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獨家專稿 文/灰狼)爾冬陞做了一件不尋常的事情,在橫店拍了一個全素人出演的電影;梁朝偉也做了一件不尋常的事情,給這個電影寫了一個影評。不尋常的,也就是不擅長的,在這方面,他們都可以算是路人甲。
梁朝偉的影評是不是好影評,仁者見仁,文筆應該是沒話說,但是評論的話沒有幾句;爾冬陞的電影算不算好電影,智者見智,出發點不該質疑,但影片的整體質量難以讓人滿意。
爾冬陞的電影和梁朝偉的影評有同一個毛病,也可能是最大的問題,一上來談的情懷很多,但是電影本身的乾貨,很少。
相信爾冬陞是個國際左派,他有著全人類的夢想,他希望底層的百姓能夠幸福,他明白很多群演的甘苦。他很幸運,三兄弟都是大明星,演員生涯一帆風順,日後轉行導演,收穫頗豐。他的電影拍得很認真,即使很多時候免不了刻意和俗套;他也坦言自己對橫店群演的生活並不很熟悉,只是用自己的真性情,拍了一部虛假的電影。
《我是路人甲》裡形形色色的人物,已經不能用志大才疏來形容了,他們甚至只能被稱為「無能」。這樣的一群人,身上早已經寫滿了一萬個不可能,他們的想法幼稚得可笑,他們註定是塵世的螻蟻。這種人是最讓導演頭疼的人,但爾冬陞仍然選擇將他們納入全景。
這些演員的表演很差,因為他們的故事很單薄(不值得書寫),弱到近乎是橫店的一個符號,他們的幼稚和孩子氣,對導演是最大的考驗,也決定了電影拍不快,影像也無法做到精緻,或者說做精緻了就合電影氣質不符了。這些限制,束縛了導演,讓影片成為單純的心靈雞湯,讓影片節奏拖沓紊亂,最後和一個電視劇的質感,別無二致。
就如爾冬陞親自上陣的那場宮廷戲,他讓一個群演折騰的近乎瘋掉,這場戲,戲內戲外都讓人崩潰,面對這樣不專業的人,整場戲的感覺都不對。
而當所有演員都是群演的時候,整部電影的感覺也不對了,這些人的故事,適合放在那種專題紀錄片裡,而電影,終歸是導演和表演的藝術。周星馳在《喜劇之王》中用手指拼命撕下劇本的一角,這種感人之處,是戲劇性。
萬國鵬像染谷將太,這個梗有點開玩笑了,如果以後萬國鵬真的紅了,那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成為一個點綴電影的玩物,供人把玩。
但影片中的群演們有一點很動人,就是純真,這種東西是演不出來的。純真和表演是個悖論,和成功的欲望南轅北轍,演員的夢想和金錢觀一樣,一擁有就變質。爾冬陞對他們的態度,其實很複雜,完全不抱有希望,卻又充滿憐憫,他骨子裡覺得這些人脫離電影業另謀生路是更好的打算,卻也承認這些人本身就是電影業的一部分,是行業裡的一道風景。
因為是素人,爾冬陞很難引導他們,也很難去構思精妙的故事線,當那些淺白的道理從演員們嘴裡大聲喊出來,或者那些分分合合如兒戲一樣的場景反覆上演的時候,影片就很難給人一種衝擊力或者認同感。
就像那一場戲裡,妹妹一定要跟著騙子走,姐姐百般勸說未果,這或許是真實的案例,但感覺卻很突兀。或者如萬國鵬決定去北京前,王婷給了他「最後一夜」,這種「施捨」,並不適合當代觀眾的口味。雖然爾冬陞對庶民的關懷一如既往,但是這些人身上,沒有他當年拍《癲佬正傳》時那些人身上的個性。
影片和夢想,真的沒多大關係,它只是一種絕望中笑笑,畫餅充飢、守株待兔,但爾冬陞又不肯讓以這個絕望的態度收尾。於是影片末尾被拍成了最俗套的情節,男主角跑了幾條街追趕自己的愛情——在這裡,故事甜度上升,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又被削弱了。
這鍋心靈雞湯,似乎很適合學生們的口味,尤其是新生們的口味,影片在各個學校都很受歡迎,但在媒體人眼裡,它老套又充滿無力感。
或許,是爾冬陞的社會觀察和經驗未夠,《我是路人甲》這個故事,似乎更適合陳可辛,縱然後者拍電影有投機的的嫌疑,但他又無疑更懂得怎樣設計起承轉合,怎樣運用更高明的煽情方式。
倘若是一個歐洲導演來拍這樣的題材,他一定能拍出一種荒誕和崇高感,而不是像這部電影中一樣聲聲喊著「魯迅說……」「蘇格拉底說……」。爾冬陞的問題在於,他一直被群演的「故事」帶著走,放棄了形式與風格,也就丟掉了電影感。對一部電影來說,這似乎有點捨本逐末。
我們不可以否認,《我是路人甲》在這個時代就是真誠的作品,爾冬陞稱它是自己的兒子,它是個善良的兒子,卻也是個羸弱的兒子。梁朝偉的影評也一樣,作為散文還算寫得不錯,但是作為影評,它很弱。
《我是路人甲》實際上還是有一定的話題性,在良心上也站在了輿論高點,它的傳播或許也會有梁朝偉影評那樣的朋友圈即視感。但無論電影還是影評,他們在自身的評價體系裡,都無法用「情懷」兩個字來遮掩自身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