了。一個離鄉之人,在都市無親無故的,曾經對故鄉對母親和親人的思念,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她在詩裡這樣寫道:「故鄉,悽風苦雨沒有折斷我的翅膀/人世滄桑把我磨礪成水流中的頑礓/沒有忘記的是你的情/你的愛裝滿我的胸腔/黃土飛揚的神採/常在我眼前掠動/好水土永遠浸潤我的每個細胞/我願化作七彩的虹/鑲嵌在家鄉的天空/離人苦/離人苦/別淚滴進故鄉土/一滴一個坑/滴進媽心頭/曾經故鄉的美好/只能是異鄉女兒心頭珍品的圖畫。」所以,夢裡總是變為一束禮花點燃在母親節日的窗前,總想十五返家,亮成中天的明月,夢裡總是帶著月亮回家鄉。「帶著月亮回家鄉/媽媽早等在大門旁/老花的眼睛迎風的淚/哆嗦的胳膊顫抖的掌/帶著月亮回家鄉/媽媽燒好了小米湯/金黃的米粒噴噴的香/清涼的汁液潤肝腸/帶著月亮回家鄉/女兒撲在媽的膝上/久別的熱淚盡情地流淌/風雨的辛酸細細對媽講/媽媽我回來了,媽媽我回來了/你看今夜的月亮是多麼的圓,多麼的亮」,這首歌詞,發表在2007年《西安群眾藝術》上,作者自己有時也在公眾場合,聲淚俱下地演唱,那種悲喜交集的夢中情景,無不讓人動容。
灞橋區文藝評論者鹿志峰說得沒錯,作者是苦大情深的一個陝北女子。在都市,三十多年來她的努力,逐步得到社會認可。說來也不奇巧,她走的是文藝路,所以敲的是文藝門,一個一個的門被她敲響了。1999年,她108句的民歌《高粱情》被當時的《秦風周刊》一字沒改連載四次。這首民歌寫了兩個年輕人的相識、訂婚、結婚、別離、再團聚的全過程:高粱秸秸納拍拍,處處多長心眼眼,彎彎梯田一層層,姑娘再好別分心。蕎麥結籽三稜稜,提起哥哥淚盈盈,牛嚼青草羊返圈,再也不讓你離身邊……充滿了陝北的地域特色,誡告年輕人愛情要專一。陝西文藝臺一寧多
次播誦過她的民歌和詩文。「出門只想妹妹你/白格生生的臉蛋/水格靈靈的眼/夢裡總牽哥哥的手/翻一個個峁峁呀/過一道道溝……」時隔十多年,作者回憶起還是相當激動,因為配樂朗誦自己的作品,又是主持人那美妙的聲音,實在是很陶醉。
西安經濟臺雅風假日時光,播誦她的愛情詩,「愛你的時候/想讓你成為一粒珠貝/握在我的掌心/愛你的時候/想讓你成為一枝花翎/插上我的頭頂/相遇在海裡是兩顆/相依相偎的珠貝/相遇在枝頭是兩枝/相撞相碰的連理。」正因為她有過不幸的婚姻,她才對美滿的婚姻愛情有更美好的憧景,寫成詩,又能在電臺裡聽到自己作品的聲音,那是她生活的最高享受。
為了文學藝術,她不怕說她「臉皮厚」,鬥膽敲響一扇扇高深的門。2005年夏天,她敲開了西安市文化藝術處的一扇門,當時的副處長楊居禮接見了她,一口氣看了她的作品五個鐘頭,最後提筆寫下這樣的話:山下有棵大樹,山上有棵大樹,在世人眼裡,肯定是山上那棵樹高,而在上帝眼裡,兩棵樹是一般般的高。後來,楊居禮為作者的《漏屋水滴》詩集作了序。
在都市,她遇到了好人,恩人太多太多,2008年灞橋區文化幹部劉曉榮、鹿志鋒、五十五中教師陳社英、企業家魏小寧等出資,幫她出版了詩集《漏屋水滴》,灞橋區文化學會頒發了耕耘獎。西安市非物質文化保護部主任王智長期關照作者,將她特聘為民間藝術家,並推薦給人民日報記者,採訪報導她。
生活在灞橋三十四年來,她特別感激感恩都市所有的好心人,感恩這片神奇的土地,她曾經把所有幫助過她的幾十個人的名字,用彩色絲線繡在一件紅馬夾上,對灞橋的感恩化作她筆下的詩行:吾感灞柳是聖柳/千秋萬代總風流/願做灞上柳一株/清蕩枝條絮重九/灞柳千條線/我心一葉舟/願做春飛燕/飛入柔柳間。選入她詩集《漏屋水滴》的《灞柳頌》,更是從2月到10月寫盡了灞柳的風韻多姿。
(三)漏屋情深丹居畫香
她說自己從小沒父,爺爺留下的窯洞分到一孔,六十年代初因為哥哥的結婚,母親弟弟和自己就沒有住處。村上叔叔在飼養室餵牲口,孤身的嬸嬸家就是她們的借宿處。過了兩三年,哥哥每天在生產隊勞動,利用晚上為她們打成了一孔土窯,還很潮溼時,她們就住了進去,成為第一次婚姻住的棚戶房。到西安又住窯洞,又住漏房。住什麼地方對她已經無所謂了,在故鄉無吃更顯悽惶,在銅川,沒氣受更顯重要。而在西安有詩寫,無論窯洞、漏房都成了幸福。她不想離開自己親愛的漏屋,因為那裡有一個離鄉苦妹子的盪氣迴腸,詩情澎湃,激情昂揚。從1998年發表第一首詩到2008年出版詩集,那是一個下層詩人輝煌的十年,浪漫的十年,豐收的十年,多少經典優美,耐人尋味的美妙詩作就誕生在這十年。無論誰知曉不知曉,無論誰承認不承認,這肯定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種心靈最純潔的嚮往,那些對日月,星辰的讚美,那些對苦難人生的吟嘆,那些對愛情的嚮往,那些純真的友情,無不散發著自然之花的芳香。「月亮啊/你是豐碩的果果/你是玉帝放飛的信鴿/你有彤亮的金手/你是最美的紅玫瑰/你是中天自古的燈盞/星星是一枚枚黃色的花蕊/蒼涼悽美。」
漏屋十年,作者自己慨嘆是個詩簍子,只需將手伸進簍子,就能抓一把出來。2007年7月1日那天,從早上7點到下午2點,共寫了52首詩,底稿本上有證,記錄了她腦子的高速運轉。2006年老年大學畫展3天,她寫了60多首,那些日子,她總是自己被自己感動著。她簡直有些神魂顛倒,她想:一定有詩仙詩聖在暗地助力吧?為此,她雙手合十,跪拜詩仙詩聖。小孫子跟她,學了兩年,念念有詞,惹得鄰居家人忍俊不禁,但誰也破譯不了這個密秘,只有這個詩狂自己知道她們祖孫在幹什麼。
漏屋裡十年收穫的還有散文、小說、兒歌、快板、小相聲等,凡是文學題材,她都在嘗試,都在飛筆流響。一首一百七十四句的十八扯寫完了,筆一撂,穿著拾來的長裙就到公園裡表演,有人說你怎記性這好?她說是自己剛寫完的,哪有記不下的。
我們眼裡,她的漏屋雖然蚊叮蟲咬,冬凍夏熱,但都是她的仙居。她在《別了漏屋》裡寫到:「漏屋曾有雞、有貓、有狗,還有籠養兔、鴿子,房梁上有小燕,有小孫子的歡聲笑語,有自己的沉思默想和奮筆疾書。」
激情和快樂是無聲的樂曲,她說:如果自己還算一名詩人,那是漏屋孕育的。她滿懷深情地說:「漏屋,我是你紅溢充沛的香饢/我是你光華熠熠的珍珠/二十年間/蚊叮蟲咬中有我的迴腸激蕩/冷寒苦凍中有我的冬夢正香/孤單寂寥中有我的神思憧想。」
拆房那天,她懇求兒子給她留下兩張照片,並含淚向漏屋鞠躬吟詩。」別了我的洞天福地/別了我生命的搖椅/讓我最後一次將你依偎/讓我斂去淚水/將手揮揮/讓我永遠將你銘記。」2008年臘月,她住進了水溝新村的新房;2011年她有了一間小小的畫室,畫過十年後她自稱是「丹後」,希望自己變成牡丹皇后。別說,書畫家李梅老師給她書寫了一幅四尺的讚美詩畫,她偷著笑,還真有那麼一點意思。這名詩如泉湧的鄉村詩人,邊畫畫邊就吟出了一些牡丹的詩來:「一腔心思,一個夢,夢醒時節看殘萍,我無衷怨萍無淚,遙看碧水到天際」。無論什麼花都要衰敗,但水流無限,寫出了作者曠達的胸襟,和順應自然現象規律的心態。而「涼露溼丹心,冷風凋殘英,他日紅翠盡,香魂入天庭」又表現了作者追夢的永遠和無所愄懼的堅忍。「吾自風流汝自帥,豔陽金輝同爭彩,即日美侖他日衰,無憾世人銘深懷」,她以花喻人,只要真善美,又何必在乎在世多少時。
歷史是公正的,歷史會記住一些美的東西。丹後一腔情,夜夜深心鳴,星星可明鑑,金月玉盤明。「那些高雅的情愫,山水的神思,世外桃園花外花,灞水灞土滋養咱一腔情意發深心,回報大恩實難擋。是灞地讓這朵鄉村之花盡情開放,由此感恩心重,莫說多情唯此花,眾花開放後精彩。她詩裡這樣寫的,事也是這樣做的,自從自己牡丹畫有所進展後,有求者總是手把手地教,義務教了兩名小學生,不僅教,還管飯。
她的人品、文品、畫品都使她感到自豪,所以「中華重彩暈染咱,我不花聖誰花聖」,借花抒情,極盡了抒情之能事。2013年她二十八張牡丹詩配畫長卷,由老年大學校長李嵐提名:「丹後情思」,展出後,引人注目。
(四)、九十九朵玫瑰
曾北大才子,校園詩人,現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沈澤宜老師1957年反右到陝北子洲任教,王淑惠於64-66年在子洲讀初中,十分敬佩沈老師。後來她的散文《右派老師》發表後,子洲的同學通報沈老師。2004年子洲校慶,她才得知沈老師的寫作狀況。她就把自己對詩歌的不懈努力寫信告訴沈老師,沈老師來信寫到:你的作品可圈可點。在民間有你這樣的痴迷詩人,是詩壇的榮幸。2008年上半年,沈老師轉送她一本《西塞娜十四行》,她認真地讀後,一口氣寫出六十多首《蘇潘若十四行》愛情詩,後又續至九九首,成為浪漫而溫馨的九九朵玫瑰。
她是三秦大地廣闊農村文學愛好者中的佼佼者,在故鄉綏德、母校子洲、西安灞橋,人們都在談論她的人生傳奇和詩畫痴迷。許多人看到她的作品,逢人就講,並在書藉與經濟上給以支持和幫助;她也用她的感染力影響和帶動著周圍的人群,她說,要讓更多的基層人有夢做,讓更多的人素質提高一些,追求高雅,志趣美好,這樣更有利於家庭,有利社會,有利祖國。願她的人生和夢想,就像她手中的牡丹和詩篇,更加璀璨奪目!
(在線責編 尚書)
作者簡介:伏萍,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職工作協散文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省國防科技工業職工作協副主席;航天四院文學協會會長。先後在《延河》《散文選刊》《中外文摘》《軍工文化》《詩刊.未明詩人》《人民日報》官網等報刊網絡發表文章近百萬字,部分作品被國外譯介。出版詩集《夏天的微笑》、散文集《生命的葉子》、國際宇航院院士《楊南生傳》等,多篇作品在全國獲獎,榮登「2016年度中國散文排行榜」。
推薦閱讀:
餘秋雨|筆墨祭
畢淑敏|離太陽最近的樹
高洪波|雞血石記
池 莉|熬至滴水成珠
張繼煉|大漠神韻(系列散文)
廖靜仁|調琴師 (小說)
張 鐳|失獨者K先生
李雲迪|好人詹尼森
林清玄|生命的意義
曹學林|我與汪國真的一面之緣
天 涯| 帶一個春天回家
王鴻達|蕭紅與我的創作
王 菲|生活不讓我走更遠的路(組詩)
吳世蓮| 吳世蓮抒情詩選
司漢科|甘河,不只是一條河流
嫣 然|草原之戀(外二首)
王衛民|紫 薇
龐凌雲|四月的紀念
趙晏彪|心靈的家園 創作的牧場 ——評張繼煉小說集《遙遠的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