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倉央嘉措這個名字,就會想起那個俊朗而又帶憂鬱的面容,在經殿香霧中若隱若現,以及穿著華麗的朱紅僧袍行走在高原曠野中那踽踽獨行的修長身影。他1683年生於藏南門隅地區一戶世代信奉寧瑪派(紅教)佛教的農民家庭,這派教規並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1697年,倉央嘉措被選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剃髮受戒,取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成為六世達賴喇嘛。讓他沒想到的是,達賴所屬的格魯派(黃教)佛教則嚴禁僧侶結婚成家、接近女色,而年已15歲的倉央嘉措早已情竇初開,愛情滋長,並且有了青梅竹馬的第一位心愛女子仁珍旺姆,未曾想被接到布達拉宮坐床成達賴喇嘛後,與情人竟成永訣,仁珍旺姆等待倉央多年無音訊後,便只好尊母命嫁了人,這成為倉央嘉措心裡永遠的痛。直到多年後他遭到政敵陷害被關押,望見藍天下的白雲,還觸景生情想起了仁珍旺姆,並寫下詩句:
「東山的高峰,
見白雲蒸騰天空。
莫不是仁珍旺姆,
又為我燃起神香?」
足見他對仁珍旺姆這個初戀情人是何等一往情深!
對一個普通人來說,愛情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但對倉央嘉措來說,是大逆不道,絕對不允許的,他是格魯派喇嘛,是個活佛,是眾僧的領袖、楷模,不可以有著塵世間的兒女情感。念及佛法,倉央嘉措內心也充滿著激烈的矛盾鬥爭,他曾寫過一首十分影響深遠的詩: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在向佛與愛情之間,他既不想負如來,更不想負卿。從倉央嘉措的講經記錄和後世的研究來看,他的佛法造詣是非常高深的,但由於當時上層統治階級之間政治鬥爭和矛盾日益尖銳,佛法又難以發揮作用,這使得倉央嘉措的精神更加苦悶,只有男歡女愛的感情,才讓他找到了精神慰藉和歸宿。因此在兩者不可得兼的殘酷現實面前,倉央嘉措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愛情。
當時的藏王桑傑嘉措為了達到獨攬政權的目的,不讓倉央嘉措過問政事,得知倉央嘉措厭倦活佛日子後,便對他尋芳獵豔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還在布達拉宮後面修建了一座名叫龍王潭的精美樓閣,供他召集拉薩城裡的男女青年一起唱歌跳舞,飲酒狂歡。在龍王潭,倉央嘉措結識了他生命中第二位心愛女子,一個來自瓊結地方的姑娘,名叫達娃卓瑪。倉央嘉措和她特別相知相愛,認為遇到她是神靈的賜予、前世的緣份。他寫了這樣一首詩來表達自己幸福快樂的心情:
「拉薩人煙稠密,
瓊結人兒美麗。
我心心相印的人兒,
是瓊結地方來的。」
不料好景不長,達娃卓瑪與倉央嘉措相戀的秘密被她的父母知道啦,他們得知倉央嘉措的達賴喇嘛身份後,嚇得趕緊把女兒帶回瓊結,並很快將達娃卓瑪嫁了人。倉央嘉措像丟了心愛的珍寶,心裡特別悲傷,從此對自己的達賴身份和黃教的清規戒律更加厭惡。
1703年,倉央嘉錯年滿20歲,五世班禪特地從後藏來拉薩專為他授比丘戒,但已經厭倦活佛身份、投入愛神懷抱的年輕達賴,不僅沒有接受比丘戒,連過去的沙彌戒也不願遵守。倉央嘉錯到扎什倫布寺訪問五世班禪時,正式向班禪交回了他過去所受的沙彌戒。此後他更加肆無忌憚不把黃教清規戒律放在眼裡,經常乘著黑夜戴假髮微服外出,化名宕桑旺布,喬裝改扮在拉薩的公園和居民中遊玩,頻頻與許多美女相會,還寫出了大量優美動人、纏綿悱惻的愛情詩歌。其中一些詩歌生動地反映了他過的活佛和俗人的雙重生活,如:
「住在布達拉宮裡,
是活佛倉央嘉措。
進入拉薩民間,
是蕩子宕桑旺布。」
「住在布達拉宮裡,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在拉薩的大街上流浪,
我是世界最美的情郎。」
這段時間,倉央嘉措在八廓街一個土黃色酒樓遇到他生命中第三位心愛的女子——美麗的當壚女於瓊卓嘎(民間習慣稱「瑪吉阿米」,意為「未嫁的姑娘、聖潔的少女、未嫁的姑娘」),於瓊卓嘎也被倉央嘉措超凡脫俗的儀表所傾倒(「女郎亦震其儀表而委心焉」),他從此「昏而往,曉而歸」,樂不思蜀,白天在布達拉宮念經為活佛,夜晚到黃色酒樓伴卿做情郎,堪稱「既不負如來又不負卿」,這樣過了好幾個月蜜月般的生活,可以說是倉央嘉措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同時他也為於瓊卓嘎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在那東方高高的山頂,
每當一輪明月升起。
瑪吉阿米的笑臉,
冉冉浮現在我心田 。」
「那一天,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誦經的真言。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匐匍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倉央嘉措與於瓊卓嘎每夜在酒樓相會偷情的事本來非常隱密,無人知曉。不料有一晚上下大雪,倉央嘉措回來時腳印留在雪上,終於被他的政敵發覺,事以敗露,並以「不守清規」為由被廢黜。
作為和尚,尤其是身為西藏最高宗教領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不守清規戒律、追求俗世愛情的舉動堪稱驚世駭俗,並最終為政敵所利用,但他對此卻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在被押解京師途中路過青海湖時,他看到青海湖湖光之後,仿佛是聽到了情人的呼喚,頭也不回地徑直走入青海湖,讓那透明的湖水永遠地湮沒了自己,得到了一種徹底的解脫,一種生命的升華。
從藏傳佛教角度看,倉央嘉措是位有爭議的活佛,他天資聰慧,才貌俱佳,悟性極高,世所罕見,但又不守清規戒律、縱情聲色,被廢立可以說咎由自取,也因此在布達拉宮,找不到屬於他的靈塔,作為活佛,他無疑是失敗的。但從歷史和民間角度看,倉央嘉措不遵守清規戒律,為了愛情放棄佛法,體現了驚人的勇氣和人性的光輝,其意義不亞於哥白尼、布魯諾為了追求科學真理反抗羅馬教廷。尤其是他以天縱才華寫下的大量不朽的情詩,影響遠遠超出了藏傳佛教範圍,引起越來越多的人強烈共鳴、經口傳唱。從這個意義上講,倉央嘉措又是歷代達賴喇嘛中影響最為深遠、形象最入人心的一位。他沒有宗教形式上的靈塔,他的靈塔建在每個熱愛他的人的心裡,建在倉央嘉措情歌傳唱到的每個地方,而且比布達拉宮的靈塔更高大、更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