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席絕交|「華歆,我不跟你玩了」,「哼,你這是道德綁架!」

2021-02-19 逗號閱讀

導讀:

管寧、華歆割席絕交以後,這個貪名好利的華歆,後來怎麼樣了呢?為什麼在後來,他能被吳國的孫策、孫權,魏國的曹操、曹丕、曹睿五位國君重視,做到三公之位呢?是華歆把他們騙了,還是歷史把我們騙了?

管寧、華歆(xīn)是生活在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人,他們年輕時是很好的朋友。一天,兩人在園中鋤菜,從地裡掘出一片金子。管寧像沒看見一樣,把金子當做一般的瓦石,繼續揮舞鋤頭幹活。華歆把金片拿在手裡,把玩一會兒,見管寧如此淡然就也把金片扔到一旁。又有一次,兩人同坐一張蓆子讀書。這時,街上走過一個達官貴人乘坐的華麗車隊,管寧不為所動,仍然悶頭讀書,華歆卻放下書跑到街上看熱鬧去了。等他回來,見管寧正拿刀把蓆子割開,對華歆說:「你跟我的讀書目標不同,不能再做朋友了。」「割席絕交」的典故由此而來,常被用來比喻朋友間的感情一刀兩斷。也用來表示,選擇朋友要找志同道合的人。

長大以後,管寧不願做官,在漢末天下大亂之際,一個人跑到遼東,住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只談經典不問世事。多次有人請他出山做官,都被拒絕。

因為管寧割席的故事,很多人把管寧的品德看得比華歆高許多。那麼,管、華兩人真的就此絕交了嗎?歷史上的華歆真是個三心二意、貪圖富貴的人嗎?後來怎樣了呢?

在《三國演義》裡,華歆被描寫成一個趨炎附勢、助紂為虐的奸臣。一次,他奉命去抓伏皇后,對皇后十分不敬,竟把她從藏身的夾壁中拽了出來,交給曹操。在曹操去世之後,又很快成為曹丕的親信,幫他逼迫漢獻帝讓出帝位。

說到這,逗號老師想提醒小朋友們,《三國演義》只是一部小說,在情節上有很大的虛構成分,千萬別當正史去讀。事實上,華歆拉扯伏皇后頭髮的說法,最早是出現在一本叫做《曹瞞傳》的類小說中,作者不詳。

華歆長大後真的選擇了出仕。當官時期,他經常拿朝廷發的米和賞賜振濟親戚族人,自己家中反而沒有超過百斤的米,更達不到十鬥糧食這樣的儲存。而且,華歆還把朝廷賞賜給自己的年輕女子嫁掉,毫無保留。

最早,華歆在東吳的孫權那裡做官,因為名聲很好,被曹操聽到以後,為了籠絡人才,就以漢獻帝的名義招攬他過來,孫權無奈,只得放行。臨行以前,賓朋好友在送別宴上送了許多禮物。華歆不忍心回絕朋友的情誼卻又不願讓大家破費,於是暫時收下禮物,卻命人暗中給禮物都做好標記。在出發之前,他對大家說:「感謝諸位的送別和心意,但是我單車遠行,帶這麼多貴重物品,路上恐怕遭遇危險,還是請大家把禮物收回吧!」說完讓手下把禮物一一退還。既婉拒了貴重財物又顧及到朋友的情緒。

再說說管寧和華歆後來的關係。

曹丕當上皇帝後,任命華歆為司徒。一次,曹丕請大臣們舉薦特立獨行的賢人隱士,華歆便推舉了管寧。曹丕駕崩,新皇帝即位,華歆又一次推舉管寧來接替自己太尉的職位。 雖然幾次舉薦都被管寧回絕,但由此可見,當年的割席絕交並沒有真的令兩人老死不相往來。歸根結底,管寧割席反映了各懷抱負的讀書人的不同選擇,並沒有嚴格的優劣之分。管寧借割席表達了自己的追求和決心;華歆呢,並沒因為絕交這樣極端的舉動而怨恨,而是接納了不同的選擇。在此後的人生中,一直欣賞並認同好友的才學品性。華歆沒能達到管寧那樣視金錢如糞土、心無旁騖地做學問,但從人際關係角度來看,管寧當初要割席絕交做法是否合適,恐怕也是值得探討的吧?

當時人評價華歆一生為人高潔,做事有禮有法。一次,曹丕在退朝以後,對身邊人說:「華歆、王朗、鍾繇這三個真是一代良才偉人,後世很難再有此等人物了。
話說,一次兩人乘船逃難,途中見到一個落單的人,請求搭他們的船一起逃命。華歆當時表示為難,王朗卻說:「船還很寬敞,怎麼不行呢?」於是,就叫那人上了船。等後來,追兵追上來,眼看著越來越近,王朗想起船上多個人,船就慢一分,便想丟下那個人。這時,華歆站出來阻止王朗說:「最初我不想帶他,正是擔心現在這種情況。不過我們既然同意他上船同行,怎麼能又在緊急關頭拋棄呢?」於是,他堅持把人留在船上。後世很多人以此事來評判王朗的品行。逗號老師倒是覺得,如果以這麼一個小故事就來分出華、王的優劣,難道不是又犯了以「管寧割席」來比較管寧、華歆的錯誤了嗎?所以,想認識真實的王朗,還是應該多讀正史。希望小朋友們今後讀書、聽故事時,千萬別從依據小片段就急著下片面的結論。凡事多問一句「後來呢」,久而久之,你一定能在閱讀中有更多收穫。

相關焦點

  • 管寧華歆已割席,我們還要不要做朋友?
    朋友做不下去的故事也很多。華歆(xīn)與管寧的故事,因為「割席絕交」一詞廣為人知。其中有很多細節,很值得說道說道。管寧與華歆都是漢末至曹魏時的名士,年輕時常在一起讀書、種菜。有一次,管寧與華歆在菜園子裡鋤草,看見「地有片金」(很多人把「片金」解釋成一塊金子,我不認同。對金子視而不顧,那是暴殄(tiǎn)天物。理解成「錢幣」明顯更合理)。
  • 從割席斷交說開去——評述三國人物管寧華歆
    原來是一位達官顯貴從門前經過,隨行人員衣著華麗,前呼後擁,威風凜凜。這位達官顯貴所乘的車子也裝飾豪華,顯示出主人的富貴地位。管寧對此並無興趣,又回到原處專心讀書。而華歆卻站在窗前,目送外面的車隊遠去。最後,他實在無心讀書,乾脆到外面追趕車隊湊熱鬧去了。管寧對華歆很失望,於是決定與華歆斷絕朋友關係。
  • 「割席斷交」的管寧與華歆,走上了怎樣不同的道路呢?
    成語"割席斷交"說的是: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依舊揮動著鋤頭而似金如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則高興地拾起金片,但又扔了它
  • 「道不同,不相為謀」:劃清界限,你做管寧,我做華歆,完美之道
    這是兩種沒得對與錯的做法,只是道不同而語,大家選擇哪一種只要在道德、法制內,都是您的自由。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道不同,不相為謀」出自《論語.衛靈公》。志向不同,就不可能在一起共事。後世引申把「道」到了觀念,看法,道德,學術主張,政治態度,境界等許多方面,如「人各有志,不要勉強」,「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文人論書,屠夫屠豬」,「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都是具體體現了「道」的不同。 東漢的管寧,華歆,「道不同不相為謀」,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各自安好,互不傷害,互不詆毀。從朋友變成陌路,一個做了名臣,一個做了隱士,其間還有故事。
  • 華歆居然是這樣的人——語文教材背後的故事之七(讀《乘船》和《割席斷交》有感)
    面對一個想要搭救的人,華歆感到為難: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確實不想搭救落難的人。王朗卻說:船還寬敞,可以搭救。不久,作亂的人追上,王朗這是就想要拋棄所攜帶的那個人。華歆這是卻說:既然已經接納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為情況緊急就拋棄他呢?這個結局應該很美好。肯定沒有被作亂的人殺掉。因為後人根據這個評定兩人的優劣。
  • 割席斷交:歷史上最矯情的絕交事件
    還是先說說華歆這人的三大缺點,因為有缺點,所以人家才跟他絕交。其一、不義氣。
  • 管寧與華歆
    邊上的華歆瞧見了,將金子揀起來。他一眼瞅過去,發現管寧臉色不太好看,只好丟掉金子。另一次,二人同坐在蓆子上讀書。忽然,門外傳來一陣喧鬧聲。原來,有位官員乘坐豪華馬車從門口經過,不少人跑出去看熱鬧。管寧一動不動,繼續埋頭讀書。而華歆卻丟下書本,衝向門外……當滿臉興奮的華歆從門外走進來時,管寧只冷冷地看了他一眼,就割開蓆子,淡淡說道:「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 華歆:我在詩詞中是什麼形象?
    在三國時期提及「仁德」你會想起誰?可能很多人都會提到劉備,但應該很少有人會提到華歆,本篇就來看看關於華歆的9首詩詞。《論詩三十首·十四》 金 元好問出處殊塗聽所安,山林何得賤衣冠。華歆一擲金隨重,大是渠儂被眼謾。
  • 《驢得水》——你憑什麼拿你的道德標準來綁架我的利益
    在電影《驢得水》中,有這樣一句臺詞:「你憑什麼拿你的道德標準來綁架我的利益?」看到這句話,想了很多,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是不是也遇到過被道德綁架的經歷?它可能來自陌生路人,也可能來自親戚朋友,來源不同,但它們都好像扎在心口上的刺,每每觸碰都會讓我們隱隱作痛,而你又是如何去做的?
  • [ 三國人物彈 ] 割席斷交後的人生
    但據金性堯先生考證,華歆逮捕伏後一事,也許真有,也許烏有;即便真有,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須知曹操的命令總要有人來執行,而「惡人」的帽子也總要有人來戴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華歆迫害伏後這一事件中間,忽然插入如下一段文字: 原來華歆素有才名,向與邴原、管寧相友善。時人稱三人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一日,寧與歆共種園蔬,鋤地見金。
  • 「嫂子,憑什麼不給我媽養老」,嫂子:我自有安排,請勿道德綁架
    我老婆拒絕了她,跟她解釋說,「一來,工作的事,沒有你說的那麼簡單,如果老家的工作環境跟外面一樣,誰還出來工作,都待在老家就行了;二來,給婆婆養老這件事,我跟你哥已經提前和婆婆溝通好了,不需要你操心,我們自己會安排好!」她接著開始道德綁架,「我媽現在需要照顧,你卻不願意回來,這樣安排算好?
  • 華歆本是道德高尚之人,《三國演義》中,卻被誣為為虎作倀之輩
    當時同郡名土陶丘洪認為自己比華歆更有真知灼見。有個叫王芬的人與地方豪傑商議要廢掉漢靈帝另立新君,王芬曾暗地同華歆、陶丘洪商議,陶丘洪想參與其事,華歆卻大力制止說:「廢立皇帝這樣的大事,就連伊尹,霍光都感到困難。王芬性情粗疏沒有謀略,這事必定無法成功,必然會禍及宗族。請您不要參與!」陶丘洪聽從華歆的勸告退了出來,結果王芬果然失敗,全族被株連,陶丘洪因此非常佩服華歆的見識。
  • 舉手之勞是我的謙詞不是你道德綁架的說辭。我能,但不代表我應該
    在現實生活裡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不怎麼熟的朋友找你借錢,如果你說沒有,他就可能會說:「還是不是朋友,這點小忙都不幫,真是的。……」然後對你各種埋怨,恨不得從你祖輩三代開始罵起。真的是奇怪了,這種人是怎麼可以這麼理直氣壯的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指責別人,現在生活中很多人壓力都很大,都要養家餬口,難道每個月都要讓自己過得那麼拮据,就為了給你攢錢,以備你的不時之需?真的是笑話。「舉手之勞」是我的謙詞,不是你道德綁架的說辭。我可以,但不代表我應該。明說了吧,我可以幫人,但我不想幫你。
  • 你「朋友圈」的人脈,更需要「斷舍離」
    「志不同己,不必強合」,跟自己三觀不合的人,你沒必要去湊合在一塊兒,這個是「舍」。「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你認識的人非常多,但是跟你交心的沒有幾個人,這就是「離」。你得分清楚,什麼人跟你是知己,什麼人跟你是泛泛之輩、點頭之交的人脈關係。
  • 別和我講道理,你那是道德綁架
    爺爺不高興地說:「你個小屁孩生龍活虎的,去坐凳子,怎麼老和我搶搖搖椅,難道你不知道尊敬老人嗎?」孫子也不示弱地反駁道:「你是大人,我是小孩子還不懂事,不是說大人要愛護小孩子嗎?你怎麼也和我搶?」爺孫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爭論個不休,同事作為高知分子覺得兩人講的都有道理,但為什麼都有道理的事情卻會產生爭論呢?
  • 我不要你「為我好」,只要你真的愛我——淺談中國式「道德綁架」
    胡適曾說,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而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最終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髒國家。放眼望去,今天我們正在經受這樣的考驗。
  • 三國時收殺伏皇后的華歆是良臣還是佞臣,其實判斷標準明確且唯一
    人們對華歆的討厭,來自於《世說新語》記載的他和管寧的對比: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重溫《琉璃》:面對道德綁架,你千萬別學褚璇璣的做法
    最近,我重溫了《琉璃》,得出了一個結論:面對道德綁架,你千萬別學褚璇璣的做法。只要褚磊一用自身安危逼迫她,她就不得不強忍著悲痛,不得不與自己的愛人反目成仇。道德綁架,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人們之所以喜歡使用道德綁架對付別人,很大程度是因為被道德綁架的人過於心軟。一個招數之所以會被反覆使用,是因為它百試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