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收殺伏皇后的華歆是良臣還是佞臣,其實判斷標準明確且唯一

2021-02-13 歷史的通鑑

一、華歆的第一面:讓人們討厭和痛恨

有關《三國》的各類小說和戲劇中,華歆是讓人討厭和痛恨的人物。

人們對華歆的討厭,來自於《世說新語》記載的他和管寧的對比: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意思是,管寧和華歆一同在菜園裡刨地種菜,看見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寧舉鋤跟鋤掉瓦塊石頭一樣,華歆卻把金子撿起來再扔出去。還有一次,兩人同坐在一張坐席上讀書,有達官貴人坐車從門口經過,管寧當沒事發生,華歆卻放下書本跑出去看。管寧就割開蓆子,分開座位,說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人們對華歆的痛恨,來自於《後漢書》中的記載。華歆跟著御史大夫郗慮抓漢獻帝的伏皇后。伏皇后見華歆等來到,就關上門藏到牆壁的夾縫中,結果被華歆「壞戶發壁」,把門破壞後牽出皇后,「就牽後出」,伏皇后「被發徒跣行泣」向漢獻帝呼救:「你不能保我命嗎?」軟弱的漢獻帝喃喃地回答:「我也不知能活到多久。」

人們對華歆的痛恨,就在於一個臣子,對皇后做出的令人髮指的行為。

華歆破壞皇后門戶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大不敬罪,更不顧禮制,置男女之間的授受不顧,將皇后「」出,讓皇后披頭散髮,光著腳,哭著向皇帝求救。如此,向皇后施暴的華歆形象在人們心中深入骨髓,人們甚至會想,華歆是不是內心很陰暗。

二、華歆的第二面:尊重禮法、有見識、氣度、講求大義

在人們討厭而且痛恨的華歆之外,還有著另一個華歆。

同樣是《世說新語》記載了華歆的另外三則故事:

1、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閒室之內,嚴若朝典。

意思是:華歆對待子弟很嚴肅,雖然是在家裡,禮儀也像在朝廷上那樣。

2、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有人向張華說此事,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意思是:官至司徒的王朗常常在識見和氣度方面推崇華歆。有人向後來西晉的宰相張華說到這事,張華說:「王朗學華歆,都是學些表面的東西,實際距離華歆越來越遠。」

3、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意思是:華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他們的船,華歆表示猶豫。王朗說:「船還寬,為什麼不行呢?」後來強盜追來了,王朗就想甩掉那個搭船人。華歆說:「我當初猶豫,就是為的這一點。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拋棄他呢!」

有著如此兩面的華歆,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三、一位被諸位英雄爭搶的人才

華歆是高唐(今山東禹城附近)人。高唐是個大城市,因此有很多高門大戶。華歆在這裡做小吏時,每次出門要沐浴,回家後則關門閉戶,而且從來不說毀傷人的話。

可見,華歆是個很自律的人。

華歆成名很早。大將軍何進主政時,點名要華歆入朝。華歆入朝成為尚書郎。後來董卓要將首都從洛陽遷到長安,華歆稱病不行,跑到了袁術麾下。

華歆勸說袁術順天應人,討伐董卓,可是袁術聽不進。於是華歆又跑到了太傅馬日磾麾下做了豫章(今南昌)太守。

華歆將豫章管理得很好,深受百姓愛戴,「為政清靜不煩,吏民感而愛之」

孫策經略江東,華歆就帶著南昌城投向了孫策。孫策是個不怒而威的英雄,因此每次開會,「坐上莫敢先發言」,只有華歆不卑不亢,絲毫不亂。

孫策死後,華歆就在孫權手下做事。由於華歆的名氣太大,曹操在官渡之戰前直接向孫權要華歆。孫權不放華歆走,可是華歆卻想去曹操處。因此華歆對孫權說:「今空留僕,是為養無用之物,非將軍之良計也。」意思是留我一個無用之人,不如放我走。

華歆離開時,給他送行的舊友有上千人,而且送他「數百金」。華歆都一一記下來,臨走時全部退還,因此大家對華歆「服其德」。

華歆到了曹操麾下,成了謀士中地位僅次於荀彧之人,後「代荀彧為尚書令」,而後成為軍師。曹操成為魏王后,華歆又成為御史大夫。

曹丕成為魏王后,華歆成為相國,被封安樂鄉侯。曹丕成為皇帝後,華歆成為司徒,後來又當了太尉。

四、華歆經世濟民和管寧的沽名釣譽

那位早年和華歆交好,後來卻「割席分坐」的管寧,雖然格調很高,可是本人並非經綸濟世之才。

魏文帝曹丕時期,讓大家舉薦人才,華歆舉薦了管寧。由於是華歆的舉薦,因此曹丕對管寧很重視,以「安車徵之」。可是,曹丕和曹叡父子通過對管寧的使用,覺得管寧的才能和情商都無法和華歆相比。

魏明帝曹叡時,華歆想病退,然後將自己的位置讓給管寧。被魏明帝強力阻止,而且魏明帝為此專門下詔:

「君屢以疾辭位。夫量主擇君,不居其朝,委榮棄祿,不究其位……君其力疾就會,以惠予一人……命百官總己,以須君到,朕然後御坐。」

而且強調:「須歆必起,乃還。」

曹叡對華歆讓位管寧非常著急,強調不僅要將華歆留用,而且將華歆的地位排在百官之首。可見曹叡在華歆和管寧之間的選擇。曹叡對華歆的認可,是管寧遠遠無法相比的。

管寧表現出的,是所謂清高和正派,此正是「腐儒」「酸儒」的通病,扭曲了儒家「周濟天下」的宗旨,實際是自私和「沽名釣譽」,既不利國也不利民。

管寧的缺陷,被曹魏兩代皇帝看得很清楚。

五、是好是壞,有唯一判斷標準

華歆粗暴收殺伏皇后,卻對曹魏忠心耿耿,此人到底是良還是佞?

判斷標準只有一個,即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說白了,判斷一個人是良臣還是佞臣的標準,就是看他是否有利民生,有利百姓的生活。

其時漢室已經名存實亡,而且這個名義上漢室的存在,使得天下大亂。另外兩個諸侯劉備、孫權以復興漢室的名義割據一方,打著為漢室的名義,其實為自己的私利相互徵戰廝殺,導致百姓們流離失所,生靈塗炭。

如此的漢室已經不利於民,不如讓位於已經擁有大半壁江山,生機勃勃,利於天下百姓的曹魏。

華歆本人的治下,「政清靜不煩,吏民感而愛之」,而且華歆雖位極人臣,卻一生清貧,家無餘財,「歆素清貧,祿賜以振施親戚故人,家無擔石之儲。」

可見,華歆是勤政為民的清官,並非不擇手段追求高官利祿之人。

華歆年少時,他的朋友要參與廢漢靈帝的事件,被華歆勸阻,他的理由不是皇帝臣子那套,而是時機不成熟。

因此,華歆是以孟子觀來理解民、社稷和君的關係,認為社稷和君主並非不可變,而要讓位於民。可以設想,一旦華歆看出曹魏不利於民,他也會像對待漢室一樣對待曹魏。

 

相關焦點

  • 華歆是劉備的師叔,品德高尚清正廉潔,卻被黑得挺慘!
    《世說新語》中華歆因貪財,羨慕權貴,被管寧割席斷交;因帶兵入宮收系伏後,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描寫成為一個趨炎附勢,助紂為虐的小人。其實歷史上的華歆品德高尚,清正廉潔,沒那麼不堪。又有一次,兩人坐在同一張蓆子上讀書,有個官員坐著有圍棚的車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蓆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這個故事的目的性很明確,讚揚管寧高尚的品德,批評華歆的貪財,羨慕權貴。《三國演義》——華歆趨炎附勢,助紂為虐關於揪殺伏後。
  • 眼睜睜看著伏皇后被華歆拖走
    當然相對比漢獻帝在董卓那當傀儡的時候,曹操對漢獻帝還是不錯的,基本上的君臣之道還是遵守的,可是曹操誅殺漢獻帝的髮妻皇后伏壽這件事,可以說曹操與漢獻帝撕破了君臣最後的那一層窗戶紙。但是漢獻帝眼睜睜看著伏皇后被殺,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歷史上的漢獻帝在曹操手下也活得這麼窩囊嗎?在《三國演義》中,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伏壽寫給其父伏完的信被曹操截獲,信中提到曹操誅殺董貴人之事,說曹操非常的殘暴,要父親伏完秘密謀劃剷除曹操,在演義中這信還沒寄出宮,就到了曹操手裡。
  • 河南21——伏皇后陵
    畢竟漢獻帝禪讓後,平安活到曹操之孫魏明帝青龍二年(同一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薨於最後一次北伐途中,意味著漢德永喪,老劉家四百年江山再也沒有延續的希望了,事見 陝西52——定軍山武侯墓、陝西53——五丈原),算是善終,可曹操(河南5——曹操高陵)手上,卻沾了一位漢朝皇后的血,她就是本文主角——漢獻帝伏皇后伏壽。伏皇后出身名門,她是光武帝時大司徒伏湛之後、伏完之女,琅琊人(又是琅琊)。
  • 伏壽皇后給漢獻帝生的兩個兒子也被殺了嗎
    反正《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即沒有提到曹操下令絞死懷有身孕的董貴人,也沒有提到曹操殺死了伏壽皇后的兩個兒子。《三國演義》倒是有伏壽皇后和漢獻帝兩個兒子的事。《三國演義》是這麼說的:且說華歆將伏後擁至外殿。華歆拿伏後見操。操罵曰:「吾以誠心待汝等,汝等反欲害我耶!吾不殺汝,汝必殺我!」喝左右亂棒打死。隨即入宮,將伏後所生二子,皆鴆殺之。當晚將伏完、穆順等宗族二百餘口,皆斬於市。朝野之人,無不驚駭。時建安十九年十一月也。後人有詩嘆曰:
  • 高唐名人華歆:一等功臣的兩副面孔
    時人陳登聞聽此事後感慨,「淵清玉潔,有禮有法,吾敬華子魚。」  華海山認為,華歆對金錢的態度,一直都是遵循儒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原則。「在高唐時清淨無為,任職豫章時為政不煩,臨別時不忘初心,華歆一直都在踐行儒家的處世原則。」  華歆入京師,授任議郎,兼司空軍事,後升尚書,又轉升侍中,官運一路亨通。不久華歆代替荀彧為尚書令(相當於副丞相)。
  • 三國時所有的皇后
    提起三國人物,大夥最感興趣的可能是主公、武將或軍師,而三國的名女人,不知大夥了解多少?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蟬(其實是虛構的)?江南佳麗大喬和小喬?
  • 割席絕交|「華歆,我不跟你玩了」,「哼,你這是道德綁架!」
    是華歆把他們騙了,還是歷史把我們騙了?管寧、華歆(xīn)是生活在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人,他們年輕時是很好的朋友。一天,兩人在園中鋤菜,從地裡掘出一片金子。管寧像沒看見一樣,把金子當做一般的瓦石,繼續揮舞鋤頭幹活。華歆把金片拿在手裡,把玩一會兒,見管寧如此淡然就也把金片扔到一旁。又有一次,兩人同坐一張蓆子讀書。
  • 小說《三國機密》中的主人公劉平,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嗎?
    接著,張讓等人一起湊錢給漢靈帝,漢靈帝這個沒出息的皇帝見到錢,氣就消了一半,這才鬆了口,饒過何皇后。其實想想看,何皇后也是給漢靈帝生了個兒子劉辯的,漢靈帝看在劉辯的面子上,也沒必要對何皇后下死手。劉協出生後也未得到漢靈帝待見,而是交給後宮的下人撫養了一年多,才交給母親董太后撫養。
  • 三國殺卡片之——諸葛恪,公孫瓚,周瑜,龐德,伏完
    若該角色因此進入了瀕死狀態,則你失去1點體力,且此技能失效,直到回合結束。   傲才是一個回合外防禦技能,黷武是一個在回合內n殺的技能,這個技能有恐怖的輸出能力。諸葛恪能夠使用牌堆頂的牌,能迅速殺死脆弱的角色。沒有牌時很脆弱,會成為敵人優先攻擊的目標。三國殺公孫瓚     公孫瓚,字伯珪,號「白馬義從」。遼西令支人。
  • 從割席斷交說開去——評述三國人物管寧華歆
    關於管寧與華歆孰優孰劣,不做評述。歷史上關於此二人的記載及評述都帶有主觀意見,讀書人到底是隱還是顯,古人有定論,「無道則隱,有道則顯」。人非聖賢,尤其面對金錢、美女、權勢時,隱士淡泊名利,不至於偽善演戲.
  • 三國君主錯殺過哪些名臣?兩國都殺過皇子,一人之死天下冤之!
    所謂三國,儘管經過無數文人墨客、小說演義的渲染,被稱為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但實際上,它的底色,其實還是由三個漢末軍閥所建立起的政權而已。既然是軍閥,那就擺脫不了武夫習氣,難免會在怒火攻心的時候用刀子來說話。
  • 三國殺:文昭皇后洛神加強,界甄姬新賽季能否重回巔峰
    五一到了,各大手遊都出了新的活動比賽,三國殺移動版也不例外。小編登錄遊戲,驚喜發現三國殺移動版出了「小米五一大獎賽」,獎勵真的非常給力,第一名獎勵小米10手機,可以說是誠意十足,可惜的是小編昨天錯過了15場比賽,不然或許有機會拔得頭籌。
  • 狼人殺是如何替代三國殺成為桌遊網紅的?
    在筆者小時候,只要一提桌遊必定會想到三國殺。雖然只是一款遊戲,但它曾紅遍大江南北,幾乎每個桌遊俱樂部都會把三國殺作為主打,它是國內跌宕起伏的桌遊產業的化身。雖然現在很難再看到當年的盛景,但是每當有一款遊戲衰落時,總會有替代品的出現。而最近大為火熱的狼人殺,就是三國殺這位遲暮老人的替代者。
  • 《狼人殺》是如何替代《三國殺》成為新桌遊網紅的?
    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殺》在早期鬧出了抄襲《bang!》的醜聞,不少資深的桌遊玩家一眼就可以看出,《三國殺》的遊戲規則和遊戲架構都是照搬《bang!》這款桌遊的。唯一所不同是更換了歷史背景和角色名字,而在後來,《三國殺》的重點放於武將本身,這才讓兩款遊戲有了更多的差別。
  • 華歆到底是為虎作倀之輩還是德行高尚之人?
    在《三國演義》中,華歆是一個奸賊,勢利貪婪,支持曹丕威逼漢獻帝退位可謂為虎作倀,助紂為虐,壞事做盡。在京劇臉譜中,華歆的形象也是勾白尖臉,眼角下垂的奸臣嘴臉,而歷史記載中對華歆的評價卻與我們看到的頗多相左之處。
  • 《二十四孝》中的孟宗,既是史上著名孝子,也是東吳後期良臣
    相對於三國中前期,三國時期的後期的熱度要明顯遜色,一直沒有什麼存在感的東吳政權的後期就更加是這樣,哪怕是位至三公的重臣,在人們印象中也是大眾臉、路人甲一般的存在。但是有一些"冷門"人物留下來的典故又很有名氣,比如《二十四孝》中《哭竹生筍》一則的主人公孟宗。孟宗因為孝心而留名千古,其實在當時也算得上是東吳的重臣、良臣,不過其光彩卻被他的孝心所掩蓋了。
  • 《三國殺》萌新指南,教你如何判斷別人的身份牌
    回想起我剛玩三國殺的時候總是不斷地猜測別人的身份牌到底是什麼?他到底是自己人還是敵人?不得不說辨認出別人的身份牌非常重要,也是最有趣的過程。這次讓我們聊一聊網絡三國殺、面對面三國殺裡萌新要如何判斷別人的身份牌。我先給萌新講解一下三國殺身份局的玩法,人數我們有5人、8人模式可供自行選擇,他們的區別在於身份牌的數量、比例不同。
  • 管寧華歆邴原:境界之異
    但還是認為,要先看著貫中先生筆下的三國,胸中有了仁義豪情,再仔細看正史裡的真容,才可冷靜洞察人物。管寧華歆邴原,一生雖各有追求,但都步步成就,於風起雲湧之時烙下深印。因為都是德行高尚的人,雖境界不同,但都得了善終,這是他們善因種下的,所以人間萬事還是德為先吶。
  • 「道不同,不相為謀」:劃清界限,你做管寧,我做華歆,完美之道
    02先看看管寧,華歆的簡單介紹 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縣人。漢末至三國初期隱士。漢末天下大亂,管寧與華歆等人到遼東避亂。他們在當地只談經典不問世事,引來了大量的避亂的同道中人,在此間發生管寧割席。 華歆,字子魚,平原郡唐縣人。漢末至三國初名仕,重臣。華歆早年和管寧都是太尉陳球門徒,天下大亂時都到了遼東避亂,講學讀經不問世事,與管寧,邴原共稱一龍,華歆為龍頭。後被朝廷發現這一龍的人才,被徵召入朝入仕。一直為官,曹魏時,任太尉,晉封博平候,直到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兩人,都為,高壽,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