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緣》:我愛你,但也只給得起那麼多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晏凌羊 晏凌羊

閱讀全文約需9分鐘

《半生緣》:命運給你的巴掌,

你得受著

文/晏凌羊

01

最近,《新半生緣》,哦不,《情深緣起》這部劇挺火的。

火的原因是,選角、道具、編劇等等,無一不在毀原著。

話說劉嘉玲拿磚頭砸「祝鴻才」這一幕,又沒真的想砸人,只是比劃了個動作,這時候還拿個一捏就扁的道具磚頭,劇組真的很不用心了。

《情深緣起》,我看了幾個片段,但實在看不下去。

這部新劇,當一部新劇看還行,我覺得其他內容已經完全跟張愛玲的小說不搭邊,只是借用了小說裡角色的名字。

黎明、吳倩蓮、梅豔芳、葛優演的電影版的《半生緣》,是最貼近原著的。林心如、譚耀文、蔣勤勤、李力群演的電視劇版《半生緣》,則對原著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

我記得,蔣勤勤、林心如版《半生緣》播映的時候,我還在北京上大學。同學帶我去她姐姐在昌平的家裡玩,那會兒從市區到昌平交通還不是很方便,還得坐小火車。

我們去到以後,電視剛好播到《半生緣》大結局。林心如和譚耀文在電視劇裡哭,我在電視劇外哭,從頭哭到尾。

▲話說我覺得林心如在電視劇版《半生緣》中達到了顏值巔峰,但電視劇版的布景,則把所有人的階層往上提了十個臺階。顧曼楨家的吃穿用度若是能那麼好,她姐還做啥舞女呢。真要說貼合原著的話,還得是電影版,扮相、布景都有那個年代的感覺。

現在想來,電視劇版《半生緣》已經是美化過的了。劇版裡的沈世鈞非常深情,顧曼楨也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女性,而電影版則拍出了原著中每個人的涼薄,不是自私的那種涼薄,是每個人在生活的擠壓下,只顧得上自己的那種涼薄。

電影版《半生緣》中,黎明演的沈世鈞在聽完顧曼楨的遭遇後,第一反應是點菸,然後問她錢夠不夠用,還說「現在跟我說這些,還有什麼用呢」。聽到曼楨過去的悲慘經歷,他有點慌,覺得自己有責任為這些負責,但是,他首先想到的還是開脫自己。

他也不是不想和顧曼楨再續前緣,但也只能軟綿綿地說,讓他想想辦法。

可是,他能怎麼想呢?當初兩個人都沒有結過婚、沒有孩子的時候,他都沒能想出好辦法來應對父母對顧曼楨出身的偏見,現在這種複雜情況,他又如何能想出萬全之策來?

何況,人生根本沒有萬全之策,只有「捨得一身剮」。

顧曼楨和沈世鈞談戀愛,被沈世鈞那個嫖過娼的父親嫌棄她是舞女的妹妹,說她說不定也幹過當舞女的勾當,顧曼楨腦子裡會生出「如果姐姐死了就好了」,但隨即她又覺得自己這樣想很慚愧。

原著中,沈世鈞的確有去找過顧曼楨,但找她不到,又當她是不想見他,他也就作罷了。他對顧曼楨的愛,也僅限於此,再多就沒有了。可能連他自己都意識不到,他隱隱中是有點嫌棄曼楨的出身的,不然也不至於在父母面前撒謊她沒姐姐。

曼璐死後,祝鴻才的財運也沒了。祝鴻才跟顧曼楨表態說自己真對不起她姐姐,張愛玲說他這樣自怨自艾,其實還是因為心疼錢的緣故,只是曼楨沒想到這一點,見他這樣引咎自責,便覺得他這人倒還不是完全沒有良心。說她究竟涉世未深,她不知道往往越是殘暴的人越是怯懦,越是在得意的時候橫行不法的人,越是禁不起一點挫折,立刻就矮了一截子,露出一副可憐的臉相。

書中這些人物,你也不能說他們壞,只是每個人都有點懦弱,結果呢,越是懦弱,越是被生活毒打,誰也不得善終。

02

張愛玲寫沈世鈞和顧曼楨的戀愛緣起,真的一點都不浪漫,只是寫了心已動但情未動的那種窘態。

沈世鈞第一次見顧曼楨,只覺得她長得好,然後,就有點小緊張。小餐館裡的筷子不乾淨,顧曼楨幫他用茶水涮洗了一下,他接過來以後竟又放到油膩膩的桌子上去了,然後自己又開始覺得難為情,像是怕曼楨發現了似的。

世鈞、叔惠、曼楨三人一起出去玩,曼楨丟了紅手套。世鈞不自覺就跑回去找了,找到以後又很猶豫,不知道怎麼拿給曼楨。第二天他鼓起勇氣拿給曼楨,又覺得找手套的行為真是有點自找麻煩,害得自己這樣窘。曼楨收到手套,可能察覺到世鈞對自己有意思,臉也紅了。

曼楨的弟弟來找曼楨,叔惠揣度那孩子會不會是曼楨的兒子,沈世鈞竟開始有點生氣。

後來,他約了曼楨一起單獨出去吃飯,沈世鈞總覺得老闆娘的眼光掃向自己,很難為情。他那時候想多了解一些顧曼楨的家世,倒是曼楨和盤託出了,他這才終於有點踏實和放心。

兩個人單獨相處幾次,都很害怕旁人說閒話,都會在對方面前變得不自然(那個年代的年輕人談戀愛的心態,一定是這樣),但是對對方的感情也都是真的。

張愛玲像是織毛衣一樣,一點點把兩人的感情從淡「織」到濃,也清清楚楚地寫了沈世鈞自遇到顧曼楨後,對門當戶對的石翠芝就更不待見。

《半生緣》裡,世鈞送曼楨戒指那一段,是兩人情感高潮。水滿則溢,之後的,便是無盡的心酸與悽涼。

人生最美好的,只在初見。愛上一個人就這麼簡單,他幫你找到了那隻你丟了的紅手套。愛上一個人也就是這麼難,要正好那個時刻,他正好在,正好做了件那麼微不足道的事情。

面對生活中出現的意外,沈世鈞本就是有點怯懦的一個人,而愛情是他生命中最大的一場意外,他也曾勇敢過,但最終還是縮回了邁出去的腳,順著他認為更穩妥、安全的路上走下去了。

張愛玲的小說,必須得細細看。就像是一款清酒,大口喝的話嘗不出味道,只覺寡淡、平常,但細啜慢飲,你就會發現後勁很足。若是年少時看她的小說,你不覺得有啥驚奇,中年以後再看,就完全不一樣了。

她的小說裡,哪有什麼真正的愛情,不過都是一些「情分」的浮光掠影。人性涼薄,世事無常,所有人都走向幻滅,才真正是小說的主基調。

《半生緣》中,顧曼楨真是一個非常美好又值得同情的女性。年少時我不覺得,但最近又看了一遍《半生緣》原著,就更為她感到悲哀了。

書中是這樣側寫她被強暴的過程的:

顧曼璐死後,曼楨「為了兒子」和祝鴻才結了婚,後來又覺得這種湊合毫無意義,才花了很多錢跟祝鴻才打官司,要回了兒子的撫養權。

書中是這樣描寫祝鴻才的粗鄙的:

顧曼楨和他的結合,簡直帶有點自毀的性質。好在最後她還是了悟了,堅決跟祝鴻才離了婚,拿到了孩子的撫養權。

03

張愛玲的作品,我最喜歡的是《半生緣》。不管是看小說,看電影還是電視劇,幾乎看一次淚奔一次,倒不為世鈞和曼楨不能在一起,而是為命運的蒼涼。

我喜歡張愛玲的這種大氣,對生離死別的大氣眼光。昨天還耳鬢廝磨的情人,轉眼遭遇磨難幾乎永不再見,他們茫然、掙扎,妥協退讓,但最終順其自然,甚至,得過且過。

《半生緣》(原著)裡,沈世鈞和顧曼楨分別了14後才相見,而導致他們分別的,不過是情侶間一場稀鬆平常的吵架。

沈世鈞知道自己的父親嫌棄顧曼楨的身世,但他還是極力說和。他要離開上海去南京發展,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顧曼楨——她的家庭負擔太重了,他想和她一起承擔,但如果要一起承擔的話,子承父業是最輕鬆的。

顧曼楨是一個很有自尊的女性,聽聞沈世鈞跟他父親撒了謊,再加之不知道怎麼處理未來公公和姐姐相處的問題,才飈出了那句狠話:真要說不道德,也不知道嫖客和妓女到底哪個更不道德。

這話是狠狠地打了未來公公的臉,沈世鈞也有點生氣了。

一對相愛的情侶,就這麼不歡而散。

他們以為這只是一次普通的情侶吵架,哪裡能想到:這一別,就是14年,就奠定了各自後半生的生活基調。

顧曼璐謊稱自己生病,把妹妹誆到了自己家,並默許祝鴻才侵犯了親妹妹。起初他們是害怕顧曼楨報官,後來是發現她已有孕,就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把顧曼楨給關了起來。

顧母知道這回事,但在金錢面前,她選擇了沉默。沈世鈞去找她,她竟沒有說出真相,隨後還在顧曼璐的授意下,搬了家。

顧曼楨想收買姐姐的丫鬟阿寶幫自己送信,但身上沒帶值錢的東西,只好把世鈞送她的那枚訂婚戒指拿了出去,沒想到丫鬟一出門就出賣了她,用那枚戒指換了錢。也正是因為這枚戒指,徹底壓垮了沈世鈞。他以為,顧曼楨真的不要他了,回鄉下和張豫瑾結婚了。心如死灰的他,回頭就娶了石翠芝。

顧曼楨生完孩子後,逃了出來。她第一反應是給沈世鈞寫信,但信件被沈母截留了。等到顧曼楨找叔惠,才知道沈世鈞已經結了婚。兩個人就此,永遠地錯過了。

兩個有情人都沒有做錯什麼,可就是錯過了。

這場愛情的命運,最終是由當事人之外的人決定的。

顧曼璐一方面甘於為這個家庭付出,另一方面內心又充滿不甘心,當妹妹奪走了她初戀情人張豫瑾對自己的關注,她就徹底黑化了。

全家老小,之前吃的都是她的賣身錢,但她不敢記恨母親、不願嫉恨弟弟,而是嫉恨長得跟自己很像卻可以上大學的妹妹。既然自己已經墮落了,那就把妹妹也拖下來,說不定還能延緩自己下墜的速度。

對《半生緣》裡的曼璐,我與其說憎惡,倒不如說是心疼得緊。生活向來很嚴酷,她早就墮落了,只是不甘心妹妹踩著自己飛升,就順水推舟把妹妹推進了深淵。

悲劇發生後,顧曼楨不是沒有自我解救的機會,但這些寶貴的機會都被別人掐滅了。

如果顧母能稍微愛曼楨一點,就不會幫著顧曼璐隱瞞,可她到底是重男輕女的。她首先想到的是兒子的前途,因此,一碰到顧曼璐給的錢,就選擇了三緘其口,讓沈世鈞失望而歸。

如果顧曼璐的丫鬟阿寶能稍微有點正義感,幫曼楨送一封信出去,也許,顧曼楨也就得救了,可阿寶愛錢,也怕丟工作,她選擇了出賣和背叛。

如果沈世鈞的母親收到曼楨的信後,能及時轉交給自己的兒子,沈世鈞或許也不會跟石翠芝完婚,但是,沈世鈞沒有,她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

所有人都因為自己肉眼可見的那一點點利益,選擇犧牲別人一輩子的幸福。是啊,相比自己被蚊子咬後的疼癢,別人的殘肢斷腿又算得了什麼呢?每個人到底都只是愛自己。

最終的最終,顧曼楨和沈世鈞只能歸結於命運。當命運不想讓他們兩個在一起的時候,所有人都會站出來攔路。

如果兩人談婚論嫁時,沈世鈞的父親或顧曼楨的姐姐能死一個,或兩個都死了,阻礙他們倆結合的原因就不存在了,兩個人就可以無所顧忌地在一起了。

但,造化弄人,那會兒沈父和顧曼璐都硬挺挺地活著呢。

等他們都死了,沈世鈞和顧曼楨也已經「回不去了」。

張愛玲寫《半生緣》,寫出了人面對命運的那種無力感。我們每天都在嚷嚷「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可是,命運在哪兒呢?你找得著麼?

很多時候,我們的命運根本不是由自己決定的,而是由那些跟我們有交集的不三不四的人決定的。

比如,你坐上一輛計程車,但計程車司機當天太睏倦,導致你出了車禍。

比如,你好端端在路上走著呢,突然有人跳樓,砸到你身上。

比如,你參加一場很重要的、能決定你前程的考試,可評卷老師剛開始評卷的時候尺度偏嚴,而你交卷比較早,最終,你以一分之差落榜。

又比如,原本你應該嫁給那個人,但神使鬼差和另外一個人結婚生子了。

你根本扼不住命運的喉嚨,因為連命運在哪兒你都沒本事找著。

人生的本質不過就是:命運給你的,你好好接著。

以上。

全文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半生緣》:我愛你,但也只給得起那麼多
    ,蔣勤勤、林心如版《半生緣》播映的時候,我還在北京上大學。同學帶我去她姐姐在昌平的家裡玩,那會兒從市區到昌平交通還不是很方便,還得坐小火車。我們去到以後,電視剛好播到《半生緣》大結局。林心如和譚耀文在電視劇裡哭,我在電視劇外哭,從頭哭到尾。
  • 《半生緣》:在欲望與愛你之間,我選擇成全
    《半生緣》裡兩對男女感情與現實的關係是錯位的,沈世鈞和曼楨、叔惠與翠芝本來是兩對情侶,結果陰差陽錯,最後沈世鈞與翠芝結了婚,叔惠、曼楨各自孤單。 因為愛,所以克制自身的欲望,守護你,守護愛,護你一世周全。 1、叔惠與翠芝,怪當初年少無知,終成錯過的情人。 叔惠與翠芝是有情的,只這個情只有兩個人知道。
  • 莫文蔚|半生緣,其實就是一生
    這裡還有一個特別有趣的小故事,華晨宇說「這個歌其實在我不認識Karen姐之前就寫好了,我當時非常喜歡這首歌,但我一直沒有發這個歌。我寫完之後覺得,這個歌我很喜歡,但我又唱不了,我當時在腦子過一遍我聽過的所有歌手的聲音,好像莫文蔚的聲音最適合這首歌,於是我就給demo起了一個名字——莫文蔚」。
  • 電影《半生緣》:所有的離開,都是因為不夠愛
    他多次送曼楨回家只送到一道鐵門門口,從來不要求進去坐一會兒。他帶曼楨回家見父母,但是見父母以後,他又怕父母反對,連曼楨是自己的女朋友的身份都不敢提,他只說是自己在上海的同事。你都帶著一個女孩回家見父母了,卻還如此唯唯諾諾,自己意志不堅定,怎麼可能讓父母同意這門婚事?再說你如何給女孩一個定心丸。
  • 半生緣,一世情,愛而不得
    一見傾心的愛,是難得的情投意合,怎奈,命運捉弄,再如何的深愛,偏偏要無可奈何的擦肩而過。世間有情人皆嘆息: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往事不堪回首,歲月恍然如夢,你如風一般來到我的世界,帶走了我一生的情深,獨留情殤在餘生,都說,愛自有天意,所以我在心裡執念美好,相信愛情終將美好。
  • 《半生緣》愛情悲劇:別愛優柔寡斷的男人
    十年前,讀完《半生緣》,對於曼楨到底為何會喜歡上世鈞,感到十分不解。十年後,再讀一遍,還是這種感覺。要說人格魅力,能言善辯、豁達幽默的叔惠,或是,踏實穩重、重情重義的豫謹,更符合一個理想戀人的標準。對於眉眼含情的人來說,喜歡是不需要理由的吧。所以,曼楨愛上了世鈞,那麼深刻用力。
  • 黎明的半生緣,其實就是一生
    的時候,世鈞說:「我不好,我只希望你好。」可惜,兩個人的緣分,終究是不夠用上一世,只能到半生。世鈞結婚了,可惜新娘不是曼楨,是叫翠芝的大小姐,而這位大小姐卻是喜歡黃磊扮演的那個角色。黎明翠芝在新婚之夜對世鈞說:怎麼辦,我是不喜歡你的,你也是不喜歡我的,我們現在是不是已經太遲了......有時候我們也不明白,為什麼人們愛的是一些人,與之結婚生子的,卻又是另外一些人。
  • 張愛玲《半生緣》有多現實?不是你在看小說,而是小說寫的就是你
    比起用半章篇幅來寫這樣一個事件,後文中用一個結尾就寫清楚了婚事的來龍去脈;或者世鈞用了好幾年來愛一個曼楨,比起後文用兩個月與翠芝結婚,這樣瑣碎與果斷的對比,乃至認真與草率的對比,和人生事件上大小的對比,實在是觸目驚心。對我而言,讀這一部小說,像是我也在認識作家張愛玲。
  • 《半生緣》張愛玲
    在重溫之前,只牢牢記得這句話;重溫半生緣之後,發現,所謂的有緣無份,並非只有顧曼楨和沈世鈞這一對,還有叔惠和翠芝。她平時都是戴起面具做個沒心沒肺的人,唯有提到她的初戀未婚夫豫瑾時才會在梳妝鏡前化妝時都失去了準頭。這樣被長期壓迫、滿心塵埃的人,只能靠一點信念苟活,但如果唯一的信念都崩塌了,那就離死去不遠了。這一點信念就是豫瑾對她的愛。她滿心以為愛是永恆的,豫瑾多年不娶是因為對她念念不忘,於是在知道豫瑾難得到上海時,她娉娉嫋嫋地穿著當年兩情相悅時的紫色旗袍去見心上人。
  • 《半生緣》:世鈞,我們回不去了
    我大抵是不太懂得的。那篇文章裡面曾說「一個男人真正動了感情的時候,他的愛較女人的愛偉大得多。可是從另一方面觀看,女人恨起一個人來,倒比男人持久得多。」這番說辭我是認可的。可是也不是每個女人都一生狠狠的恨著某個人的。女人的活動範圍有限,所以完美的女人比完美的男人更完美。同時,一個壞女人往往比一個壞男人壞得更徹底。
  • 好戲 | 是劉嘉玲毀了《半生緣》,還是《半生緣》毀了劉嘉玲?
    劉嘉玲今年54歲,演《半生緣》的時候也已經年過五旬了,雖然保養得很好,臉上不見一絲皺紋(也有可能是磨皮得看不出來了),但,顧曼璐畢竟是一個29歲的女人,所以一些扮相上,劉嘉玲實在鞭長莫及。比如第一集中,顧曼璐憂心自己年紀大了,做不了舞女無法養活家裡人,正是這個橋段貢獻出了劉嘉玲最令人尷尬的一幀畫面,顧曼璐用膠帶繃起了臉扮做雙馬尾女學生——自此,繼劉曉慶、周迅後,劉嘉玲也成了「丫頭教」一員。
  • 不愛那麼多,只愛一點點
    我的愛情淺不愛那麼多隻愛一點點別人的愛情像天長我的愛情短不愛那麼多隻愛一點點別人眉來又眼去我只偷看你一眼當時覺得這是一個花花公子的濫情宣言,或者玩世不恭的譏諷,或者一個厭女症患者的冷眼。愛情傷人甚深,「不愛那麼多、只愛一點點」或許是曾經用情至深的人累極之後的退路,或許是尚未遇到美滿伴侶時的妥協。理想伴侶難遇,愛情經營艱難,讓人退而求其次:不求愛的完美,但求別被愛折騰到精疲力盡。並非人人生而善於經營愛情,對一些不善經營的人來說,所遭遇的挫折和傷害,已經超過愛情中得到的快樂。前些日子跟一群人聚餐,某大叔談到他的冷淡而平安的婚姻生活。他說:「這未必是壞事。
  • 《第一爐香》背後,是許鞍華與她的「半生緣」
    關於這段「半生緣」,一切還是得先從30多年前的《傾城之戀》開始講起。「傾覆」張愛玲《傾城之戀》是第一部改編張愛玲小說的電影,也是許鞍華第一次將偶像作品搬上銀幕。那時,許鞍華剛拍完《投奔怒海》,急於繼續開戲,與邵氏籤約,本以為能大展身手,卻處處碰壁。
  • 《第一爐香》背後 是許鞍華與張愛玲的「半生緣」
    關於這段「半生緣」,一切還是得先從30多年前的《傾城之戀》開始講起。 01「傾覆」張愛玲 《傾城之戀》是第一部改編張愛玲小說的電影,也是許鞍華第一次將偶像作品搬上銀幕。 對比《傾城之戀》,《半生緣》方方面面都要好得多,許鞍華也自信,《半生緣》是她在改編概念上完全可以交代的一部戲。 03點上一爐沉香屑 如果要細挑《半生緣》的瑕疵,就是許鞍華經常自我批評的一點——「電影感」不強。
  • 豆瓣7.8《半生緣》:悲歡離合情未了,回首已是半生緣
    真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如果當時兩人便展現出今後非你不可的魄力,現在又是否會是另一番模樣呢?世鈞與曼幀剛相遇的時候,是叔惠做的橋梁。他們三人下班後常常一起去吃飯,世鈞在曼幀面前總是拘束,以至於後來曼幀嘲笑叔惠,說他欺負世鈞。後來兩人相愛了,在一次回去的路上曼幀對世鈞說:「得虧叔惠不喜歡我,不然的話你就一聲不響地走了,我就永遠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 半生不熟的《半生緣》改編劇,劉嘉玲也救不了張愛玲
    「狗血」等於「勇敢追愛的新青年」受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張愛玲對愛情的描寫多是含蓄的。與瓊瑤小說赤裸裸的「我愛你」、「你愛我」不同,她尤善於用各種眼神、表情、環境細節,將男女之間的愛情還原得自然真實,又透徹明白。
  • 《半生緣》改名《情深緣起》,瓊瑤劇來襲,張愛玲不再
    看完《半生緣》發布的兩支預告片,讓我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我回到了那個對瓊瑤劇津津有味的少年時光。《半生緣》兩支預告片讓我很意外,張愛玲那麼多名句不用,它卻套用徐志摩的《忘了自己》。「人的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人而忘了自己,不求同行,不求結果,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裡,遇到你。」
  • 曾被蔣勤勤迷得七葷八素,再看《半生緣》,卻發現它是最悲的悲劇
    而被譽為「童年經典」張愛玲系列的《半生緣》,果然是看一次哭一次。在這部劇中,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臺詞就是「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顧間的事。可是對於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每每看到這句話,我都覺得特別傷感,寥寥數字就道盡了主人公一生的無奈惆悵。
  • 無助舞女成了上海灘大佬,新版半生緣有多拉跨?張愛玲看了想打人
    確實不怪網友苛刻,我點開看了二十分鐘之後,眼睛也是實在辣得受不了。劉嘉玲飾演的曼璐完全沒有一個命若浮萍,身不由己的舞女的無助和滄桑感。相反,不僅走起路來氣場全開,甚至一個回眸就能把人嚇死。她把所有人都拒之門外,可其實她的內心比任何人都寂寞,她渴望得到愛,渴望過正常的生活。否則,也不會委屈自己,嫁給大她那麼多還心術不正的祝鴻才。
  • 關於電影《半生緣》1997版的影評摘錄
    聽了曼貞的遭遇,世鈞說:"你現在才告訴我這些,你讓我怎麼辦?你讓我好好想想該怎麼辦。"曼貞說:"我們回不去了,世鈞,我們再也回不到從前。""我們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到從前。"餐館裡是鼎沸的人聲,喧譁之中,凸現這一對愛侶最深刻的無奈。突然讓我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