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臺灣獨立音樂的先鋒廠牌, 風和日麗唱片行,那間曾擁有陳綺貞,黃小楨,黃玠的唱片公司結束營業。11月14日,誠品也幾乎同時宣布,半年後,次年5月31日敦南誠品創始店,準備熄燈,結束 31 年的文化地標歷史。直男朋友哀嘆,這是疫情致命又一個打擊,我斬釘截鐵地中斷他,合約到期,這是去年就定的事啊。
倒計時活動如火如荼。書店大廳有了新的藝術裝置,給遊客和讀者打卡;為時一個月「一起說再見」主題系列講座、小型音樂 live,實驗劇場,讀書會,排滿 5 月的每一天,每一天都在道別。不過疫情尚未結束,敦南誠品最終和普通遊客無緣。終於31號,還是來了。敦南誠品將和臺北告別,這座城市將和這座 24 小時的精神記憶載體,說再見。
誠品首店,由臺南人吳清友,創立於 1989 年 3 月。1996 年遷址至如今大家熟悉的敦南金融大樓,臺北市敦化南路1段245號,臺北人日常稱之為「敦南誠品」。1999 年首創 24 小時不打烊服務,直到2020年,也仍是臺灣唯一的,24小時書店,終年無休地陪伴讀者,已超過18 萬個小時。
誠品落戶蘇州前,誠品的文創 IP 早已深入人心。作為全臺的文化地標,和華文讀者的觀光勝地,它不只是一家書店,是城市白領和文藝青年心中的朝聖之地。在誠品,你能無時間限制尋找你的精神食糧;周末時光,各類文化活動、講座、讀書分享在誠品絡繹不絕。臺北人選擇繁多,誠品也許不是如今年輕人的首選,但仍是無所適從的城市困獸心中,品質和文化的高水準指標,開啟城市生活最初的首頁名單。
《2012誠品文化關鍵報告》指出,臺灣誠品2012年舉辦超過4000 場活動,有9成以上提供民眾免費參與,全年吸引近500萬人次;誠品講堂自1997年10月於敦南店開講至今,長達17年之久。
以往「百貨、超市、電影院」購物中心的三大金剛組合,已被打破。誠品作為文創IP先驅,命其名曰書店,實質販售的是文化空氣,文藝精英階級的生活方式樣本:有書,有咖啡,有音樂。當你不知道周末待在城市,如何安排?去敦南誠品。二樓的布告欄,有活動推薦;寄存箱邊,一桌鋪滿的演出宣傳單,搭配牆面燈箱力推的本月重點節目.說是臺北藝文活動「一站式情報中心」,不過分的。
熄燈倒計時活動 24 小時獨立樂隊 live 直播 敦南誠品
敦南誠品,曾被CNN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TIME》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2006年,誠品書店終於扭虧為盈,收入主要在:商場、餐飲和書,商場是營利的主要來源,書品僅佔三成。
臺南是臺灣的第一古城,是珍珠奶茶的發源地;誠品的創始人,也來自臺南。2017年,創始人吳清友,生於臺南縣將軍鄉(今臺南市將軍區),誠品在全臺 60 多家分店,包括香港、大陸,年營收超 40 億人民幣,成為了亞洲最大的書店。當時創始首店,他才不到40歲。
他說,是讀了史懷哲的《文明的哲學》,得到開店靈感。
1989 年首家誠品仁愛路圓環落成
31 歲他接下誠建公司的全部股權,成為董事長。1984年,麥當勞進入臺灣市場。誠建靠提供廚房設備配套服務在業界立足。據他自己說:「全臺的旅館和醫院,誠建佔了至少80%的市場佔有率。」
1985 年,吳清友又投資了房地產與證券公司,一躍成為臺灣新貴。直到1988年那場險些生離死別的大病,讓他度過了工作後最長的一個假期,重新思考事業的下一步新方向。於是,有了誠品書店。
敦南誠品
書店現如今在一線城市的精品購物商場,成為標配,無可取代的精神指標。在新媒體時代,對書店的需求為何不衰反增?誠品在大陸,雖然只有在蘇州和深圳兩家,但它的成功,對大陸書店在城市的存在感,起了刺激性的示範作用。以上海為例,大悅城,長寧來福士,凱德LuOne,以「某某品牌書店入駐」 打文化牌,吸引白領消費者,下班後留在商場充電,直到深夜。書店,成為販賣「生活方式」的最基本配備。這一切靈感,來源於臺灣誠品,應該不為過。
敦南誠品
首創的 24 小時的敦南誠品書店,將迎來它最後的 24 小時。31 年的經營跨度,至少陪伴父子兩代,經歷了各自的少年、青年和中年。2020 年5 月31 日,敦南誠品在這裡劃下句點,6月1日會在更繁榮的信義誠品,延續24小時服務理念。店鋪服務和品牌精神,還將在臺北這座城市年中無休,經久不衰。
皮之不存 毛將安傅
可我們微不足道的人生回憶
卻將不由自主
跟隨那一次次 進進出出的空間轉移
捲入塵土 任風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