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本文為金少武先生的講課口述。(括弧)中字為聽課群友的插言
管平湖先生版本的廣陵散
《笑傲江湖》本身就是一首曲子,是魔教的曲洋和泰山派的劉正風倆人共同創作。
根據劇情的交代,這曲子並非完全原創,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改編,從《廣陵散》改編的。
但是,劇情交待說,《廣陵散》在嵇康死後,就失傳了。嵇康是魏晉時期的人。曲洋和劉正風,是明朝時候的人。就是說,《笑傲江湖》故事發生時,《廣陵散》已經失傳一千多年了。
如何能讓失傳的曲譜重見江湖呢?
好在曲洋有個特殊的技能——盜墓。既然嵇康之後沒有廣陵散,那嵇康之前可能有,比嵇康更古的人,可能會收藏《廣陵散》。
曲洋說是挖了29座古墓,終於在蔡邕的墓中挖到了。
那麼,這個情節為什麼這麼設計呢?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1000多個人。誰的墓不能挖,金庸為什麼偏偏設計成是蔡邕呢?
我覺得,偏偏就是蔡邕,這個情節設計得好。有這麼幾個原因:
(笑傲江湖?)
是,幹嘛不挖曹操的而要挖蔡邕的。
在這個設問之前,我先交待一下,《廣陵散》的版本問題。因為,根據《笑》的交代,嵇康之後,《廣陵散》失傳了。事實上呢?
歷史學家也說廣陵散在嵇康之後失傳了的。
《廣陵散》其實從古至今一直都有。
(不是香港的黃沾譜寫的嗎?)
這兩種互相矛盾的說法,到底誰是誰非?
對廣陵散的考證,有人做過比較仔細的功課,就是明朝的皇室。明朝的皇室,兩種修養特別出色,一是煉仙丹,二是音樂。
(還真有廣陵散秘傳下來了?)
一直都有,黃沾譜寫的,可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改編的。
考證《廣陵散》這個學問,有個特點:版本太複雜了。到頭來,結論還是沒頭緒。
所以,我認為 「廣陵散在嵇康之後有沒有失傳」 這個問題,說失傳的有道理,說沒失傳也有道理。嵇康版的可能真失傳了。其它版本,都是不統一的,黃沾版可能是諸多版本中的其中一個。
即便在今天,不同的歌手唱的同一首歌,都可能產生版本差異。那麼在古代,曲譜的傳依賴手抄,紙質版還有發黃的問題,產生版本差異的可能性更大。
那麼 為了給曲洋面子 我們暫且採納 廣陵散在嵇康之後(至少是嵇康版的廣陵散)失傳了。
再說蔡邕。要在某人的墓中得到廣陵散,首先這個必須是音樂家,或者發燒友 曲洋為什麼能盜到,是他選墓選得好。
(做一個好的盜賊,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呀!)
蔡邕的音樂造詣有多深呢?蔡邕有一次路過一戶人家,人家在做飯,燒的是土灶,燒柴火的。木頭燒的時候,啵啵會發出聲音的。蔡邕根據木頭燃燒發出的聲音,斷定這塊木頭音質好,就買了過來,做成一把琴,這把琴音質果然很好 叫「焦頭琴」。因為一端已經燒焦了。
(制琴師,也是音樂大師!)
蔡邕的女兒,在中國音樂史上是有裡程碑意義的!
蔡文姬,中國歷史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曲譜,是蔡文姬寫的。那也就是說,曲洋挖到蔡邕的墓之後,把中國最古老的曲譜,刷了新紀錄了。
蔡文姬把她的身世,寫成《胡笳十八拍》。這是目前最古老的存世曲譜。
《胡笳十八拍》與《廣陵散》有個共同特點,都是敘事長曲。就是一首歌裡面 包含著一個完整曲折的故事。
跟一般流行歌曲不一樣,一般流行歌曲,有可代入性,常見的歌曲都說,愛你愛得死去活來啦之類的。這種歌,人人都能感受到這事在我身上也發生過。而敘事的歌曲,比如《黑蝙蝠中隊》,根本沒法代入自已。
中國古代,有名的曲子好像這種敘事類型的也不少。唐代《秦王破陣樂》講的是李世民打敗突厥支持的軍閥,乘勝追擊了三天三夜。這首歌幾乎成了唐朝的國歌。過年過節必奏。而《廣陵散》和《胡笳十八拍》同屬敘事,但是比起《秦王破陣樂》,《廣陵散》與《胡笳十八拍》的共性更大。
蔡文姬被匈奴人劫走,當了壓寨夫人,但是白富美特別不習慣北方草原的生活,一心想回到中原。
好在蔡邕與曹操是好友,曹操就出錢把蔡文姬引渡回國了。
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蔡文姬的夫君左賢王提出條件說,你蔡文姬可以走,但是兩個兒子是我的,兒子留下。
蔡文姬左右為難。
藝術的偉大與否,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黑格爾說,文藝的絕唱之處,在於兩種倫理擺在主角面前選擇其一 ,這兩種倫理往往都對,但是主角必須忍痛作出其一的選擇,這時候,情節最為感人。
《胡笳十八拍》說的就是蔡文姬想回中原,但是捨不得離開她的「胡兒」。
那麼,回到主題,《廣陵散》說了什麼呢 ?《廣陵散》也是說了一件事,《廣陵散》的原型是聶政。
剛才說,《廣陵散》曲譜有很多版本,聶政的故事,也有兩個版本。先說《史記》的版本,史記中的《刺客列傳》,其中之一就是聶政。
韓國的嚴仲子以重金委託聶政刺殺韓國的宰相俠累,聶政不收錢,他說我還有老母在家。
過了幾年,聶母壽終,聶政為了回報嚴仲子的知遇之恩,就答應刺韓相俠累。
但是,行動失敗了。
聶政還有一個妹妹,他擔心韓國報復他的妹妹,就在刺殺失敗之際,把自已的臉皮給割下來,讓人認不出來。
(他妹妹去收屍了嗎?)
刺客自已死了以後,人家把你的人皮面具撒下來不就可以認出了嗎?
韓國果然要報復,把聶政曝屍街市,引誘他的家人來收屍體。
問題是,臉皮割了,韓國人認不出來,刺客的家人也認不出來呀!
然而,聶政的妹妹路過屍體的時候,認出了這是他哥哥,嚎啕大哭。人家街上的人都急了,這人是刺韓的重罪犯,你可別認呀!
聶政的妹妹跟路人說:我哥哥早就準備刺殺殘暴的韓相,但是他特別保護家人,家母在時,他不肯出手,現在家母死了,他去刺韓,現在失敗後割臉皮,都是為了保護我。然後在當街辱罵韓國王侯的時候,慷慨就死。
這是《史記》的版本。還有一個版本是說,聶政刺殺的是韓王,不是韓相,而聶政為了接近韓王,在山上苦練琴藝,投韓王所好,接近韓王后行刺。至於目的,第二個版本說,是因為聶政的爸爸為韓國製劍誤了工期交不出貨,被韓王殺了。
後者的版本,不是別人說的,正是蔡邕在《琴操》中介紹廣陵散的故事背景時說的。蔡邕當時把這曲叫《聶政刺韓王曲》。
廣陵散就是把這件事寫成一首歌。
(華夏精神)
所以,蔡邕有音樂修養,加上他特別研究過《廣陵散》,曲洋對墓地的選擇,是正確的。蔡邕的墓中挖出《廣陵散》,概率還是比較高的。
有一次,我一作曲的朋友,要做個MV,委託我剪輯一下,當時我就感慨,在藝術面前,電腦只不過是工具而已。電腦只是為了成就藝術而已,藝術在上,工具在下。
然而,在忠孝仁義這些中國傳統精神面前,藝術又成了工具了。
李叔同說,宗教在上,藝術在下,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宗教不如我們的傳統)
《廣陵散》的創作,就是以藝術為工具,承載可歌可泣的華夏精神。
(藝術,是有為法之一)
剛才為什麼提到《秦王破陣樂》呢?少年李世民讀到聶政的故事這一段,驚呆了,仰慕之情,肅然起敬。李世民捧著書去問他的母親:如果我去當個聶政,你會不會攔我?
你們說母親該如何回答?
(肯定攔著)
李世民的母親竇後是個很有智慧的人。她的舅舅是北周武帝,武帝不喜歡他的突厥老婆阿史那皇后,不肯寵幸。少年竇後就怒斥她的舅舅說,現在國家內憂外患,你居然不寵幸阿史那皇后,這是置國家危亡於不顧!眾臣聽後大驚。
我去當聶政你會不會攔著,母親回答李世民說,如果你敢當聶政,我就敢當聶母。
(聶母又有個故事?)
沒有,意思就是你敢我也敢。
無論是唐朝,還有近代,都有聶政精神在中國的傳世。陳其美死後曝屍,蔣介石冒險前去收屍,這都是聶政遺風!
(這裡很令人感嘆,為什麼《聶政刺韓王曲》會變成《廣陵散》呢?嵇康是曹家的姑爺,但到嵇康這一時期,被司馬家綦了權,當時揚州地區,曹家舊部官兵造司馬家的反,很諷刺的這場造反是被諸葛家的被滅了。嵇康到處演奏這首兵戈之曲,並冠名《廣陵散》,其實就是寄託哀思並宣揚反抗,不過被司馬察覺,砍了他。)
補充得好!
我今天主要談這些,希望能對大家在品味影視劇的時候,能幫助大家得到更多的隱藏性劇情,享受更深的影視文化。
(古人,所謂德行高潔,就必然家國情懷,浩然之氣,絕對不是離世隱居,風花雪月。這就是華夏精神。)
吳景略先生版廣陵散
忘了說個事,《秦王破陣樂》,在中國也失傳了,後來在日本發現了唐朝的《秦》曲譜。
上海音樂學院的教授,根據日本的曲譜,把《秦王破陣樂》演奏出來了,所以 現在又能聽到這首唐朝的宏大之曲了。
我聽了之後,感覺就是,有霸氣,但是談不上「好聽」。
我在想,為什麼嵇康版的《廣陵散》會失傳?剛才說,藝術在傳統精神面前,只能充當下層工具。之所以嵇康版的《廣陵散》會失傳,我覺得有可能是古人認為,這首曲子藝術造詣一般,不足以承載聶政這段可歌可泣的傳記。
所以,乾脆說它失傳了,再把它放上神壇……
(元首的、金朝的、天朝的大型頌歌舞,老祖宗就是秦王破陣曲。玩宏大
中散不偶世,本是餐霞人
神仙玩政治,上不到天,下不著地
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訓
今人看廣陵散,與聶政關係不大了
反而感嘆鸞翮有時鎩,佩服龍性誰能訓
感嘆和佩服嵇康)
每一筆善款都用於助學,筆筆皆有明細公示,接受去向查詢。有心此項公益者,煩請加小編微信號:zdsy2018
來吧,親愛的朋友們,一起來吧,參加公益助學活動,奉獻一份愛心。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助人成長,快樂自己。請願意參加我們公益活動幫助貧困學生的朋友,掃一下下面二維碼,進入我們助學微信群。期待您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