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口相傳
歡騰時刻
千鈞一髮
神箭落定
五彩神箭 張海麟 攝影
山巒迭起,溝脊相間,山川河流縱橫交錯。
放眼望去,這裡地勢東低西高。西部,由北向南一字排列著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連綿起伏的申寶山、折戈裡山、戈尕山和色尖山。
這裡,就是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所在地。
大自然在這裡雕刻出一道最低海拔1960米,最高海拔4614米、高差明顯、險峻嶙峋的隆脊,這道隆脊自西向東漸入母親河——黃河之懷。因而,申寶山頂至黃河沿岸,地形垂直,從而形成迥異的氣候、水文、土壤和植被。依偎在黃河之濱的尖扎,縣域海拔1990米,氣候溫潤,境內名山佳水相間成畫,坎布拉丹霞地貌屹立於此。尖扎自然環境優雅,交通四通八達,與州府隆務鎮和省府西寧市距離較近,成為典型的高原生態宜居小鎮。
「尖扎」,是藏語音譯,意為野獸出沒的地方,傳說因其境內尖扎灘是藏族部落「尖扎」駐牧地而得名。這樣的地名,無論出自怎樣的神話傳說與故事,早已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歷代先民在尖扎這片土地上躬耕勞作,繁衍生息,創造出了一部又一部璀璨的農耕與草原文明。
縱觀歷史,尖扎地區是歷代中原王朝與西部草原部落之間反覆爭奪的前沿陣地,不同種族與語種的屯軍將士曾在這裡上演了戰和交替的悲喜劇。千百年的歷史風雲造就了這一地區崇尚武術的民風民俗,久而久之,弓馬武藝的嫻熟與否成為衡量將士韜略的標準,弓馬就成了草原民族的靈魂。無論何時何地,都隨主人榮辱與共、生死相隨。
流傳於尖扎地區的民間射箭習俗,無疑就是徵伐鏖戰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產物。
相傳,射箭興起於公元9世紀中葉。末代吐蕃贊普的殘暴統治導致天怒人怨,進而引發農奴起義狂潮,最終讓稱雄雪域幾百年的吐蕃王朝土崩瓦解,趨於滅亡。吐蕃王朝滅亡後,原先戍邊的將士和吐蕃遺民逐漸融化為自生自滅的屯田百姓。在兵荒馬亂的時代,射箭技藝作為自衛和狩獵的需要,被吐蕃子孫後代傳承了下來,得以在民間廣泛流傳和演變,其文化內涵早已深深滲透在藏族群眾的骨髓中了。至今,尖扎地區的藏族群眾依然保留著將彩箭插在鄂博祈福,將彩箭插在糧堆歡慶的習俗。民間傳說,那位替天行道、將吐蕃末代贊普——惡魔達瑪射殺於宮幃之中的武僧貝吉多傑,最終將那把鐵弓帶到這裡,被虔誠的民眾奉為聖物頂禮膜拜,並築塔祭祀。此傳說為尖扎地區的民間射箭習俗又平添了幾許神秘色彩。
如今,戰火紛飛的年代早已一去不返,歷史留給我們的是更多值得弘揚和傳承的優秀民族文化。這發祥於民間、趣味無窮的射箭技藝隨著歷史的進步演變成當地家喻戶曉、人人嫻熟、頗具民族特色的一項傳統體育運動,其蘊含的悠久文化在傳承和發揚的同時,也被越來越多的射箭愛好者喜愛和嚮往。
2007年7月,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尖扎縣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中國民族傳統射箭之鄉」,此為全國唯一。同年9月,尖扎縣舉辦第一屆「五彩神箭」射箭邀請賽,自此,因「五彩神箭」而聞名於世的這座高原小縣城,以箭為媒,以箭會友,通過弓箭把民族傳統射箭文化傳遍海內外。如今,投資500萬元興建的佔地面積達100畝的射箭場和民族體育賽事場館早已在尖扎大地上拔地而起。2010年9月,首屆「五彩神箭杯」國際民族傳統射箭邀請賽暨達頓文化節在這裡成功舉辦。
「五彩神箭」伴隨尖扎兒女已走過13個春秋,純樸的尖扎人民藉以「天空藍、雪山白、黃河清、高原黃、土地黑、丹霞紅」而繪就的五彩神箭,來表達對和平正義、吉祥安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嚮往和追求,賦予了五彩神箭新的文化內涵。13年風雨兼程,13年春華秋實,「五彩神箭」弘揚民族文化、助推經濟發展、惠及廣大群眾,已成為廣大射箭愛好者展示技藝的交流盛會,成為全國三大國際傳統射箭賽事之一。
藏語稱射箭為「達則」,在尖扎,凡是箭手幾乎都會製作精緻的神箭。製作神箭,工藝複雜繁瑣,這也成為尖扎地區甚至整個安多地區獨一無二的手工絕活。每逢秋收閒暇時,毗鄰的村莊間相互邀請,一對一進行複合弓、現代傳統弓、反曲弓和牛角弓的角逐。比賽過程中,大部分人既是箭手,又是觀眾,每一場比賽都跟射手的榮譽緊密相關,所以比賽中參賽選手都處在極度興奮狀態,中靶的一方歡呼雀躍而不覺勞累,不中的一方則摩拳擦掌、拭目以待。若一局比賽大獲全勝,則參賽選手個個眉開眼笑;若失敗,則個個愁眉苦臉,甚至頓足捶胸。大家只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即戰勝對方。射箭比賽中產生的神箭手除了受到獎勵外,還會得到人們的稱頌,因此,射箭比賽無形中也是射手們智慧和力量的展示,參加比賽的射手們是非常看重比賽勝負的。
在具有上千年射箭歷史的尖扎,相鄰村莊的男人們經常會在秋收和農閒時節聚在一起比箭,緊張激烈的射箭比賽結束後,參賽射箭手則圍坐在一起,陶醉於悠揚的藏族民歌和美酒佳餚中。說到藏族民歌和美味佳餚,不能不說獨具特色的民族餐飲——「達頓宴」。因為在尖扎地區,射箭主要是男人的體育競技,所以達頓宴上的狂歡被譽為男人們的狂歡節。據說達頓源於軍事訓練。「達頓」藏語意為「賀箭」「宴箭」。因此「達頓宴」也稱為「神箭之宴」。達頓節的議程主要包括迎賓、說唱、宴會等環節。其淵源於古代射箭競技中,箭手們經過緊張激烈的角逐,雙方會舉行一場豐盛的宴會,此時,大家忘記了賽場上的劍拔弩張,消除競爭氣氛,以達到重建和諧關係的目的,這場宴會就被稱為「達頓宴」。
因此,想要吃達頓宴,就要先比箭。
達頓宴由主場方籌備,用精美的佳餚、甘甜的美酒款待朋友,用甜美的歌喉說唱歷史文化和相互祝福。箭手們互稱「夏尼」(親人),共進美食,共賞民謠。這樣的宴會,在群眾長期的生活演變中逐漸形成現代藏民族傳統射箭文化的一部分,也成為尖扎地區獨具特色的餐飲文化。達頓節期間,除去緊張、激情的射箭比賽,主要是以箭會友,增進友誼,主隊的女子主要以歌舞接待客隊,男子則負責擺宴、敬酒、倒茶等,這也是「達頓節」最獨特的地方。
達頓節上的美食在保持原味的基礎上,秉承「五彩」傳統,著重突出食品的「綠、藍、黃、黑、紅」五種色調,綠色象徵著希望與和平,藍色象徵著智慧和包容,黃色象徵著富饒與高貴,黑色象徵著力量與公平,紅色象徵著熱情和活力。製作手法上,以傳統的藏家蒸、煎、煮為主,強調食品的原汁原味,既體現整體宴會民俗文化的傳承,又彰顯膳食的科學合理,極其符合現代養生理念。在選材用料上,主材突出藏系羊、高原犛牛、農家土豬系列,注重原料上的地域性;佐料主要以鹽、花椒為主,食材講求純天然、無汙染,製作過程不摻加任何添加劑和人工色素,體現出口感上的原汁原味和品牌原生態。在進餐方法上,分為傳統、標準(藏餐西吃)兩大類,多用刀、叉、勺。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極力彰顯藏族粗獷豪放、崇尚自然的民族特性。
達頓節期間,美食被滿噹噹擺放在商業步行街上,長約500米的宴席桌鱗次櫛比,甚是壯觀。舉目遠眺,幾乎望不到盡頭。達頓宴不僅具有濃鬱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蘊藏著悠久的歷史積澱和厚重的人文內涵,也是現代餐飲文明和傳統民族餐飲的融合,是剛性與柔美的結合,是尖扎民族傳統射箭文化的一部分。
「五彩神箭」穿越漫長的歷史時空,成為尖扎獨一無二的民族之魂,是大美青海、神韻黃南、靈秀尖扎充滿無限魅力的集中呈現,更是以箭為媒、以箭會友以及尖扎文化旅遊的一張「燙金」名片。
勤勞善良、運動健美的尖扎人用智慧和勇氣繪就了經過歲月積澱而揮之不去的尖扎情結和執著追求,使散落在申寶山下、黃河之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更隆重、更廣泛、更完整的展示、保護和傳承。
作者:王玉蘭 稿件來源:青海日報 聲明:以上內容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臺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