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一起拍電影編輯部,36氪經授權發布。
「《XXX》票房逆跌了!」
「《XXX》排名逆襲了!」
「《XXX》走勢跳水了!」
「《XXX》排片被腰斬了!」
每一天,我們都能在對外公開的相關行業媒體的單日票房分析、數據平臺推出的檔期概況以及電影片方發布的票房大字報上,看到各種各樣的票房專業詞彙。
而在對內的電影發行結案報告、針對票房走勢分析報告中,此類專業票房詞彙更是屢見不鮮。並且,不同於【同比/環比】【增長/下跌】等能夠在字詞典、百度百科中能夠查到其準確含義的詞彙,形容電影票房走勢的詞彙,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套電影行業內專用話術的習慣,並與其他行業形成壁壘。
平心而論,電影行業的諸多專業詞彙,都是舶來品。正如【票房】【主角】【配角】【龍套】等詞來自於戲曲行業。而票房專業詞彙,也多來自於金融股市、體育比賽以及其他文娛領域,但是在經過多年的發展運用後,又和原本詞彙產生了一定的異義。
作為電影行業媒體從業者,拍sir也經常會收到很多朋友關於票房知識的問詢,可以說,不僅僅是電影行業發行、數據方面的行業新人,甚至很多電影出品、製片、營銷領域的資深從業者,也都會在工作中遇到很多不了解的票房知識,而對於票房專業詞彙的不熟悉,也成為不少從業者的「痛點」。
如何準確應用電影票房專業詞彙,也是每個電影人應該具備的行業常識。本文也儘量系統地把我們常見的幾個用來形容票房走勢、總結單日、單片票房表現的票房詞彙解釋清楚,也希望能給更多的業內人帶來便利。
顯而易見,大盤一詞借鑑於股市。在電影票房領域,大盤是指在固定時間段內,全國所有院線電影的票房之和,有日大盤、周末大盤、周大盤、月大盤、檔期大盤、以及年大盤等多種分類,有時候也可以縮略簡寫為日盤、月盤,也可以直接用票房一次替代,例如年票房=年大盤=年票房大盤,11月大盤=11月票房=11月票房大盤。
例句:
2018年中國內地年大盤為609億人民幣;
上周大盤報收6.269億,同比去年同期下跌12.2%;
和「大盤」一樣,跳水原本也是股市術語,指股市大盤或某支股票不顧一切大幅度迅猛地下跌,即走勢像高臺跳水一樣在短時間內直線向下。在票房領域,因為目前電影票房走勢,多用折線圖來表現,跳水同樣也可以用來形容票房大盤或者單部影片的票房走勢,但是通常情況下,用來形容單片的情況較多。
某部電影票房曲線跳水,除了和檔期有關聯之外(比如情人節次日),主要和影片的質量有關。大多數口碑質量不佳的影片,都是具有較高的首日票房,然後從次日開始走出跳水走勢。另外,和「跳水」對應的詞,則是「暴漲」。
逆襲一詞,目前基本已經變成了網際網路通用詞彙,但是其實現代漢語本義的【逆襲】一詞,並不是目前我們所用的詞義。目前我們所理解的逆襲一詞來自於日本,是在逆境中反擊成功的意思。
在電影票房領域,逆襲一詞也較為常見,並且不僅僅可以用來形容票房。逆襲為動詞,主語可以有多種情況。比如一部最初表現並不起眼的影片,如果最終成為了檔期票房黑馬,一般伴隨著最開始的上座率逆襲、場均人數逆襲,之後就是單日票房逆襲、排片率/排片場次逆襲,最終實現累計票房的逆襲。
例句:《紅海行動》在上映次日完成了對《女兒國》的單日票房逆襲,第三日完成了對《捉妖記》的上座率及場均人次逆襲,並最終在上映第23天實現了春節檔票房冠軍的逆襲。
後勁,或者叫票房後勁,或後勁係數,是影片累計票房/首日票房的比值,一部影片的後勁強弱反映出影片的票房走勢是否強勁。在3-5年前,影片的後勁一般是指影片累計票房/首周票房的比值,但隨著電影口碑擴散的加速,首周的概念逐漸被淡化,因為大多數影片口碑在次日甚至首日晚場時就能夠影響該片的後續走勢,因此目前多以首日票房衡量影片的票房開局爆發力。
票房後勁和影片的質量正相關,兩者的聯繫最為緊密。口碑較好後續所吸引到的觀眾更多,反之口碑較弱會迅速從市場中消失。當然,檔期環境、影片類型也是影響票房後勁的兩個因素。
票房後勁也被叫做票房動力指數,指數越大說明後期票房產出越好,越小則為斷崖式票房下降,正常範圍為5-10,小於5為口碑較差的影片,大於10為黑馬或口碑爆棚的佳片。
例句:《流浪地球》後勁達到了26.2倍,是2019年春節檔票房黑馬。
「腰斬」原本為古代酷刑的一種,在金融領域也被來形容某股票、市值在短期內有著超過一半的跌幅。
不過在票房領域,「腰斬」一般不是形容單部影片的主動形態,而是作為被動詞來描述某部影片。一般被用來形容排片和票房,多用在有新片入市的時候,用來形容新片對老片的衝擊。
在排片和單日票房上,新片會對老片產生極大的衝擊。雖然腰斬的準確概念是造成大概50%左右的衝擊,但是一般情況下,即便是普通周五,新片對老片的衝擊一般會在70—80%以上,到周六周日之後,新片的排片才會逐漸回歸正常。而對於春節、國慶以及小長假檔期,新片對於老片的影響,基本都會達到90%以上,相當於「腳踝斬」了,但是我們依然會用「腰斬」一詞做統一形容解釋。
例句:伴隨著本周末三部新片的入市,《瘋狂原始人2》的排片被腰斬。
預售係數,是指某部影片的首日票房與首日預售票房的比值。和票房後勁一樣,預售係數也屬於票房領域的專屬詞彙。
一般而言,預售係數越高,反映出影片臨時購票觀眾越多,線下動員能力越強,反之越弱。但這也不是絕對,發行公司為了爭奪排片,經常採取首日鎖座、預售注水等操作,有些影片甚至出現預售係數不足2的窘境。如果首日票房注水量越多那麼係數相應的越低,當然這些都不是絕對,預售係數的高低還和影片類型、熱度等有關。
另外影片的預售值,一般截止為首映日當天的0點為止。不同影片的正式開畫時間並不同,這也導致早上10點和晚上6點上映的影片的預售係數也會有所不同。
例句:晚6點才正式開畫的《除暴》預售822萬,首日票房報收5136萬,預售係數高達6.24,大幅超出預期,也顯示了該片類型的優勢。
逆跌一詞,可以說是所有票房詞彙中,對於外界最難理解的一個詞了。通常情況下,電影票房是一天比一天低的,能夠打破這個固有魔咒,在某一天票房比前一日實現了增長,也就是「逆跌」。
逆跌一詞雖然也是股市用語,但是該詞在股市中和在電影行業,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
在股市中,大盤升,某個股票跌,就是「逆跌」;在電影票房中,大盤跌,某部電影卻漲,被稱為「逆跌」。
可以說,電影票房中的「逆跌」,與金融、股市領域的逆漲、逆升、逆風上漲等詞一個含義。因此也造成了很多行業外的人對「逆跌」一詞的誤解。
雖然目前我們還不知道,是誰最早開始使用「逆跌」一詞來描述電影票房走勢,但是早在15年前,畢成功的北美周末票房新浪專欄時期就已經被運用,後來在電影票房吧、北美電影票房榜吧等民間票房群體中被廣泛傳播使用。
現如今,不少電影發布電影票房成績大字報,也會非常願意使用這個詞。
但逆跌也有著專門的使用條件,描述今天票房比前一天高,並不是都能用「逆跌」來形容的。
例如一部周五上映的電影,其周六單日票房比周五有所上升,是不能稱之為「逆跌」,因為周六票房比周五高是正常的市場情況。但是一般情況下,周日票房相比周六會有所下跌,這個時候某部影片票房上升的話,就可以被稱之為「逆跌」。
同理,周五相比周四上升、節假日相比工作日上升,是正常的市場現狀,並不是影片的逆跌現象。
一部電影如果能夠實現票房逆跌,通常都會走出一條較為強勁的票房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