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釋義

2021-02-11 進止書房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因一切有為事相,皆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變化靡常,執捉不住。如夢、幻、泡、影、露、電然,似有似無,­­應於一切有為法,作如夢、幻、泡、影、露、電觀。知其當體即空,不生貪著,乃能不取也。­  

如上所說,本科大旨已明,茲再詳細說之。­  

當知如如不動,是真實性。亦即所謂不生不滅之無為法。前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今不令觀無為法如如不動之真性,而令觀有為法緣生無實之幻相,何也?此我世尊深知凡夫之病,特為巧開方便也。此中有二要義:­ 

 (一)凡夫之所以為凡夫者,無他。背覺合塵,向外馳求耳。何故向外馳求?無他。分別幻相,貪著幻相耳。何故分別貪著?無他。誤認一切有為法為真實耳。由是之故,愈迷愈深,不肯回頭,永被輪轉矣。故今入門初步,先須令其深觀一切有為之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莫非虛假,一切皆空,到底一無所得。所得,唯一苦味而已。且其苦無窮,說亦說不出。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是也。果能常作如是觀,洞明皆空之理。庶幾不再受騙,而能死心蹋地迴光返照乎!此所以欲觀無為之真性,應先觀有為之幻相也。此第一要義,必應了知者。­  

(二)一切凡夫性光,早被無明隱覆。有如一輪杲日,盡被烏雲遮蓋。光明全暗。太陽看不見了。此亦如是。妄念紛動,未曾暫停。今欲觀之,而能觀所觀,莫非無明妄識。何能觀見本性?此與滿天黑雲看不見日光,看來看去,無非昏擾擾相,是一個道理。故圓覺經曰:「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輪迴者,生滅之意。寂者,無聲。謂真如非可以言詮也;滅者,無形。謂真如非可以相顯也。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曰大。體備萬德,用賅萬有,曰海。如來大寂滅海,即謂如如不動之本性也。可憐凡夫,全是生滅心。即發心作觀,亦是生滅見。今欲以此生滅心,生滅見,觀不生滅之圓覺性海,全然反背。故曰不能至。不能至者,言其南轅北轍也。­  

然則修圓覺者,欲覺照如如不動之性,豈非竟無下手處乎?我世尊大慈,今語之曰:勿憂,有妙法在。其法云何?宜觀諸法緣生,自有入處矣。此意,無異曰:初不必強息妄念。雖欲息之,亦不可得也。­  

但當向有造作,有對待之一切有為法上,觀察其變化無常,如同夢幻泡影露電一樣。使此心洞明一切諸法,不過緣會時,現有生起之幻相耳。實則生即無生。從此可知,表面雖萬象森羅,而其底裡,全然烏有。時時處處,如是觀察覺照,便有不可思議功德。­  

何謂功德不可思議?當知觀諸法緣生之理,若領會得一切法當體是空,便能契入諸法空相。相空則性自顯。何以故?有相,則諸法千差萬別,相空,則諸法一如故。諸法一如,即是性光顯現故。性光顯現,即是無明已明故。雖無明未必遽斷,未必遽與如如不動冥合,而智理冥合,實基於此。何以故?妄念從此日薄故。對境遇緣,不易為其所轉故。由是言之。觀諸法緣生,無異觀諸法空相。觀諸法空相,無異觀如如不動也。換言之。觀生滅之有為法,如夢如幻。便不知不覺引入不生不滅之無為法矣。功德何可思議哉!此第二要義,為吾人更應了知者。­  

合上說兩重要義,可見作如是觀,譬如用起重機,四兩可以提千斤,毫不吃力。輕輕巧巧,撥雲霧而見青天。真善巧方便也。­  

一部甚深經典,歸到極平淡,極切近,四句偈中。一切眾生,無論利鈍,皆可隨順而入。此之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此之謂真實義。­  

此與序分所序穿衣吃飯等事,同一趣味。皆是指示道不遠人,即在尋常日用中。須於尋常日用中,看得透,把得定。成佛、成菩薩,便在裡許。所有自度度他等行願,乃至禮佛誦經諸事,當視同尋常日用,造次顛沛弗離。而又行所無事。庶乎其近道矣!­  

故得此四句偈,不但全經在握,一切佛法在握,而成佛、成菩薩,亦在握矣。所謂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者。今乃知諸佛及法,皆從於一切有為法,作如是如是夢幻泡影露電等觀出耳。

佛經中所說有為法之譬喻甚多。夢幻等喻之外,如乾闥婆城、水月、樹橛、繩蛇、空花、兔角、龜毛、等等。其大旨,無非顯示萬法皆空之理。警告凡夫,不可認以為實。以破其分別執著,引令出迷耳。魏譯金剛經,其喻有九。曰: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秦譯則約之為六。多少雖殊,理則一也。

人人皆知水中之泡,極其脆薄,最易壞滅。殊不知世界亦然。勿謂江山千古也。雖整個世界,未遽壞滅。然而陵谷山丘,桑田滄海,時起變化。足證時時在成壞中。此年事稍多者,所常經驗之事。原非理想之談。­  

且楞嚴又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有漏微塵國,有漏,明其必壞。微塵,明其其細已甚也。三有,謂三界也。此段經文,是說晦昧之虛空,在大圓覺海中,如海上之一泡。漚,即泡也。而微塵國土,更是依附海泡之物。泡若滅時,且無晦昧之虛空,何況三界耶!一切學人,常當觀照此理。所認之虛空,尚是晦昧的昏擾擾相。尚且渺小如泡。何況世界,何況此身,何足算哉。豈可遺棄包含虛空,囊括三界之真實圓明性海。而認一渺小脆薄,成壞無常之浮漚乎。­  

至於影者,望之似有,考實則無。此身亦然,虛妄現有,考實則無。譬如鏡中人影,因照則現。肥瘦長短,纖毫不爽。此身亦然,因心造業,循業而現。壽夭好醜,因果難逃。南嶽思大師曰:淨心如鏡,凡聖如像。此明身之可見,因淨心本具見性。猶如像之可見,因明鏡本具照性。豈可因其可見,遂誤認為實有!且淨心之見性中,本無此身。不過見性發現之影耳。亦猶明鏡之照性中,本無此像。不過照性發現之影耳。以上所說,猶是以幻身望於淨心,明其為淨心所現之影。若約幻身當體說之,亦復如影。何以故?除五蘊外,了不可得故。而且五蘊中之色,即是四大。四大既如浮漚。其餘受想行識四蘊,又莫非虛妄。(名曰妄想,故是虛妄。)然則即五蘊本身,已了不可得矣。何況五蘊假合之幻身,其為似有實無可知。了不可得者,言其有即非有也。正如影然,但昡惑人眼耳。其實本空也。­  

一切凡夫所最執著以為實有者。識心、世界,及其自身也。今一一破其惑曰:識心如幻,(前言世間即是戲場,一切眾生即是戲埸中腳色,莫非識心業緣之所變現,故曰如幻。)世界如泡,此身如影。身、心、世界,尚且虛妄非實。則其餘一切有為法相可知矣。然而迷途眾生,雖知身心世界非實。或猶因循怠忽,不能勤作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之觀。因又警策之曰:如露如電。露則日出而晞,留不多時。電則旋生旋滅,剎那而過。所謂生命在呼吸間。當加緊用功,如救頭然也。合此如幻等五喻觀之。即是觀於萬事如夢,有即非有。故曰:如幻等五觀,是別。如夢觀,是總。­  

觀此六喻,雖是觀諸法空相。即是觀如如之性。以性相本來融通故也。故觀緣生,即可契入如如不動。故無為法性,從觀有為法相如夢幻入手,便是兩邊不著,合乎中道。此義前已詳談。­  

今再以三性三無性說之六喻中隨拈一喻,皆可明三性三無性之理。茲且約總喻如夢說。餘可例知。­  

三性三無性,見於楞伽經,及法相宗各經論。此為相宗精要之義。佛說法相,原為明此。若不知注重,但向瑣細處剖晰。雖將一切法相,剖之極詳。未免入海算沙,失其所宗。當知三性三無性之義,學性宗者,亦應通曉。因此義貫通性相。若知此義,則於緣起性空,更能徹了。修持觀行,更易得力。蓋上來所說如夢觀,尚是總觀大旨。若依三性三無性之理觀之,則更入深微矣。­  

何謂三性?(一)遍計執性,(二)依他起性,(三)圓成實性。遍計執者,謂普遍計較執著也。即性宗常說之分別、執著、攀緣、無明、妄心、妄想等。性宗亦謂之分別性。此是妄想,云何稱之為性耶?意在明其雖是無明妄想,然為真心之所變現,非離真實性而別有也。但相宗名為遍計執性,是單約凡位說;性宗名曰分別性,則兼約凡聖說。聖位之分別性,是明其應緣示現,對機說法,絲毫不爽。似有分別,蓋約眾生邊望之云然耳,非謂聖位尚起念分別也。當如是知。­  

總而言之。一部金剛般若,無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上。而欲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全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一切學人,當從此觀,隨順而入。此觀,正是金剛慧劍,無堅不摧,無無明煩惱而不破也。故應如是演說,如是受持。永永流通此紹隆佛種之無上大法也。

相關焦點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在夢中,一切皆只是念頭形成的'相',可說是'名字相',不是實物,稱之為"無";但是不能說沒有這個夢,也不能說沒有一切相,稱之為"有",也就是'相有體無'。心的念頭和心不是一個也不是兩個,就叫做"不一不二",也是:"色'(相)既是空(心),空既是色"。
  • 如何理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今天和大家分享其中一名經典名句,共同感悟佛法智慧,有不妥的地方,敬請指教: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首先在這裡指出「有為法」與「無為」是相對的;根據南懷瑾大師的解釋,無為就是涅槃道體,形而上道體;「有為的」是形而下萬有,有所作為。這裡面蘊含著很深的佛教哲學思想,南懷瑾大師繼續解釋:「一切有為法如夢一樣,如幻影一樣,電影就是幻。
  • 751,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751,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經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金鋼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鋼經》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家的觀點認為,一切有為法都是有作為有造作的因緣所生法,緣合則有,緣散則滅,一切有為法包括事物、物質、意識、精神以及所有現象不離成住壞空「規律」。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1:希望一直如少年,乾淨純粹心安,看透不美好卻相信美好,見過不善良卻依舊善良2:有些心事只能自言自語,有些秘密只能講給朋友。8:無論有什麼樣的記憶,時間都會把回憶裡的淚水風乾。再好的過去,回憶的次數多了,味道也就淡了9:挫折會來,也會過去,熱淚會流下,也會收起,沒有什麼可以讓我氣餒的,因為,我有著長長的一生。10:有苦,自我釋放;有淚,欣然品嘗;風吹雨打知生活,苦盡甘來懂人生!
  • 心上蓮花答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是什麼意思?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兩偈是什麼意思?心上蓮花:  1、這首偈中的「我」,不是指釋迦牟尼fo,而是指「自我」,「如來」,指每位眾生本具的本覺、fo性、自性fo,而不是指眼前講法的釋迦牟尼fo。  2、我們修行,實際上就是一個破除我執與法執的過程。
  • 《金剛經》:為什麼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在《金剛經》裡,為什麼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教人們「應作如是觀」?原來佛家是從「本質」看問題的,而我們俗人習慣於看事物的表象。設問,世界上有任何一樣事物是不需要諸多條件就能產生和存在的嗎?答案是:沒有!萬事萬物都必須依賴各種因緣條件才能產生和存在,因為一切事物都有其產生和存在的過程,然後也必然會滅去,區別只有時間的長短。在佛家的觀念裡,「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造作之法。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隨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去是觀這幾句話來自《金剛經》。很多年前讀的時候,只是單純的喜歡……今兒!莫名其妙地發生了些子莫名其妙的事!心裡就覺得,這簡直不可理喻!因為平日裡親近佛菩薩,念佛的緣故,就曉得這是份試卷,這是來考核成績來了……雖然心知肚明了,可自己填寫的,看起來還不錯的答案自己並不滿意,有種無莫名的惆悵在裡頭。然後!腦海裡就浮現出了些經文……什麼叫做一切有為法?按經文的話說,凡是如夢幻泡影的現像和看起來在待會兒就不一定在的現像(如露亦如電)大概就算得上是了吧!
  •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金剛經》最後的四句偈。其中有為法與無為法相對比,無為就是涅槃道體,形而上道體。實相般若就是無為法,證到道的那個是無為,如如不動;有為的是形而下萬有,有所作為。前文說過,如如不動不是一動也不動的狀態。
  • 《金剛經》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話說在《金剛經》的最後,有一首著名的偈,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廣為人知,千百年來,不知被多少人學習過,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首偈呢?為了說明這首偈所指,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金剛經》。
  • 【白露】《金剛經》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白露】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經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釋義:《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世間所有的現象,都像夢境、幻像、水泡、影像,像露珠、閃電一樣的虛幻不實,沒有一樣東西可以真實得到。應該時時作這樣的觀想,就能得自在。開示:《金剛經》上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說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真的,這是宇宙人生真相!
  • 佛教:一切有為法,如夢幻、如泡影;如露、如電
    一切都是不真實的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觀有為法如夢——無明不覺故有生死,生死大夢憑誰自覺?祖師說:「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一切有為法如電當下即空一切有為法可分為三門:一、唯識門,就是從唯識上來說,唯識門中又分三分,就是能知見分,所知相分,見相二分所依自證分、又名自體分。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中的「有為法」,究竟指的是什麼?
    在《金剛經》的結尾部分,佛陀說出了一個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很多人認為這裡的「有為法」指的是有為的(修)法,其實這是不對的。佛陀真正說的有為法,其實指的是五蘊。佛陀講法幾十年,對於眾生的概念一直都是:眾生都生存在五蘊的糾纏中。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說道體聚散無常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說,在穿透時空的佛眼看來,世間一切因緣際會而生的事物,都是道體聚散而形成的暫態平衡,都將經歷成住破空的演化過程,而化為他物,正如夢境易醒,泡沫易破,朝露易散,電光易逝,都是曇花一現。
  • 有為法是什麼?為什麼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金剛經》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一直被禪宗奉為圭臬。他們對這句話的信奉程度,達到了沒有文字,沒有言語。最後甚至達到沒有法,一切皆無,只剩下「當頭棒喝」。但是諸多法門,對這種修行方式,持懷疑態度。認為禪宗的這種方式,會是佛經走向消亡的第一步。雖然禪宗並不認同這一點。
  • 佛曰:一切皆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在《宇宙超度指南》的世界裡,人類以光年為單位穿梭宇宙。空舟和澈丹這一對師徒,乘坐一艘叫做奈何船的飛船,從一處到另一處,超度各式各樣的死者,這是他們在宇宙中的營生,而他們的顧客,稱他們為度魂僧。科技發達後的若干年,生與死的問題,生存與競爭的問題,卻始終存在。李誕在他創造的科幻情境中,沒有選擇成為未來戰士,也沒有選擇成為救世先知。
  •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第一次見到這句話,是在北大天才柳智宇出家前寫給父母的一封信上。在信中,他說佛陀早已告訴了我們六道輪迴、因緣果報、苦空無常等等事實真相。然後,又例舉了許多苦。
  • 靜坐要避風,防風如防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 須知靜坐要避風,防風如防賊。 」 轉眼到汕頭已經幾個月了,逐漸的習慣了晨跑遇見師父師兄時和他們打個招呼,偶爾遇上僧眾們做功課,也在殿外靜坐薰陶下精神。南國的春是短暫的,還未曾領略過杏花雨楊柳風的溫柔,就直接準備欣賞接天蓮葉無窮碧了。
  • 一切有為法,如露亦如電
    後面論理,想闡述這些本質變化有沒有理論基礎,觀念指導生活,這個「觀念」是什麼?在最後,感慨一下浩瀚煙海中,也曾不理解的一些事實和現象。阿三渡我。2020年的前三月,基金遭遇數次大跌,目前的累計收益年華6%。如果嚴格按照既定的規則,這個數字只會更高。這是實踐和反饋相互印證的交替前進。它是大事,這玩意只要不虧,整個系統還能運轉三十年。在書法漸悟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