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經上映,便以黑馬的姿態在眾多電影中脫穎而出,一躍成為全球票房第一的動漫,最終拿下50.70億的票房成績。而相比起1979年由上海電影美術製片廠製作的《哪吒鬧海》,它們之間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呢?
1.故事背景改編
《魔童降世》不同於舊故事的發展,編劇將原本應站在對立面的敖丙搖身一變,成了哪吒的好朋友。兩人的友誼從一場踢毽子開始,在有來有往的互動中,在互相不知對方其實都是混元珠的一部分時,暫時拋卻了他們一個背負整個龍族的命運,一個承受了整個陳塘關百姓的排斥,回到了他們少年本該有的活力和單純。甚至到後來哪吒遭受天劫要神形俱滅的時候,敖丙挺身而出和他一起承受,在敖丙的萬龍甲支撐不住破裂後,受到本是一體的混元珠感應,他們融合吸收天雷反將其攻之,太乙則在最後時刻用七色寶蓮護住他們的元神,讓兩人存活了下來。這時陳塘關的百姓都自覺圍成一圈,單膝跪地,向他們致以感謝和歉意。《哪吒鬧海》則秉持原故事的基本發展,做了創意修飾。哪吒出生後,太乙真人便趕來道賀,將乾坤圈和混天綾贈與哪吒並收他為徒。時逢久旱,東海龍王不布施降雨,甚而命夜叉在海邊強搶童男童女,哪吒路見不平將夜叉打死,又與趕來的三太子敖丙纏鬥,最終用混天綾乾坤圈制服敖丙抽出了它的龍筋。東海龍王喪子心切上天庭告狀,卻被哪吒欺侮了一番,便聯合其他三海龍王一起施災於陳塘關,要讓哪吒血債血償,哪吒見到父親的懊悔和黎民百姓的痛苦,不忍再反抗,拿劍自刎。後經太乙真人用以蓮藕荷花重塑真身得以復活,復活後的哪吒大鬧龍宮除掉龍王,還了百姓一個安寧。哪吒與敖丙的交集和命運在兩個版本裡有了不同結局,這也是吸引觀眾的一點。
2.整體風格
在3D技術加持下,《魔童降世》能做到畫面更細膩更精緻,在電影熒幕中的張力和表現力更勝一籌,建模後的場景也可以反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畫師的壓力,配合電影中的配樂在高能燃的畫面上做特效,增加觀眾的視覺衝擊力。《哪吒鬧海》是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在畫風上以簡潔的古韻工筆描繪場景,人物動作加入了京劇的身法手勢,誇張的表情表達人物內心活動,讓人物形態更豐富。在配樂上採用了傳統樂器演奏,讓整部動畫兼具時代感和傳統氛圍。
3.時代需求感
兩部電影製作年代間隔40年,在同樣題材下,都較完整地展現了當時動畫電影製作的技術和層次,得到的回饋也是好評如潮。(《哪吒鬧海》成為第一部在坎城參展的華語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榮獲第16屆中國動漫金龍獎多項獎項。)動畫電影的成功出圈,也是給還在堅持做動畫的動畫人打了一劑強心針,給了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動畫電影的發展,除卻迪士尼大IP的出品,鮮少能夠登上大熒幕並且還能得到不錯的票房成績,有些人覺得動畫電影太幼稚,內容過於夢幻不真實,看了就是在浪費時間,實則不然,在物慾橫流的社會,真實又沉重的東西太多,我們恰恰需要一些雖不真實但治癒心靈的「清流」來平衡我們的內心感受。
回望國漫的發展,可以說是舉步維艱,雖然其中不乏優秀的作品,但無奈技術以及行業的瓶頸,讓國漫在歷經數十載艱辛才漸漸的崛起。越來越精緻的畫面,燃燒的經費,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下,眾多動畫人才得以將好的作品更細緻地呈現在國漫迷眼中。
《哪吒鬧海》原取自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傳說託塔李天王在陳塘關作總兵時,其夫人生下一個肉蛋。李天王認為是不祥之物,於是一劍劈開,卻蹦出一個手套金鐲,腰圍紅綾的俊俏男孩,這就是後來起名為哪吒的神童。哪吒自幼喜歡習武,有一天,他同小朋友在海邊嘻戲,正好碰上巡海夜叉,與東海三太子出來肆虜百姓,殘害兒童。小哪吒見此惡徒,義憤填膺,挺身而出,打死夜叉與三太子敖丙又抽了它的龍筋。東海龍王得知此訊後勃然大怒,降罪於哪吒的父親,隨即興風作浪,口吐洪水淹沒陳塘關。小哪吒不願牽連父母,於是自己剖腹、剜腸、剔骨,還筋肉於雙親,借著荷葉蓮花之力脫胎換骨,化作蓮花化身的哪吒。後來大鬧東海,砸了龍宮,捉了龍王,為民除害。——百度百科
#哪吒 國漫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