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
×
人氣
×
談資
=
一場讓外國人哭,讓中國人笑的演出,有了一篇讓人哭笑不得,或者說欲哭無淚的新聞報導。
在一篇報導上海民族樂團於倫敦演出的文章中,首席記者寫道:「上海民族樂團的英文譯名若翻譯回中文,就是上海中國交響樂團。」
就上海中國交響樂團的稱謂,潮人談詢問了位於北京和平裡的中國交響樂團(CNSO),該樂團表示對此毫不知情。隨後潮人談又詢問了位於上海復興中路的上海交響樂團(SSO),該樂團表示對此也毫不知情。
那上海中國交響樂團是怎麼來的呢?
潮人談了解到,上海民族樂團的英文譯名為Shanghai Chinese Orchestra。Shanghai就是上海,Chinese就是中國的或者中國人,Orchestra就是樂團或交響樂團,把三者拼在一起,正好是「上海中國交響樂團」。
為此潮人談找到了長久以來致力於音樂專業翻譯的樂評人唐若甫。正在地鐵站為情人節苦練抓娃娃,曾經為國家級外事活動諸如國家元首的國事訪問及APEC擔任文藝內容翻譯的唐若甫在嘈雜的環境中對著電話吼道:「什麼?把上海民族樂團的英文譯名翻譯回中文,還是上海民族樂團啊。你們找的是小學生翻譯吧~喂喂喂,妖妖靈嗎?」
據唐若甫介紹,Chinese orchestra作為「中樂團」的固定搭配用法,出現在諸如香港中樂團(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臺灣國樂團(N××××××× Chinese Orchestra Taiwan)、新加坡華樂團(Singapore Chinese Orchestra)和澳門中樂團(Macau Chinese Orchestra)等英語譯名中,屬於約定俗成的固定搭配。上海民族樂團的英文譯名Shanghai Chinese Orchestra,亦屬此例。
固定搭配就要按照固定搭配的譯法來翻譯,不能拆開翻譯。就好像一帶一路的英文譯名是belt and road,但不能說一帶一路的英文譯名若翻譯回中文就是「皮帶和馬路」。
如果按照記者的邏輯,這些樂團的英文譯名若翻譯回中文,就成了香港中國交響樂團、臺灣中國交響樂團、新加坡中國交響樂團、澳門中國交響樂團。可以說,這名記者為英文的譯名翻譯奠定了全新標準。
但有極個別樂團,並不遵循約定俗成的翻譯法。中央民族樂團的英文譯名在其六十多年的歷史中有著近十種譯法。最新的譯名是2016年版,為China National Traditional Orchestra,簡稱CNTO。據若甫介紹,此舉是為了與簡稱CNSO的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達成共識,體現「中直樂團」的英文對標統一性。但在不牽涉到對標統一性時,中直樂團還是以Chinese orchestra代表民樂團,比如中國歌劇舞劇院民族樂團的英文便是CNODDT Chinese Orchestra。
這時,抓不到娃娃的唐若甫問我們索要了報導連結,粗略一看後又提出另一個問題。他說「用巴比肯藝術中心是BBC交響樂團的駐地來說明那裡是音樂愛好者的聚居地,作用並不明顯,因為巴比肯藝術中心的常駐樂團只有一家,那就是倫敦交響樂團」。
按照唐若甫的指引,潮人談訪問了巴比肯藝術中心網站,發現常駐樂團果然只有倫敦交響樂團一家,隨後是五家國際合作夥伴,再隨後才是合作夥伴BBC交響樂團。
潮人談在此呼籲,赴英倫商演的院團,都請格外留意隨團記者發回國內的報導的專業性。血淋淋的教訓啊,就在眼前,就在腳下。
歡迎音樂專業人士加入潮人談師資群,這裡是專業人士和學生家長直接溝通的平臺,雙向選擇機會多多。請加家長代表微信號 fayemay_zhang 申請入群。此群不接受潮人談監管。
No. 9 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