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不同版本的《比利林恩》後,你才會讀懂李安

2021-02-15 影視怪蜀黍

雙11,大家是不是都很嗨?


不過別忘了,對於影迷來說今天還有一件大事要辦。

那就是去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而且很多人都滿懷熱情去看了零點場,叔也是其中的一員。


不過,叔可是去二刷的。

上周日,叔已經在北京博納悠唐觀看了完整規格的影片,而今日凌晨選擇的是24FPS格式放映的中國巨幕版本。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在看完「高配」版本後還要去看「低配」版本?

因為叔認為只有對比,才能了解高技術規格的意義。

事實上在看過兩個版本之後,叔也的確明白了很多東西。

可以說,這時的我才算解開了疑惑,讀懂了李安。


此前叔曾經介紹過《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逐條介紹了技術規格的意義,並展望了其對未來娛樂形式可能產生的影響。

雖然講起來很爽,但有一個問題卻一直縈繞在心中,那就是:

為什麼《比利·林恩》成了「天選者」?

彼得·傑克遜用48FPS拍攝《霍比特人》,卡梅隆用60FPS拍《阿凡達2》,都是為了提升動作場面的流暢度。


看戰鬥以更逼真的形式展現,是符合商業需求的。

早在1988年的動畫電影《逆襲的夏亞》中,為了提升畫面效果,部分戰鬥場面就高達80FPS(暴露了叔是高達迷的身份)。


不過《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戰鬥場面並不長,大部分時間都是角色在各個場景的對話,顯得很悶。

用如此逼真的高規格技術,只是拍攝一堆人講話,真的有必要麼?

這也是很多人在看過「高配」版影片後提出的質疑,面對突如其來的改變,人們變得非常矛盾。

曾經熟悉的藝術形式因為技術的改進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這在歷史上貌似還是頭一次。


叔在上周日發出的短評也認為影片實驗性大於藝術性,表達了一種「陌生感」。

不過在看過「低配」版影片後,叔才從對比中悟出了門道。

先來說說兩個版本的區別:

由於是中國巨幕,雖然只是2K解析度但畫面大小多少彌補了低解析度的弱點。

即便看不清角色的毛孔,在大量近景和特寫中還是可以看清楚演員表演的細節。


但是24FPS與120FPS之間就可以用「雲泥之別」來形容了。

「低配」版中有三個場景讓叔產生了強烈的眩暈感

1、比利·林恩與戰友在伊拉克街道巡邏時,有一個環視鏡頭。

2、B班開發布會前,林恩掃視拉拉隊員的鏡頭。

3、班長用望遠鏡觀察賽場中的拉拉隊員時的鏡頭。

這都是畫面出現大量連續動態細節的場景,24FPS的拖影感會很大程度上破壞觀影體驗。


此外,影片中林恩和菲姍在幕後幽會的場景,由於普通3D亮度不足,很多細節無法看清楚。


上面這三點,分別對應了高規格中的4K/120FPS/28FL,由於放映規格不達標,讓影片的觀感打了折扣。

列舉這些,叔是想說明:

與其說《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用高技術規格拍攝的電影」,不如說本片是「為驗證高技術規格而專門設計出來的電影」。

影片的鏡頭語言(大量主視角特寫)、場景布置(伊拉克的強烈日光、球場的明亮燈光、室內的柔和燈光)、化妝要求(其實演員根本沒化妝)等都按照這種技術進行了優化和改動。


而李安為了確定這些變動,花費了幾乎一年的時間。

所以叔強烈建議大家觀看高配版本的影片,至少也應該是60FPS的版本,這種規格全國很多城市和影院都支持。

因為這種版本的電影,才是李安心目中應該有的樣子


但這還不足以解開叔的全部疑問。

因為任何影片都可以為某種表現手法去專門設計,比如很多3D電影都會有物品飛向鏡頭的設計,來體現立體感。

本片中也有這種設計,像最後林恩接頭疼藥的那個場景。

那麼,為什麼李安非要選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本小說來驗證技術呢?

答案其實還要到故事本身中去尋找。


很多人都把影片的故事放到最末尾的地位去理解影片,大家都覺得影片的價值全在技術本身,抱著「接受震撼」的態度前去搶票。

這和看到鯨魚躍出水面跑去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動機是一樣的。


然而你會發現,這個漂流故事隱藏著殘酷的真相,又擁有一個超然的視角。

最終的感受,遠遠不止「被畫面震撼」這樣簡單。

李安是一個善於通過小故事講述大道理的導演。

《臥虎藏龍》的玉嬌龍、《色·戒》中的王佳芝、《斷背山》中的尼斯和傑克、《少年派》中的派、《比利·林恩》中的比利·林恩,他們都是顛沛流離的小人物,但他們又都做出了超越常人的舉動,撬動了命運大廈的基石,讓我們得以窺視人生的真相。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講述的不只是「一個士兵的成長」,從本質上講,它在探討真實和虛幻的關係。

這不是叔的胡扯,而是小說作者本·芳汀(Ben Fountain)自己的表述。


比利·林恩對於家鄉的一切,始終保持著一種疏離感,我們當然會看到他幻想和菲姍在家中雲雨,但更多時候我們會發現,他的思緒總是游離在這場慶典之外。

用他自己的話說,「一群人慶祝我這輩子最糟糕的一天,這真是太奇怪了」。

事實上關於這場戰爭,沒有誰比B班的士兵更有發言權了。

但別人卻只希望藉助英雄的外殼,講述自己的故事。


記者忙著問與敵人的近戰細節,橄欖球員想問.50機槍打在人身上什麼效果,闊綽的老闆想用5500美元買他們的故事,拉拉隊員想和擁有英雄光環的人上床,即便是至親姐姐,也只是忙著勸說弟弟回家。

他們都只是在用自己的視角理解戰爭。

那麼林恩以及戰友,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他人眼中的戰爭,又意味著什麼呢?

進一步說,當人們只願意相信「真實的虛幻」,那麼真實本身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這是比利·林恩無法解決的人生困惑,也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部電影所引起的最大爭議之處。

我們「120FPS/4K/3D/HDR/28FL/6原色雷射放映」這種規格中感受到的陌生和困惑,其實也正是比利·林恩對這個世界的陌生和困惑。


故事裡的故事和故事外的故事,達成了精神上的統一。

所以當我們談論這部影片的時候,你會發現,技術不只是服務於故事。

在這裡,技術本身也成了故事

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來驗證這種拍攝技術,再合適不過了。

按照叔的理解,電影中的那部「沒能拍成的電影」已經拍完了,其實就是我們所看的這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李安不只是用高規格的拍攝技術武裝了影片,還採取了一個更為宏大的視角帶領我們審視世界。


這有點像《紐約提喻法》中無限疊加的排練與表演,活著活著,你就忘了自己是誰。

當影片最後,比利·林恩登上了那輛悍馬車,看著「老班長」衝著他的微笑,他才又真正想起自己是誰。

他沒法把戰場上的感受傳遞給記者,也沒法向姐姐解釋明白自己為何要返回戰場,因為在這裡他才是真實的自己。

當然,這也可能是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一種表現(這也是姐姐為什麼非要把弟弟拽回來的原因)。

但我們又如何確定這是一種病態,或者是他自己意願的完全表露呢?

沒人知道,我們只知道比利·林恩跟著B班返回戰場。

戰爭重塑了整個美國社會,也重塑了他。

正如同我們所經歷的的一切正在不斷重塑我們一樣。


相關焦點

  • 其實李安的《比利林恩》就是一首失敗者之歌
    而在國內上映兩天後也沒有帶來預期中的票房火爆,首日票房未能登冠,到現在票房也只有五千萬左右,對於3D\4K\120幀的新技術也是褒貶不一,這不禁讓人疑問難道李安這次失敗了?友情提示:文內有情節劇透,看過影片後服用更佳~1.最殘忍的一幕,發生在尾聲:比利·林恩告訴心愛的姑娘:我現在就想帶著你跑,當逃兵算了。可是,懷裡的女孩卻花容失色:逃跑?怎麼可能?你不是馬上就回戰場了嗎。就在這一瞬,比利心碎了。他才發現,火辣辣的一見鍾情,其實只是兩人之間的一場誤會。
  • 比利林恩 美國小處男的浩大一天
    上一次這樣被一部電影撼動,也是李安的《少年派》。李安真是一個很會選材的大導演,《少年派》和《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都是暢銷小說,據說李安還沒有看完這部小說,就決定要拍成電影了。只是不知道是什麼激發了他用120幀、4K這樣的新技術來幫助他更好的呈現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李安看似溫文爾雅的外表下,到蘊藏著什麼能量,讓他去不斷主動求變,追求創新和挑戰。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觀後
    如果不是票價的提醒,我想我會忘記我看的是4K、3D、120幀制式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個事實,但這倒不是在說李安一直在強調的電影新技術有什麼問題
  • 《比利林恩》那麼多版本區別在哪裡?選哪種比較好?全都告訴你!
    但是最有行動力的是彼得-傑克遜,他的兩部《霍比特人》真的用了48幀/秒,然而上映後卻遭到一些觀眾的非議,認為畫面太過清晰,喪失了電影感。而且48FPS的版本只在全球1000塊銀幕上能看到,偌大的中國市場裡竟然完全沒有。李安的120幀是怎麼確定的?
  • 李安專訪:120幀的《比利林恩》空降深圳到底帶來了什麼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似乎已經退潮。只是關於李安這部戰爭片新作,我們仍然沒有完整的發言權。因為此前只有兩家中國影院能欣賞120幀版本。不過據深圳晚報說,聖誕節前後,深圳人就可以看到120幀的版本了。而且深圳博納國際影城(皇庭)店將把此版本一直排片到春節。
  • 《比利林恩》內地首場影評出爐 120幀值不值小三百?
    「身臨其境」和「電影感缺失」是《比利林恩》最大的爭論點,北美首映後評價褒貶不一,但據時光君觀察,北京這首輪媒體場的觀眾倒是「寬容」了很多,觀影結束後還自發地鼓起掌來。當然,我們仍秉持著不吹不黑的原則,請今天看過電影的小夥伴們,談談他們的真實感受。
  • 讓李安在技術前變小學生 比利林恩用了啥高科技
    李安認為軍人在前線的狀態跟那些在家鄉的普通人不一樣,他隨時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對四周環境的體會不同,他會害怕、緊張、恐懼。而《比利林恩》的提成正是這種高清晰度的電影新技術所非常適合展現的。不過這還不是《比利林恩》最大的亮點,因為李安把對於畫面的完美追求體現在了另一項指標上面。李安曾預言科技變革,120幀或是未來戈達爾說電影是每秒24幀的謊言。
  • 李安《比利林恩》觀影前的所有疑問,答案都在這裡
    終於,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賽事》上映了。如果你對這部電影有以下疑問,看這篇觀影指南就沒錯了。
  • 李安電影作品盤點,這麼多電影你都看過嗎?
    一直很喜歡李安的電影,今天把李安的電影作品都收集一下,你都看過嗎?1995年上映的理智與情感是改編自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的愛情電影,講述了莊園主去世後,根據英國繼承法只能由兒子繼承女兒面臨著無家可歸的境地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由李安導演,上映於2016年,運用了120幀拍攝。講述了19歲的德州士兵比利·林恩,他在加入美軍步兵部隊後,被派往伊拉克戰場,在伊拉克與當地反對武裝進行交火中大難不死、逃過一劫,並機緣巧合成為伊拉克戰爭中的國家英雄。他們被召回美國進行巡迴宣傳,被邀請參加一場感恩節橄欖球公開賽中場表演的過程中。
  • 另一種結局的比利林恩
    比利·林恩最後對開車來想接他去找心理醫生努力讓他留在美國的姐姐說:「我想這就是我的命運」。所以這就是一部非常李安的電影。我們當然知道高偉同最後會辦喜宴,李安想要拍出的是他發生了什麼。我們當然知道王佳芝一定會放了易先生,李安想要拍出的是她發生了什麼。
  • 李安的《雙子殺手》,會成為 120 幀電影的絕唱嗎?
    李安的電影技術革新似乎又一次失敗了。三年前,李安帶來了世界上第一部 4K/3D/120 幀規格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以下簡稱《比利林恩》),但實際上沒有多少人看過 120 幀版本,因為當時全球只有 5 家影院支持這一放映格式。
  • 為什麼全球只有 5 家電影院能(準確說是願意)放李安的高級電影?
    從上海影城的角度,它們已經投入了一切資源——起碼影城裡所有的海報位置都給了上面這幅畫面。唯一不同的是,現場的海報上還標註著三種規格:3D、4K、120 幀;3D、2K、60 幀;3D、2K、24 幀。為了防止你依然搞不懂這串像謎語一樣的符號,這裡解釋一下:4K 指的是放映的解析度以及清晰度,這一標準是大多數電影院日常放映的 2K 的四倍。
  • 為什麼全球只有5家電影院 能放李安的高級電影
    唯一不同的是,現場的海報上還標註著三種規格:3D、4K、120 幀;3D、2K、60 幀;3D、2K、24 幀。為了防止你依然搞不懂這串像謎語一樣的符號,這裡解釋一下:4K 指的是放映的解析度以及清晰度,這一標準是大多數電影院日常放映的 2K 的四倍。在全球,能夠放映 4K 電影的影廳不過數千家。
  • 李安沒有失敗,這依然是最好的李安
    不過,今天又刷了一遍24幀版本的。如果要說兩者有什麼區別,除了射出來的子彈,放出的煙火,高於真實之外,真的就沒有別人說的那麼玄。他用這部電影,把比利林恩眼中的真實展示給我們看,是頗具意味的。電影中說,以故事改編的電影,並不代表真實。看電影的我們,也無法理解真實。而李安做的,不管是120幀也好,還是拍這個故事也好,都是為了無限度地讓人接近真實。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你的孤獨,超乎你想像
    很多人把《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和《血戰鋼鋸嶺》比較,在我看來,《血戰鋼鋸嶺》這樣的片子可能比較討好,震撼的視覺衝擊,開掛的男主角,正義的立場,大家喜聞樂見的英雄傳奇,還有宗教信仰的加持,顯得非常正能量和主旋律。相比之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就遜色多了。
  • 林杏琴影訊 奇異博士和比利林恩的自我尋找之路
    李安真是一個很會選材的大導演,《少年派》和《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都是暢銷小說,據說李安還沒有看完這部小說,就決定要拍成電影了。只是不知道是什麼激發了他用120幀、4K這樣的新技術來幫助他更好的呈現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李安看似溫文爾雅的外表下,到蘊藏著什麼能量,讓他去不斷主動求變,追求創新和挑戰。
  • 比利林恩,一部超越人類視覺極限的高科技電影!
    11月11日,李安導演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上映,截至11月14日凌晨,它的首周周末票房達到了8044萬元。
  • 李安新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120幀版票價出爐:288元一張
    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將於11月11日在國內上映,做為北京唯一一家可以看到李安新作120幀版本原畫的影院,博納影院北京朝陽門悠唐店今日開始預售11月10日晚上24點《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120幀/4K/3D點映場影票。
  • 《比利林恩》外媒差評居多,李安這次玩失手了?
    而這次,相比傳統格式,李安一下子將幀數提高了四倍。《2001太空漫步》《星球大戰》《銀翼殺手》的特效導演道格拉斯·特魯姆布就很推崇高幀率拍攝,他認為理論上這樣的極致幀率會使動態畫面更流暢平滑,帶來更舒適的3D效果和敏銳的真實感。但多家媒體在觀影后,對於這種攝製格式產生了質疑,The Playlist甚至認為影片對於全新技術的使用反而削弱了畫面本身的情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