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生活在晚唐時代,當時諸侯割據、戰亂不息,大唐王朝也日漸衰敗,難以重現昔日的繁榮。而義山也因為個人原因,深陷牛李黨爭之中,使得他經常愁悶不已。
彷徨無措時,詩人便抒寫心中的悲怨,卻總是非常含蓄,所以他的詩作就顯得晦澀難懂。特別是他的很多無題詩引經據典,讓後世讀者理解困難,自然就會眾說紛紜。比如他的《錦瑟》就有多種解釋,更令後人費解。 下面介紹李商隱的一首七律,懷念過往,內心惆悵,尾句更顯出心緒茫茫。
利州江潭作(感孕金輪所)
唐代:李商隱
神劍飛來不易銷,碧潭珍重駐蘭橈。
自攜明月移燈疾,欲就行雲散錦遙。
河伯軒窗通貝闕,水宮帷箔卷冰綃。
他時燕脯無人寄,雨滿空城蕙葉凋。
這首詩是作者在大中五年冬,由長安赴梓州途經利州時作。作者明寫武后之母感神龍而孕的神話故事,其實卻暗寫武后。通篇八句,其中六句寫的是龍。利州在四川廣元,金輪即指武則天,她在如意二年加金輪聖神皇帝尊號。
開篇就說「神劍飛來不易銷,碧潭珍重駐蘭橈」,曾有神劍飛進潭中,不會輕易銷蝕。「神劍飛來」,這是以神劍比喻水中的神龍;「不易銷」,指《舊唐書》中的一個傳說:李淳風告訴李世民,三代之後大唐將出現一位女主,而其人已在宮中。於是唐太宗李世民要殺盡所有可疑的宮女。次句寫武后之母駐舟龍潭,點明地點和主角。
頷聯「自攜明月移燈疾,欲就行雲散錦遙」,是說潭水中的神龍為行雲雨之事,急忙移動燈燭,散開龍鱗,變成長長的錦茵,鋪在地下。
作者繼續化用典故,「明月」比喻夜明珠。《楚辭》中說,大荒西北隅有不周山,神龍銜燭照之。「行雲散錦」,作者用巫山神女的傳說,是指龍交則散如錦。錦,指龍身上的錦鱗。
頸聯進一步展現龍宮中的場景,「河伯軒窗通貝闕,水宮帷箔卷冰綃」,意思是龍宮裡的軒窗連著紫貝珠宮,宮中的帷簾就像重重的玉錦冰綃。這兩句以美麗的形象,暗示神龍與後母的好合。
「河伯軒窗、水宮帷箔」,均是比喻後母的蘭舟;「貝闕」,指龍宮,「冰綃」為鮫人所織。義山在前面六句中疊加了「碧潭、蘭橈,明月、雲錦,貝闕、冰綃「等意象,表達了對大唐曾經榮光的無比眷戀,更反襯出其內心的悲慨。
結尾以往年崇祀的盛況,反映當前細雨秋風、荒江廢廟的悽涼寂寞。「他時燕脯無人寄,雨滿空城蕙葉凋」,可惜此時此刻再也無人寄送燕脯,空蕩蕩的利州城裡蕙葉凋零、秋雨瀟瀟。
「燕脯」是神龍愛吃的食物,古代傳說中說,羅子春兄弟世代與龍為婚,有一次,他們帶了五百個燒燕,獻給洞庭山龍女。龍女大喜,贈以大珠三顆,小珠七顆,雜珠一石。
綜觀李商隱的這首七律,作者極力描摹神龍,烘託感孕的神話,以抒發他對武后的懷念之情。詩人身歷六個朝代,他所處的晚唐江河日下,他兩次途經利州,第二次正是他在仕途上走投無路、窮途潦倒的時候。
國家盛衰、個人身世之感,都會引起他對武后的景慕。他在詩的結尾處流露出的低回慨嘆之情,正是詩人仕途不順、命運不濟的真實反映。尾句更顯心緒茫茫,詩人努力了一輩子,既無法才盡其用,又不能實現心中夢想,前路更是一片渺茫。義山雖然心中充滿了無奈和痛苦,但也只能默默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