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運用典故,不僅可以讓詩意拓展,而且也能夠使讀者增進知識,在有限的篇幅裡擴寬詩歌的意境。 唐宋名家的詩詞中經常運用典故,特別的晚唐詩人李商隱,更是這方面的高手。
不過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如果用典不善,也會讓作品變得晦澀難懂,反而是弄巧成拙。所以詩人必須善於取捨,又精於歷史和人文知識,才能做到遊刃有餘。下面介紹黃興的一首七律,首聯就用典貼切,頷聯更顯氣勢如虹。
致譚人鳳
近代:黃興
懷椎不遇粵途終,露布飛傳蜀道通。
吳楚英豪戈指日,江湖俠氣劍如虹。
能爭漢土為先著,此復神州第一功。
愧我年來多敗北,馬前趨拜敢稱雄。
黃興是北宋黃庭堅的後裔,近代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的知交好友,也是辛亥革命的先驅和領袖。他出生在長沙一個地主家庭,父親是晚清秀才,年少時就深受湖南大儒王夫之的影響。
他考中秀才後,被保送到武昌兩湖書院深造,並初步接觸到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學說。此後詩人又赴東京留學,也積極參加革命運動,同時還結識了孫中山,並踴躍參加組織同盟會,隨後即將主要精力用於組織武裝起義。
譚人鳳是同盟會重要骨幹,曾與人謀劃長沙起義,後來又策劃粵、桂、滇邊境武裝起義。1911年抵滬與宋教仁發起、建立同盟會中部總部,任總務部長。武昌起義爆發,來到武漢協助鄂軍政府工作,隨後指揮武昌防衛戰。
黃興是辛亥革命中實際的軍事指揮者,他發動的廣州起義雖然失敗,但影響甚大,武昌起義時,譚任起義軍指揮,堅守漢口、漢陽多日,為辛亥革命的成功贏得了時間。
作者在首聯化用西漢張良刺殺秦始皇的典故,「懷椎不遇粵途終,露布飛傳蜀道通」,廣州起義失敗,在南方發動起義,奪取全國性的勝利不可能了。
在長江流域、特別是武漢一帶相機發動起義,是黃興、譚人鳳、宋教仁等在上海商定,並經過了中山先生的批准。所以當譚要去武漢等地活動時,黃就寫下此詩為其壯行。
接下來詩人分析目前的形勢,並遙想起義勝利後的場景,「吳楚英豪戈指日,江湖俠氣劍如虹。」如果在長江流域、特別是武漢地區發動起義,既可以迅速影響四川,又能夠引起蘇浙皖一帶豪傑的積極響應。
作者用「戈指日」,表達了對即將開始的如火如荼的革命運動的期待;「劍如虹」,更是謳歌革命者不畏犧牲、艱苦奮鬥的大無畏精神,也是鼓勵和讚揚對方,期盼他早日捷報頻傳。
詩人又對這次活動進行了評價,「能爭漢土為先著,此復神州第一功。」這是奪取主動和優勢的先著,將成為恢復中華的第一功。作者用「第一功」三個字,高度頌揚了此次運動的重大意義,也就提醒對方一定要抓住機會,不可大意。
自古以來就有無數次農民起義,可是雖然不斷地改朝換代,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封建王朝的專制體制。而辛亥革命的巨大意義,就是徹底推翻了封建帝王制度,雖然其後的勝利成果被竊奪,卻激發了無數熱血男兒繼續奮鬥,終於才有如今的光明和幸福生活。
最後詩人還謙遜地說,「愧我年來多敗北,馬前趨拜敢稱雄。」詩人雖然說自己多次敗北,其實讀者都知道黃興的豐功偉績不可抹殺,沒有這些先行者的努力和召喚,哪有後輩的建功立業。
縱覽黃興的這首七律,詩人滿懷激情地贈詩戰友,表達了對革命前途的熱情期盼。全詩行文樸實,用典貼切,尾聯更彰顯出一位革命者的闊大襟懷。
黃興一生矢志不渝地堅持革命活動,不僅鼓舞和號召了廣大的革命青年,而且身先士卒。他清楚地認識到現實狀況,不可能走康有為的維新之路,所以他大力提倡挺身殺敵,從事用兵,以破壞現狀為出路。可見詩人不僅有遠見卓識,還是一位偉大的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