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我的電影不是給人解答,而是我內心的一種解析

2020-09-05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王諍

8月25日上午,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大師班」正式開講,導演李安成為首位講者,主題為「東方表達與數位技術」。受疫情影響,現居紐約的李安以視頻連線的形式出現在眾人面前,接受了 「大師班」北京現場的主持人提問。《喊·山》的導演楊子、《春江水暖》的導演顧曉剛,作為從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投項目走出的青年導演代表,也參與了此次訪問。

以下口述根據李安的回答整理而成。

導演李安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出現

在東西方文化間,「我們現在應該蠻有機會」

我大概在拍攝前五年看了《臥虎藏龍》這個小說,其中玉嬌龍的角色非常吸引我,就想拍一部這樣的電影。李慕白很像我,俞秀蓮很像我太太,玉嬌龍很像我心裏面想卻不敢做的事情。我不想做小說的翻譯,那本身不太有意思,而且註定不會很成功——你怎麼拍,大家都會覺得還是文字好。電影不能像小說那樣有那麼長的篇幅,電影只有兩個鐘頭,影像非常直觀,所以電影不要做太大,而要精準地打造某一種感受,在結尾時讓大家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不能用筆墨形容。我通常都是從後面往前面鋪敘,為了達到那種效果,我需要鋪敘什麼東西、丟棄什麼東西。我不太注重小說細節,大部分改編的小說我只看一遍,我怕再看下去我會進入小說裡。在業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你可以忠於一個小說,拍一個爛電影;或者毀掉一個小說,拍一個好電影。

《臥虎藏龍》

所謂人性中最讓我著迷的,最想表達的可能就是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你想做到最好,然後情況不太允許,這個衝擊來了,那個衝擊來了,還有你心裏面兩個衝擊搞不定的時候,你怎麼樣去努力?然後還是搞不定。我覺得那個時候最動人,真情流露的時候最動人,我最喜歡。(未來如果)再拍武俠片,我希望能夠呈現新的東西出來,可以更寫意、更抽象一點。

在我的生命裡,在臺灣我是外省人,到了美國我是外國人。我們生活在一個現代社會,不止我一個人,所有人都受到中西文化、現在過去很多的衝擊,我們人就是一個混雜的東西。老實講,我的電影越拍越困惑。我的電影不是給人解答,而是我內心的一種解析,對我們日常生活的一種觀察、表達,而不是一種陳述,並不是說人生該怎麼樣,而是把這些東西誠懇地表達出來。

我個人的感覺是東方尤其是東亞,是一個幾千年農業社會的文化形態:敬畏天地,尊重團體。人是非常渺小的,一個社會團體是非常壯大的,我們怎麼樣在裡面去體會,怎麼去生存,這是我們比較關心的。東方非常講意境,在有意無意之間有一個似有似無的東西。你看我們的東方繪畫,人都很小,天地山水非常大,裡面留白非常多。西方可能和他們遊牧民族(的歷史)有關,徵服性、侵略性比較強。個人決定怎樣改變世界,這個東西非常強,尤其是美國的電影,把個人的意志放得靠前。

中國文化長時間處於父系社會,當然現在有改變,至少在我的成長裡面還是非常父系社會,父親代表的是一種社會的存在,父親要扮演好他的角色,不光是很霸氣的,他背後所代表的文化對我們來講也是很重要的,我常常會用父親來表達社會的一些東西,裡面有一些文化的特色、社會心態。拍完「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自己該講的故事都講完了,我後面還在用父親的元素。

拍電影時,我們(東方人)會吃一點虧,因為故事好看嘛。現在就是要把我們習慣的東西、我們的強項,比如意境、似有似無的結構,還有崇敬天地的感覺發揮出來。我們現在應該蠻有機會。我不會有一個計劃說這十年要做什麼、下一步要做什麼,當我對一個題材感興趣時,它就是那時我最關心的人生議題,還有我對社會觀察的印象,所有內心的東西,都在題材上自然表達出來。

東方表達與數位技術如何融合?

講融合有一點沉重,表達不管怎麼樣講,數碼也好,膠片也好,它就是一種媒介,你怎麼表達你內心的景觀,你要跟大家分享什麼東西,這才是重要的。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講,我對科技一點都不熟,電話我只會打出去,其它的什麼都不會。我是非常老式的電影拍攝者,數碼也好,新科技也好,對我來講沒有很大的關係。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海報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我突然想拍的。在哲學思考上我不知道怎麼樣突破,需要另外一個空間,所以我想用多加一個視角,來突破我想表達的這個題材。那是我第一次拍數碼電影,也是第一次接觸到立體的感覺。拍到一半時,我發現很糟糕,因為我知道的東西、我依靠的媒體,等於是我的信仰,突然之間好像瓦解了,我好像不知道該怎麼拍電影。這個電影正好又難度很大,水、小孩、老虎……所有都是我不熟悉的。其實我和「少年派」沒有什麼差別,(好像)和一隻老虎在小舟上,在太平洋上漂流,就是那種很恐懼的感覺。

我發現我所有看的東西都不對勁,我相信的東西都在幻滅中,我等於是在大海裡面要找一個島,必須要創新,必須要和這個科技達成一個協調,我必須要用它和觀眾溝通,把破滅的東西組合起來,讓它(影像與故事)能夠存在。所以,在這上面,我開始了新的探索,進入了新的空間。你知道3D和數碼,我現在發現人類的眼睛在腦袋裡面解析這些影像的時候,其實心理活動是不太一樣的——我們的腦筋是在過去,是在一個西方建立的電影世界,是在膠片平面的那個表達上,這是我們熟悉的、所依靠的東西,好像一個信仰一樣,大家共通了語言。突然之間我們到了一個新的環境,所以我等於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我到現在還是,這10年間我又拍了兩部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雙子殺手》),我後面還有計劃,我覺得我還在一個初步的學習階段。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海報

雙子殺手》海報

我和你們一樣非常困惑,只是我比你們經驗多一點,至少我知道電影這個東西必須要靠媒體(介質)才能夠把你內心抽象世界將心比心地傳達給觀眾,不管你是用繪畫、文字、膠片、數碼,還是立體的、平面的,你用雕塑也好,不管直接的還是間接的,你什麼樣的表達,(媒體介質)都是你的依靠,你必須要和它產生一個很熟悉的依存關係,這樣你才能表達。

在數碼電影裡,我覺得(影像質感)需要看得比較真切,你給觀眾的信息要豐厚一點。(這涉及到電影語言的變化),觀眾的腦子需求的信息比較高,我們所有的拍攝方式,還有我們準備的材料,都需要比較豐厚一些。之於演員的表演,當然也會受到影響。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時,我發現3D影像和2D的演員表演看起來不一樣,我非常困惑。3D電影中,演員表演不能那麼誇張,不能那麼平面地演,它的立體感要用燈光、攝影、化妝各種方式表達出來。他的表演方式必須更精緻,更含蓄,他內心的層次要更豐富。還有他在無意識狀態裡面透露一種捉摸不定的東西,攝影師也會捕捉下來,所以對演員的要求非常非常高。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我常常希望把不好的東西淘汰掉,好的東西能夠發揚。

2D影片大家已經做得非常好看,人類有過最好的一個東西就是電影,膠片電影,這本身已經是非常成熟的藝術。數碼、3D我們還在起步,它本身還站不穩,還在一個嬰兒階段。電影工業的確是一個固定的形態,要創新非常的困難,阻力非常大,比如說一個很小的事情為什麼不這樣做,它背後其實有很大的原因,你要和整個工業界去鬥爭,一個人是扭不過機器的,所以有時候吃了很多暗虧,很多血淚往肚子裡裝,很難和人家講為什麼走不通,為什麼會拍攝變成那個樣子,有時候不光是媒體上面,不光是藝術和科技的問題,其實是你要和整個工業界、觀影文化去鬥爭,非常困難。

我希望在電影表達上能夠更自由。就像我剛才講的,過去的(電影形式、形制)已經不太夠應付觀眾的需求。過去電影大約是兩個小時(片長)的規格,三幕戲,怎麼樣去收尾等一套東西,大家看的習慣了,甚至我覺得也相當僵化了。我覺得可以有門路,不管是長短,還是表達形式,各方面都可以比較自由一點。

藝術家需要不斷發現自己的「惑」

孔老夫子講四十不惑,我想他講的是做人處世的道理。我作為一個藝術家,「惑」其實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惑的時候,電影就很乏味,就是在說教,不會很真誠。我比較相信老子講的「道可道,非常道」。做藝術的人,做電影的人,很重要的就是要真實表現自己,表現你搞不定的東西、困惑你的東西,你去面對它,這樣你才能夠面對,你自己都不能面對的時候,你怎麼會讓別人面對?因為觀眾的眼睛很雪亮,他們看得出來。藝術家需要不斷發現自己的「惑」,然後表達呈現出來,真誠呈現出來,很精彩地用藝術表達出來,永遠不要放掉心裡那個「惑」。之於所謂的舒適圈,這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的長處都不一樣。以我個人經驗來講,我最安全的舒適圈就是冒險,如果我不冒險就會非常焦躁不安,這是個很奇怪的心理。但這只是我個人,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都是這樣,不能一概而論。

我有一個心情我很自豪,我沒有改變,我一直在找我純真的東西,最大的改變就是我越拍經驗越多,我搞不定的事情越來越少,題材的尋找越來越難,我覺得這是很大的不同。現在很大的不同是我的精力沒有以前那麼強壯,我看事情不像以前那麼傻傻的,會比較尖銳一點,有時候會有諷刺的東西想出來,這是比較大的改變。我過去年輕的時候眼睛看到的東西就這麼去拍,現在年紀大了聰明了很多,我的記憶力、體力在衰退,本質的東西很難去抓了,因為人的本質就這麼多。所以我覺得最好的能力發揮不錯的是永遠往前,不然觀眾會嫌棄,這會讓我非常的緊張。相反有種安全感,很奇怪。

國內青年導演讓我(感到)非常驚豔,一年幾百部(國產新片)裡面有一百三五十部都是(新人導演)第一次導演,而且連續幾年都是這個樣子。第一部電影就表現非常精彩,勢頭非常的好,我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那麼厲害。又年輕又精彩,(這樣的)創作勢力非常讓人受鼓舞。

一個革命性的時代可能會來臨

談到疫情對好萊塢乃至全球電影業的影響,我和大家一樣困惑,局勢非常困難。大家習慣在家裡看電影,(之後)能不能再回影院是很難講的,我覺得未來最高端的影院可能會有生意,特別好的銀幕,特別好的放映狀況,觀眾進入電影院後會有一個特別好的體驗,這樣的(影院)還可以生存,一般的影院就比較困難。傳統影院的優勢在於它的儀式感和群體感,你必須要有足夠的誘因讓觀眾心甘情願進去(影院),我們要接受挑戰,創作出新的東西,我是相信電影院的。

在遭受打擊的同時,(電影人)也必須要創新,大家必須要想新的辦法去拍片。很多年輕的朋友在現場,你們將來拍電影,和現在一個一個景這麼拍可能會不太一樣,可能要接近動畫,可能又會更真實,我想一個革命性的時代可能會來臨,本來慢慢往那個方向在走,但是疫情把它推動得更快一點,這是我的猜測。但不管怎麼樣,作為一名導演跟演員怎麼講話,每一個鏡頭有什麼功用,這都是專業(技能)。看到高層怎麼講話?跟工作人員怎麼講話?這些都是很基本的。還有電影的基本語法是什麼樣的?怎麼分場?這些功夫你要會,起碼要中上。如果你個人經驗不足,就要找人來幫忙,我想兩三部以後基本就走得通了。

VR的可能性很多,就我所知比如說會議、遊戲等,這些都比較好發揮,在電影上面目前還很難講,當然VR可以作為一個背景,怎麼樣讓觀眾進入一個VR的環境裡面。我個人是拍戲劇電影的,所以我不希望觀眾在(VR設置的情景)裡面……

在拍片方面,VR在虛擬部分可以幫忙,就是在你的想像中。比如說我在做《少年派》的時候,我不可能去排練一隻老虎和小孩在海上漂流,還有帆船、沉船這些東西,我不可能去看到以後再做戲劇聯想,所以我必須依賴數學,就是虛擬一個狀況出來。現在VR的技術給電影界帶來很多這種方便,可以用動畫,把一個虛擬的東西即刻做出來,不要等很長一段時間,我想這個方面是很好的一個工具,大家都越來越普遍地運用。

責任編輯:程娛

校對:欒夢

相關焦點

  • 我的電影不是給人解答,而是我內心的一種解析
    8月25日上午,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大師班」正式開講,導演李安成為首位講者,主題為「東方表達與數位技術」。受疫情影響,現居紐約的李安以視頻連線的形式出現在眾人面前,接受了 「大師班」北京現場的主持人提問。《喊·山》的導演楊子、《春江水暖》的導演顧曉剛,作為從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投項目走出的青年導演代表,也參與了此次訪問。以下口述根據李安的回答整理而成。
  • Feature 專欄 | 李安:做電影要有一個殺手的本能
    東西文化碰撞電影是內心的一種解析棲居在東方與西方文化之間的李安,在作品中不斷體現出兩種文化的交疊與碰撞。在看待自己電影中這種特性時,李安表示,這是受到自己生命中「外人」這個標籤的影響。李安基於小說原著作出了十分個性化的改編,影片所展現的不只是一個表面的揮刀舞劍的江湖,而是東方文化神韻下人內心的情慾與紛雜。李安說,原著中兩個動人的主角,完美促成了他在影像中構建一個俠義世界的夢想。提及對東方文化的理解,李安認為,東亞擁有著幾千年農業社會的文化形式,它本身敬畏天地,對集體充滿一種尊重,講求個體如何融入這樣的社會,有序地生存。
  • 李安:我最安全的舒適區就是冒險
    「我還在初步學習階段」一直以來,李安一直自稱是一名老式的電影拍攝者,拍了二十年的膠片電影,介入非常深。這與李安的成長經歷有關,他的電影是人生經歷的折射。在李安的生命中,「外人」的身份常常存在。在臺灣,他是外地人;在美國,他是外國人,這樣的成長經驗使他感受到來自東西方不同文化的碰撞。
  • 李安:探索新的技術讓電影更自由
    李安希望電影人都能去探索新的技術、新的表達方式、新的可能性,讓電影更自由:「過去100年,電影大多是約兩個小時、三幕戲、套路式收尾等僵化了的操作,觀眾已經看習慣了。我覺得現在可以有更多門路,不管是長短還是表達形式,各個方面都可以更加自由化。」
  • 李安:我在拍電影方面是個貪婪的人
    「我還有許多 好奇心需要滿足,因為我相信電影嘛「,永遠保持好奇心,永遠留有對未知領域探索的勇氣。 打破自己,重塑自己,65歲的李安沒有偏安一隅,他用對待電影的赤子之心研究打破電影與技術之間的壁壘,「還有很多疑問我需要解答,為我自己。同時也為年輕的從業者和觀眾,看看能否創造一個新的可能性」。就李安導演而言,他的作品從不滿足於其成就的穩定性,也沒有停留在他擅長的舒適圈子裡。
  • 【書場圖文篇】過兒|李安電影解析專場
    過兒 | 李安電影解析專場愛好電影、音樂等能讓我看起來像個死宅的藝術,也愛好登山、遊泳等能夠盡情釋放自己的運動。大家好。我是過兒。首先給大家發第一部分的文字敘述:關於李安大家已經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了。他本人是臺灣人,他父親也是搞教育的。他成就斐然,但李安其實開始是一個非常失意的人,他不是一個外向的人,所以我們從他的失意開始講起。
  • 疫情之下電影業何去何從?李安這樣說
    關於電影創作:「我的作品一直是我內心的解析如果我進行改編的話,一定是這個小說刺激到了我的某種想像,讓我想要把它做成一個電影。和小說相比,電影沒有那麼長的篇幅,電影只有兩個鐘頭。我覺得電影不要做太大,而是要很精準地打造某種感受,讓大家看到結尾處有一種不能用筆墨描寫、不能用言語形容的體驗。
  • 疫情之下電影業何去何從?李安這樣說
    關於電影創作:「我的作品一直是我內心的解析」問:在您早期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中,父親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您對於父親的形象,特別是您作品中的父親形象,有哪些新的思考?李安:在中國文化裡,父親不僅是一種家庭角色,更代表了父系社會中的一種文化和心態。
  • 李安:電影要變了,新的電影語言在召喚我
    用李安的話,過去的影片就像法國人講 voyeur,法文 voyeur 便是偷窺別人的意思,看電影有一種 kimochiii (日文「気持ちいい」,舒服)的感覺。3D 的出現讓觀眾可以選擇走到電影裡面,這多了一種認同感、參與感。在 4K 高解析度的基礎再加上 3D 的兩個視角,李安新片畫面所遞進入我們腦袋的是遠超於傳統電影的信息量。
  • 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李安的電影裡
    李安近幾年已然成為了電影技術革命的代言人,幾部大製作中,有神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有像《綠巨人浩克》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樣票房口碑雙尷尬的存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李安首次嘗試3D+4k+120幀的新技術,引起國內外影迷很大爭議。縱觀李安的「三十年一覺電影夢」,他曾無限接近過電影界最高成就的位置,也不是沒有為影評人、觀眾所詬病的時候。
  • 李安:我的安與不安
    我很珍惜一路走來,不管是太太,還是以前的朋友,從我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不離不棄」。電影《臥虎藏龍》裡俞秀蓮的溫柔婉約、玉嬌龍的蠻悍嬌態,綜合起來就是李安眼中的林惠嘉。六年蟄伏對李安生涯的作用不只是專精教育, 而更像一種試煉。
  • 李安:要和整個工業界、觀影文化去鬥爭 |直擊北影節
    近年來,李安在電影技術層面不斷探索,在深耕內容創作的基礎上,尋求新的技術支持與表達方式。李安認為,談二者的融合有些沉重,影視和數碼不過都是一種媒介形式,呈現出某種人文景觀才是最重要的。李安對於電影作品中的「碰撞」思考在李安的電影作品中,有著許多關於「碰撞」的東西。小到電影人物的內心衝突、原著與改編的分歧,大到家庭代際的矛盾、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 徐立功:我與李安電影背後的故事
    「電影在青年的時候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而在遇到徐立功之後,夢想變成了現實。他一路陪臺灣電影走過來,是臺灣電影的『貴人』和『知音』。」當年,李安在給徐立功頒獎時如此說。徐立功(右一)、李安(中)、張震合影徐立功和李安,既非同學,也不是打小就認識的玩伴。徐立功覺得,他們之間的故事是從《推手》開始的。
  • 李安:我常常覺得自己被電影「上身」|十三邀完整回顧
    李安:講「上身」有點可怕,不過也確實有點可怕。我記得我好像是在拍《臥虎藏龍》時開始有了一點感覺,就是我會變成那部電影。《色戒》裡我覺得張愛玲好像一直陰魂不散,一直纏著我,確實有那種感覺。我也不是迷信,不是見神見鬼,我講的是一種感受。
  • 李安:被新技術催生的新電影美學標準
    比如拍攝《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遇到哲學上的思考不知如何突破,於是就有想到了利用3D來增加一個視角空間,突破想要表達的題材,「我知道電影必須要靠媒體才能把內心世界將心比心地傳達給觀眾,不管這個媒體是繪畫、文字、膠片、數碼,立體的還是平面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它就是你的依靠」。
  • 李安:我為什麼要用全新的技術規格拍電影
    其實我們人在看東西,不是眼睛在看而是腦子在看,眼睛只是一個鏡片,訊息到了腦子裡面怎麼組合,才是你以為你看到了什麼東西。現在新的速率、新的清晰度、新的解析度、亮度,這些訊息在觀眾腦筋裡的詮釋感是不一樣的,你會變得更聰明、要求更多、然後情感更豐富,這也是我現在才知道的。
  • 李安聊《雙子殺手》:拍電影,我是一個貪心的人
    《雙子殺手》李安說:2D電影一百多年來發展得非常好,它是了不起的藝術,但有一個新的東西在召喚我《雙子殺手》李安說:從拍3D電影開始,我發覺我們的眼睛更尖了,需要的解析度跟電影語言要與時俱進《雙子殺手》李安說:任何一個新的事態出現,它都會逼問我們——自己存在的意識與價值到底是什麼
  • 李安 永遠不要放掉心裡那個惑
    他對電影的態度,對內心的剖白,總會讓人感覺「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正因此,李安導演將在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大師班開講的消息,一經公布,便成為媒體最為期待的電影節活動之一,誰讓李安導演總是金句不斷呢。8月25日,李安導演在北影節大師班開講,雖然遠在美國,隔著屏幕交流的李安仍像在與你促膝長談。他多次提及了「困惑」,對電影表達、對電影技術、對電影現狀的困惑,對人生對自己的困惑。
  • 李安:要不是碰到我太太,我可能沒有我的電影生涯
    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作為導演的李安,我們都很熟悉,《臥虎藏龍》、《斷背山》、《色,戒》等等,李安拍出了太多精彩的電影;電影藝術之外,世俗意義上,李安也是成功的。他兩次拿下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和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數次提名奧斯卡金像獎,並兩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的殊榮。在好萊塢這個名利場,李安混得如魚得水。
  • 【北美同步】終於等到李安導演新作
    、電影人童子賢對談,為媒體和電影人解讀《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技術細節,披露這一划時代作品拍攝背後的故事,並解答了現場媒體和網友的提問。電影拍攝使用24幀/秒並非定規,而是在當時技術水平限制下「最便宜」的選擇。李安導演舉了個生動的例子:「我常常想24幀就像是天堂樂園的一個欄杆,出去了大家就都不知道怎麼辦。」以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為起點,他毅然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雖然電影最終的樣貌尚未正式走到觀眾面前,但對於這部新作,李安肯定地說道:我一直想說我沒有瘋狂,這個是可以做的,而且做出來真的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