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管寧、華歆割席絕交以後,這個貪名好利的華歆,後來怎麼樣了呢?為什麼在後來,他能被吳國的孫策、孫權,魏國的曹操、曹丕、曹睿五位國君重視,做到三公之位呢?是華歆把他們騙了,還是歷史把我們騙了?
管寧、華歆(xīn)是生活在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人,他們年輕時是很好的朋友。一天,兩人在園中鋤菜,從地裡掘出一片金子。管寧像沒看見一樣,把金子當做一般的瓦石,繼續揮舞鋤頭幹活。華歆把金片拿在手裡,把玩一會兒,見管寧如此淡然就也把金片扔到一旁。又有一次,兩人同坐一張蓆子讀書。這時,街上走過一個達官貴人乘坐的華麗車隊,管寧不為所動,仍然悶頭讀書,華歆卻放下書跑到街上看熱鬧去了。等他回來,見管寧正拿刀把蓆子割開,對華歆說:「你跟我的讀書目標不同,不能再做朋友了。」「割席絕交」的典故由此而來,常被用來比喻朋友間的感情一刀兩斷。也用來表示,選擇朋友要找志同道合的人。長大以後,管寧不願做官,在漢末天下大亂之際,一個人跑到遼東,住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只談經典不問世事。多次有人請他出山做官,都被拒絕。
在《三國演義》裡,華歆被描寫成一個趨炎附勢、助紂為虐的奸臣。一次,他奉命去抓伏皇后,對皇后十分不敬,竟把她從藏身的夾壁中拽了出來,交給曹操。在曹操去世之後,又很快成為曹丕的親信,幫他逼迫漢獻帝讓出帝位。
華歆長大後真的選擇了出仕。當官時期,他經常拿朝廷發的米和賞賜振濟親戚族人,自己家中反而沒有超過百斤的米,更達不到十鬥糧食這樣的儲存。而且,華歆還把朝廷賞賜給自己的年輕女子嫁掉,毫無保留。
最早,華歆在東吳的孫權那裡做官,因為名聲很好,被曹操聽到以後,為了籠絡人才,就以漢獻帝的名義招攬他過來,孫權無奈,只得放行。臨行以前,賓朋好友在送別宴上送了許多禮物。華歆不忍心回絕朋友的情誼卻又不願讓大家破費,於是暫時收下禮物,卻命人暗中給禮物都做好標記。在出發之前,他對大家說:「感謝諸位的送別和心意,但是我單車遠行,帶這麼多貴重物品,路上恐怕遭遇危險,還是請大家把禮物收回吧!」說完讓手下把禮物一一退還。既婉拒了貴重財物又顧及到朋友的情緒。再說說管寧和華歆後來的關係。
曹丕當上皇帝後,任命華歆為司徒。一次,曹丕請大臣們舉薦特立獨行的賢人隱士,華歆便推舉了管寧。曹丕駕崩,新皇帝即位,華歆又一次推舉管寧來接替自己太尉的職位。 雖然幾次舉薦都被管寧回絕,但由此可見,當年的割席絕交並沒有真的令兩人老死不相往來。歸根結底,管寧割席反映了各懷抱負的讀書人的不同選擇,並沒有嚴格的優劣之分。管寧借割席表達了自己的追求和決心;華歆呢,並沒因為絕交這樣極端的舉動而怨恨,而是接納了不同的選擇。在此後的人生中,一直欣賞並認同好友的才學品性。華歆沒能達到管寧那樣視金錢如糞土、心無旁騖地做學問,但從人際關係角度來看,管寧當初要割席絕交做法是否合適,恐怕也是值得探討的吧?當時人評價華歆一生為人高潔,做事有禮有法。一次,曹丕在退朝以後,對身邊人說:「華歆、王朗、鍾繇這三個真是一代良才偉人,後世很難再有此等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