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字關注:
歷史是一方鏡鑑,可以明是非;歷史是一架天平,可以知得失,歷史是一座寶庫,可以啟智慧。
——獻給喜歡歷史、善於思考的朋友。
珍貴歷史老照片故事:這條路真的很難走,這條路只有那些為了信仰使命、愛火熾熱的人才會去走!
看天主教神父怎樣走進雲南。
民國時期曾經到雲南的三位貝塔漢姆聖心會傳教士,他們是Palou、Etchart.、Pirmez 神父,這些神父所珍藏的三本相簿中珍貴的圖片,向我們展示了這些傳教士在雲南大理和周圍教區裡的真實傳教生活。
三位神父,一個巴斯克人,一個法國人和一個比利時人在1922年離開了家鄉,經過香港,北越河內到昆明,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才於1924年來到大理。
然後,他們就按照不同的認命,向著那些神秘的崇山峻岭、高山峽谷出發了!
在獨木舟上過金沙江,傳教士經常乘坐這種原始簡陋的獨木舟到少數民族地區服務。
金沙江山高谷深,峽谷險峻,河口處分布著洪積衝積錐,大部分谷坡陡峻,坡度一般在35°~45°,不少河段為懸崖峭壁。每一次路程都是對生命毅力的考驗。
瀾滄江上的橋。瀾滄江上,有很多橋:溜索橋、藤橋、竹橋、鐵索橋、鋼索吊橋,它們往往是交通史上著名的茶馬古道的咽喉要塞。
在相當長時間裡,這些橋是內地進入雲南的必經之道,走過絡繹不絕的馬幫。
瀾滄江河道穿行在橫斷山脈間,河流深切,形成兩岸高山對峙,坡陡險峻V形峽谷,河道中到處都是險灘急流。
神父冒著生命危險渡河,飛越溝壑。
他們常常需要出巡教區,但是道路上不用說艱難險阻,有時還要冒著生命危險渡河,甚至飛越溝壑,其面臨的風險也是現在人們無法想像的!
神父和他的嚮導助手太累了,在羊腸小道上稍事休息
他們往往需要在狼蟲虎豹出沒、土匪山賊橫行的偏僻山路、溝壑索橋上一走就是幾天幾夜,曾經有神父遇害後好幾個月總堂才知道。
一個天主教傳教士和他的兩隻驢走在橋上
那個時候的狀況和現在無法相比,他們可不是去觀光旅遊的,當時那裡是貧窮的蠻夷之地,可謂是交通阻塞、信息不通、醫藥缺乏、匪亂橫行,到這裡傳教需要視死如歸的勇氣和膽量。
茶馬古道從昭通到保山的路必須經過的橋,40米寬的鏈橋,行人和動物可以過橋,大理到保山,1936年2月拍攝。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山溪上搭的橋,朱苦拉附近,1934年8月拍攝。
神父們經常通過這樣的原始木橋,往返於大理與朱苦拉之間,那時候還沒有真正現代意義的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天主教傳入朱苦拉,建有一座天主教堂。
朱苦拉隸屬賓川縣平川鎮地處平川鎮東南邊,距平川鎮政府所在地51公裡,2008年底,該村才實現通電、通路。
鹽道上的一座橋,位於瀾滄江上,長約100米,這已是當時這裡最好的橋了!
民國時期,以人工鍛造大型鐵鏈,上面鋪木板修建而成,懸於江面上空。
一位神父和他的助手去往朱苦拉的路上。
這些神父都致力於自己的使命,生活和工作在這個也許是世界上最無人問津的地方。
他們以前也許是滿腹經綸的學者,或者是家財萬貫的豪門貴族,但是為了他們的信仰,他們把寶貴的生命都傾注在了這片未開化的土地上!
漾濞雲龍橋,神父們和教友一起正在小心通過
雲龍橋始建於明代,為博南道古津梁,現已更換為鋼纜吊橋。橋長53米,寬2.3米,高12.9米。9條鋼纜臨江飛跨,上復櫟木訪板作橋面,左右各是一纜當扶手,兩岸均建有橋亭。
雲龍橋險要壯觀,漾濞是博南古道的必經之地,在這段古道中,要數漾濞江峽谷地段最為驚險。江邊棧道人馬難行,江流湍急舟揖難渡。
清末民初的時候,歐洲那些本來可以養尊處優的神父,不畏艱難竟然能來到這裡,真是奇蹟!他們帶來了天主的福音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傳給那些還近似於原始狀態的少數民族。
這條路真的很難走,這條路只有那些為了信仰使命、愛火熾熱的人才會去走!
遠離:千篇一律、鸚鵡學舌,
提倡:乾貨實料、清新自然。
這是一個賞心悅目、與眾不同的公眾平臺
講述許多膾炙人口、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難道您還是那樣一看而過?
您怎麼捨得讓我期盼落寞?
——趕快關注、轉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