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mu丨文
你們知道的,《三體》最近在日本很火,火的沒邊了。
這兩天新海誠為了新片在日本各地四處奔走時,就被人發現他在新幹線上看《三體》。
(照片的左下角,出現了日文版《三體》)
很難想像第一部就這麼火了,日本人看到第二、三部又會是怎樣的盛景。
然而前陣子我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則消息:
日本內山書店的7月銷售量排行上,《三體》竟然被一本名不見經傳的書籍打敗了!?
這本書叫《中華阿宅網絡用語辭典》,它也曾一度登頂日本亞馬遜中文書類的銷售排行。
內容主要是向日本人科普bilibili、AcFun、微博上的一些常用流行語,比如「射爆」,「AWSL」,「DD」等。
並且書中詳盡給出了讀音、詞性、意義、同義詞、派生詞等。
考慮到日亞買中文書的人本身就少。那間與魯迅頗有淵源的內山書店,原本就以經營中文和亞洲書籍為主,顧客多是中國旅客,《中華阿宅網絡用語辭典》被買爆也就不奇怪了。
畢竟中國人《三體》看得多,新鮮勁早過了,但研究中國網絡流行語的書籍卻很稀有,頗有種10年前《QQ聊天寶典》的味道。
這本書還是用日語寫的,那更讓人想要一探究竟了。
出於好奇,我託了一個「哥們」從日本帶回了這本工具書。實際到手翻看兩三頁後,卻感覺有些失望。
雖然辭典內容很好很全面,但並不是我原來想像中由日本人執筆,字裡行間透露出作者是個中國學者。
空耳、鬼畜
發車
事實也正是如此。BB姬後來從日語網站的介紹中了解到,作者「八子」是「現代中華阿宅研究會」的會長。
來自中國江蘇,名古屋大學碩士畢業,如今在日本工作。
原本《中華阿宅網絡用語辭典》只是業餘時間的同人作品,最近才編集成冊,作為出版物發布,沒成想讀者的反響竟然意外的好。
作者感嘆,可能畢生就這麼一次機會能夠贏過大劉了
(雖然只限內山書店,也值得驕傲了)
這讓我想起去年年底的時候,日本推特上就曾有一個話題標籤引起熱議,叫做「看起來有用、但實際沒卵用的中文網絡用語講座」。(華而不實的中文網絡語講座)
推特的標籤類似於微博上的話題,活躍在這條標籤下的大多是海外打工的同胞,或是在日留學的學生,偶爾也會吸引一些正在學習中文的日本人。
這些日推中國網友們搞事不嫌大,他們秉承著「諄諄教導,誨人不倦」的精神,將中文網絡流行語統統翻譯成了日文。
配上豐富的表情包,並輔以背景說明,一句句安排得明明白白的,頗有種文化輸出的味道。
菜狗
綠帽子
看得多了,總讓人有種敘利亞都不缺人了,最近對面全是中國兄弟在打我們的感覺。(開個玩笑)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日本人發明的「偽中國語」,也算是文化交流的一種形式。
兩年前國產艦娘手遊《碧藍航線》在日本成為現象級遊戲,BB姬也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了「偽中國語」,以及走出國門的「射爆了」。
雖然《碧藍航線》在日本熱度已經退去,趨於平穩,但「偽中國語」一直沒有過氣。
偽日語相關的日本電視節目
日本外相 河野太郎 也是箇中高手。
幾天前中日韓三方會面,河野太郎就在推特上大秀了一把偽中文,報告了自己這次中國之旅,把日本網友驚得不要不要的。
日本人有「偽中國語」,那麼中國人自然也有「偽日本語」。
俗話說的好,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
總有那麼一位德藝雙馨的老師,會用她那高亢的嗓音教你人生啟蒙的第一句「偽日本語」。那是男孩子們心底最熱烈的火焰,是青春懵懂時期最深刻的記憶。
就算沒有系統學過日語,看了這麼多動漫、小電影,哼哼兩句總是會的。
特別是在中國,有那麼一種商業現象,越是本土的商品名字越是洋氣,很多時候只要在包裝上添點不認識的洋文字,逼格立馬就高大了起來。
反倒是外國品牌進入中國,起名字都特別接地氣,比如說原來的麥當勞改名叫「金拱門」。又比如說,中華牙膏是外國貨,黑人牙膏反倒是國產貨。
大概是出於對日本工匠精神的敬佩(其實沒有),中國有不少假日貨。特別是「の」的使用頻率巨高無比。(の在日語裡和中文裡「的」意思差不多)
明明看著像日語,卻讓日本人摸不著頭腦,中國人讀起來反倒沒有障礙。感覺就像是MUJI碰上了名創優品,說不出來的奇怪。
(類似的偽日本語在香港街頭巷尾也挺多的)
這種似懂非懂,因為中日語義環境不一樣而發生誤會的情況,往往會鬧出笑話。
「草(中日雙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幾星期前,任天堂剛註冊了「草」的商標)
在日文環境中,「草」代表開心、微笑的意思。
因為日語裡「笑」字的羅馬音以w開頭,故在日本視頻彈幕網站裡,w經常被用來表示高興喜悅的心情。
又因為w連起來的形狀酷似草坪,所以wwwww=「草」,在日文網際網路中就有了「笑」的意思,類似我們用hhhhh表示「哈哈哈」笑聲。
然而在中文網絡環境下,「草」字卻是一種粗鄙之語,通常和F*ck聯繫在一起。
不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同一個字單拿出來換個語調,也可以用作感嘆。
「草」在不同語意環境下,衍生出截然不同的含義,更令人驚奇的是,兩種含義相互融合,又誕生了「新詞」。
草(中文)+草(日語)=草(中日雙語),既能表達驚嘆之意,又有被逗笑的情緒。
「偽中國語」「偽日本語」的流行,其實與中日間互相好奇有很大關係。
就像前段時間小島秀夫推薦《三體》的新聞,本來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經過中日間相互翻譯轉載,最後卻變成了「套娃」:
→小島秀夫力薦《三體》。
→國內媒體報導小島秀夫力薦《三體》。
→日本媒體報導國內媒體報導小島秀夫力薦《三體》。
→小島秀夫得知此事,非常高興的發推「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在中國引起熱議」
拋開立場來看,其實中日網民在很多時候都是差不多的。我們有時會在意外界的看法,美其名曰「面子」。
日本阿宅也是一種「面子」生物,經常會偷偷觀察外界的觀點,看「國外」是怎麼評價他們自己的。
類似互相揣摩的情況,這些年因為社交網絡的便利愈發常見起來。
特別是《荒野行動》、《碧藍航線》等一系列中國手遊出海後,在日本市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經常接觸中國遊戲的日本阿宅們,他們對於中國的認識沒有想像中那麼一無所知,但又處於似懂非懂的狀態。
很多時候,這種中外交流確實挺有意思的。
文章參考:
http://www.japohan.net/archives/20737
https://book.asahi.com/article/12491549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