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各個科目中,英語可能是爭議最大的學科了。很多人認為,英語佔了中小學生相當部分的學習時間和精力,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英語並非必須的課程,相當一部分人這一輩子也用不到英語,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基本都屬於浪費。
另外一個原因是英語的教育資源相當不平衡,很多農村師資力量缺乏,老師是全科教學。甚至一些農村學校或者邊遠地區的學校,專職的英語老師本身水平也非常有限,有些連讀音都有問題,教學資源的不平衡造成這些地區的學生學習英語異常困難。
因此,高考取消英語或者降低英語的權重的呼聲不絕於耳,甚至連人大代表都有提議高考取消英語考試。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其主要作用是用於溝通。對於科研人員來說,英語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至少目前情況是這樣,離開了英語,連查找文獻都會產生相當的困難,更不要說開展正常的科研工作了。
但對於普通人來說,英語也確實沒有太大的作用,即使出國旅遊,目前的翻譯軟體也足以勝任,花費大量時間學習英語確實有點得不償失。
那麼,如果高考取消英語,學生上大學以後再開始學習英語是否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從事科研工作的至少也必須是本科學歷,大學開始學英語理論上也完全來得及。
比如同濟大學的學生,很多專業第一年學的就是德語,一年後德語也基本完成了初步教學,到了3年級,已經可以選用專業的德語教材上課了。
雖然說學生年齡大了,對語言的敏感度不如孩提時代,但對於語法的理解力和邏輯能力卻同樣有了本質的區別,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學開始學外語也並沒有什麼不合適。
不過也有人提出一個問題,大學基礎課程遇到全英語教材如何處理?這確實是一個難點。比如清華大學的線性代數就屬於基礎課程,這門課就選用了全英語教材。
如果大學才開始學英語,對於這些全英語教材,顯然是無能為力的。即使是到了大學高年級才開始選用英語教材,如果數量偏多,也一樣會存在相當的學習難度。
同濟大學用整個大一學習德語,到了大三雖然出現了全德語教材,但也僅限於極少數的課程,即使這樣,學生學習該門課程也非常吃力,大部分學生教材上都是密密麻麻的中文標註,某種意義上是把德語教材翻譯成了中文。並非用原版德語在理解。
除去英語專業課程這一難點,大學開始學英語理論上完全可行,並不存在太大的問題。高考取消英語在理論上也確實可行。
高考即使取消英語,並不代表中小學完全不學英語。可以把英語作為副課,只不過類似中考,高考這類重大考試,英語不計入總分,這樣不但能節省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於邊遠地區和農村的學生來說,也顯得更為公平。
英語作為一門工具,大學生必須予以掌握,特別是以後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專業技能。
但對於相當一部分人來說,很大可能一輩子也用不上英語,確實沒有學習的必要。即使部分人有興趣,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學習,並不存在任何難度。
只要解決了大學基礎課程全英語教材這個問題,高考取消英語,大學才開始學習至少在理論上並沒有太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