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是晚唐著名詩人,很多讀者都喜歡欣賞他的詩歌作品。但由於李義山的身世坎坷,加上他又經常夾在牛李之爭的漩渦之中,所以其作品多用典故,不僅晦澀難懂,而且容易引發歧義。
李商隱青年時代好道,晚年又好佛。他在一些詩中時而流露出消極情緒,也和其好道參禪的思想有密切聯繫。義山在進士及第前的一段時期,即22歲到25歲這三年的時間裡,特別醉心道教,有仙遊之舉。
李商隱在仙遊數年中,不僅結識了不少道士,而且也接觸到一些女冠,他的仙遊詩中就有不少是以女冠的生活為題材。唐朝女冠盛行,而其來源不外三種:首先是入道的公主,其次是普通宮女出家度為女冠,最後是那些王公大臣的姬妾。而普通良家婦女,很少出家度為女冠。
這些女冠中固然也有一些是虔誠地信道,但更多人卻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以入道為幌子,掩蓋旁人耳目,藉此達到其不受禮法約束的目的。唐朝女冠在社交方面享有較大自由,可以和各階層人物接觸,而又不致遭受非議,讀者比較熟悉的如女詩人魚玄機、李冶。 下面分享李商隱很冷門的一首七律,不加一句評論,卻令人回味無窮。
銀河吹笙
唐代:李商隱
悵望銀河吹玉笙,樓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夢他年斷,別樹羈雌昨夜驚。
月榭故香因雨發,風簾殘燭隔霜清。
不須浪作緱山意,湘瑟秦簫自有情。
李商隱結識過不少女冠,也和她們有過較密切的過從關係,甚至還與個別年青貌美的女冠有過戀愛經歷。同時李商隱了解她們的生活,也寫下了不少諷刺女冠與人幽會的作品。
掌握了詩人這階段的生活情形,也就容易理解這首晦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描寫一位女冠入道後,因為道觀裡的清規與她們愛情生活產生了矛盾,從而引起其心境的衝突。
女主人公深宵夢醒,往跡難尋。她心情惆悵,便悄悄起身、倚立欄邊,悵望銀河、吹奏玉笙,用以排遣內心苦悶,直到東方發出魚肚白的曙光。
首聯中先點出時間、環境和女主人公的心情,樓院寒冷、黎明將至,她滿懷憂鬱地望著冷漠的銀河,除了獨自吹笙,竟然無人可訴。
接下來女冠子的思緒被拉回到過往,她回想起昔曰的歡會,心中依然覺得激情似火,只可惜這些甜蜜的回憶已成舊事。昨夜棲息在樹上斜枝的雌鳥,聲聲悲鳴,更把她從夢中驚醒。
也許夢中她正與情郎在月下散步,旁邊蘭桂飄香;也許夢中她正在花間徜徉,前邊還有白馬王子在向她頻頻招手。
頸聯抒寫耳聞目睹的現狀,觀月的臺榭旁有幾朵經雨的花朵,散發出陣陣餘香,仍有雨珠滴落其上。映霜的殘燭,更牽動相思,她也長嘆,為何偏有風簾阻隔。
這兩句一揚一抑,本來是形影相隨的溫馨場景,忽然變成寒風刺骨,將詩人從夢幻中拉回現實。女子聽到的是單棲雌鳥悽慘的鳴聲,嗅到的是雨後亭榭邊殘花的幽香,看見的是簾內的殘燭和簾外的青霜,在沉重感情的壓迫下,她幾乎快要崩潰!
最後女子傷心地說,不要輕易地許諾可以成仙,那是獨對青燈自我折磨。湘靈鼓瑟演奏,情投意合;秦臺吹簫,享不盡人間歡樂。義山技法高超,不加一句評論,就展現出女子對愛情的執著和守候,令人回味無窮。
緱山意,指入道修仙。湘瑟,指湘水女神鼓瑟傳情。秦簫,也是化用古代傳說,據說才子蕭史弄玉吹簫,引來鳳凰。秦穆公為他們修建鳳臺,才子與穆公的女兒卻雙雙飛去。
李商隱的這首七律虛實結合,既有女子所見所聞的真實場景,也有其夢中所思及傳說幻景。同時義山又採用對比手法,展現出跨越時空的悲愁,更讓後世讀者感懷不盡。
李商隱的作品經常是晦澀難懂,更有一些令人費解的豔情詩篇,也讓讀者如墮煙裡霧裡。可是這首詩卻令人咀嚼不盡,表現了女冠子的悲戚生活,也寄寓了詩人坎坷的命運和仕途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