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先嘮嘮嗑。
先祝大家新年好,2021前程似錦,文通財達!
近來私信依舊積壓,很多朋友的作品,由於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就沒有及時回復。希望大家諒解,畢竟人總是要吃飯的,而本人才疏學淺,靠寫東西養人不活。
年底因為回答問題,寫了幾篇關於詩歌、詩詞的看法,結果得罪不少自稱「詩人」的人,在很多人支持的同時也收到了大量謾罵,甚至有決鬥邀約——其實挺有意思的,至少比那些開口成髒,連懟人都沒水平的人要高級那麼一點點。
當然這一點點也不多,比如這個自稱「著名詩人XXX」的人,我覺得有意思,就去看了他一下,發現他在宣傳自己三十六萬字的詩集,可是那封面一看上去就挺草臺班子,像幼兒園的作業。
寫詩能寫出三四十萬字,可想而知這詩集的水分有多少。
這個人讓我想起一個專門在各種論壇,各種平臺自吹自擂的人,號稱重寫了《紅樓夢》,還破解了世界級數學難題,那什麼什麼猜想(我真不知道是什麼,我高中上數學課就睡覺);把自己蝸居在租住的幾個平方裡面不工作,美化成為了夢想而不願意沾染凡塵;還自創詩體,卻差得讓人無法對他的文學感興趣;號稱出版的書也是那種一看就是印表機打的封面,和這位著名詩人,算是臥龍鳳雛,各有所長。
這些文人的自尊心,已經完全超越了自身的才華和能力。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評獎機構發證書給那些「詩人」,為他們出書?出版社賣書號,詩人得名聲,各取所需罷了。
那些一大堆獎狀在手的寫詩者們,就真以為自己是世界級、宇宙級的詩人了——不排除有好作品,但是所謂的評獎機構只看交錢就發獎牌證書的行為,都不能用泥沙俱下來形容,簡直是唯利是圖,混淆視聽。
只可惜出的那些書就算拿去送人,大概率也只能成為廁所應急的東西。
順便說一下,個人沒有紙書,只有專欄。因為文採不夠讓出版社出錢來印,自己又不想掏錢買書號,而且個人所寫的東西本來就沒有市場,又拉不下臉去寫網文,所以本人是不夠格出書的。
但你要說我沒有紙書,就不能笑話草臺班子自費出書和彩打封面,那你也是腦殼有點毛病。
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路?
我還是很佩服他們的執著,只是為他們的智商捉急。能成大事者,並不是靠自己的盲目自信,需要有實打實的手底功夫。文採這種東西,如果只是拿來玩玩,無傷大雅,可偏偏總以為自己是天下第一,就多少有點毛病。
天下道士和尚眾多,有幾個是高功大德?高功大德也有數,有幾個成仙成佛?
人貴在有自知之明。詩人這個稱呼,雖然今天已經爛了,但無論如何還算是漢字文化中的一種褒稱,是一種他稱。
自稱詩人的,除非是拿來做自己的謙稱——前提條件你在其他方面已經有不世之功,如當代偉人,他若自稱詩人,那已經完全是自我弱化。
除此之外,自稱詩人者,不是無知,就是不要臉。
這位自稱「著名詩人」,那就是「著名的不要臉」。
閒話說完,選幾首朋友私信的詩看看回復。
這位朋友應該發的是一首現代詩,因為很長,不好截圖,就只截了前面四句。不是很好置評,因為結構很奇特,同時因為現代詩對韻和節奏的打散,讓人難以從形式上發表意見。
全詩如下:
歸思*偶聽聞家鄉,今冬下第一場雪有感千裡大別山 巍巍天堂寨一腳踏兩省 放眼望江淮
賞霧凇雪景 流連忘返覓幸月風情 心曠神怡暢遊其樂 山水之間
會當絕頂 一攬瓊姿徽風皖韻 極目楚天
甘泉寒瀑 深谷幽潭奇松怪石 雲海遐觀白馬峰上攀棧道 將軍巖前問屈原天屏側畔 妙筆生花象戲水瑤池座下 淑女情人銀弓雙挽 疑似銀河瀉玉九影逸凡間 天空之鏡身臨其境 壯觀蔚然
悅己欲 悅心動 悅乂安流水人家處 細品雲霧茗人文和諧 天道自然
這首作品其實還是有結構的,起始四句交代思鄉地點,結尾一段七句發出「人文和諧,天道自然」的感嘆,中間幾段則都是家鄉雪景的描寫。
其實這種類型的作品,說它是現代詩也並不合適,因為所用言語基本上都是文言文固定詞彙和類文言文,這個就不用舉例了,通篇都是。
詩的創作是有時代性的,現代詩的根基就是白話文,我們常說有人寫文章「不文不白」,就是指寫東西搞不清時代,這幾個字用來形容這首詩也是合適的。
這首作品其實更類似於唐朝中期逐漸消失的駢賦,但是有著返古的字詞,卻沒有返古的架構。
不是我們寫現代詩就不能使用成語,但是絕對不能大量出現。你可能沉醉於吟誦某個句子的精妙,但是從整體來看,這首詩是失敗的,敗在中段的描寫,結構鬆散而臃腫。
同時我們要清楚,詩是用來吟誦的。大量的四字結構出現,會讓整首作品陷入節奏重複、緩慢拖沓的誦讀感覺——也就是說這些四字詞彙看上去精緻,單獨念起來也是高低有致,但是重複出現會造成朗讀的慵懶感覺。
就好像搖頭晃腦地念經一樣,為什麼會讓人瞌睡?節奏感出了問題。雖然間或有長句和五言句,但是拯救不了整體的慢節奏。
詩是精煉的,用節奏感、押韻帶出人心中情感的勃發。景色寫得再漂亮,歸根結底是要讓讀者共鳴,作為一首聞雪思鄉的作品,重點是什麼呢?當然可以是寫雪景,但是最重要的目的是通過雪景來表達自身對家鄉的思念,並以此來觸動讀者。
這首作品顯然達不到這種效果。在節奏感被過多的四字成語拖慢,讓人讀起來沒有重心的情況下,最後的總結也就會讓人覺得沒有意義。
更重要的是,有幾個人能好好地把這首作品讀完?
現代詩就是現代詩,不要大量使用仿古語言,但是在白話中必須情感激蕩,不能溫吞無力;古詩詞就必須結構緊湊、字詞精煉、詩意留白,不能像現代詩一樣滿口大白話。
這首詩的問題就在於使用過多的文言結構字詞,整體卻是相對鬆散的現代詩結構,卻又因為文言的語言特性(內涵、雅致)而喪失了情感的激烈輸出。
所以一定要我說的話,這首作品只能歸於散文詩之類,因為它從結構和情感上都缺乏節奏感。
看過我論詩文章的朋友就知道,散文詩是一種新文體,根本就算不上詩。
同時中段描寫的那些精緻字詞,基本上都是固定詞彙或者有來處,並非真我意識表達,作者認為這些字詞正好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就拿來使用。
會當絕頂 一攬瓊姿徽風皖韻 極目楚天
這當然有好處,類似於用典,能夠讓讀者快速通過詞語領會固有意象,但是也有壞處——整篇都是別人的意象,詩人自己的東西在哪裡呢?
所以,對於詩詞用典、用成語這一點來說,個人的意見是儘量不用,特別是在現代詩中。
現代詩的情感是第一要義,這首詩就是被成語、古話衝淡,甚至消除了讀者對詩人情感的探究。不文不白是有反作用的,會互相抵消各自語言結構的長處,所以一定要慎重。
不是不能用,前提是都主題明白、思路通達的高手。即便如此也不能多用,我們在寫詩的時候要儘量避免四字成語使用。
總之,這首作品如果幹脆攤開,不拘泥於駢對的生造(四字、五言),可能是一篇不錯的風景散文,更適合「形散神不散」的情感輸出做派。
再來看一首作品。
很抱歉這不是詩。能猜出是對君子品德的頌揚(尾聯),前面的句子也能看懂是什麼意思,大概是樂、行、釣、卦等君子所為。
看上去挺玄密高深,但是這不是詩。這只是一些正好五言的句子,連順口溜都不是。顯然這位朋友對詩的認識需要離開那些亂德之教。
詩是韻文啊。
請問這首作品有哪一句是押韻的?詩當然沒有卦象高深,沒有思想有深度,但是既然寫詩,多少也要遷就一下詩的規則吧?就算不寫近體詩,就算不押平聲韻,就算平仄同押,一段亂押,總得有個韻吧?這可怎麼搞,詩句中沒有一句尾字和韻腳沾邊的。
要是有人說這是詩,這人得對這世界多絕望呢?
記住,不是內容高深就是詩。詩雖然在如今亂得很,但是有自身其必須遵守的規則。
和前面那首作品用文言文字詞寫現代詩相反,這就是使用毫無規則的現代詩概念來寫古詩詞。
結論是一樣的,都不是詩。連改的興趣都沒有。
建議朋友們還是要學習一下詩的基礎知識和理論,不知道沒有問題,沒有誰一開始就知道,但是想要寫詩,就要明白詩不是沒有門檻的——雖然這個門檻在當代如此之低。
誰不是學習之後,才逐漸明白自己以前的荒唐呢?
看了兩首非詩之後,來看看一首合格的作品。
這位朋友對格律詩有認識,對作品也進行了用韻標註,自稱七律,那就應該是沒有格式上的問題了。
麟角羊毫白玉箋,輕懸素腕賦新篇。李憑洛下撫青瑟,王冕雨中觀碧蓮。不見長纓橫漠北,但聞鐵馬走冰川。徵塵萬裡隨風盡,一抹紅霞掛九天。
這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一先」部的七律,其中第四句「觀」字作了「雨」字造成的孤平拗救,於平仄上是相對完美的。
那麼我們就看看他自己提出的幾個問題:
首聯是否疊聲撞韻;頷聯用典是否生硬,試著改成洛陽城下和瀟湘雨中,反而不如現在好;尾聯似乎沒有回應首聯啊,這樣結尾行不行?
一,首聯是否疊聲撞韻。
什麼是撞韻?撞韻是指在不押韻的那一句(七律中為單數句)使用了和韻腳相同韻母的仄聲字。
從這首作品來說,因為首句入韻,所以只有當第三、五、七句使用了和「一先」部同韻的仄聲字,才能稱之為撞韻。比如「臉」、「險」、「典」,如果這些字出現在仄聲字收尾的句子的末句,就是撞韻。
至於疊聲撞韻,沒有這個說法。原本用的「矯矯」其實不錯,這一句的問題在哪?在於「矯矯」和「羊毫」同韻,顯得有些擠,當然這並不是擠韻——擠韻是指和韻腳字同韻母的字多次出現在詩內,在這裡指「一先」部韻字。
雖然不是擠韻,但是「矯矯羊毫」讀起來確實有不順感,這應該就是作者第一問的由來。
修改成「麟角羊毫」雖然少了一個同韻字,但是二四位置兩個字雖然是「仄平」音調,卻依舊同韻,不同樣會感覺到不暢嗎?這句要改通暢,就得把第二字的韻徹底換了。
但是我並不清楚這首詩的內容,只看到題目是《謝丹獲獎》,這個謝丹是誰?是那個女歌手嗎?很顯然和詩歌內容扯不上什麼關係。光看首聯讓人感覺像是書法類獲獎,頷聯則是用李憑、王冕的典故,這兩人一個是樂師,一個是畫家,光從用典還不足以判斷到底這首詩寫的謝丹是獲了什麼獎。
頸聯就轉得更遠了,「長纓」、「鐵馬」都不是當代意象,在了解詩歌內容的情況下,可以為作品增添古意,但是對於我這種完全不知內情的人來說,就是懵懵懂懂,不知所謂——我估計如果不做解釋的話,沒人能懂這是什麼意思。這讓我感覺又像是攝影類獲獎了——大漠、冰川、鐵馬,這不開著車子自駕遊嗎?
這就是第二個問題,頷聯用典是否生硬?
生硬嗎?其實並不,關鍵是你得讓大家知道你說的是什麼事情,我們才能知道這位樂師、這位畫家如何在典故中與你要寫的內容勾連起來,散發想像。
所以這首詩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是標題。你得有一個類似於小序的標題,把你要講的事情說清楚了,才能在這個層面之上玩意境、玩朦朧,很多東西有了邏輯的底子,就都不是問題了。
用典生硬?只要你合理,那就是讀者知識面不夠,理解不到。頸聯不知所謂?如果有邏輯在裡面,理解不了就是我的問題,而不是你寫的問題。
但是,我並不知道你在寫什麼啊?我一直在猜,對不對我都不知道。如果是書法比賽獲獎,前面疊字我們就可以用「翰墨」、「墨硯」之類替換,如果是歌手謝丹,也許就可以理解為二胡的羊毫,咱們就換個角度去寫。但是現在不知內情,自然就不能亂改了,如何修改還得留給作者自己斟酌。
頷聯用典也不用改,只要你的講清楚前因後果,邏輯成立,不能理解是讀者的事情。
第三問,尾聯似乎沒有合回首聯。
還是一樣的回答,我不清楚你這首詩的文法走向,無法做出判斷。
所以說,這首作品從格式上、文辭、用典上問題都不大,文法上可能也有自己的邏輯,但是——你沒有把這種邏輯理順給讀者,其實就是沒有講清楚你到底要寫什麼。基礎的不牢靠,導致了搭建出來的建築再精美,也功虧一簣。
換句話說,這首詩只有你和這位謝丹能看懂。
這樣的作品,如果只是用來兩人之間的表白、誇獎,問題是不大的。但是放到外面來,百分之九十的人是不知所謂的——不排除有詩仙能讀懂。
很抱歉我不是那百分之十。不過還是那句話,這首作品本身沒問題,如果能改個標題把事情講清楚,讓你自己要表達的情感能夠打動陌生人,引起共情,這才是一首作品的成功。
一個人、兩個人的詩也是詩,但絕非好詩。
能夠打動陌生人,能夠穿越時空流傳下來的,才是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