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優秀的詩歌不僅立意新穎、取材獨特,而且飽含作者的深情。歷來詩評家一直強調作者的器局、精神、態度等與寫作的關係,提倡作者要修煉內功、升華情操,才能寫出深刻動人的傳世之作,正如劉勰所說的「蓄素以弸中,散採以彪外。」比如杜甫的詩風沉鬱,雖然不被當時的人們喜愛,可是歷經千年之後,讀者卻不斷地挖掘出其不凡的價值。
清代詞人王國維也提出,詞人需要忠實讀者和大自然,要與民物共歡而同戚,才能創作出充滿博愛精神的作品。比如李商隱的作品雖然隱晦難懂,可是一旦我們了解各種典故和作者的身世背景,就會感到詩人不僅是感懷身世,更是同情萬千黎庶,他的誠心和愛意也就可以與讀者產生共鳴。下面介紹楊萬裡的一首七律,淡淡描寫,娓娓道來,卻滿溢深情。
臘前月季
宋代:楊萬裡
只道花無十日紅,此花無日不春風。
一尖已剝胭脂筆,四破猶包翡翠茸。
別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鬥雪霜中。
折來喜作新年看,忘卻今晨是季冬。
楊萬裡是南宋著名詩人,他繼承和發揚了前人的優秀傳統,並創立了獨特的誠齋體。清代的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裡提到,「北宋間有俚辭,南宋則多遊詞。」王國維認為產生「遊詞」的原因是詞人缺乏「忠實」之心,而詩人楊萬裡之所以得到讀者的厚愛,就是因為其有一顆真誠之心。
楊萬裡喜歡觀察和思考,更願意記錄在詩行。這首詩創作於寒冬季節,首聯點題,描寫月季花的季節特徵,「只道花無十日紅,此花無日不春風。」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花開花謝,乃自然規律,「只道」二字,卻否定了世俗之見,讀來倍感新鮮。
詩人讚美月季花「無日不春風」,也歌頌了它充滿了青春的活力,更以此為寄託,希望人們也像月季那樣生機勃勃,奮發有為。
頷聯重點描繪了月季花開放時的形態和色澤,「一尖已剝胭脂筆,四破猶包翡翠茸。」初綻的蓓蕾,就像一枝胭脂色的毛筆;翡翠般的細茸,包裹著綻放的花朵。作者欣喜月季花蓓蕾初綻的喜人情態,更動靜結合地描寫出月季花的神情意志,一股傲然之氣也立刻溢出。
接下來轉而寫月季的濃香和風姿,「別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鬥雪霜中。」月季花的芳香非但桃李無法媲美,即使將其與臘梅放在一起,也依然顯得傲霜凌雪。詩人用了「超、鬥」二字,表達出對月季花高潔品質的讚美。
最後兩句抒寫詩人的感受,「折來喜作新年看,忘卻今晨是季冬。」詩人很注意全篇的結構完整,隆冬臘月、花兒盛開,既照應「無日不春風」,又增添了詩句的活潑和幽默性,不愧為傳世的佳作。
縱觀楊萬裡的這首七律,語言淺顯,造境極佳。作者觀察細緻,結構嚴謹,經過層層描繪,既有對月季花的精勾細摹,又有深情的感情抒發,同時也展現了月季花的不凡風姿和令人欣賞的內在品質。詩人淡淡描寫、娓娓道來,一份摯愛和深情卻溢滿字裡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