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身份認同丨文青生活中的匠心精神

2021-02-18 MO時尚家居設計展

在物質生活橫流的年代,我們更渴求能支撐及提升精神生活的方式。M&O 展覽內的UNIQUE & ECLECTIC 展區,就是要讓觀眾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品牌如何以他們的匠心精神及文化身份,分享各種的傳統工藝及生活方式。

今屆的秋季展,展會迎來一眾對中華文化有深刻感悟的設計品牌,以創新手法演繹不同的匠心風格,向世界訴說自己的文化及創作旅程。

HUNSHEN魂生制器

夜幕星河

傳遞「藝術即生活」、「在地即是國際」的臺灣東岸生活美學。魂生制器, 承接傳統工藝並堅持耗時的全手工製作,傳遞生活淬鍊的工藝美學,注入大自然印象於現代生活,再現作品的純粹力道與自然風情。


春漫野花

器皿線條極具有機感,且饒富趣味。為達純粹的工藝本質,大量運用直線、對稱與幾何圖形,充分表現器皿純粹之美,單純的日常幸福感、優雅品味生活本味。

大器

5A展廳- 展位號M54/ N53

官方網站:www.hunshen.tw

warmstone & life 暖石心

多寶盒

暖石心使用花蓮在地媒材,轉化成日常實用的對象,運用石材自我陶冶的天然紋路,搭配陶與瓷的沈穩素雅,小量精細製作,將在地石材剩材與永續生活精神,緊緊串聯傳達溫暖人心的永續設計。

 

星芒燈

當全世界都在為生態環境奮鬥,使用在地媒材並憑藉著藝術和設計的沾染力,塑造出各式各樣無與倫比的藝術品,感受天然氣息、觸摸原始質地,更振奮人心的,是顛覆了大眾對原住民舊有的印象。

5A展廳- 展位號M54/ N53

Dipong弟朋

大理石X 木系列

來自臺灣阿美族的「Dipong弟朋」,Dipong在阿美族語即是「鳥窩」的意思,由藝術家伊佑‧噶照Iyo Kacaw 創立,設計萃取藝術的創意元素、融合天然的素材,呈現部落的生活美學與崇尚自然的生活風格。

大理石X 木系列

設計師是來自花蓮部落的伊佑‧噶照,他叼著茅草,過去在部落學習阿美族的生活智慧和文化精神,大理石和原木都是他的資源,以對山林、海洋和土地的深厚情感,表達與自然共處的居家生活。

5A展廳- 展位號M54/ N53

官方網站:www.iyokacaw.com

寶象 Bao Xiang

伉儷


寶象創立於1985年,專營大型動物、象椅、鼓棒、傘筒等陶瓷藝術品外銷。

1999年成立為寶象陶瓷藝術坊,產制典藏細瓷、鎏金瓷器、大型瓷板、交趾

陶、寺廟浮雕、茶具與設計。

福罐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蝴蝶是吉祥的昆蟲,他們 象徵健康、財富和好運氣。以粉紅色釉彩繪梅 花紋飾,金色的蝴蝶停留在頂端作為蓋鈕。2016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 陶瓷新品獎Ceramics New Product Award 入選。

5A展廳- 展位號M54/ N53

利希亞 LIHIYA

寵愛的新娘(涼鞋) 

同樣將亮相於歐洲舞臺的原住民設計品牌利希亞 LIHIYA,名字源自史瓦帝尼語,意思是涵蓋與包容,旨在幫助全球偏鄉原住民與弱勢婦女創造穩定收入,為文化及手工製品增值,跨越文化差異與剝削,以公平貿易為市場價值,帶來一系列具文化情節的時尚服飾,這次,也將帶著品牌經典的涼鞋和耳飾在歐洲發揮光彩


真愛耳環 

5A展廳- 展位號M54/ N53

CELEMENT LAB 軟水泥生活實驗室

軟泥名片夾


不知道多少次讓人讚嘆,原來水泥可以如此浪漫,將水泥做到無極限的「軟水泥生活實驗室」,擅長製造衝突美學的生活用品,以實驗室獨家研發的軟水泥材質。

矮個子、山石軟泥燈


CELEMENT,顛覆每個人視覺與觸覺的既定印象,熱門作品如軟泥單椅: 矮個子、軟泥名片夾、山石軟泥燈等,不只簡約獨特,更讓異材質融入生活,讓日常多了份驚喜。

5A展廳- 展位號M54/ N53

獨樹依織 Atelier Unique tapa

樹皮編織花器

品牌英文名Tapa 之意—樹皮布工藝,將臺灣原住民族樹皮布文化與現代織物創新結合,蘊含品味與質感,製作先祈禱後採集樹枝,敲打使樹皮扁平延伸,柔軟如布。

樹皮布耳環 

樹皮布是阿美族早期的製衣材料,樹皮布工藝亦為南島語族共通的傳統工藝,然而樹皮衣文化消失近半個世紀之久,是由東海岸都蘭部落耆老致力復興並傳承給下一代後,使而再現,吸引許多年輕人前往學習。

5A展廳- 展位號M54/ N53

官方網站:www.unique-tapa.com/

Mufun木趣設計

【啄墨】律動_水磨石筆座


總是能帶來新奇木製工藝品的「木趣設計」,以一份簡單珍愛動物的心和對木頭工藝濃厚興趣為出發點,每一件特色商品,除了顧名思義的令人感到有「趣味」外,融入創意的設計皆蘊含著一份童心。

【滿山】日出膠臺


代表性作品如【律動】筆座、日出膠臺【滿山系列】、臺灣犬公仔等,以精緻手感傳達出一種所謂無國界的設計語言,這次也將隨之前往歐洲。

【臺灣犬】原木公仔

5A展廳- 展位號M54/ N53

官方網站:www.mufun.tw

KAMARO'AN

Kamaro'an在阿美族語裡的意思是「住下來吧」,產品均由部落工藝師手工製作,期許青年返鄉住下。順著部落悠久的工藝與文化,延伸簡約別致的日常生活器物。

 

獨具特色的燈具由輪傘草製成,是部落婦女的日常技藝,「我們不太會去創造新的設計故事或造型意涵,只需要順著部落生長出來的工藝和創作,用更生活化的視角延伸出日常器物。」那才是來自部落的生活智慧與文化結晶。

5A展廳- 展位號P37

官方網站:www.kamaroan.com


RK furnitures

筆、墨、硯、茶均源自中國文化的積澱,亦是中國文人自上而下的文化產物,現今卻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喪失原本的精神,RK Furnitures想要重拾文玩時光,並盡力挖掘材料的無限可能,融合西方設計邏輯,為生活增添一分賞玩之趣。

文墨三寶系列

文墨三寶系列 l  御藏匠心手作 

文墨三寶系列是一個文房的日常動態縮影,松香墨、貂毛筆、方硯皆藏於天地盒內,手工雕刻的盒蓋隨著時間的變幻,展現不同的光年。可以花時間、靜下來、慢慢品、細細用的物品才是一件有感情的文玩品。

水月茶几

材質極限系列 |  探索一釐米

茶文化源遠流長並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RK 融合了中國古代文化和西方製造技術應用,呈現了一個始於茶不限於「茶」的空間。

5A展廳- 展位號R32/ S31

福利★ 來參加9月展會就可得到

知名設計師Paola Navone為M&O設計的限量提袋

十五人或以上的團隊參觀安排

可聯繫 jessica.chen@safisalons.fr

展覽信息

M&O PARIS 2019 秋季展會時間:

2019年9月6日至9月10日

展覽周邊活動

PARIS DESIGN WEEK 巴黎設計周:

2019年9月5日至9月14日

M&O PARIS 2020 春季展會時間:

2020年1月17日至1月21日

更多MAISON&OBJETPARIS相關信息,

請上:http://www.maison-objet.com

MOM-MAISON & OBJET AND MORE

數字平臺:http://mom.maison-objet.com

更多消息將陸續發布!

長按二維碼關注MAISON&OBJET

獲取最新展會消息!

相關焦點

  • 匠心、創新,趙普說:選擇比亞迪漢是精神上的認同
    在美洲站的行程中,趙普走進了比亞迪蘭卡斯特工廠,在這座紮根於美國的中國汽車生產基地,看到一輛輛比亞迪電動汽車正在組裝,而忙碌的工人中,大多數都是本地員工。後面的行程中,趙普駕駛比亞迪e5在以堵車著稱的墨西哥城開出了強烈的推背感,他由衷的感嘆比亞迪電動汽車的強大,比亞迪電池技術的強大。 讓趙普與比亞迪越走越近的,是步履上的一致,更是精神上的認同。
  • 一體兩翼——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中華文化是指優秀的傳統文化,沒有雙重性。中華文化的兩大特點:一是源遠流長:漢字和史書典籍。漢字是中華民族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見證。中華文化具有兩大特點的原因是其具有包容性,具體表現是兼收並蓄和求同存異。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為什麼要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 《百鳥朝鳳》:民俗文化與匠心精神
    嗩吶對上西洋樂器,正是傳統文化和西方文明的碰撞。電影中有這樣一個片段,一家人辦紅事,既請了遊家班這個嗩吶班子,也請了一個西洋樂隊來助興。村子裡圖新鮮的民眾自然向西洋樂隊那邊靠攏聽熱鬧,遊家班這裡門可羅雀,這一段不僅僅是嗩吶和樂隊的對抗,也是導演心中中西方之間文化的對抗。然而結果是明顯的,嗩吶在新文化的衝擊下敗的明明白白。
  • 粵海風 | 劉萍:論葛亮小說《朱雀》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在《朱雀》中,葛亮分別塑造了三位生活於不同時代、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男性形象——許廷邁、雅可、陸一緯。筆者認為,在這三位男主人公身上,其實寄託著葛亮對於自身文化身份不同面向的思考與追尋,而通過對這三位人物的分析,或許也可以為我們分析香港文學甚至是華文文學中極為普遍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打開一個有效的缺口。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日漸凸顯,成為當下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的問題。習近平同志指出,四個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王岐山同志在紀念孔子誕辰25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致辭,強調孔子與儒家的思想,與黨今天的許多重要理念是貫通的。
  • 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在京舉行:密切同胞情感增進民族認同
    「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是密切兩岸同胞感情、增進中華民族認同的精神紐帶。」張志軍在致辭中表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親望親好。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擴大深化兩岸文化領域交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和兩岸關係發展的內在要求。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日漸凸顯,成為當下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的問題。
  • 紀錄片《下南洋》:文化認同不等於身份混淆
    如今的南洋,華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普遍較為清晰,遇到國際體育賽事,他們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國家贏。文化的保留並不意味身份的混淆。文化認同不等於身份混淆出生在荷蘭的李偉漢,青年時突然對每個人的「根」產生了好奇,他開始幫助人們尋找自己的根。他的一位客戶是委內瑞拉人,從外表上已經完全看不出華人痕跡,但通過家譜,委內瑞拉人發現自己的家族其實來自福建某縣。照片展示了該家譜上的一位堂兄—一副地地道道的中國相貌。這是《下南洋》中講述的一個故事。
  • 陳玫君導演:文化、民族與個人身份認同
    在講述這些人的故事的過程中,她不斷探索著一個問題:文化、民族和社會如何塑造人的自我認知,並引導人對多重身份產生認同。(圖1 陳玫君導演)1994年,陳玫君推出其自編自導、自行剪輯的首部作品《好萊塢旅店》(Hollywood Hotel) 。在洛杉磯讀書的三年間,陳玫君生活在舅舅開設在好萊塢的旅店,店中有旅行的過客,亦有租不起房的低收入長期住客。
  • 紀錄片《本草中華》: 一場中醫藥文化與年輕觀眾的深情對視
    ,講述中醫藥傳承者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學,用人文視角傳遞出中華醫藥的時代精神。與《本草中國》略帶悲愴、苦澀沉重的格調不同,《本草中華》以「療愈生命的中國智慧」為主題,以溫暖治癒的筆觸,娓娓講述了一個神秘而充滿生命力的中藥世界、一份蘊藏在藥草幽香中的匠心與傳承、一段早已融入中國人生活的中醫藥文化。如果說《本草中國》如同涓涓細流,沁人心脾,那麼《本草中華》則如同一劑良藥,安神養心。
  • 《龍虎山張天師》熱映 以道教文化書寫中華精神之魂
    「張天師」首次影視化 挖掘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道教文化是中華獨有文化,歷久彌新千年不衰,其中蘊含著深刻的中華文化精神內涵及東方價值觀。但與此同時,以正統道教文化為闡述主體的影視作品並不多見,在網絡電影領域更是空白,而此次《龍虎山張天師》就打破內容窠臼,本著挖掘中華文化內涵的目的,將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作為主角,並摒棄傳統網絡電影過度傳奇、商業化的創作習慣,以人物傳記的形式為觀眾呈現了一個立體的、有血有肉的張天師。
  • 初心·匠心·美好生活 首屆「中華大師匯」在浙江東陽舉辦
    新華網杭州11月1日電(徐寧)為進一步弘揚工匠精神,加強行業交流與合作,推動中國工藝美術和紅木家具產業的繁榮與發展,11月1日—5日,以「初心·匠心·美好生活」為主題的首屆「中華大師匯」在浙江東陽舉辦。活動期間,同步舉辦第十五屆中國木雕竹編工藝美術博覽會、第二屆中國紅木家具展覽會。
  • 潘嶽:中華詩詞與中華文化共同體
    中華詩詞是中華文明之道的重要載體之一。所謂道,就是精神,就是境界,就是原則,亦是規律。在傳統社會中,大到國家制度、施政方針,小到士農工商、琴棋書畫,古代聖賢典籍中的大道和世俗官民生活中的小道融會貫通,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如商道,如茶道,如醫道,如劍道。這些,在詩詞中都有鮮明體現。
  • 神復刻楊過君子劍,《非凡匠心》用細節彰顯中華之美
    明明是在尋找國寶級文化傳承者和稀有工藝匠人,但《非凡匠心》卻毫不刻板,輕鬆的畫風與趣味的表現形式為觀眾開啟了一場快意江湖的尋寶之旅,活力MAX。第一季時,撫順鋦瓷、徽州木雕、佛山醒獅等非遺技藝都曾鮮活地展開在觀眾面前。作為文化節目並不常見的「綜二代」,《非凡匠心》第二季不僅在節目形式上全面升級,更在題材甄選上再下苦功,映射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厚重魅力。
  • 青年身份認同的「微」建構
    作為一個建構過程,青年身份認同包含「認異」「求同」「聚類」三個環節,內涵自我身份認同、群體身份認同、文化身份認同的邏輯統一。微空間作為當代青年公共表達、日常交往、文化娛樂的重要場域,深刻影響青年的話語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微空間中多元衝淡主導、動態多於恆常、形式高於內容,使得青年身份認同度明顯低於現實社會,出現方向感弱化、無力感滋生、價值感模糊的身份認同危機。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
    提升文化軟實力有助於增強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中曾明確指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中談到中華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
  • 外來文化衝擊下,對故土的精神認同 | 三輝新書
    隨後,愛爾蘭劇作家開始投身於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以葉芝、格雷戈裡夫人以及奧凱西為首的「愛爾蘭戲劇運動」逐漸發展起來,他們用愛爾蘭民族語言進行戲劇創作,全面展現了愛爾蘭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深度挖掘著愛爾蘭人民的真實生活。愛爾蘭戲劇也因此逐漸走向繁榮,並形成了廣為流傳、名噪一時的戲劇流派。
  • 中國人在日本②|池袋華人的身份認同
    長期浸潤在日本文化的環境中,對其自身的身份認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身份焦慮:從緊張到釋然C女士是本次調研的訪談對象之一,她祖籍天津,在來到日本之前,曾在湖南某高校裡擔任了七年講師。1998年,由於丈夫的工作調動,她跟隨丈夫來到了日本,至今已有二十一年。
  • 央視《衣尚中國》:展示服飾文化,探尋美學精神
    央視綜藝頻道近期播出的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即以「綜藝+紀錄+設計師+品牌」的形式展示服飾文化,通過對中國古代服飾在人生重大禮儀中的演繹,以及在當代生活中的創造性轉化呈現了「中國節穿中國衣」的構想,回顧和闡釋了中華服飾文化中的智慧與情感、創造與包容,表現了中國服飾的美學精神,在傳播中華服飾之美的同時,提振了文化的自豪感,提出了當今服飾設計的新命題。
  • 網際網路+中華文明行動計劃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世界因網際網路而更多彩,生活因網際網路而更豐富。網際網路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發展活力的新生領域,文物是我們這個星球最富傳承價值的珍貴財富。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華文明延綿不斷、多元一體、兼收並蓄,中華大地上燦若星辰、豐富多彩的文物就是最好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