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電影不是給人解答,而是我內心的一種解析

2020-11-16 辰辰love

8月25日上午,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大師班」正式開講,導演李安成為首位講者,主題為「東方表達與數位技術」。受疫情影響,現居紐約的李安以視頻連線的形式出現在眾人面前,接受了 「大師班」北京現場的主持人提問。《喊·山》的導演楊子、《春江水暖》的導演顧曉剛,作為從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投項目走出的青年導演代表,也參與了此次訪問。

以下口述根據李安的回答整理而成。

導演李安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出現

在東西方文化間,「我們現在應該蠻有機會」我大概在拍攝前五年看了《臥虎藏龍》

這個小說,其中玉嬌龍的角色非常吸引我,就想拍一部這樣的電影。李慕白很像我,俞秀蓮很像我太太,玉嬌龍很像我心裏面想卻不敢做的事情。我不想做小說的翻譯,那本身不太有意思,而且註定不會很成功——你怎麼拍,大家都會覺得還是文字好。電影不能像小說那樣有那麼長的篇幅,電影只有兩個鐘頭,影像非常直觀,所以電影不要做太大,而要精準地打造某一種感受,在結尾時讓大家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不能用筆墨形容。我通常都是從後面往前面鋪敘,為了達到那種效果,我需要鋪敘什麼東西、丟棄什麼東西。我不太注重小說細節,大部分改編的小說我只看一遍,我怕再看下去我會進入小說裡。在業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你可以忠於一個小說,拍一個爛電影;或者毀掉一個小說,拍一個好電影。

《臥虎藏龍》

所謂人性中最讓我著迷的,最想表達的可能就是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你想做到最好,然後情況不太允許,這個衝擊來了,那個衝擊來了,還有你心裏面兩個衝擊搞不定的時候,你怎麼樣去努力?然後還是搞不定。我覺得那個時候最動人,真情流露的時候最動人,我最喜歡。(未來如果)再拍武俠片,我希望能夠呈現新的東西出來,可以更寫意、更抽象一點。

在我的生命裡,在臺灣我是外省人,到了美國我是外國人。我們生活在一個現代社會,不止我一個人,所有人都受到中西文化、現在過去很多的衝擊,我們人就是一個混雜的東西。老實講,我的電影越拍越困惑。我的電影不是給人解答,而是我內心的一種解析,對我們日常生活的一種觀察、表達,而不是一種陳述,並不是說人生該怎麼樣,而是把這些東西誠懇地表達出來。

我個人的感覺是東方尤其是東亞,是一個幾千年農業社會的文化形態:敬畏天地,尊重團體。人是非常渺小的,一個社會團體是非常壯大的,我們怎麼樣在裡面去體會,怎麼去生存,這是我們比較關心的。東方非常講意境,在有意無意之間有一個似有似無的東西。你看我們的東方繪畫,人都很小,天地山水非常大,裡面留白非常多。西方可能和他們遊牧民族(的歷史)有關,徵服性、侵略性比較強。個人決定怎樣改變世界,這個東西非常強,尤其是美國的電影,把個人的意志放得靠前。

中國文化長時間處於父系社會,當然現在有改變,至少在我的成長裡面還是非常父系社會,父親代表的是一種社會的存在,父親要扮演好他的角色,不光是很霸氣的,他背後所代表的文化對我們來講也是很重要的,我常常會用父親來表達社會的一些東西,裡面有一些文化的特色、社會心態。拍完「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自己該講的故事都講完了,我後面還在用父親的元素。

拍電影時,我們(東方人)會吃一點虧,因為故事好看嘛。現在就是要把我們習慣的東西、我們的強項,比如意境、似有似無的結構,還有崇敬天地的感覺發揮出來。我們現在應該蠻有機會。我不會有一個計劃說這十年要做什麼、下一步要做什麼,當我對一個題材感興趣時,它就是那時我最關心的人生議題,還有我對社會觀察的印象,所有內心的東西,都在題材上自然表達出來。

東方表達與數位技術如何融合?

講融合有一點沉重,表達不管怎麼樣講,數碼也好,膠片也好,它就是一種媒介,你怎麼表達你內心的景觀,你要跟大家分享什麼東西,這才是重要的。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講,我對科技一點都不熟,電話我只會打出去,其它的什麼都不會。我是非常老式的電影拍攝者,數碼也好,新科技也好,對我來講沒有很大的關係。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海報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我突然想拍的。在哲學思考上我不知道怎麼樣突破,需要另外一個空間,所以我想用多加一個視角,來突破我想表達的這個題材。那是我第一次拍數碼電影,也是第一次接觸到立體的感覺。拍到一半時,我發現很糟糕,因為我知道的東西、我依靠的媒體,等於是我的信仰,突然之間好像瓦解了,我好像不知道該怎麼拍電影。這個電影正好又難度很大,水、小孩、老虎……所有都是我不熟悉的。其實我和「少年派」沒有什麼差別,(好像)和一隻老虎在小舟上,在太平洋上漂流,就是那種很恐懼的感覺。我發現我所有看的東西都不對勁,我相信的東西都在幻滅中,我等於是在大海裡面要找一個島,必須要創新,必須要和這個科技達成一個協調,我必須要用它和觀眾溝通,把破滅的東西組合起來,讓它(影像與故事)能夠存在。所以,在這上面,我開始了新的探索,進入了新的空間。你知道3D和數碼,我現在發現人類的眼睛在腦袋裡面解析這些影像的時候,其實心理活動是不太一樣的——我們的腦筋是在過去,是在一個西方建立的電影世界,是在膠片平面的那個表達上,這是我們熟悉的、所依靠的東西,好像一個信仰一樣,大家共通了語言。突然之間我們到了一個新的環境,所以我等於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我到現在還是,這10年間我又拍了兩部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雙子殺手》

),我後面還有計劃,我覺得我還在一個初步的學習階段。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海報

《雙子殺手》海報

我和你們一樣非常困惑,只是我比你們經驗多一點,至少我知道電影這個東西必須要靠媒體(介質)才能夠把你內心抽象世界將心比心地傳達給觀眾,不管你是用繪畫、文字、膠片、數碼,還是立體的、平面的,你用雕塑也好,不管直接的還是間接的,你什麼樣的表達,(媒體介質)都是你的依靠,你必須要和它產生一個很熟悉的依存關係,這樣你才能表達。

在數碼電影裡,我覺得(影像質感)需要看得比較真切,你給觀眾的信息要豐厚一點。(這涉及到電影語言的變化),觀眾的腦子需求的信息比較高,我們所有的拍攝方式,還有我們準備的材料,都需要比較豐厚一些。之於演員的表演,當然也會受到影響。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時,我發現3D影像和2D的演員表演看起來不一樣,我非常困惑。3D電影中,演員表演不能那麼誇張,不能那麼平面地演,它的立體感要用燈光、攝影、化妝各種方式表達出來。他的表演方式必須更精緻,更含蓄,他內心的層次要更豐富。還有他在無意識狀態裡面透露一種捉摸不定的東西,攝影師也會捕捉下來,所以對演員的要求非常非常高。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我常常希望把不好的東西淘汰掉,好的東西能夠發揚。

2D影片大家已經做得非常好看,人類有過最好的一個東西就是電影,膠片電影,這本身已經是非常成熟的藝術。數碼、3D我們還在起步,它本身還站不穩,還在一個嬰兒階段。電影工業的確是一個固定的形態,要創新非常的困難,阻力非常大,比如說一個很小的事情為什麼不這樣做,它背後其實有很大的原因,你要和整個工業界去鬥爭,一個人是扭不過機器的,所以有時候吃了很多暗虧,很多血淚往肚子裡裝,很難和人家講為什麼走不通,為什麼會拍攝變成那個樣子,有時候不光是媒體上面,不光是藝術和科技的問題,其實是你要和整個工業界、觀影文化去鬥爭,非常困難。

我希望在電影表達上能夠更自由。就像我剛才講的,過去的(電影形式、形制)已經不太夠應付觀眾的需求。過去電影大約是兩個小時(片長)的規格,三幕戲,怎麼樣去收尾等一套東西,大家看的習慣了,甚至我覺得也相當僵化了。我覺得可以有門路,不管是長短,還是表達形式,各方面都可以比較自由一點。

藝術家需要不斷發現自己的「惑」

孔老夫子講四十不惑,我想他講的是做人處世的道理。我作為一個藝術家,「惑」其實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惑的時候,電影就很乏味,就是在說教,不會很真誠。我比較相信老子講的「道可道,非常道」。做藝術的人,做電影的人,很重要的就是要真實表現自己,表現你搞不定的東西、困惑你的東西,你去面對它,這樣你才能夠面對,你自己都不能面對的時候,你怎麼會讓別人面對?因為觀眾的眼睛很雪亮,他們看得出來。藝術家需要不斷發現自己的「惑」,然後表達呈現出來,真誠呈現出來,很精彩地用藝術表達出來,永遠不要放掉心裡那個「惑」。之於所謂的舒適圈,這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的長處都不一樣。以我個人經驗來講,我最安全的舒適圈就是冒險,如果我不冒險就會非常焦躁不安,這是個很奇怪的心理。但這只是我個人,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都是這樣,不能一概而論。

我有一個心情我很自豪,我沒有改變,我一直在找我純真的東西,最大的改變就是我越拍經驗越多,我搞不定的事情越來越少,題材的尋找越來越難,我覺得這是很大的不同。現在很大的不同是我的精力沒有以前那麼強壯,我看事情不像以前那麼傻傻的,會比較尖銳一點,有時候會有諷刺的東西想出來,這是比較大的改變。我過去年輕的時候眼睛看到的東西就這麼去拍,現在年紀大了聰明了很多,我的記憶力、體力在衰退,本質的東西很難去抓了,因為人的本質就這麼多。所以我覺得最好的能力發揮不錯的是永遠往前,不然觀眾會嫌棄,這會讓我非常的緊張。相反有種安全感,很奇怪。

國內青年導演讓我(感到)非常驚豔,一年幾百部(國產新片)裡面有一百三五十部都是(新人導演)第一次導演,而且連續幾年都是這個樣子。第一部電影就表現非常精彩,勢頭非常的好,我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那麼厲害。又年輕又精彩,(這樣的)創作勢力非常讓人受鼓舞。

一個革命性的時代可能會來臨

談到疫情對好萊塢乃至全球電影業的影響,我和大家一樣困惑,局勢非常困難。大家習慣在家裡看電影,(之後)能不能再回影院是很難講的,我覺得未來最高端的影院可能會有生意,特別好的銀幕,特別好的放映狀況,觀眾進入電影院後會有一個特別好的體驗,這樣的(影院)還可以生存,一般的影院就比較困難。傳統影院的優勢在於它的儀式感和群體感,你必須要有足夠的誘因讓觀眾心甘情願進去(影院),我們要接受挑戰,創作出新的東西,我是相信電影院的。

在遭受打擊的同時,(電影人)也必須要創新,大家必須要想新的辦法去拍片。很多年輕的朋友在現場,你們將來拍電影,和現在一個一個景這麼拍可能會不太一樣,可能要接近動畫,可能又會更真實,我想一個革命性的時代可能會來臨,本來慢慢往那個方向在走,但是疫情把它推動得更快一點,這是我的猜測。但不管怎麼樣,作為一名導演跟演員怎麼講話,每一個鏡頭有什麼功用,這都是專業(技能)。看到高層怎麼講話?跟工作人員怎麼講話?這些都是很基本的。還有電影的基本語法是什麼樣的?怎麼分場?這些功夫你要會,起碼要中上。如果你個人經驗不足,就要找人來幫忙,我想兩三部以後基本就走得通了。

VR的可能性很多,就我所知比如說會議、遊戲等,這些都比較好發揮,在電影上面目前還很難講,當然VR可以作為一個背景,怎麼樣讓觀眾進入一個VR的環境裡面。我個人是拍戲劇電影的,所以我不希望觀眾在(VR設置的情景)裡面……

在拍片方面,VR在虛擬部分可以幫忙,就是在你的想像中。比如說我在做《少年派》的時候,我不可能去排練一隻老虎和小孩在海上漂流,還有帆船、沉船這些東西,我不可能去看到以後再做戲劇聯想,所以我必須依賴數學,就是虛擬一個狀況出來。現在VR的技術給電影界帶來很多這種方便,可以用動畫,把一個虛擬的東西即刻做出來,不要等很長一段時間,我想這個方面是很好的一個工具,大家都越來越普遍地運用。

相關焦點

  • 李安:我的電影不是給人解答,而是我內心的一種解析
    李慕白很像我,俞秀蓮很像我太太,玉嬌龍很像我心裏面想卻不敢做的事情。我不想做小說的翻譯,那本身不太有意思,而且註定不會很成功——你怎麼拍,大家都會覺得還是文字好。電影不能像小說那樣有那麼長的篇幅,電影只有兩個鐘頭,影像非常直觀,所以電影不要做太大,而要精準地打造某一種感受,在結尾時讓大家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不能用筆墨形容。
  • 內心強大的人,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而是懂得尊重自己的內心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讀者曾在後臺問及我。我講述到,一個真正內心強大的人,他可能既不是好人,但是他也不是壞人,而是一個不好不壞的人。01好人與壞人本身就沒有標準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一定是善惡一體的。每個人都需要記住,內心強大的人,從不是什麼好人,也不是壞人。好與壞往往來自我們人類自身的標準,這個標準帶給我們自身是對自己的限定。不要刻意假裝做一個好人,也不要刻意做一個壞人。
  • 《我不是藥神》專業深度解析,電影在鏡頭、色彩、服裝的隱藏密碼
    雖然它們的直接作用可能不如劇本和演員表現的那麼明顯,但電影如果缺少它們,那麼這部電影必定是一部失敗之作。我稱它們為電影中「隱藏的語言」。那麼本期我就來說說前年最熱門的話題電影《我不是藥神》隱藏的語言。在這部電影中,它們的發揮作用,而在我看來它的功勞並不亞於徐崢他們。
  • 內心強大的人: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而是一個不好不壞的人
    ,有讀者曾在後臺問及我。我講述到,一個真正內心強大的人,他可能既不是好人,但是他也不是壞人,而是一個不好不壞的人。 每個人都需要記住,內心強大的人,從不是什麼好人,也不是壞人。 好與壞往往來自我們人類自身的標準,這個標準帶給我們自身是對自己的限定。不要刻意假裝做一個好人,也不要刻意做一個壞人。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永遠都不是用特別的標準來限制自己,而是充分的懂得,當你不再活在標準中,我們的內心才能保持完全探索的狀態。
  • 電影《血觀音》:世上最可怕不是眼前的刑罰,而是那無愛的未來
    12-26 15:36:55 來源: 師燕舞娛樂 舉報   首先,可以說是個非常值得推薦的電影
  • 用生命愛一個人:複製人的一生,諾貝爾優秀電影《別讓我走》解析
    今天來進行英國電影《別讓我走》的劇情解析,上一篇是故事敘述,看不懂的可以先去上一篇了解大致劇情哦~小帥哥開場上一篇大家在評論區提出了一些劇情上的疑問,結合我自己認為有意義的地方,在這裡解答給大家。,而是等死?
  • 解析《你的酒館對我打了烊》,你的感情在我觸碰不到的內心深淵
    音樂敲黑板:陳雪凝《你的酒館對我打了烊》你的酒館對我打了烊,子彈在我心頭上了膛。書生說音樂,解析歌詞故事,持續推薦好音樂。關於青春你的酒館在哪裡,在我觸碰不到的內心深淵。潺潺綠水,無憂無慮,只因為風的出現,叨擾內心,掀起波瀾,無怨無悔;看那蒼茫大閃,本來是亙古常在,卻因為雪的出現而哀愁,當雪水融化,你消失於我的世界中,如同我的淚水流幹。這一句對聯,來源自清人李文甫,年少之時隨老師遊歷四方,看漫天白雪落於山上,低頭沉思,又想一池碧水被風吹皺,有感而發,實為絕美之句。
  • 經典電影《光榮之路》使我走出了內心的自卑
    對我有著不一樣的意義電影,我首選《光榮之路》,正是看來這部電影讓我接觸了籃球,走出了自卑的黑暗道路。說起來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根本不知道其中的意義在那,只看到一群人在追著一個拿球的人跑,求進就有人歡呼或者嘲笑,更不懂什麼叫「種族歧視」,因為我們國家是人人平等的,看來還是太天真了。
  •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並不是渾身充滿正能量,而是敢於做真實的自己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一個人內心強大的人,其實並不是渾身充滿正能量。事實上,內心強大的人,他們最大的特點是敢於做真實自己。當一個人敢於做真實的自己,他們內心不會糾結,更不會內耗,而是渾然一體,行雲流水,自由自在,渾身充滿著魅力。
  • 請珍惜「我不是針對你,而是珍惜你」的人
    教練回答道:我這樣要求你,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想到了可能會坐你飛機的我的家人。特別是這句「我不是針對你,而是珍惜你」,我認為破除了不少人生迷障,也道出了許多人生真諦。 為何我那麼欣賞「我不是針對你,而是珍惜你」這句話?因為很久都沒有聽到對「針對」性提出意見建議這件事這樣積極視角的解讀了。
  • 電影《我不是藥神》影評
    今天剛看了電影《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有必要給大家分享一下。,但是它全程的笑點並沒有那麼多,這不是這部作品作為喜劇的失敗,而是它就不屬於喜劇,如果說樂極生悲那麼它就是喜劇的巔峰了吧。
  • 你的男朋友不是撒嬌,而是得了一種病
    有知友表示,自己對男朋友的撒嬌很受用:「他講起那種『對不起』的話來,聲音酥酥的,而且還會很搞笑地擺擺手,就是那種萌萌的樣子,讓我生不起氣來。」還有知友為了寵溺男友的撒嬌,「水果都削好了給他擺盤放在床上吃。然後就會看到他瘦瘦小小的一隻端著一盆水果,為了表示滿意發出bia ji bia ji的聲音,讓我瞬間有一種看到小倉鼠的即視感。」
  • 我不是性無能,而是愛無能
    但就是這樣一個多金、有顏值,又不缺才華的男人,在人後卻有著另外一張臉孔他「床伴」無數,招嫖、玩SM,跟各種女人上演瘋狂、刺激的「性愛遊戲」,但從不會讓任何一個女人留下來「陪睡」到天明。他從不對人敞開心扉,活在自己內心自由與孤獨的領地。直到有一日,在二手書店邂逅了女主艾達,他那顆「冰封」的心才開始漸漸融化。
  • 杜鵑:我內心不是藝人,我不需要曝光量
    杜鵑我內心不是藝人,我不需要曝光量「我內心不是藝人,我不需要曝光量。」沒義務也沒興趣向外人證明自己過得好,收工後她就像從事任何一個其他職業的普通人,全情投入到自己的生活裡——「我會去電影院看電影,大銀幕上的呈現和表達是我喜歡的。」「我看電視不多。」
  • 《悲慘世界》:悲慘的不是苦難,而是人的內心
    在路過一個大主教家吃飯時,為了生計他又偷了一對銀器,警察抓他時,大主教說不是他偷的,而是自己送的。冉阿讓非常感動,靠著自己的努力終於成為富翁,並且樂善好施,收養了一個美麗可人的女孩珂賽特,前景可謂燦爛。但他一生擺脫不了「逃役犯」這個十字架,沉重的包袱使他沒有得到真正的快樂,只有珂賽特能稍稍稍給他帶去一點心靈的慰藉。
  • 「最關心我是否懷孕的,不是我老公,而是我老闆……」
    「我總會產生一種的錯覺,最關心我懷不懷孕的,不是我男友,而是老闆。」英語姐本來的工作是鐵飯碗,可生孩子之後,負擔大了,只能咬牙出來工作。「身上擔子重 ,我們不敢病,我們也不敢「死」,我們……只能拼命的往前跑。」「很多人都說自己清醒,但卻未必清醒,真正清醒的人,都是在努力活著的人。」
  • 《信條》讓我記住的不是難懂,而是他們的「整容式」演技
    因為在一片「看不懂」的評論中,我想看看自己能否看懂。另外,想看看丹澤爾·華盛頓的兒子大衛·華盛頓的演技如何。兩個半小時的時間裡,我和其他人一樣,被「時間鉗形」「熵」等名詞,被過去和未來的穿越整得稀裡糊塗。但是,細節處我不是很明白,從穿越方面來說,諾蘭玩的卻是老梗,只不過這是物理學意義上的穿越,看起來很高深,但實話說,我沒有興趣從物理學上去探究這部電影。
  • 最動聽的情話,不是「我愛你」,而是「我想你」
    而其實,並不是所有的「我愛你」,都是真心實意。有多少人口中的「我愛你」,只是一種哄騙感情的方式,只是想騙取感情的花言巧語。就連小學生,初中生都會這麼表白,可見它含金量越來越少,代表的也不再全部是真情。那是一種深深的思念有心愛的人在身邊,內心才會踏實,才會有十足的安全感。當心愛之人不在身邊,看不見又觸碰不到的時候,就會有種失落感,就會產生思念。
  • 《心靈奇旅》不是屬於每個人的生命解答
    而和主角喬伊成對出現的他者甚至已經算不上真實個體,而是一種象徵理念的靈體。而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心靈奇旅》中22這個角色的所有改變都不是通過它自我努力實現,而是通過主角喬伊的灌輸——22的主體性是有缺陷的。
  • 她用肉身成就香港電影:我的性感不是取悅,而是徵服
    若不是金像獎,影展的舉辦,我差一點忘記有一段時間沒有關注香港電影了。畢竟,香港電影沒落了,這是不爭的事實。而曾美慧孜憑藉在陳果導演的《三夫》裡的表演,摘下香港金像獎影后的桂冠,不僅真正讓她成為無可忽視的存在,還使得我們確信香港電影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