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伏 萍|綏德女王淑惠的詩路歷程

2021-02-08 作家在線

2019年第 061 期 (總第 1173 期)



(一)詩魂相連


她是小小的乳燕/橫海漂遊/月明風緊/不敢停留/在她頻頻回顧的飛翔裡/總帶著憂愁……這首冰心寫的小詩,五十年前就深深地銘刻在她的心裡了。在詩歌文學的道路上,她就像詩中的小乳燕那樣,不敢停留地飛翔……時過半個世紀,她說自己乳名叫雕,現在已飛成一隻老雕了,還是停不下那飛翔的夢。她就是綏德女子王淑惠。

「阿妹生在高山上,依山獨把紅霞賞,仰天遠鷹放膽量,獨立枝頭展翅膀」,五十年前,這個叫「雕」的綏德女,心中就有一些飄渺的東西,不像同齡的姐妹學家務愛女紅。無論有學上、沒學上,她都在堅持讀著文學書籍,懷揣一個美麗的夢想。

五十年來無論生路坎坷,無論生活艱辛,在風雨人生中,詩成了她的精神支柱,詩是她人生的最美——你是芳菲的玫瑰,開在我七色的夢裡;你是春日的細雨,飄灑在我心扉;你是夏日的初虹,美麗著我的心空;你是大海的波濤,激蕩著我的心胸;你是我夢中的星星,總像光斑一樣遊移;我是不倦的鳥兒,總把你追隨;你是我夢中的鳥兒,穿越我心的雲翳;我是雲翳中的駿馬,背負著七色的花;你是我夢中的花,開在我思的園地;我是蹁躚的鳥兒,繞著你頻飛……今生她與詩結下了不解之緣。 

愛詩、讀詩、寫詩,成了她日常必做的功課,走路做飯,夜半都在寫,寫人生的心、夢、親情、友情、愛情、日月四季……三十年來就積累了拇指厚的十幾本。在《人生、心、夢》這首詩裡她寫道:人生是樹/夢是濃萌/心如碩果/夢是碧波/人生是船/心如風帆/心裡玉液/夢是瓊漿/人生如蜜一樣/有心有夢/人生傲岸/有心無夢/人生暗淡/無心無夢/人生茫然……她應該是一個有心有夢的人,她的文學夢做了整整半個世紀。做夢讓她對人生有了較深的理解,在《數字人生》這首詩中,她寫道:有的人站著是1/倒下是一/有的人站著是2/倒下是乙/有些人站著是3/倒下是山/有的人站著是4/倒下人說他(她)死了/有的人站著是6/倒下是9/有些人站著是10/倒下也許只有0.1……她用七十三個字寫了六種人生,這首詩發表在2000年7月14日的《華商報》上。有個中學教師寫了評論,作者讀了藏克家有的人活著就等於死了,有的人死了還等於活著,但絕不是這首詩的翻版,而是僅僅用6個阿拉伯數字的巧合顛倒寫出了六種人生。每個人都在走人生的路。作者在《我只想做懸崖上的冰凌》這首詩中寫道:有的人在彎路上把腿走直了/有的人在直路上把腿走彎了/然而她總是一種飛翔的姿態……在《飛》這首詩裡她寫道:「讓我飛成一朵火焰,在飛翔中熄滅,讓我飛成一片雲錦,飄散在天邊,讓我飛成一掛瀑布,在懸崖間高瀉。」從她的詩裡,我們能看到這位鄉村詩人高遠的追求和永遠的嚮往,她就像曠野裡的一隻蝴蝶,總想帶給人間美麗。她在《我是蝴蝶》裡這樣寫道,「在我金色的夢裡疊滿金色的星星/不懼怕籬障,不懼怕沙暴/著七色斑斕的衣裳/懷滿心狂放的唱響/為了尋找世界所有的美妙與芳香/總在徵途/總在路上……只需飲露喝風/就能長滿激情/以美傳真/讓大地升起美妙雲錦。」《人民日報》記者採訪她時,她動情地吟頌了這首詩。


(二)故鄉情深,西安恩重

 

和共和國同齡的她在綏德故鄉生活了二十四年,不幸的婚姻十年半,她再不願提起,從1985年到西安已快三十四年了。一個離鄉之人,在都市無親無故的,曾經對故鄉對母親和親人的思念,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她在詩裡這樣寫道:「故鄉,悽風苦雨沒有折斷我的翅膀/人世滄桑把我磨礪成水流中的頑礓/沒有忘記的是你的情/你的愛裝滿我的胸腔/黃土飛揚的神採/常在我眼前掠動/好水土永遠浸潤我的每個細胞/我願化作七彩的虹/鑲嵌在家鄉的天空/離人苦/離人苦/別淚滴進故鄉土/一滴一個坑/滴進媽心頭/曾經故鄉的美好/只能是異鄉女兒心頭珍品的圖畫。」所以,夢裡總是變為一束禮花點燃在母親節日的窗前,總想十五返家,亮成中天的明月,夢裡總是帶著月亮回家鄉。「帶著月亮回家鄉/媽媽早等在大門旁/老花的眼睛迎風的淚/哆嗦的胳膊顫抖的掌/帶著月亮回家鄉/媽媽燒好了小米湯/金黃的米粒噴噴的香/清涼的汁液潤肝腸/帶著月亮回家鄉/女兒撲在媽的膝上/久別的熱淚盡情地流淌/風雨的辛酸細細對媽講/媽媽我回來了,媽媽我回來了/你看今夜的月亮是多麼的圓,多麼的亮」,這首歌詞,發表在2007年《西安群眾藝術》上,作者自己有時也在公眾場合,聲淚俱下地演唱,那種悲喜交集的夢中情景,無不讓人動容。

灞橋區文藝評論者鹿志峰說得沒錯,作者是苦大情深的一個陝北女子。在都市,三十多年來她的努力,逐步得到社會認可。說來也不奇巧,她走的是文藝路,所以敲的是文藝門,一個一個的門被她敲響了。1999年,她108句的民歌《高粱情》被當時的《秦風周刊》一字沒改連載四次。這首民歌寫了兩個年輕人的相識、訂婚、結婚、別離、再團聚的全過程:高粱秸秸納拍拍,處處多長心眼眼,彎彎梯田一層層,姑娘再好別分心。蕎麥結籽三稜稜,提起哥哥淚盈盈,牛嚼青草羊返圈,再也不讓你離身邊……充滿了陝北的地域特色,誡告年輕人愛情要專一。陝西文藝臺一寧多

次播誦過她的民歌和詩文。「出門只想妹妹你/白格生生的臉蛋/水格靈靈的眼/夢裡總牽哥哥的手/翻一個個峁峁呀/過一道道溝……」時隔十多年,作者回憶起還是相當激動,因為配樂朗誦自己的作品,又是主持人那美妙的聲音,實在是很陶醉。 

西安經濟臺雅風假日時光,播誦她的愛情詩,「愛你的時候/想讓你成為一粒珠貝/握在我的掌心/愛你的時候/想讓你成為一枝花翎/插上我的頭頂/相遇在海裡是兩顆/相依相偎的珠貝/相遇在枝頭是兩枝/相撞相碰的連理。」正因為她有過不幸的婚姻,她才對美滿的婚姻愛情有更美好的憧景,寫成詩,又能在電臺裡聽到自己作品的聲音,那是她生活的最高享受。

為了文學藝術,她不怕說她「臉皮厚」,鬥膽敲響一扇扇高深的門。2005年夏天,她敲開了西安市文化藝術處的一扇門,當時的副處長楊居禮接見了她,一口氣看了她的作品五個鐘頭,最後提筆寫下這樣的話:山下有棵大樹,山上有棵大樹,在世人眼裡,肯定是山上那棵樹高,而在上帝眼裡,兩棵樹是一般般的高。後來,楊居禮為作者的《漏屋水滴》詩集作了序。 

在都市,她遇到了好人,恩人太多太多,2008年灞橋區文化幹部劉曉榮、鹿志鋒、五十五中教師陳社英、企業家魏小寧等出資,幫她出版了詩集《漏屋水滴》,灞橋區文化學會頒發了耕耘獎。西安市非物質文化保護部主任王智長期關照作者,將她特聘為民間藝術家,並推薦給人民日報記者,採訪報導她。                      

  生活在灞橋三十四年來,她特別感激感恩都市所有的好心人,感恩這片神奇的土地,她曾經把所有幫助過她的幾十個人的名字,用彩色絲線繡在一件紅馬夾上,對灞橋的感恩化作她筆下的詩行:吾感灞柳是聖柳/千秋萬代總風流/願做灞上柳一株/清蕩枝條絮重九/灞柳千條線/我心一葉舟/願做春飛燕/飛入柔柳間。選入她詩集《漏屋水滴》的《灞柳頌》,更是從2月到10月寫盡了灞柳的風韻多姿。

 

(三)漏屋情深丹居畫香


她說自己從小沒父,爺爺留下的窯洞分到一孔,六十年代初因為哥哥的結婚,母親弟弟和自己就沒有住處。村上叔叔在飼養室餵牲口,孤身的嬸嬸家就是她們的借宿處。過了兩三年,哥哥每天在生產隊勞動,利用晚上為她們打成了一孔土窯,還很潮溼時,她們就住了進去,成為第一次婚姻住的棚戶房。到西安又住窯洞,又住漏房。住什麼地方對她已經無所謂了,在故鄉無吃更顯悽惶,在銅川,沒氣受更顯重要。而在西安有詩寫,無論窯洞、漏房都成了幸福。她不想離開自己親愛的漏屋,因為那裡有一個離鄉苦妹子的盪氣迴腸,詩情澎湃,激情昂揚。從1998年發表第一首詩到2008年出版詩集,那是一個下層詩人輝煌的十年,浪漫的十年,豐收的十年,多少經典優美,耐人尋味的美妙詩作就誕生在這十年。無論誰知曉不知曉,無論誰承認不承認,這肯定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種心靈最純潔的嚮往,那些對日月,星辰的讚美,那些對苦難人生的吟嘆,那些對愛情的嚮往,那些純真的友情,無不散發著自然之花的芳香。「月亮啊/你是豐碩的果果/你是玉帝放飛的信鴿/你有彤亮的金手/你是最美的紅玫瑰/你是中天自古的燈盞/星星是一枚枚黃色的花蕊/蒼涼悽美。」

漏屋十年,作者自己慨嘆是個詩簍子,只需將手伸進簍子,就能抓一把出來。2007年7月1日那天,從早上7點到下午2點,共寫了52首詩,底稿本上有證,記錄了她腦子的高速運轉。2006年老年大學畫展3天,她寫了60多首,那些日子,她總是自己被自己感動著。她簡直有些神魂顛倒,她想:一定有詩仙詩聖在暗地助力吧?為此,她雙手合十,跪拜詩仙詩聖。小孫子跟她,學了兩年,念念有詞,惹得鄰居家人忍俊不禁,但誰也破譯不了這個密秘,只有這個詩狂自己知道她們祖孫在幹什麼。 

漏屋裡十年收穫的還有散文、小說、兒歌、快板、小相聲等,凡是文學題材,她都在嘗試,都在飛筆流響。一首一百七十四句的十八扯寫完了,筆一撂,穿著拾來的長裙就到公園裡表演,有人說你怎記性這好?她說是自己剛寫完的,哪有記不下的。 

我們眼裡,她的漏屋雖然蚊叮蟲咬,冬凍夏熱,但都是她的仙居。她在《別了漏屋》裡寫到:「漏屋曾有雞、有貓、有狗,還有籠養兔、鴿子,房梁上有小燕,有小孫子的歡聲笑語,有自己的沉思默想和奮筆疾書。」 

激情和快樂是無聲的樂曲,她說:如果自己還算一名詩人,那是漏屋孕育的。她滿懷深情地說:「漏屋,我是你紅溢充沛的香饢/我是你光華熠熠的珍珠/二十年間/蚊叮蟲咬中有我的迴腸激蕩/冷寒苦凍中有我的冬夢正香/孤單寂寥中有我的神思憧想。」 

拆房那天,她懇求兒子給她留下兩張照片,並含淚向漏屋鞠躬吟詩。」別了我的洞天福地/別了我生命的搖椅/讓我最後一次將你依偎/讓我斂去淚水/將手揮揮/讓我永遠將你銘記。」2008年臘月,她住進了水溝新村的新房;2011年她有了一間小小的畫室,畫過十年後她自稱是「丹後」,希望自己變成牡丹皇后。別說,書畫家李梅老師給她書寫了一幅四尺的讚美詩畫,她偷著笑,還真有那麼一點意思。這名詩如泉湧的鄉村詩人,邊畫畫邊就吟出了一些牡丹的詩來:「一腔心思,一個夢,夢醒時節看殘萍,我無衷怨萍無淚,遙看碧水到天際」。無論什麼花都要衰敗,但水流無限,寫出了作者曠達的胸襟,和順應自然現象規律的心態。而「涼露溼丹心,冷風凋殘英,他日紅翠盡,香魂入天庭」又表現了作者追夢的永遠和無所愄懼的堅忍。「吾自風流汝自帥,豔陽金輝同爭彩,即日美侖他日衰,無憾世人銘深懷」,她以花喻人,只要真善美,又何必在乎在世多少時。 

歷史是公正的,歷史會記住一些美的東西。丹後一腔情,夜夜深心鳴,星星可明鑑,金月玉盤明。「那些高雅的情愫,山水的神思,世外桃園花外花,灞水灞土滋養咱一腔情意發深心,回報大恩實難擋。是灞地讓這朵鄉村之花盡情開放,由此感恩心重,莫說多情唯此花,眾花開放後精彩。她詩裡這樣寫的,事也是這樣做的,自從自己牡丹畫有所進展後,有求者總是手把手地教,義務教了兩名小學生,不僅教,還管飯。 

她的人品、文品、畫品都使她感到自豪,所以「中華重彩暈染咱,我不花聖誰花聖」,借花抒情,極盡了抒情之能事。2013年她二十八張牡丹詩配畫長卷,由老年大學校長李嵐提名:「丹後情思」,展出後,引人注目。

 

(四)、九十九朵玫瑰

 

曾北大才子,校園詩人,現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沈澤宜老師1957年反右到陝北子洲任教,王淑惠於64-66年在子洲讀初中,十分敬佩沈老師。後來她的散文《右派老師》發表後,子洲的同學通報沈老師。2004年子洲校慶,她才得知沈老師的寫作狀況。她就把自己對詩歌的不懈努力寫信告訴沈老師,沈老師來信寫到:你的作品可圈可點。在民間有你這樣的痴迷詩人,是詩壇的榮幸。2008年上半年,沈老師轉送她一本《西塞娜十四行》,她認真地讀後,一口氣寫出六十多首《蘇潘若十四行》愛情詩,後又續至九九首,成為浪漫而溫馨的九九朵玫瑰。 

她是三秦大地廣闊農村文學愛好者中的佼佼者,在故鄉綏德、母校子洲、西安灞橋,人們都在談論她的人生傳奇和詩畫痴迷。許多人看到她的作品,逢人就講,並在書藉與經濟上給以支持和幫助;她也用她的感染力影響和帶動著周圍的人群,她說,要讓更多的基層人有夢做,讓更多的人素質提高一些,追求高雅,志趣美好,這樣更有利於家庭,有利社會,有利祖國。願她的人生和夢想,就像她手中的牡丹和詩篇,更加璀璨奪目!

 (在線責編  尚書)


作者簡介:伏萍,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職工作協散文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省國防科技工業職工作協副主席;航天四院文學協會會長。先後在《延河》《散文選刊》《中外文摘》《軍工文化》《詩刊.未明詩人》《人民日報》官網等報刊網絡發表文章近百萬字,部分作品被國外譯介。出版詩集《夏天的微笑》、散文集《生命的葉子》、國際宇航院院士《楊南生傳》等,多篇作品在全國獲獎,榮登「2016年度中國散文排行榜」。



推薦閱讀:

餘秋雨|筆墨祭

畢淑敏|離太陽最近的樹

高洪波|雞血石記

池 莉|熬至滴水成珠

張繼煉|大漠神韻(系列散文)

廖靜仁|調琴師 (小說)

張 鐳|失獨者K先生

李雲迪|好人詹尼森

林清玄|生命的意義

曹學林|我與汪國真的一面之緣

天 涯| 帶一個春天回家

王鴻達|蕭紅與我的創作

王 菲|生活不讓我走更遠的路(組詩)

吳世蓮| 吳世蓮抒情詩選

司漢科|甘河,不只是一條河流

嫣 然|草原之戀(外二首)

王衛民|紫 薇

龐凌雲|四月的紀念

趙晏彪|心靈的家園 創作的牧場  ——評張繼煉小說集《遙遠的牧場》





相關焦點

  • 王淑惠 | 初紅老師
    (詩人初紅)作者:王淑惠現在,人們把老師這個高貴的稱謂當同志使用了。見了年齡比自己大的人,一律尊稱老師,大家都是老師。不過,也基本符合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樣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可是,要說真正的老師,那就是人家在學校「傳道授業解惑」,桃李芬芳,名滿天下。
  • 100個人的中國夢:王淑惠 以詩為業以美傳真
    灰底紅碎花小褂,寬大的布料直筒褲,黑色千層底布鞋,鄉土味十足的陝西農村婦女裝扮;與新中國同齡的年紀,讓幾顆門牙宣告「光榮下崗」,長年務農的辛勞,已令她兩鬢斑白、青絲成雪。 她,生活清貧,但也「富有」。
  • 王淑惠 | 哥哥
    王淑惠人一生中,親人會很多,但直接決定命運和影響生活的只有幾個人。我青少年時最主要的親人,除了母親,第一個就是我的哥哥。人說長兄如父,這話一點也不假。上面有兩個姐姐,哥哥是父母的第三個孩子,中間夭折了兩個,所以哥哥長我七歲。聽母親說哥哥是立生,他先要把自己的腳踏上大地。在他三歲時,外婆來了逗他說:光溜溜的,先把你的腿伸下來,哥哥還擊,你才光溜溜的。
  • 陝西:綏德鐵警全力做好返程疫情防控工作
    (通訊員:李陝青、高向鵬)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各行業陸續開工,綏德火車站客流明顯上升,預計將迎來返程高峰,面對嚴峻的疫情形勢,為確保旅客平安出行,綏德火車站派出所全面動員、系統部署、科學應對,把疫情防控作為最重要工作,積極落實民警崗位職責,並配合鐵路客運部門和衛生防疫人員嚴格站、
  • 探村陝西綏德|賀一古村,黨氏莊園裡最美「陝北印象」
    陝西榆林,綏德,賀一古村。位於綏德縣城東20公裡處,隸屬白家礆鄉,陝西第一批入選的國家級古村落之一,村內黨氏莊園尤其聞名遐邇。該村落歷史悠久,是明末清初山西朔縣黨氏來陝北屯田戍邊而建。莊園修造豪華、鋪設講究,石窯靠山,冬暖夏涼,美觀大方,明路暗道暢通方便,再加上城門牢固,起到防匪防盜功能。雖然一些院落因年久失修,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但從目前保存的稜門院牆、穿廊挑石、內外影壁、匾額題刻,以及精美的石雕、磚雕和木雕中,依然可以看出其規模宏大、依山就勢、院自有別、內涵豐富、雕刻精湛、裝飾典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品位。
  • 詩說綏德之嗚咽泉
    嗚咽泉【詩說綏德之二】文/李強國此刻此地  我無法克制我的想像  塞北的黃昏  血色的悲壯  悽風的哀號  愁雲的瀰漫  讓我的空茫  歲月的秒針  打磨出一崖寒意的層巖誰憐人伏劍,只剩月如鉤。雉堞重重見,蟾輝曲曲流。照殘嗚咽水,懸盡赫連秋。絕塞孤弦冷,前星一點幽。血埋忠孝慘,魂掛古今愁。事以監軍紀,名教故裡留。鹹陽塵霧處,遺恨寄沙丘。
  • 演員歌手張萌出席綏德商會成立大會 獻唱送祝福
    5月11日,西安籍青年演員歌手張萌參加了北京陝西企業商會綏德分會成立大會
  • 綏德發現大型鳥類蒼鷺!
    綏德清風綏德新聞,家鄉的大事、小事、新鮮事。在每一個深夜,家鄉掛心上,用故鄉情為你取暖,陪你入睡。來稿、合作電子郵箱328503317@qq.com。專欄介紹:每周一【最美綏德】;每周二【走出家鄉的綏德人】;每周三 【健康養生】  ;每周四
  • 綏德有個古樸淳和的穆家樓…
    只要姑母在,花甲之餘的我,仍然是個孩子,要不,我怎能寫出那些纏纏綿綿被友人們戲稱的粉粉詩呢!立春那天,姑母從家中來到我住守的合龍山,向神祈福,而後和我在一起敘敘家常,講那些陳年舊事。她說,作為女客,八十老想娘家。姑母今年九十四歲了,耳不聾眼不花,背有點駝,身子骨兒還是挺硬朗的。
  • 綏德清官馬如龍將被拍成電視連續劇
    國失棟梁,康熙深感痛惜,親筆為其纂寫祭文,以頌以悼,賜葬於陝西綏德天相山。他那為民、務實、勤政、清廉的優秀品質,無疑是當今從政官員必照的一面鏡子、學習的楷模、效仿的典範。時至今日,在綏德縣城的老年人提起馬撫院,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至今還流傳著一輩一輩口傳心記下來的好多傳奇的故事:
  • 王淑惠 |《夢》
    王淑惠一生中連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做過多少夢,仔細推究用年齡作算:55X365,這個數字大得驚人。夢與覺相隨,與夜相融,與魂相牽,與心相連。夢纏心,心生夢,夢有時很美妙,很奇異,很飄逸,感嘆心的同時,我總在感謝靜謐的夜晚,給了我做夢的最佳良機。由於我的人生似乎有些坷坎,所有的理想不能實現,所有願望不能達成,夢有時就自覺不自覺地來填補一點遺憾!
  • 綏德,五個大寫的「P」!
    綏德錦繡,繡在高原的雄渾,繡在山水的雄奇,繡在滄桑的古城。行走綏德,當你舉起酒杯豪飲,跟著信天遊飛歌,那些曾經的黃土高原生活就這樣悄然融入了心情。▲烽火臺行走於高原古城綏德,穿過老城街巷,感慨千年歷史在這座城市留下的痕跡;聽著三十里舖,再看一場舞動的秧歌,大快朵頤綏德美食,感受這座城市的別樣風情。
  • 徐慧玲的詩
    「文化綏德」微信公眾號由綏德縣黃土文化研究會、綏德縣文化館主辦,以傳承、弘揚陝北文化為己任。
  • 河南21——伏皇后陵
    畢竟漢獻帝禪讓後,平安活到曹操之孫魏明帝青龍二年(同一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薨於最後一次北伐途中,意味著漢德永喪,老劉家四百年江山再也沒有延續的希望了,事見 陝西52——定軍山武侯墓、陝西53——五丈原),算是善終,可曹操(河南5——曹操高陵)手上,卻沾了一位漢朝皇后的血,她就是本文主角——漢獻帝伏皇后伏壽。伏皇后出身名門,她是光武帝時大司徒伏湛之後、伏完之女,琅琊人(又是琅琊)。
  • 冰心與吳文藻:因萍水伏白首雙星(1)
    因文才出眾、成績優異而獲得「斐託斐名譽學會」金鑰匙獎,且得到燕京大學姊妹學校美國威爾斯利大學研究院獎學金的燕大女學生謝婉瑩,挾著依依別情,迎風踏上去國留學的傑克遜總統號郵輪。謝婉瑩早以「冰心」之名寫出《繁星》、《春水》和《超人》等作品,噪響文壇,仰慕她的男學生很多,但向來矜持貞穆的她,從未所動,只一心凝於學業和寫作。
  • 陝西韓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陝西韓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公司擁有專業化,年輕化的員工團隊。匯聚了業內最優秀的精英,打造出特色的企業文化。
  • 人文紀錄片《浙東唐詩之路·詩狂賀知章》杭州開拍(夏學民)
    攝影 夏學民2020年7月15日,人文紀錄片《浙東唐詩之路·詩狂賀知章》在他故鄉——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開拍。在開機儀式上,女歌唱家鄭培欽演唱了原創歌曲《詩狂賀知章》,後續還將拍成音樂電視作品進行全媒體傳播。
  • 會寧詩人牛慶國的詩路歷程
    1994年的《星星》詩刊第3期和第12期發表了我的《冬日在河溝裡牧羊》等四首詩,可看成是我真正意義上的詩歌處女作。對於文學的喜愛,可以說是無端的喜愛。為什麼喜歡上了文學,而沒有喜歡上其他的什麼,我相信這與一個人的天分、氣質、經歷等有關,或者可以說成是一種宿命。
  • 冰心與吳文藻:因萍水伏白首雙星(2)
    這難熬的一年,他們把一切陳設家具,送人的送人,捐的捐了,賣的賣了,而吳文藻從在清華做學生起,幾十年的日記,冰心留美三年的日記,他們兩人整整六年的通信,冰心的母親和朋友,以及許多不知名的「小讀者」的來信,謝葆璋年輕時在海上時代給楊福慈寫的信和詩,泰戈爾、VirginiaWolfe、魯迅、周作人、老舍、巴金、丁玲、蘇雪林、凌叔華、茅盾……等作者親筆籤名贈給冰心的書,還有大大小小的小孩子的相片
  • 春去秋來伏山行 (幸福路)
    第二條:東至大吳西到紀劉,舊稱一號路。        第三條:從茂盛村至玉皇山村,始稱雲山南路        第四條:伏山駐地的辛周公路,橫貫東代村至呂興。        第五條:鶴堽路,從山嶺村至沈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