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我最安全的舒適區就是冒險

2020-09-03 人民政協網

8月25日,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首次開設電影大師班,著名國際導演李安率先開講。現居美國紐約的李安因疫情原因以遠程連線的方式與觀眾分享他的從業經驗和感悟。

談電影技術

「我還在初步學習階段」

一直以來,李安一直自稱是一名老式的電影拍攝者,拍了二十年的膠片電影,介入非常深。「其實我對科技這個東西一點都不熟,電話我只會打出去,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會。」

但這位「老式電影拍攝者」,首次拍攝3D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簡稱《少年派》)便一舉奪得第85屆奧斯卡包括最佳導演獎在內的4項大獎。隨後,一部以4K、120幀技術為依託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引發國內外關於電影技術變革的大討論。2019年,他再次拍攝4K、120幀、3D電影《雙子殺手》,關於「李安電影技術革新」的討論再次紛至杳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劇照

「數碼也好,新科技也好,其實對我而言沒有什麼很大關係。」李安坦言,當初拍《少年派》時,由於在哲學思考方面不知道該如何突破,便嘗試著多加一個視角空間,來突破想表達的題材。「這是我第一次拍數碼電影,也是第一次感受到立體的畫面是什麼感覺,電影拍到一半時,我感覺很糟糕。過去我所依靠的媒介,我所相信的東西、表達的東西,突然之間土崩瓦解,我忽然不知道該如何拍電影了。」這部電影裡有水、有小孩、有老虎,都是李安過去所鮮少涉獵的元素,他說:「其實我和在太平洋上和老虎同舟漂流的少年派的感覺一樣,充滿了恐懼。我必須要在大海裡找一座島,一定要創新些什麼來和『科技』這個東西達成和解,把那些破滅的東西重新組合。」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劇照

在李安看來,無論從製作層面還是表達方式上,數碼電影和膠片電影有著較大的區別,這對電影語言的設計、演員選擇等方面都有不同深度的影響。李安表示,「數碼電影需要新的美感、新的範式、新的邏輯,這就需要我們重新去發明。如果用數碼技術模仿過去的東西,結果還不如過去好的話,那便是荒謬的。」

自1895年電影誕生之日起,便是建立在膠片電影的平面式表達之上,如今已成為全世界電影工作者的共識,也是業界的通用語言。「如今我們到了一個新的媒介環境中,現在我是摸著石頭過河,還在初步學習的階段,後面還有拍攝數碼電影的計劃。」他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和他一起,藉助新的技術手段,去發掘新的素材,新的表達方式,從而探尋新的可能。

《雙子殺手》劇照

談影像表達

「電影越拍越困惑」

縱觀李安的電影作品,無論是早期的「父親三部曲」,還是新世紀之後的《臥虎藏龍》、《斷背山》,都兼及傳統與現代的倫理矛盾,觀照東西方的文化衝突,並遊刃於這種差異和對立間,試圖在文化多元、眾聲喧譁、認同分歧的現世生活中尋求一條和而不同的出路。

這與李安的成長經歷有關,他的電影是人生經歷的折射。在李安的生命中,「外人」的身份常常存在。在臺灣,他是外地人;在美國,他是外國人,這樣的成長經驗使他感受到來自東西方不同文化的碰撞。在談及自身對東西方文化的思考時,李安表示,「電影越拍越困惑,我的電影不是給人解答的,而是我內心的一種解析,是對日常生活的一種觀察、表達,不是陳述,並不是告訴觀眾人生應該如何,而是把我的觀察和感受誠懇地表達出來,和觀眾共同體驗、交流,或者給觀眾啟發。」

《臥虎藏龍》劇照

電影《臥虎藏龍》將東西方文化很好的交融,既融入含蓄般的東方審美,又不失西方所追求的張力,在快意恩仇的武俠江湖中,詮釋著他對文化與情感的思考。「東方講究意境,例如在東方的繪畫中,人都很小,天地山水非常大,裡面的留白很多,講意境、講結構。西方文化中,講究徵服性、侵略性,常常強調個人的決定如何改變世界,把個人意志放在最前面。」如何將東西方文化融合,李安有自己的思考,「西方主流電影中,有著固定的起承轉合結構和意識觀念,觀眾也都已習慣,需要一些新的東西,我們不妨把東方文化中的意境、崇拜天地的特點發揮出來。」他表示,「今後還會拍武俠片,不過寫意會更加抽象,故事的自由度也將更大。」

《臥虎藏龍》劇照

藉由回憶拍攝《臥虎藏龍》的往事,李安也分享了他對文學改編的看法。「大部分小說我只讀一遍,讀的多了,我怕陷入到小說的細節中,拍不出電影。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小說中哪個地方最打動我,我便思考如何用電影的方式把它表達出來。文學改編不是翻譯,不是簡單地將文學語言翻譯成電影語言。在業界,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規則,『是忠於小說拍一部爛電影,還是毀掉一個小說拍一個好電影』。」

談從業感悟

「直面人生中的惑」

青年電影導演楊子向李安請教當下電影從業者在四十歲應該如何選擇電影題材時,李安也隨即談起了自身的從業感悟,「孔老夫子講『四十不惑』,我想應該是說為人處世的道理。但作為一名電影從業者,保留心中的『惑』非常重要,當你帶著『不惑』去拍電影時,電影就容易變得乏味,說教意味濃厚。電影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表達自己,表達自己搞不定的東西、令你困惑的東西。你需要不斷發現自己的『惑』,用精彩的電影語言真誠的表達出來,這是很難能可貴的。」

回首過往二十多年的從業經歷,有一件事令李安特別自豪。「有一件東西我始終沒有改變,我一直保持著純真。」李安分享說,「與二十年前的我相比,最大的改變就是,隨著我的拍攝經驗越多,我搞不定的東西越少,題材的尋找越來越困難。」他打趣道,「但我看待世界的眼光越來越尖銳,有時候會想出一些諷刺的東西,不像以前那樣傻傻的。」

青年導演應該走出題材的舒適區還是繼續深耕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是青年導演顧曉剛一直所困惑的。李安寄語道,「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以我的經驗來講,我最安全的舒適區就是冒險,如果不冒險我會變得非常焦躁不安,但這是我的性格,不能一概而論。」

談疫情衝擊

「將加速電影變革」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全球電影業相繼停擺,針對疫情對電影業的衝擊,李安表示:「疫情對電影業的打擊非常大,但打擊的同時,電影人要思考如何創新拍攝手法。我的一個猜測是,革命性的電影變革或許將提前到達。」

近年來,以奈飛為首的網絡平臺相繼在網絡上播放電影,國內網絡大電影迭起,疫情之下,更是加速觀眾向網絡平臺的轉移,面對網絡電影對院線電影的衝擊,李安這樣解釋道:「電影院有它的優勢,比如儀式感和群體感,但要想觀眾從網絡平臺轉移到電影院,需要『誘因』,這就需要我們電影從業者不斷創造新的影像、新的故事,這些影像和故事是他在家、在網絡平臺看不到的,所以我們要勇於接受挑戰,創作新的內容,『引誘』觀眾不得不去影院。」

記者:位林惠

編輯:莫愁

相關焦點

  • 李安:我最安全的舒適圈就是冒險,不冒險令我焦躁不安
    (圖片來源:中新社)據《紐約時報》報導,這份訴狀在加州中區聯邦地區法院提交,是TikTok對白宮最直接的挑戰,也加劇了這個廣受歡迎的App與美國官方之間日益激烈的交鋒。川普多次表示,由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字節跳動所有的TikTok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 心理舒適區並不舒適,只需4步即可走出舒適區
    舒適區真的舒適嗎?實則不然。很多人喜歡呆在舒適區裡,都會感到焦慮或者痛苦。但是絕大多數人仍舊不肯離開。待在舒適區裡並不是因為舒適,而是因為這種假想的舒適能給我們一種安全感。雖然待在舒適區並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但是至少不會讓我們產生對改變的恐懼。
  • 120幀《雙子殺手》的背後:不止是李安的冒險,也是電影產業的冒險
    , 當天放映活動中有一句宣傳語令犀牛娛樂印象深刻:李安的一小步,電影的一大步。除了技術之外,這也是李安個人的一次突破。在拍了大量成功的文藝片之後,李安首次嘗試科幻動作電影,過了知天命之年的他仍在不斷挑戰,而且呈現的很精彩。 在映後的對談中,李安表示:「我看到了這種技術帶給影像的美感,即使知道走下去會很辛苦,還是忍不住去做。
  • 對,這就是李安!
    最終,李安還是決定去冒險——拿著自己的名聲、人脈、才華,以及過去在電影界的所有積累去賭博、去挑戰,去做120幀,去給電影一個新定義。冒險一搏的動力來自他對電影未來的使命。他看到了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電視臺及電視廠商,在千方百計地革新技術爭奪觀眾,也認定電影必須從觀看體驗上進一步革新,才能繼續保持它的優勢。
  • 李安:我的安與不安
    李安說:「想來有趣,返家、離家、壓抑、發展之間的拉扯,都和父親有關。出國是他和我之間的『 約定』, 離家千萬裡即是他的促成」。1979年,李安到伊利諾伊大學就讀戲劇系。由於語言問題,李安無法如願出演男主角或有重要發展, 直到1981年才動念想轉去紐約大學學習電影導演。李安覺得自己最愉快、最充實的日子,就是在紐約大學的求學時光。
  • 敢於走出人生的舒適區
    它想:「我已經越過了重重的障礙,這次應該也可以越過這個沙漠!」但是,當它嘗試越過這個沙漠的時候,河水卻漸漸消失在泥沙當中,它試了一次又一次,總是徒勞無功,於是它灰心了,頹喪地自言自語道:「也許這就是我的命運了,我永遠也到不了傳說中那個浩瀚的大海。」這時候,沙漠低沉的聲音響了起來:「如果微風可以跨越沙漠那麼河流也可以。」
  • 李安視頻連線北影節大師班,暢談藝術創作中的惑與不惑
    總之,李安在3D電影中希望捕捉到演員「無意識狀態中透露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在李安的作品中,東西方文化往往能夠融會貫通。李安說,東方文化含蓄厚重,尊重傳統,講究天人合一,「比如中國畫裡人在天地中非常渺小」;而西方文化把個人放在首位,在「講故事」上往往更有優勢,因為它更強調人對世界的改造。所以如果要拍有東方氣質的電影,就應該多在「意境」上下功夫。
  • 多嘴 | 從基努·裡維斯到《玩具總動員4》,知天命還是跳出舒適區?
    可惜,他勇敢跳出舒適區的嘗試,似乎並不那麼成功,不僅票房口碑都不太好,還拿了好幾次金酸梅獎最差男主角的提名。明天要上映的《玩具總動員4》我已經提前看了,裡面探討的內容也非常多,比如說遺棄、成長的痛楚、使命感、和自己和解、成全對手等等……但是我最喜歡的是它著重筆墨探討了「你應該如何選擇你的人生軌跡」這個大命題。這其中明顯地分成了兩派:以巴斯光年、翠絲、土豆先生土豆太太等玩具所代表的「舒適區派」。
  • 我勸你不要輕易離開舒適區
    而Amy身上最可貴的地方,就是能夠主動降低學習的強度和難度,讓自己處在最佳承受範圍。在周嶺看來,Amy的做法詮釋了一個重要的成長規律——「舒適區邊緣」。為什麼我那個朋友覺得自律好難?為什麼他看似努力,能力卻沒有長進,收穫也總是不達預期?其實就是不懂得成長的規律。
  •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李安——中年情緒少年夢,我的平靜和不安
    在紐約大學期間,李安拍了五部電影,他覺得他最快樂和最充實的一天是時光在紐約大學。當李安從紐約大學畢業時,電影展給了他一個時機,美國的三大生意公司當場與他籤訂了合同,並力勸李安留在美國發展,說時機很大。所以李安本來打算回香港的人決定留在美國試試,另一個原因是他的妻子還在伊利諾伊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 聽聽丨 逃離舒適區,你確定你活在舒適區?
    今晚我們來聊聊:逃離舒適區,你確定你活在舒適區?2020年的開端,以一個沒人料到的方式打開。前段時間我看一個老舊的娛樂新聞,一個明星也開始送外賣。今天我看見一個做旅遊的群友在群裡哭訴「我又失業了」。當習以為常的一切開始崩塌,我們該不該衝去舒適區?有人說:「你沒窮過所以你不懂,我為什麼急著上班!」
  • 活在舒適區真的不好嗎?
    如果你有類似的情況,那麼說明你已經在舒適區了。認知世界的三區心理學上把人類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可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如果用三個同心圓來表示,在最裡面的圓就是舒適區,中間的圓是學習區,最外面的圓就是恐慌區。我們先來了解下這三區是什麼意思?
  •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李安,可李安心裡卻只有不安
    能達到放映規格的影院全球不超過個位數,大夥都在等李安導演放出簡配版。「我怕大家說這個東西不能看,怕業界有反彈,怕他們說我爛搞。」在《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中,李安溫文爾雅端坐對面,慢懇懇地說:很新的東西都會遇到牴觸,我心裡蠻忐忑不安的。
  • 東京23區,哪個區最安全?
    選擇住所,最重要的一點是安全。那麼,日本是一個安全的國家嗎?讓我們參考「世界和平指數」來判斷日本的安全性。根據2019年發布的數據,日本排名全球第9,可見日本是一個安全性極高的國家。東京作為海外投資人最為青睞的城市之一,那在東京23個區,哪個區最安全呢?
  • 李安不「安」:我心裡永遠有一個關於電影的夢
    :「以我現在做的成績來講,我就是再拍爛片,還有人找我拍,可是我會擔心說,拍東西沒有意思了,沒有挑戰,我的那個鬥志沒了。」,但其實,那個年代的在美留學生並不少見,性格溫和的李安也絕不是他們之中最出色的存在。
  • 敢於踏出舒適區,拒絕平庸!
    人類就像動物,他們幾乎總是走阻力最小的道路。 這條路通常會導致一個地方:舒適區。在那裡大家往往抱團聚集在一起。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您的舒適區域是您保持安全感的邊界,在那個區域裡,你會感到一種安全感,而離開那個區域,您會感受到極大的不適。 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您的舒適區域是很少能獲得個人發展的地方。那當我們咬緊牙關,走出舒適區,如何面對新生活?
  • 勇於走出「舒適區」
    陳長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們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筆者發現,有的幹部熟悉了工作內容和環境、取得一定成績後,會自覺不自覺沉浸於「得心應手」「已有所成」的舒適狀態,滿足於基本完成任務,不思進取甚至認同了「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說法,久而久之,就陷入「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的困境。 「舒適」看似好事,但長時間沉浸於舒適區,就會如溫水煮青蛙,當它發現無法忍受的高溫時,想跳卻難以跳出來。
  • 《圓桌派 第二季》適應,要不要跨出「舒適區」
    生活在今天,心理學上有一個舒適區的概念,你喜歡的審美,你喜歡的生活方式,你喜歡的這種調調,在今天這麼多么蛾子出來的這種時代風貌下,何以自處呢?工作中最喜歡的一個,是電影《十二公民》,從工作到結果,除了收入不好,符合我所有對這個職業的那個想像。
  • 走出舒適圈,差點毀了我自己:別盲目跨出舒適,掌握三點很重要
    久而久之,你在職場上成了小透明,升職加薪沒你的分,生活中你也得過且過,別人事業有成走向人生巔峰,你只是混的最差的那一個。歸根結底,這都是「舒適區」惹的禍,寧願溫水煮青蛙最後只能被燒死。選擇逃避,實際就是選擇永遠待在舒適區,而這樣的人,做不到真正的自我。張泉靈說:「時代拋棄你的時候不會提前和你打一聲招呼。」敢於承擔風險,離開舒適區,去追求過、你才能適應時代快速成長;哪怕你最後依舊選擇回歸平淡的生活,但,這也是你的經歷你的主動選擇。一、舒適區沒有錯,錯的是你沉迷「舒服」!想要有所突破,你得先了解自己在哪一個階段。
  • 為什麼,要求我有上進心。憑什麼,要我走出舒適區
    總有人在跟你說,你還年輕,要有上進心,要走出舒適區。現在的媒體總在販賣一種焦慮的情緒,覺得年輕人就應該走出舒適區,不是每天加班996就是沒有上進心。應該被批判,被釘在恥辱柱上。被媒體渲染的情緒的本質,就是資本所帶來的壓榨。你一聽,覺得好他媽有道理,我還有夢想,還有努力拼搏的機會。於是辭去安穩的工作,背上行囊來到大城市尋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