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一直被禪宗奉為圭臬。他們對這句話的信奉程度,達到了沒有文字,沒有言語。最後甚至達到沒有法,一切皆無,只剩下「當頭棒喝」。
但是諸多法門,對這種修行方式,持懷疑態度。認為禪宗的這種方式,會是佛經走向消亡的第一步。雖然禪宗並不認同這一點。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句話,到底是不是沒有法呢?我們從禪宗所奉持的《金剛經》與《壇經》來看,似乎他們自己對這種說法,都自相矛盾。
《金剛經》出自《般若部經》,是無數佛經中的一部。其內容是教人修心向善,布施積德等等。比如在經文的開頭,就提到了「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行於布施有什麼用呢?能積累無量福德。
有人說,一個人,只要他還在做布施,就是有為,屬於有為法。從外表看,的確一個人在作什麼,就是屬於有為。一個人只要存在行動,用佛說的有為來衡量,就屬於有為的範疇。
同樣的道理,除了布施外,《金剛經》中還說過這麼一句話,只要一個人,受持此經中的一個四句偈,其福德不可思議。或者是將此經中的一個四句偈為他人說,其福德也大到不可思議。有人說,這也屬於有為的範疇。無論是自己學《金剛經》,還是幫助他人學《金剛經》,都能獲得不可思議大的福德。
但是,這也屬於有為的範疇。如果用禪宗的理解,就會出現這種知見。
除了禪宗,其它的法門並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那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不是就是指的什麼法都沒有呢?其實,這句話,要聯繫後面的「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來看。
這個四句偈放在一起的意思是「一切有為的修行方法,都是虛妄的,要有這樣一種看法。」我們暫且拋開將這個四句偈分開來看的斷章取義的問題。專門分析一下到底什麼是有為,什麼是無為。
釋迦牟尼佛在開悟的時候說過一句話「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乃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為了這個緣故,釋迦牟尼佛開悟後一直講法,直到涅槃。講法的目的,就時候讓人要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
要想證得如來智慧德相,就要去掉人的妄想執著。因為它是人不能顯露如來智慧德相的根本原因。
也可以這樣說,釋迦牟尼佛一生講法,都是在教人如何顯露出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其中,就包括《金剛經》。
有人說:窺豹一斑,可見全豹。
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其真正的意思,應該不是沒有法,而是指的有為法,不能讓自己證得如來智慧德相。但是有為法,也是每個修行的人,所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
行百裡者半九十。其中的九十,很有可能就在有為法上下功夫。它有沒有用呢?很顯然,離了它還不行。
佛經上說,一個人,想要修行成佛,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在這期間,他需要不停地累積自己的善行,不停地布施,不停地與人結善緣,堅固自己的善念,用堅韌不拔的意志,一直修行下去。
釋迦牟尼佛修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期間做過無數的布施、無數的供養,經歷無數的苦行。這些,都是屬於有為法。
但是在最後這一世,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然後,才是真正的無為法。
如果沒有了有為法,就沒有最後的無為法。如果認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沒有法,這應當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為什麼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有的有為法,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應當放棄。對於自己的「行於布施」、「為他人說」等等視作虛妄,不對它產生執著。
本文參考書籍:《金剛經》、《華嚴經》。
以上觀點為本人見解,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