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漢獻帝伏皇后陵,可以減少高平陵事變(河南15——魏明帝高平陵)、高貴鄉公之死帶來的哀憫之情。
自司馬氏起,神器變易之日,新君都要沾上前朝末帝的血:三馬食曹,高貴鄉公血濺相府;劉裕篡晉,鴆殺安、恭;蕭道成代宋,弒二君;以後蕭衍、陳霸先、宇文泰、高洋、楊堅、李淵、朱溫之徒,無不效仿,成了萬世不變之法。
(清人追殺朱氏子孫,何其酷烈?他們真該到大總統(河南6——袁林)陵前多磕些頭)
曹家是不是無辜的呢?畢竟漢獻帝禪讓後,平安活到曹操之孫魏明帝青龍二年(同一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薨於最後一次北伐途中,意味著漢德永喪,老劉家四百年江山再也沒有延續的希望了,事見 陝西52——定軍山武侯墓、陝西53——五丈原),算是善終,可曹操(河南5——曹操高陵)手上,卻沾了一位漢朝皇后的血,她就是本文主角——漢獻帝伏皇后伏壽。
伏皇后出身名門,她是光武帝時大司徒伏湛之後、伏完之女,琅琊人(又是琅琊)。當年獻帝被董卓劫持到長安,後來歷經萬險逃回洛陽,卻又被曹操劫持到許昌,顛沛流離中,伏皇后一直陪在獻帝身邊,也算是患難夫妻了。來到許昌約19年後,被曹操幽殺。
毓秀臺,漢獻帝在許昌的祭天之所:
正史記載伏皇后被害的原因,是她看到曹操誅殺獻帝董貴人,而寫信給父親伏完,建議父親起兵誅殺曹操,事洩,曹操才將伏氏滅族。
董承女為貴人,操誅承而求貴人殺之。帝以貴人有妊,累為請,不能得。後自是懷懼,乃與父完書,言曹操殘逼之狀,令密圖之。完不敢發。至十九年,事乃露洩。操追大怒,遂逼帝廢后。——《後漢書*皇后紀》
問題是,董承父女被殺,是建安五年的事;伏皇后之父伏完,死於建安十四年;伏皇后被廢,卻在建安十九年。如果伏皇后寫信一事屬實,必定在建安五年到十四年之間(董承父女遇害之後、伏完去世之前),且應在董氏事後不久,「後自懷懼」,總不會隔個幾年去念叨舊事吧?又伏完接到書信,無非兩種選擇,一是謀划起兵殺曹;二是放棄念頭,低調做人。如果是前者,史料無載;如果是後者,伏完必定立即毀掉書信,並告誡女兒不得妄動。他絕不可能既不起兵,卻又保存著那封隨時會招來滅門之禍的信。更詭異的是,此事到伏完死後五年才浮出水面,實在不合情理。而且,琅琊伏氏是經學世家,從伏湛到伏完(甚至是西漢伏生以來),一直以「清淨無競」為家風,根本就不會去參與陰謀陽謀:
翕嗣爵,卒,子光嗣。光卒,子晨嗣。晨謙敬博愛,好學尤篤……卒,子無忌嗣,亦傳家學,博物多識。永和元年,詔無忌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蓺術。元嘉中,桓帝復詔無忌與黃景、崔寔等共撰《漢記》。又自採集古今,刪著事要,號曰伏《侯注》。無忌卒,子質嗣,官至大司農。質卒,子完嗣,尚桓帝女陽安長公主。女為孝獻皇后。曹操殺後,誅伏氏,國除。
初,自伏生已後,世傳經學,清靜無競,故東州號為「伏不鬥」雲。——《後漢書*伏湛傳》
有「伏不鬥」之稱的伏氏,又怎麼會去圖謀曹操?而且伏完生前為了避讓曹操,曾主動辭去位同三公的「輔國將軍」軍號:
建安元年,拜完輔國將軍,儀比三司。完以政在曹操,自嫌尊戚,乃上印綬,拜中散大夫,尋遷屯騎校尉。十四年卒,子典嗣。——《後漢書*皇后紀》
以曹操的智謀,又怎麼會看不出伏氏根本不會也沒能力謀害自己?對於這種人畜無害的家族,為什麼一定要趕盡殺絕呢?
此時的曹操,地位早已穩固,封魏公,加九錫,位在諸侯王之上,鄴城老巢搞的好好的(河北1——鄴城遺址、河北2——銅雀臺),內部各種反對派也已一一平定,不存在因鬥爭需要而誅滅伏氏的理由。筆者翻篇史書,唯一能解釋的原因,是曹操想立女兒為皇后,這樣如果曹丕順利篡位(曹操總想做周文王),那女兒是沒啥用了;萬一曹丕篡位出點意外,自己周文王沒做成,反而成了霍光(霍光子孫篡位失敗,被漢宣帝滅族,見 陝西34——霍光墓、陝西33——漢宣帝杜陵),到時漢帝重新掌權,曹氏一族必遭清算,那時興許能靠血親的外孫免禍。
曹操送女兒入宮,恰好在伏皇后被殺前一年,而且女兒一送就是三個,完全是尼瑪包攬獻帝後宮的意思:
建安十八年,操進三女憲、節、華為夫人,聘以束帛玄纁五萬匹,小者待年於國。十九年,並拜為貴人。及伏皇后被弒,明年,立節為皇后。——《後漢書*皇后紀》
估計當時曹操未嫁的女兒總共就三個,直接打包給漢獻帝,甚至其中最小的一個女兒,年紀太小,實在拿不出手,居然「待年於國」,也就是先在老曹家養著,等長大了再給獻帝送去,但位置必須提前佔了。
次年,曹操女兒統統拜為貴人,同年伏皇后被殺。伏皇后被殺後兩個月不到,曹操女兒上位,時間不可謂不巧:
十一月丁卯,曹操殺皇后伏氏,滅其族及二皇子。二十年春正月甲子,立貴人曹氏為皇后。——《後漢書*獻帝紀》
伏皇后被殺與曹操女兒上位無關?
(段子是不是很熟悉?還記得漢宣帝原配許皇后的下場麼?事見陝西33——漢宣帝杜陵。遺憾的是此獻帝非彼宣帝)
最後的場面十分悲愴,獻帝看著相濡以沫的皇后連同兩位皇子被帶走,束手無策:
今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詔,其上皇后璽綬,退避中宮,遷於它館……又以尚書令華歆為郗慮副,勒兵入宮收後。閉戶藏壁中,歆就牽後出。時帝在外殿,引慮於坐。後被發徒跣行泣過訣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顧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後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酖殺之。後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餘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後漢書*皇后紀》
(郗慮助紂為虐,子孫居然興於江左,東晉柱石郗鑑即郗慮後人,見筆者東晉系列)
沒人介意伏皇后的死活,只有好同志大耳賊記得,李賢注《後漢書》引《山陽公載記》曰:
《山陽公載記》曰:「劉備在蜀聞之,遂發喪。」
伏皇后死於公元214年,這一年司馬懿35歲;35年後的249年,高平陵事變爆發(河南15——魏明帝高平陵);又過了11年,曹操曾孫、魏帝曹髦(高貴鄉公)被弒。
作孽,始自操耳。
文保碑:
伏皇后墓在許昌城南,用「華夏古蹟圖」APP很容易找到:
2020年9月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