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是2016年1月25日(周一)20:00,電影達人過兒做客小齊書場進行李安電影解析專場的內容實錄。
本內容由核桃俱樂部獨家發布,如要轉載,請註明出處。
過兒 | 李安電影解析專場
愛好電影、音樂等能讓我看起來像個死宅的藝術,也愛好登山、遊泳等能夠盡情釋放自己的運動。
大家好。我是過兒。首先給大家發第一部分的文字敘述:
現在的李安
李安的電影生涯
(落榜,留學,閒賦在家,出道,拿獎,成名)
背景介紹:
成就:三屆奧斯卡金像獎、五屆英國電影學院獎、五屆金球獎、兩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電影金獅獎以及兩屆柏林電影節最佳電影金熊獎
李安在1999年執導的《臥虎藏龍》獲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及三個技術獎項。
2006年和2013年則分別以《斷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和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亞洲導演,也是至今唯一兩度獲得該獎項的亞洲導演。
關於李安大家已經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了。他本人是臺灣人,他父親也是搞教育的。他成就斐然,但李安其實開始是一個非常失意的人,他不是一個外向的人,所以我們從他的失意開始講起。
年輕時的李安
年輕時候的李安也是非常意氣風發的人。但是他的父親性格非常強勢。介紹李安的時候所有人都會到他的家庭,因為人的性格一般會是在家庭當中孕育出來。然後他父親強勢的性格,導致他性格非常柔和。他做很多事情其實按照他自己話說就是:我什麼都做不好就只會拍電影,這就是李安的口頭禪。然後呢,他在考大學時有兩次落榜,這對李安來說是非常不理想的。所以後來他父親就安排他去臺灣國立藝術大學讀了兩年戲劇,在這兩年時間裡面,李安慢慢地建立了他的自信。在這個階段,他非常喜歡當演員,其實他現在的這段經歷,是他以後提拔新人的基礎。
他在臺灣國立戲劇學院經歷,就說自己喜歡演戲,喜歡鑽研這些事情,在這個階段讓他有了很好的積澱。比方說他提拔的新人包括像《色戒》裡面王佳芝——就是湯唯演的那個角色,然後還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裡的那個男孩兒,其實他們都是新人,但是在李安的調教下,是非常出色的。而且可以多說一句,湯唯本身的演技是有很多的局限性的,但是,在他手裡就發揮得非常漂亮。這也就是說我們經常說一個演員好不好,很多時候要看導演來決定的。
李安在臺灣國立藝術大學讀了兩年戲劇之後,去服兵役,服完兵役去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學習戲劇,在這裡他認識了自己的妻子林惠嘉,李安的妻子大家都可能比較熟悉。因為李安在紐約大學畢業後就賦閒在家6年。他的妻子非常非常支持李安的事業。這裡有一個小段子:
李安每次不拍電影的時候,就在家賴著。然後他的妻子就說:你還是去拍電影吧,要不然你就活不下去了。
李安的成功,和他的經歷,以及找到他的妻子都有非常大的關係的。
李安是五幾年的,他畢業的時候大約是八幾年,中間在他大概三十歲時,基本上完成了學術生涯。他的人生到這個地方其實還非常平凡,但他其實已經拍了一部電影,已經獲得了美國經紀公司的認可,想把他籤過去。但之前經紀公司因為認為他是個大才,可以拍很多牛的片子,還拒了很多片子,後來又在李安拍父親三部曲有過合作。可是,這六年時間,由於經紀公司和他自己的原因,他幾乎沒有工作。但其實他中間也有出去工作過。比如他出去幫人看過器材,但是發現他實在不是那塊料,實在幹不了那個活,於是就回家了。
因為沒有錢,所以李安就要賺錢。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朋友跟他介紹說寫劇本,拿到臺灣去投稿。李安覺得那就寫劇本吧,因為獎金嘛。拿到臺灣參賽,就拿了第一名或者第二名的獎吧。中影集團想要拍,因為劇本比較好。李安覺得沒有事情做嘛,於是就開始拍了。沒想到這一拍就開啟了李安電影生涯的第一階段。
李安的處女作是《推手》(1992年)在臺灣獲得票房上獲得巨大的成功,因為他的投資回報率比較高,在藝術上也在臺灣金馬獎獲得8項提名,也獲得亞太電影節等的肯定。這是李安在這部電影首次與臺灣演員郎雄合作,而郎雄也獲得第28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他是李安《父親三部曲》裡面的主角,演得非常好。把照片發來看看:
在《推手》獲得巨大成功之後,李安緊接著拍攝第2部電影《囍宴》(1993年),並首度贏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也入圍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獎。這對於當時的他而言,是非常高的榮耀了,因為這才是他的第二部影片。這部影片讓李安真正的成為後起之秀。《推手》讓大家知道到了他。而《囍宴》讓當時的臺灣——境內境外的人開始對這個年輕人有新的認識,換句話說,他開始有真正的粉絲了。
這兩部電影都是華裔美國人的故事,所以都遠赴美國去拍一些外景。下一部就是父親三部曲第三部,也是等下我要講的一部,因為我覺得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這部作品背景則設定臺灣,劇情描繪臺北一個家庭中存在的傳統價值觀、現代都市人的互動及成員之間的矛盾。這部電影再次獲得票房上的成功,並廣受好評。(《推手》、《囍宴》與《飲食男女》因為深刻描寫父親的傳統形象(皆由郎雄飾演)所以也被稱為父親三部曲或家庭三部曲。)李安的電影三部都很成功,一路上升,就像股票一樣,一路看漲。
李安的電影連續兩年同時在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獲得最佳外語片的提名獎,同時也首次入圍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這是一項學術性的獎,這對於他來說是藝術上的一個巨大的肯定。
後來,霍思燕翻拍過一部也叫《飲食男女》(的片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我把《飲食男女》海報也貼出來,先讓大家看一下
這三部電影幫李安敲開了好萊塢的大門。
第二階段是李安的國際徵程
李安於是在1995年執導哥倫比亞影業與三星影業製作的英國古典電影《理智與情感》。李安在《理智與情感》中與著名英國演員休·格蘭特及凱特·溫斯蕾與曾經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愛瑪·湯普森合作。從臺灣電影到英國電影之間的改變並沒有阻礙李安的工作,李安也憑藉《理智與情感》在柏林電影節第2次獲得金熊獎。《理智與情感》在奧斯卡獎獲得7項提名,愛瑪·湯普森也榮獲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理智與情感》也在金球獎與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分別入獲得5項與3項大獎,最終獲得金球獎最佳戲劇片獎與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影片獎。
李安的父親三部曲為他初步奠定了他在電影圈各種人脈資源、名氣、聲譽等等。它們為李安敲開了好萊塢的大門,讓他走向國際。後來李安指導了一部英國的電影《理智與情感》。這部電影的編劇和女演員都是同一個人——愛瑪·湯普森。英國的電影和好萊塢、中國都不同,英國演員文化素質都是很高的,她能演,還能寫,文字非常優美,所以很多人甚至拿這部電影當作英文學習的教材。在這部電影裡,李安和非常多大腕進行合作。資料你們可以看下。李安也憑藉《理智與情感》在柏林電影節第2次獲得金熊獎。
愛瑪·湯普森後來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劇本改編獎。李安在歐洲也獲得了很大的聲譽。在此之後,李安繼續執導兩部好萊塢電影:《冰風暴》(1997年)及《與魔鬼共騎》(1999年)。《冰風暴》劇情以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郊區為背景,而《與魔鬼共騎》則是一部美國南北戰爭電影。這兩部電影在李安生涯中相對比較黯然一些。它們的好萊塢特徵比較明顯。雖然一些電影評論者仍然給予這兩部電影高度評價。但是這兩部電影看不大出李安的風格。然後他們的票房並不令人滿意,比較失敗,所以李安在此前一路高歌之後陷入了一個小小的低谷。
在兩個小小的挫折之後呢, 李安開始把方向轉向東方。比較有意思的地方是,李安是東方人是中國臺灣人,他的經歷卻多在西方。他的思維和視角是東西方交錯的。以前,我看過他的很多訪談節目。其中有個言論很有意思,可以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他說有時候,當你在這個環境裡面的時候,你才能看清楚這個環境,因為他自己是生活在美國,骨子裡是東方的血統,所以他能夠更清晰地去捕捉到這個社會裡的一些文化動脈。
所以經常有人說李安拍的東西是用東方殼,拍給西方人看的,這當然是比較貶義的評論。這個評論說得就是《臥虎藏龍》(2000年)。這部電影是中國傳統的武俠電影。他本身也是非常喜歡這一類的書籍——特別是童年或者說是青壯年時候。這部電影是中國小說家王度廬所撰寫的武俠小說《臥虎藏龍》,李安改編之後獲得巨大的成功。
《臥虎藏龍》的成功處體現在華語對話配合英文字幕——中英文字幕。這部電影在許多國家成為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外國電影。這部電影,剛剛我發了一個預告的連接,這部電影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講得就是章子怡扮演的富家小姐和跟周潤發,還有楊紫瓊他們扮演的江湖人士之間產生的一些恩怨糾葛。章子怡她這個人,影片中她是玉嬌龍,她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很多的成長和認識,失望和絕望等等很多情緒,最後她跳下了山崖,差不多概括起來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這個電影我待會兒稍微講一下,我現在把海報給大家看一下。
這個影片剛出來的時候,很多影評人說它就是李安特意拍給外國人看的。這些評論是有失偏頗的。但有特殊意義地是,《臥虎藏龍》也成為美國歷史上票房最高的外語片(收入為1.28億美元),並成為全球華語片收入最多的電影。它的成功有很多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題材,另一方面也和敘述的角度、優美畫面、音樂都有關,音樂是配樂家譚盾製作的,李玟唱得主題曲,各方面都是非常精良的製作,獲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第三階段李安真正成為了國際上的電影大師
在拍攝完《綠巨人》之後,李安決定拍攝一部低成本與低姿態獨立電影,劇本根據美國小說安妮•普露入圍普利茲小說獎的短篇故事集《斷背山:懷俄明故事集》所改編。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影評作家羅伯特•艾爾德在2005年的文章中引述李安的說法:「我對懷俄明州的同性戀農場工人知道些麼?」。就算忽略故事的主題,《斷背山》也顯露出李安探索人類心靈深處的能力。2005年這部關於懷俄明州禁忌愛情故事的電影立即引起了公眾的注意,並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引發許多激烈的辯論,獲得票房上的成功。
第三個階段,是拍攝完《綠巨人》之後。《綠巨人》個人風格不明顯的一=部片子。是他自己親自演繹的,然後親自進行動作捕捉(綠巨人的動作)。拍攝時這方面內容,因為比較細緻,我沒有準備,下次如果大家有需要的情感下,我們再講。《綠巨人》的票房也不是特別理想。所以他的心情是處於低潮時期。而《斷背山》是在加拿大拍的,因為根據加拿大政策,(拍電影)福利政策方面要比好萊塢好,成本相對低。所以他去了加拿大拍《斷背山》
其實我第一次看《斷背山》時感覺非常平淡,是雋永的感覺,不是那種那麼想看下去的感覺。可是在後來我過了很長時間,我再去看這部片子的時候,我發現這部片子內部情感的張力是非常足的。這裡稍微解釋下什麼叫情感張力。(它)是說你會發現這部片子的主人公表面的情感非常平淡,但是他的內在的情感線索非常連貫。然後他的內心矛盾衝突。就是比較撕裂的那種。它不是靠打架、咆哮的方式來表現的,這就是張力吧。大概情況是這樣。有人物的變化、有人物的控制在裡面,人物的情感其實都是外擴的。
《斷背山》的片子題材是非常小眾的,在當時的時候(對)同性戀(理解),跟現在是不一樣的。就是它(同性戀)沒有那麼能夠被大家所接納,所以當時2005年,也就是十五前這部片子,是很久了。這在當時成為文化現象之後引起了激烈的討論。李安其實非常善於捕捉文化現象的。《色戒》拍完之後,在當時的應該說是這樣一個臥底題材的,也成為了當時一個文化現象,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李安的視角是非常獨特的。然後這片子(《斷背山》)本身還在票房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李安的電影一直就是這樣一個特點:它有票房保證和藝術雙重的收穫。
在早些時候,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總是成對的出現,很少被切割開來。像李安是為數不多的,這樣一個情況,一方面是因為《斷背山》本身質量非常優良,奧斯卡他們肯定李安的導演能力,但是同性戀題材本身不是一個大眾的題材,還有很多公會的幕後操縱等等,使得李安最後沒有通過奧斯卡獲得最佳影片。但是李安卻成為第一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殊榮的亞洲人,也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黃種人,所以是非常值得驕傲的,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
經過《斷背山》的成功之後,李安電影的主題又回到了禁片《色戒》。他的電影《色戒》,劇情改編自中國著名作家張愛玲的一部短篇小說。張愛玲作品當中,《色戒》不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小說,在張愛玲小說當中是屬於相對平庸一些的作品。李安曾說過,他經常改編作品因為他自己不會寫,可是他說一個一流的作品是不太適合改編成電影的。因為作者會把寫作時候把裡面的人物和時空都填滿了。但是當一個作品不是那麼出色的時候,就有非常多的空間有待導演自己去填充,這篇文字才會煥發出這個導演自己的生機和生命,所以包括現在大熱的《三體》等等很多改編,其實業內人都不是很看好就是因為這個原理。
同樣,《色戒》在2007年威尼斯電影節中獲得金獅獎,這也是李安第2度獲得該獎項,也是3年內第2次獲獎,連續獲獎,然後在第44屆金馬獎上也大放異彩,獲得七項大獎,成為當屆最大贏家。金馬獎這裡也有點故事:鞏俐拍那個《歸來》的時候,是第一次參加金馬獎。可是當年的金馬獎沒有給她。然後她說,金馬獎是一個不專業的獎項,然後再也不去參加了。她這個評價還是有失偏頗的。當時是陳衝為首的評審團,評審團認為《歸來》這部影片本身可能是平庸的。
然後呢,在2015年的金馬獎上還有些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說侯孝賢,可能說現在華人導演裡面,很多人吧,會認為(侯孝賢)可能排在李安之前。甚至很多歐洲的電影人,是非常有學術背景的人,會認為侯孝賢這個從來沒有去外國深造過的、土生土長的電影人,他的美學造詣在他電影理念,是那許多人佩服的。但是電影的金馬獎沒有頒給舒淇,而是頒給了李嘉欣好像也是。關於金馬獎其實有很多故事,這裡稍微停下。
然後我們就回到《色戒》。因為《色戒》裡面有大尺度的鏡頭,國外是被分級了的,但是票房上依然獲得很大的成功,在很多人的心中《色戒》都是一部近乎完美的電影。它在講故事的時候,故事連貫性非常好。但是他的各種隱喻各種符號各種深意,都有很多可以探索的空間。
再後來李安拍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是李安第一個3D電影。2013年2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入圍奧斯卡獎11個獎項的氣勢,一舉奪下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奧斯卡最佳攝影與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李安因此片再次獲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導演獎殊榮。他獲獎的照片我在預告裡已經貼過了。
這是我剛剛找的它的音樂,這個音樂的特徵就是非常舒適,但又有非常多的宗教意味,這也是李安在這部電影裡想探討的:信仰是什麼,人是不是要有信仰,信仰該怎麼信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甚至到最後李安也沒有給出一個答案。但是李安在電影拍攝的工業流程上,每個環節,都會完成及格分往上,而且他是沒有短板的,很多導演在這一點其實做得都不好。
說到這裡李安拍過的一些電影,他的電影生涯發展的基本歷程我們基本梳理了,很多細節我們還沒講到,因為時間有點長了,我們就不把細節再進行拓展了。我們進入第二個今天講的內容。
以《飲食男女》《臥虎藏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三部電影為例介紹李安電影路程的三個階段性特徵,並藉此對一些基本的電影手法進行介紹
在介紹李安這三部電影之前呢,我首先考慮到一些沒有電影基礎的朋友們,然後跟大家講幾個簡單的電影基本手法。
在電影拍攝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電影鏡頭一直在運動,很多人其實心裡是不明白電影到底是什麼的。其實呢我覺得,有種解釋我非常滿意,那是說電影是一種幻覺,因為你看到的一個影像,那些東西是虛假的,可是它通過影像技術呈現在你面前,讓你感覺到真實。所以電影在早期的時候大家會認為它是一個魔術一樣的東西。那電影根本在運動,運動過程中——是電影攝影機的運動,讓觀眾看到了這一切,感受這一切並且產生真實的感覺。
那麼電影的基本運動是:推拉搖移跟升降甩。
推鏡頭就是,手機放在電腦前,然後拿手機往電腦前推過去,大家感受下。拉鏡頭,就是手機放在電腦前很近的地方,然後把手機拉過來。
推鏡頭的作用往往就是說是視角上一個靠近的效果,我可以用攝影機本身鏡頭也可以用攝影機自己去推,然後一些特寫啦情緒的渲染啦往往用到(推鏡頭)。拉鏡頭就是說,一個更客觀的事情呈現在你的面前。
然後是搖鏡頭。一般來說,搖鏡頭是一個軸心上,或固定在一個點上不停地搖動。移鏡頭,移鏡頭和搖鏡頭的區別是,它是平移的。跟鏡頭,跟鏡頭是非常常見的鏡頭,比如說前面一個人,你跟著他走,就是跟鏡頭。升降鏡頭,往往用到搖臂或者各種各樣的機器,所以它可能和移鏡頭一樣,但是它是上升的或者下降的,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區別。
電影的景別,因為時間緣故,我這裡就來不及講了。
到最後一個講解部分了,我們從李安的作品挑出三部經典影片:《飲食男女》《臥虎藏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們找幾個經典的鏡頭,進行講解。
因為《飲食男女》這部片子呢,男主角郎雄也就是父親的身份只是一名廚師,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年事漸長,後來竟然失去了味覺,後來又找回了味覺。這個片子裡有很多跟吃有關的過程,吃其實裡面有非常大的學問。之前我在知乎寫過一個比較簡單的回答。這個片子裡找到吃其實一方面是講到這個家庭情感的維繫,吃是在這個家庭裡面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因素。然後吃的這個行為,和人們一些性格、一些喜好都有非常大的關聯。除了《飲食男女》以外,還有很多片子都設定過各種各樣吃飯場景,其實看似一個這樣吃的簡單場景背後還是有些深刻的含義的。然後我的那個答案不似特別成熟,也可以拿給大家參考一下(見知乎www.zhihu.com/question/25117345/answer/30534564)
我們再來看《臥虎藏龍》中的一場戲,竹林當中的一場戲是最經典的。
在竹林中,一代大俠李慕白想讓那個章子怡扮演的玉嬌龍拜他為師。但是章子怡不同意,然後他就一直要求。其實這裡面有非常隱諱的男女情感,然後對於李慕白而言,師傅這個角色——當時是可以再去看看這個片子,對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他要殺片中玉嬌龍的,也就是章子怡的奶娘,也是因為他和他的師傅之間的恩怨情仇。所以,後來這片子裡面有很多人解讀出二者之間的情慾和曖昧,這場戲裡面都有非常深刻的體現。
這幾個鏡頭,兩者之間眼神的對峙和交流,一種憂鬱和其中種種複雜的情感,導演不負責解釋的情況下,觀看者被賦予了解讀的空間。
這個部分,李慕白要收玉嬌龍為徒,玉嬌龍內心在掙扎和妥協。我們來到竹林打的那場戲吧。
其實在前面我剛剛有點疏忽,這場戲裡其實是高手之間的對決,江湖上有一句經典的話,高手過招如親嘴,就是很多時候他是點到即止的,然後他是心照不宣的過程。本身青冥劍非常有看頭,是一個可以值得探討的器具,或者符號,劍沒有像刀那樣豪邁,或男兒氣概,但是劍是具有非常攻擊性的。所以這個地方我以前寫過一篇小影評可以給大家看一下,但是寫得比較簡單的,是當時的一個約稿。
然後我們再看兩個《少年派》裡面的鏡頭吧。這個片子呢我覺得它讓我對——我個人覺得他給我的感覺就是李安真正的成為了一個大師。因為他所探討的哲學,他所表現的過程,就他在電影的表現手法上和他所探索的內在空間上都是一個擴大的過程。所以李安跟張藝謀不同,張藝謀的電影,還有第五代的陳凱歌,他們的電影現在已經慢慢的失去了一種靈氣。但是李安的電影卻越來越開闊。你會覺得這個人的人生經歷在他的電影中得到一種展現。
這個電影,我覺得它的每一幀畫面都非常的美。然後它的意境、它的整個構思,我覺得也非常的獨特。然後這個片子比較值得思考的一點,他拍了很長的一段:在海上,這個印度少年與一隻老虎漂流的過程,然後有一個與命運搏擊的過程。
我個人比較喜歡其中的一種解讀:這個少年其實就是已經文明洗禮的我們自己,然後這個老虎是我們心中比較原始的那一部分。
關於這個部分我覺得就不做過多的解讀了,因為我已經超時了。那我最後再進行一個總結吧。我覺得李安的電影,給我個人的感覺就是,能夠看到片子裡面人物的情感發展的線索,他跟現在很多我們國內看的電影不一樣——現在很多電影非常突兀。但是李安是肯定,他在開始就有一點。可是隨著他自己的發展,他加入了很多社會、人文的東西,現在還加入了哲學、信仰的東西。他的世界因此變得非常豐富。就是說他已經創造了一個世界,這就是我的感覺。
另外《少年派》這個電影,我剛剛忘了說一點,就是李安進行很多關於信仰的探討。信仰呢在中國臺灣或者說在美國(的重要性),跟我們大陸的環境是不一樣的。就是說,他們是很樂於探索這些內容。李安通過符號和表述去探索他心中的信仰——這是非常高的精神高度了。就用李安曾說過的一句話吧:喜歡自由的人所以才會去看電影拍電影,因為你在那裡才會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當然,在當今中國電影環境之下,我們的審查制度也好,或者我們現在人才補給也好,各方面可能都不足以讓我們看到我們自己人做出很多自由的,或漂亮的,甚至讓我們心靈感到顫動、震撼的片子。每一個解讀者或是每一個觀看者也是有責任去尋找、去創造一些這樣的東西。然後有很多時候。我覺得看電影也是一個人跟自己的交流,你會覺得你每次看電影都會覺得自己是也不一樣了,會有很多收穫。我覺得李安在這個方面他做得非常漂亮,就是因為他的電影是非常耐看的,也經得起考驗的。
今天的內容,我暫時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推薦-
點擊下方「二維碼」關注核桃公眾號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