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木材這麼寶貝?東漢中山王劉焉翻遍了三個郡,也要找到它

2020-12-28 騰訊網

在古代社會,嫁娶和喪葬被認為是一個人最大的兩件事,所以古人的墓葬特點非常能體現他們的社會特點。依照《漢書》記載,東漢中山簡王劉焉修建陵墓的時候,為了找到足夠的柏木,發動手下找遍了三個郡的木材。為什麼他們一定要找那麼多的柏木呢,用別的木頭不可以嗎?

一開始的時候,柏木建陵並不盛行。因為社會生產力的低下,古人有什麼用什麼,在陶器燒制工藝成熟後,甚至還用過瓦棺。而當人們學會製作鋒利的工具之後,木製棺槨才漸漸開始盛行。與此同時,不同身份的人採用的制式也不一樣,例如西周時期就規定:天子七重(棺槨)、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兩重。

因此,古人棺槨的制式也是隨著生產工具的發展而發展的。等到春秋戰國時期,經過「百家爭鳴」的文化洗禮之後,人們的要求又發生了新的變化,於是「黃腸題湊」應運而生。什麼是黃腸題湊呢?簡單說來,就是在棺槨外面用柏木的木心砌上木牆。也正是因為這個木牆需要用到大量的柏木,才有了前文中提到的東漢中山簡王劉焉找柏木的故事。

一座「黃腸題湊「要用到多少柏木呢?黃腸題湊所用到的柏木,必須是黃色的木心部分。每根木心截面要必須是20*20平方釐米或者10*10平方釐米,柏木長度大約是90釐米。棺槨的東西兩面各三十層, 每層橫鋪一百六十根, 北面鋪三十層,每層縱鋪一百零八根,南壁為門。一共15880根柏木堆砌而成,名曰」黃腸「,每根柏木的木心都向著棺槨的方向,名曰」題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參觀一下北京的大葆臺西漢墓,這是我國最早發現的結構清晰的黃腸題湊墓。

而正如我們大家所知道的,柏木的生長周期是很慢的,一顆柏樹要成材,並且還要是黃心的,其實不太好找。因此在戰國時期以及西漢時期,柏樹的數量還能滿足貴族們的需求,但是到了後期,柏樹的數量就不夠用了。東漢中山簡王劉焉找柏木找了三個郡,其實也沒找夠。而關於古人為什麼一定要用柏木修墓這個問題,這就要回到我們剛剛提到的「文化洗禮「了。

天子、諸侯使用柏木修陵墓的原因,最早可能是出於柏木防蟲的特性。正如我們所知道的,柏樹的香氣可以防蟲。這些在人世享盡了富貴的人,出於保護屍身,讓自己死後免遭蟲吃鼠咬的目的,在修建陵墓的時候,就大量採用了柏木。然而社會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讓諸侯們又多了好幾重考慮。

這些諸侯們多出來的考慮,大概可以分成兩層。第一層,柏樹喜陰。柏樹的這個特性,一度使古人認為柏樹是鬼神居住的地方。《漢書·東方朔傳》云:「柏者,鬼之廷也」。因此古人喜歡柏木,也是希望自己的靈魂得到安息的意思。第二層意思呢,也是出於封建迷信。謠傳上古時期異獸,這種野獸專吃剛剛下葬的人。不過這種野獸害怕柏樹和老虎,因此諸侯們為了保護屍身免遭異獸吞噬,故而大量採用柏木。

你點的每個好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相關焦點

  • 劉焉,聽說益州有天子氣後選了這裡,但想不到天子是劉備
    本來,小股流民應當翻不起什麼大浪的,各郡太守就能消滅了。不過,這幫黃巾軍流動性很強。當時東漢有上百個郡,往往各地郡守率兵來鎮壓的時候,他們就跑到其他郡的地界去了。離了自己的地界,郡守就不能越界去用兵了,只能幹看著,如此幾次,搞得各地郡守疲於奔命。劉焉就抓住這個機會,向漢靈帝上了那道著名的《建議選牧伯》。
  • 鑄客分享定州博物館系列:東漢中山王劉暢墓玉石琥珀瑪瑙水晶篇
    定州博物館系列東漢中山王劉暢墓葬文物之玉石琥珀瑪瑙水晶篇《漢家陵闕》《漢家陵闕》展出的是發掘的中山王及其他漢代文物,展廳內的多媒體可為遊客展示棺槨構建拆解組合、金縷玉衣360度全息投影、漢代陵墓解讀等內容。漢家陵闕分為三個單元。一單元中展示了漢代中山王族墓中出土的各類器物。
  • 明知推恩令會把封土削成渣,中山靖王為何狂生120子,有何原因?
    中山靖王雖然有一百二十多兒子,但是最終繼承王爵的只有長子一人,另外封侯的有十九人,也就這20人而已。可見也不是每個兒子都有繼承的權利。而中山靖王的嫡脈在第六代(以中山靖王為第一代)時絕嗣,因此被除封。到漢元帝時期,把漢宣帝的兒子劉竟分封為中山王,重新設立了新的中山國。中山靖王的十九個兒子分走了中山國大多數的土地,一共分走了19個縣。
  • 中山靖王劉勝,有120個兒子,那麼他有多少個老婆呢?有何依據?
    中山靖王劉勝不過是漢景帝14個兒子之一,如果不是因為他朝能生兒子,後代還出了一個皇帝蜀漢昭烈帝劉備,劉勝其實在歷史上還真沒什麼名氣,比起他的兄弟漢武帝劉徹,長沙定王劉發,劉勝其實是相當平庸的。劉勝是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異母弟,於前元三年(前154年)被封為中山王。
  • 東漢第一個廢太子:他如何化解命運的玩笑
    光武帝劉秀東漢光武帝劉秀有十一個兒子,其中,首任皇后郭聖通生育五子,即東海王劉疆、沛王劉輔、濟南王劉康、阜陵王劉延、中山王劉焉。光烈皇后陰麗華生育五子,即漢明帝劉莊、東平王劉蒼、廣陵王劉荊、臨淮公劉衡、琅邪王劉京,許美人生一子,即楚王劉英。劉疆是皇長子,而且還是嫡長子,光武帝最終為何把皇位傳給了皇四子劉莊呢?
  • 在東漢末年,作為空降的地方長官,如何加強對轄區的控制
    「三互法」與地方長官的情況  在東漢末年,能夠成為一州之牧守或者刺史,大概都有些名望和地位。但是在東漢朝廷也有對這些州牧、州刺史遏制的考慮,還是擔心他們利用自身的力量為自己或者家族謀取利益,結成黨羽。  「三互法」到底是怎麼回事,至今沒有定論。因為史料很匱乏,沒有詳細的記載。不過可以明確的是,這是一種地方長官的迴避制度。
  • 公孫度,三國時期的東北王(2)
    東郡和東海郡,都是當時的大郡,人口超過60萬,是玄菟郡的十倍以上。大郡人口多,名士鴻儒也多。像盧植,住在涿郡,人口60多萬。喬玄,住在東萊郡,人口40多萬。兩個人的門生,多達數百。像劉備、公孫瓚等是盧植的學生,崔琰、國淵等是鄭玄的弟子。沒有名師,沒有顯赫家世,公孫度能脫穎而出,屬實不易。
  • 定州圍繞中山古國王墓,修建了碑刻館,有奇特的漢墓刻字石
    從前在定州城北北莊子村一帶有一座高大的封土堆,一直傳為中山靖王劉勝的陵墓,至今還保留著一塊清代樹立的中山靖王墓碑。但是該墓實際為東漢中山簡王劉焉的陵墓,陵墓中墓室共用石料4000餘塊,其中有刻字的達634塊。這些刻字石被稱為北莊子漢墓石刻。當然這些石刻聽起來玄乎,實際上只是不同工匠用不同筆法篆刻的標有地名、人名的字跡石。
  • 光武帝劉秀皇后郭聖通幾個兒子結局如何?
    郭聖通曾得光武帝寵愛,劉秀的前五個兒子全部都是郭皇后所生,郭皇后也算是歷史上罕見的高產皇后,只可惜最終郭氏被廢黜為王太后,五個兒子也都沒能繼承大統。雖然光武帝劉秀年少時曾說「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而且劉秀未稱帝的時候,迎娶的妻子的確是陰麗華,然而劉秀登基冊封的東漢首位皇后卻並非陰麗華,而是郭聖通。郭聖通出身名門,其父陽康斯侯郭昌是真定侯國的名門望族之一,家境極其富有,而郭聖通的母親乃是真定國王室。更始時代,劉秀被其舅舅真定王劉楊作為表示歸降誠意的禮物,嫁給了當時尚未稱帝的劉秀,而在不到一年之前,劉秀已迎娶了陰麗華。
  • 簡述劉焉劉璋父子幾人
    和劉備一樣,劉焉也是漢室宗親,是西漢魯恭王劉餘的後裔,他年輕時在州郡任職,因為宗室身份而被授予郎中一職。延熹三年(160年),因老師祝恬(為漢桓帝時的司徒) 去世而離職,在陽城山講學教授。後被推舉為賢良方正,被司徒府徵辟。歷任雒陽縣令、冀州刺史、南陽郡太守、宗正、太常等官。
  • 平黃巾故事的三個版本
    但要以此做基礎來策劃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就顯得教團的嚴密性和行動效率,還差得遠了。教科書說,「張角等領導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終於爆發了」,這話當然是對的,但爆發前有組織,爆發後就反而看不出多少組織了。各地的黃巾軍各自為戰,很快形成了河北、潁川、宛城三個不同的戰區。這時候東漢的政府軍,還有很強的戰鬥力,對平定黃巾之亂,久經沙場的將軍們,很有底氣。
  • 亂世容不下天真——東漢最後的「人氣王」劉虞
    來源:朝文社(ID:ailishi777)關於東漢三國這段歷史,咱都知道,群雄並起、軍閥割據,各路豪傑競相爭鋒,簡直亂成了一鍋粥。還真不是!起碼有這麼一位大漢宗室就是一股清流,他叫劉虞!首先必須說劉虞的皇親身份,和劉備這種水貨皇叔相比,劉虞可是24K純的真皇親——祖上是東海恭王劉強。不但祖上,即便到他祖父、父親這兩輩,他們家混得也都還可以:祖父劉嘉曾任光祿勳,父親劉舒曾任丹陽太守。劉虞自己也很爭氣,舉孝廉之後,一步一個腳印,從曹吏到郡吏,再後來幹到幽州刺史(紀委)。
  • 劉彊是劉秀皇長子,母親郭聖通是皇后,為何要主動辭去太子之位?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幾乎都遇到過傳位問題,仿佛集體得了「挑選繼承人障礙症」,秦始皇的沙丘之變,漢武帝的巫蠱之禍,唐太宗的李承乾謀反,朱元璋之後的朱棣靖難,康熙帝的九龍奪嫡……這些早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那麼被網友戲稱為「位面之子」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他在傳位選擇上有什麼故事呢?
  • 「非劉氏不得稱王」的漢朝,東漢末年為何還讓外姓人「騎在頭上」?
    俗話說名正則言順,他自稱是中山靖王的後裔與挾天子令諸侯的曹操以及東吳的孫家分庭抗禮。關於他的身份是否正朔,古今一直存在著疑問。因為中山靖王的子嗣實在太多,就連他自己也無法認全,所以劉備才自稱為其後代。
  • 考古中山
    劉勝「中山王」封號,勾起考古學家郭沫若的遐思。尋找迷斷史海的先秦中山國,是他終生揮不去的夢。十年後病榻上,他聽說平山發現銘文確認戰國中山王墓,即刻讓人拿來拓片。多少遺憾留存心田:「中山是個藝術的民族,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它那深沉悲壯的歌聲,它那婉約清麗的琴聲,它那婀娜多姿的舞步,我們無緣傾聽和欣賞了,只有屬於兩千年前那些精美絕倫的遺物還留在我們的視線中,不時提醒我們:腳下這塊土地上,曾經有一個叫白狄的民族,建立了一個盛極一時的國家……」   白狄何者?中山何地?   戎狄蠻夷,合稱四夷,是先秦中原王朝對四鄰民族的泛稱。
  • 第二章 朝鮮設郡 倭人來貢
    武帝遂後在朝鮮設四郡,統治朝鮮半島四分之三的土地。北為玄菟郡,包括今朝鮮北部山地、遼寧東部和吉林南部交界地區;南部分為三郡:王險城周邊為樂浪郡、往南為真番郡、二郡以東沿海為臨屯郡。公元前82年,西漢把真番、臨屯二郡併入樂浪、玄菟二郡。玄菟郡治所初在夫租(今朝鮮鹹興),後因當地貊族所迫遷往遼東高句麗(今遼寧新賓)。樂浪、玄菟二郡一直存在到東漢、曹魏和西晉時期。
  • 三國殺:為什麼說劉焉是孫魯育的兒子?
    某些武將找到機會或者拿到關鍵牌就可以大殺特殺,開始一個人的表演,比如拿到丈八的劉焉、歸心一堆牌加連弩的神曹操、場上有殘血拿到南蠻萬箭的徐榮,當這些人開始表演時,其他人毫無遊戲體驗,只能看著他們生生不息、綿綿不絕地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