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會,嫁娶和喪葬被認為是一個人最大的兩件事,所以古人的墓葬特點非常能體現他們的社會特點。依照《漢書》記載,東漢中山簡王劉焉修建陵墓的時候,為了找到足夠的柏木,發動手下找遍了三個郡的木材。為什麼他們一定要找那麼多的柏木呢,用別的木頭不可以嗎?
一開始的時候,柏木建陵並不盛行。因為社會生產力的低下,古人有什麼用什麼,在陶器燒制工藝成熟後,甚至還用過瓦棺。而當人們學會製作鋒利的工具之後,木製棺槨才漸漸開始盛行。與此同時,不同身份的人採用的制式也不一樣,例如西周時期就規定:天子七重(棺槨)、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兩重。
因此,古人棺槨的制式也是隨著生產工具的發展而發展的。等到春秋戰國時期,經過「百家爭鳴」的文化洗禮之後,人們的要求又發生了新的變化,於是「黃腸題湊」應運而生。什麼是黃腸題湊呢?簡單說來,就是在棺槨外面用柏木的木心砌上木牆。也正是因為這個木牆需要用到大量的柏木,才有了前文中提到的東漢中山簡王劉焉找柏木的故事。
一座「黃腸題湊「要用到多少柏木呢?黃腸題湊所用到的柏木,必須是黃色的木心部分。每根木心截面要必須是20*20平方釐米或者10*10平方釐米,柏木長度大約是90釐米。棺槨的東西兩面各三十層, 每層橫鋪一百六十根, 北面鋪三十層,每層縱鋪一百零八根,南壁為門。一共15880根柏木堆砌而成,名曰」黃腸「,每根柏木的木心都向著棺槨的方向,名曰」題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參觀一下北京的大葆臺西漢墓,這是我國最早發現的結構清晰的黃腸題湊墓。
而正如我們大家所知道的,柏木的生長周期是很慢的,一顆柏樹要成材,並且還要是黃心的,其實不太好找。因此在戰國時期以及西漢時期,柏樹的數量還能滿足貴族們的需求,但是到了後期,柏樹的數量就不夠用了。東漢中山簡王劉焉找柏木找了三個郡,其實也沒找夠。而關於古人為什麼一定要用柏木修墓這個問題,這就要回到我們剛剛提到的「文化洗禮「了。
天子、諸侯使用柏木修陵墓的原因,最早可能是出於柏木防蟲的特性。正如我們所知道的,柏樹的香氣可以防蟲。這些在人世享盡了富貴的人,出於保護屍身,讓自己死後免遭蟲吃鼠咬的目的,在修建陵墓的時候,就大量採用了柏木。然而社會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讓諸侯們又多了好幾重考慮。
這些諸侯們多出來的考慮,大概可以分成兩層。第一層,柏樹喜陰。柏樹的這個特性,一度使古人認為柏樹是鬼神居住的地方。《漢書·東方朔傳》云:「柏者,鬼之廷也」。因此古人喜歡柏木,也是希望自己的靈魂得到安息的意思。第二層意思呢,也是出於封建迷信。謠傳上古時期異獸,這種野獸專吃剛剛下葬的人。不過這種野獸害怕柏樹和老虎,因此諸侯們為了保護屍身免遭異獸吞噬,故而大量採用柏木。
你點的每個好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