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阮次山,送別鳳凰評論時代

2020-08-29 老畢說事兒

據澎湃新聞記者從多名阮次山先生在鳳凰衛視同事處證實,鳳凰衛視資訊臺原總編輯兼首席評論員阮次山已於2020年5月17日在臺中去世,享年74歲。


今天30歲以上的華人,對阮次山這個名字應該並不模式。

作為電視頂峰時代,尤其是鳳凰衛視頂峰時代的評論員,他與何亮亮、邱震海、楊錦麟並稱為鳳凰衛視四大評論員。

在當時,遇到突發事件,比如911,看看鳳凰衛視怎麼直播,看看阮次山先生怎麼說,是大家接收信息的一種本能。

坦率地講,在當時,老畢一度不怎麼喜歡他的評論,不急不慢,口音很重,有時候還條理不清晰,總覺得不激烈,不刺激,不過癮,尤其比起李熬有話說的嬉笑怒罵,楊錦麟讀報的鋒芒點評,總覺得少了點犀利與痛快。

但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慢慢理解,不激烈的評論,娓娓道來的說理,恰恰是最值得敬畏的;觀點與思辨,才是評論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如胡適之說,莫要迷戀犀利,漠視了從容的魅力。


今早突然想到,如果是手機網際網路時代,來到網絡上,阮次山先生能成為當下網紅嗎?

恐怕很難。

網絡讓人人可以表達,也失去了傾聽的耐心。快、出彩、犀利、抖機靈……恐怕這些多是阮先生的短板。現在講話的人很多,耐心傾聽並努力理解他人的人,已經很少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阮先生的辭世,真的可以說,帶走了一個電視評論的黃金時代。

而剩下的你我,則要在網際網路的新生態下,建構說理,嘗試溝通,尋找共識。

這要比阮先生的時代,更難。

相關焦點

  • 鳳凰衛視首席評論員,阮次山病逝
    昨天(7月29日)深夜,鳳凰衛視官微轉引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發送的唁電,對原鳳凰衛視資訊臺總編輯、首席評論員阮次山5月17日病逝於臺中的消息表示深切哀悼,同時也化用阮次山生前的話,稱讚其打完了一場「傳奇的傳媒人生戰役」。當日,阮次山離世的消息公布後,眾多傳媒人和觀眾紛紛表示悼念。
  • 鳳凰衛視資訊臺原總編輯阮次山因病逝世
    原鳳凰衛視資訊臺總編輯、首席評論員阮次山先生因病於2020年5月17日在臺中逝世,享年74歲。因當前疫情及其親屬要求,喪事從簡,亦未做即時發布。近日有關消息見諸媒體,鳳凰衛視在徵得阮次山先生親屬同意後,作出正式通告,並對阮次山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阮次山先生1946年出生於廣西,後遷居臺灣,畢業於臺灣政治大學新聞系,後赴美留學獲得美國聖約翰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並在美國紐約大學(N.Y.U)政治研究所博士班研究。
  • 鳳凰央視無法在臺落地 阮次山:美國不讓
    海外網5月4日電 江丙坤日前表示臺灣可引進鳳凰衛視與央視,鳳凰衛視5月3日《新聞今日談》談及此事,以下為文字實錄:   不過,江丙坤說,只開放央視跟鳳凰衛視的國際新聞,這個倒是也窄了一點,你如何讓鳳凰衛視在那邊開放一個頻道
  • 原鳳凰衛視資訊臺總編輯、首席評論員阮次山先生因病在臺中逝世
    原鳳凰衛視資訊臺總編輯、首席評論員阮次山先生因病於2020年5月17日在臺中逝世,享年74歲。因當前疫情及其親屬要求,喪事從簡,亦未做即時發布。近日有關消息見諸媒體,鳳凰衛視在徵得阮次山先生親屬同意後,作出正式通告,並對阮次山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 鳳凰衛視資訊臺原總編輯兼首席評論員阮次山已於5月去世
    澎湃新聞記者從多名阮次山先生在鳳凰衛視同事處證實
  • 鳳凰衛視資訊臺原總編輯兼首席評論員阮次山,已於5月去世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澎湃新聞記者從多名阮次山先生在鳳凰衛視同事處證實,鳳凰衛視資訊臺原總編輯兼首席評論員阮次山已於2020年5月17日在臺中去世,享年74歲。公開資料顯示,阮次山曾先後就讀於臺灣政治大學新聞系、美國紐約St.John’s大學東亞研究所、美國紐約大學(N.Y.U)政治研究所。 阮次山曾任美國世界日報總編輯、美國洛杉磯中報副社長兼總編輯、臺灣TaiwanNews副社長兼總編輯,2001年開始擔任香港鳳凰衛視資訊臺總編輯兼首席評論員。
  • 鳳凰主持人梁茵紀念阮次山先生:節目還在繼續,我與先生卻未及告別
    於是從2009年1月開始,這個鳳凰衛視資訊臺日播24分鐘的新聞評論節目便落在了我們仨人肩上。阮先生決定每日選題負責評論,曉波兄在影棚切換錄製,我身兼先生助理、統籌,成為新任「阮女郎」。「阮女郎」是臺裡對《新聞今日談》節目所有與阮先生搭檔的女主持人的戲稱,因為這個節目「阮先生說」才是重點,主持人是絕對的配角。雖說是配角,先生對主持人卻是非常愛護。
  • 樸樹唱《送別》為什麼哭了 《送別》歌詞及故事來源
    最近,樸樹在錄音棚開唱《送別》,當音樂緩緩響起,樸樹唱著唱著突然失控大哭,一度哽咽失聲。  樸樹那麼灑脫,那麼酷,仿佛早已看透一切。他平和,也炙熱。他是不曾改變的少年,永遠不會打敗。樸樹,你怎麼了?  樸樹說:一生能寫出這樣的歌詞,死而無憾。  《送別》是一首怎樣的歌呢?
  • 送別——李叔同
    《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1914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 送別-李叔同
    送別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
  • 《送別》歌詞及故事來源,樸樹唱《送別》為什麼哭了
    樸樹在錄音棚開唱《送別》,當音樂緩緩響起,樸樹唱著唱著突然失控大哭,一度哽咽失聲。 《送別》是一首怎樣的歌呢? 弘一法師在俗時,有年冬天,大雪紛飛,好友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出李叔同和葉子小姐,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 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裡站了很久。
  • 唱一首《送別》| 送別《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
    而李叔同作於1915年的《送別》 ,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除此之外也有其它一些傳唱版本。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 歌詞欣賞—送別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首尾呼應,詩人的感悟:看破紅塵。「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瓠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 《送別》
    《送別》是李叔同出家前所作送給摯友許幻園的歌曲,也曾作為經典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
  • 《城南送別》
    有文章說,李叔同是在1908年寫《送別》的,但據陳星先生更可靠的考證,《送別》的寫作當是在1915年。我認為,在1908年李叔同是寫了與《旅愁》有關的作品的,但不是《送別》,而是翻譯《旅愁》而成的「西風起,秋漸深,秋容動客心」。但是,李叔同為什麼要翻譯《旅愁》呢?他是完全可以用日文唱《旅愁》的。我想,他當時可能已經產生把《旅愁》介紹到國內的念頭。
  • 送別歌曲哪個最經典,非李叔同送別歌曲莫屬!
    送別歌曲有很多,要說哪個比較陳舊和經典,非送別歌曲莫屬!《送別歌》,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歌已是學聲樂必唱的一首歌,特別是初學者,朗朗上口,容易入門。
  • 青春的旋律 | 城南舊事裡的送別
    一曲《送別》蘊含著說不盡的城南舊事,真應了那句「少年不知曲中意,懂時已不再少年。」即使眼中飽含淚水,臉上依然帶著笑容。本期讓我們一起來聆聽由中國戲曲學院的同學帶來的《送別》。沈老師將帶領我們一起從歷史的角度,回顧《城南舊事》和影片插曲《送別》。
  • 張中良丨《送別》的前生後世
    1963年,據柔石小說《二月》改編的電影《早春二月》把《送別》作為背景音樂;1983年根據林海音小說《城南舊事》改編拍攝的同名電影,選入《送別》作為插曲,推進了這首歌在當代的傳播。《送別》屬填詞之作,用的是美國約翰·P·奧德威的《夢見家和母親》曲譜,略有變化。據說《夢見家和母親》原譜失傳,後來根據演唱記譜整理,歌曲始得廣泛流傳。
  • 阮次山:蘇格蘭成功獨立的可能性非常大
    核心提示:阮次山評論到,英倫三島現在是北愛爾蘭,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你這個一獨立出去,經過地理界限的話,他一大半就獨立了,蘇格蘭的獨立不只是因為地理的位置,歷史性,他的溫莎公爵愛丁堡都是他的,所以在這麼一種情況之下,很可能就是英格蘭變小國了,小英格蘭了,這種情況發生了可能性有多大
  • (詩詞)易水送別——駱賓王
    如今在易水邊送別友人,不禁想起了荊軻的故事。在表達方法上詩人就是這樣與眾不同,他捨棄了那些朋友情深、別情依依、別後思念等一般送別詩的常見內容,而是直接用以史諷今的突兀筆法,表達出自己內心蘊藏著的一股難以遏止的憤激之情,把昔日之易水壯別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為一體,從而為下面的抒情準備了條件,醞釀了氣氛。「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成為全詩的中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