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寫詩夜謁韓愈,詩中場面奇幻無比,王安石卻說前兩句「不通」

2020-12-21 暮城煙雨遙

李賀的作品,向來以詭異奇特而著稱。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賀曾以一詩夜謁韓愈,得到對方的極力讚賞,王安石卻說詩的頭兩句寫得「不通」。

宋人為了解決詩中的「BUG」,特地為李賀搗鼓出了一個「新版本」。明朝的大才子楊慎為了力挺李賀,直接罵王安石是個不懂詩的老古董。

歷代詩評家力挺李賀,一致認為:因為遣詞造詞和場景渲染的出色,讓詩的內容顯得都那麼不重要了。這一首詩的名字就叫——《雁門太守行》。

一、李賀原作淺析

《雁門太守行》——唐·李賀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詩歌意譯:

城外半空中青雲密布,雲角低垂,已經有了破城的跡象。一道陽光自雲層的縫隙中穿過,照射到守城戰士的甲冑上面,反射出點點鱗光。

秋天的戰場,號角聲聲似悲鳴,這一仗從日出打到了黃昏。戰事結束之後,晚霞照射到地面的燕脂草,混合著土壤裡的血汙,凝結出一大片詭異的紫色。

馳援的軍隊準備發動一次夜襲,趁著月色偷渡易水,直奔敵營。半卷著紅色的軍旗前進,到達目的地後,卻因為夜寒霜重,連戰鼓都擂不出響聲。

那個戰場是過去燕昭王修築黃金臺,是招賢納士的地方。如今他們便要提著玉龍寶劍前去作戰,以報答君主的知遇之恩。

詩中第一句「黑雲壓城城欲摧」,是通過對天象的描寫來渲染一種陣前的氛圍,最初描寫的是一場守城之戰。城外天空中的「黑雲」代表著敵軍的氣勢,其勢之盛,馬上就要摧毀這座城池的防禦。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黑雲裂開了一道縫隙。一縷金色的光線直射到城中戰士的盔甲上,甲片反射出一點點鱗光。

這一點點的鱗光,象徵著守城者心中的勇氣與希望。哪怕只有這一點點鱗光,他們也要堅守自己的職責,鏖戰到最後一刻。

這是一場慘烈的血戰。李賀並沒有花費筆墨描寫人仰馬翻、肝腦塗地的戰爭畫面。而是在第三、四句中,通過對秋風號角的悲鳴聲,以及晚霞映照到血汙大地上呈現出來的恐怖的紫色,告訴讀者戰爭的結局。

這一場大戰的結局是守城一方慘敗,雙方將士的血汙和塞上燕脂花以及晚霞一道,被這個寒冷的天氣凝固了。畫面定格於此,但是戰事還遠遠沒有結束。一支援軍深夜渡過易水,直奔敵營。

紅旗半卷是因為夜行需偃旗息鼓,渡過易水,讓人聯想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最後,他們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已經凍得連戰鼓都擂不響了。

顯然,之前的描寫都在暗示,他們這一次是去送死的。那麼,他們為什麼要去送死呢?李賀在倒數第二句中提到了原因。

在易水東南面有一個黃金臺,從前燕昭王曾在那裡修築高山,放滿了黃金招攬天下賢人。如今,也曾經有一位這樣的君主待他們以重金厚禮。所以他們才會提著玉龍寶劍,前去為國捐軀。

二、《雁門太守行》創作背景

李賀這一首詩寫於元和二年,詩歌描寫的是一場唐朝中央軍隊與藩鎮叛軍之間的戰爭。不滿二十歲的李賀按照唐朝的規矩,詩謁韓愈,希望得到賞識與提拔。

根據唐人張固《幽閒鼓吹》中的說法,李賀半夜詩謁韓愈。韓愈辦了一天的工,本來都睏乏得不行了,但是看到他的詩頭兩句,立即被吸引住。

而宋代的王安石看了這首詩,卻大搖其頭。王安石認為:第一句才說了黑雲壓城,第二句的太陽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黑雲壓城是馬上要降下傾盆大雨的徵兆,太陽肯定是看不到的。因為王安石挑出了這一根刺,很多人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於是在宋朝時期就冒出來一個刻本,把裡面的「向日」直接改成了「向月」。

宋人解釋道:詩中講的是一場發生在夜晚的戰爭,黑雲起初十分濃密,但是後來裂開了一道縫,就見到了月光。且不忙說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看不看得到「黑雲」壓城的景象。單說「密雲裂開一道縫,就能見到月光」,那和見「日光」有什麼區別?

由於唐代最早版本的詩句就是「向日」,所以最後大家還是以「向日」的版本為準。繼續討論黑雲壓城壓到「城欲摧」的狀態下,太陽光是從哪裡來的,大家討論了幾百年都沒有結果。

時間來到明朝,大才子楊慎跑出來說:烏雲裡面突然裂一條縫,有太陽光線照下來,這種事我也見過。王安石就是一個迂腐的宋朝老頭子,他根本不懂詩。

藝術的真實,怎麼能和現實劃上等號呢?李賀明明只是在用一種誇張的手法渲染城破之前的那種壓抑的氣氛。

後來,馬王堆帛書出土,有人研究了其中的一篇《日月風雨雲氣佔》,發現其中有一段寫到:城中氣青而高,木剽不見,城不拔;氣黑而卑,木剽見,若毋氣,城拔。原來古人有根據云層色澤與高低,來預測一場攻城戰爭勝負的習慣。

在詩的第一句中,李賀只是通過對天象的觀測來判斷這座城馬上要被攻破而已。其重點並不在於黑雲的量多到可以壓垮城牆,而是說黑雲(青雲)的位置很低,這是城破的徵兆。

這樣說起來,李賀也沒有誇大當時黑雲的濃密程度。「破城」之雲「若毋氣」,說明它若有若無的,自然不能完全阻擋「甲光向日金鱗開」了。

結語

李賀寫詩,偏愛選取一些傳統神話中的意象,並且詩中的內容顯得比較晦澀,讓人感覺十分神秘。

《雁門太守行》描寫的是哪一場戰爭,這一場戰爭是他親眼所見,還是全憑自己想像,後人都無從知曉。因此讀這一首詩的時候,先看到的是他在詩中大量的顏色描寫與誇張的場景渲染。

「黑雲壓城」加上「城欲摧」,再另上後一句中的「金鱗開」造成的組合意象,對於一個不懂古代天文佔星學的人來說絕對不是自然的。

它更像是一種白娘子水漫金山,或者龍王水淹陳塘關前的恐怖徵兆。但是不管是從奇幻的角度,還是從古代樸素自然科學的角度來理解這首詩,都是說得通的。

當然,王安石「摳字眼兒」,敢於質疑前人的行為也是很可貴的。假如不是他「摳字眼兒」,後來的人也不會認真鑽研,為什麼李賀要寫「黑雲壓城城欲摧」。

《雁門太守行》詩的第一句就展現出了李賀的博學多才與令人驚豔的藝術想像力。因此韓愈讀到詩後,馬上就產生了共鳴,並面見了他。後來,當李賀因為避父親名諱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時,韓愈非常同情他,還曾經撰文為他鳴不平。

相關焦點

  •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楊慎說王安石妄評李賀
    其中李賀的這一篇是名聲最大的作品。這首詩在古人眼裡,還是有些爭議的,例如王安石就是認為,既然黑雲壓城,哪裡來的日光呢?一、兩種押韻方式李賀的這首詩,是一首八句換韻的古體詩。這種換韻的方式在八句的詩中不算太多見。我們評價看到的八句詩,要麼是五律,要麼是七律。八句的古體詩比較有名額是杜甫的《望嶽》:岱宗夫如何?
  • 李賀最經典的一首詩,開篇便是千古妙語,連韓愈讀後也讚嘆不已!
    每位詩人都有著自己獨有的風格,比如「詩仙」李白浪漫無比的超現實風格,杜甫鏗鏘深沉的風格;李商隱在悲慘人生中看透一切的無畏之風,還有著名的「詩鬼」李賀奇怪詭譎的詩風等等。其中李白、李賀、李商隱被合稱為「三李」,這三位詩人可以說代表著唐朝不同歷史時期的詩詞風格。
  • 李賀16歲寫下一首詩,開篇7個字氣吞山河,最後兩句讓人落淚
    但是,他的浪漫與李白不太一樣,李賀常用些險韻奇字,以鬼仙為題材,想像力極其豐富,給人一種詭異華麗之感。如果說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那麼李賀就是鬼才,所以他被稱為「詩鬼」。根據史書記載,李賀屬於皇室宗親,先祖李亮是李淵的叔叔。雖然家道中落,早已失去貴族的光環,與普通百姓沒多少區別,但李賀對自己高貴的血統非常自豪,每次寫自薦信的時候,都會加上「唐諸王孫李長吉」。
  • 詩鬼李賀 | 他只活了27歲,憑什麼讓人懷念千年?
    沒想到這小孩竟然一個人跑去墳場,研究墓志銘。甚至喊他回來吃飯都不願意。家人問他:告訴我你的夢想是什麼?這孩子平日裡呆滯的眼神此刻卻閃著光:寫詩!家人告訴他:「哎呀,現在哪還流行寫詩啊,這都流行寫散文了噻。而且,李白杜甫他們,一個「詩仙」,一個「詩聖」,好詩都被他們寫完了。不過他們開創了條條大路,你可以照著他們的路子繼續創作。」
  • 詩鬼李賀:只活27歲,卻讓我們爭吵了千年
    對這個超級遠的遠親,他依依不捨,寫詩送別:「我們的船啊,就要相背遠離了。那天上的雁啊,也排成一行在悲鳴。」秋風中,年輕人含淚緊握杜甫的手:「表兄,我也喜歡寫詩,可什麼時候才能寫到你這個水平啊!」杜甫拍了拍他肩膀,安慰說:「加油,你可以的。下次我們再交流。」以上對話是我的揣測。
  • 韓愈《聽穎師彈琴》,音樂詩絕唱,十句話把美妙琴聲,形容殆盡
    ——唐代:韓愈《聽穎師彈琴》穎師其人穎師是唐代一位技藝高超的琴師,常出入崇尚風雅的文人名士之間。李賀也曾為他寫詩,云:竺僧前立當吾門,梵宮真相眉稜尊。古琴大軫長八尺,嶧陽老樹非桐孫。涼館聞弦驚病客,藥囊暫別龍鬚席。從李賀詩中可以看出,穎師是一位來自天竺的僧人,他有著梵僧的標誌性長相,眉毛很長,坐著時可以下垂到桌子上。
  • 詩鬼李賀:我活27年,讓你難忘千年
    對這個超級遠的遠親,他依依不捨,寫詩送別: 「我們的船啊,就要相背遠離了。那天上的雁啊,也排成一行在悲鳴。」 秋風中,年輕人含淚緊握杜甫的手:「表兄,我也喜歡寫詩,可什麼時候才能寫到你這個水平啊!」 杜甫拍了拍他肩膀,安慰說:「加油,你可以的。
  • 有個詩人叫李賀:我活27歲,讓你難忘千年
    已知的一條是,杜甫的外公的外公的八叔,是李晉肅的先祖。這時的杜甫,已是人生最後兩年,很瘦,很憔悴;那位親戚還是少年,很質樸,很陽光。杜甫是個重感情的人。對這個超級遠的遠親,他依依不捨,寫詩送別:「我們的船啊,就要相背遠離了。那天上的雁啊,也排成一行在悲鳴。」
  • 李賀最有氣勢的一首詩,開篇第一句就氣勢磅礴,讀來令人熱血沸騰
    我個人是很喜歡李賀的作品,每次讀他的詩,都令人感動的淚流滿面,他的詩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無論是什麼樣的題材,他都能夠寫出新意,從而帶給人們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譬如這首《雁門太守行》,寫得就很氣勢。其實這是一首很典型的邊塞詩,不過李賀從來沒有去過,但是他寫得活靈活現,把邊塞殘酷的戰爭描寫得很傳神。
  • 「詩鬼」李賀和他的「鬼斧神詩」
    不過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親兒子李賀,不僅繼承了表叔《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中描寫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寫作基因,還一舉成為了最後的火炬傳遞手,點燃並重新照耀了中晚唐詩詞大會的現場。成為了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魔白居易、詩狂賀知章、詩佛王維後,有「詩鬼」之稱的又一位浪漫主義大詩人。
  • 1200多年前李賀寫下網紅詩,引得後人爭相模仿,但是無人能夠超越
    當時的韓愈原本是不想接見李賀,但是當李賀把這首詩呈給下人,然後送到韓愈的手上,他一讀之後驚為天人,於是接見了李賀,這一次兩人的相見,韓愈見李賀談吐不俗,對他大加讚賞,此後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李賀也沒有辜負韓愈的栽培,接連創作了無數令人驚豔的作品,其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是《金銅仙人辭漢歌》,這首詩意境悽美,裡面句句是經典,特別是那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可謂是膾炙人口,成為了一首很典型的「網紅詩」,後世無數的詩人爭相模仿,但是很顯然沒有人能夠超越。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 李賀神鬼詩悲劇意識的生成與審美管窺
    一、李賀鬼神詩悲劇意識產生的現實基礎和原因1.充滿無奈、悲悽的人生際遇奠定了李賀鬼神詩濃重的悲劇意蘊。李賀是李唐王朝宗室的子孫,「系出鄭王后」。他曾以「唐諸王孫」自居。18歲那年,離家去洛陽求仕,遇到大文學家韓愈,得到了他的提攜、鼓勵,這使李賀欲漲的理想似揚起了風帆。
  • 大唐最「笨」的詩人,三年憋出兩句詩,卻成為千古名句
    答:因為賈島有一句詩,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兩句詩,花了三年的時間寫成。這確實是一個很「笨」的詩人,可是,就是這三年憋出的兩句詩,卻成為經典名句,後世流傳。「兩句三年得」出自賈島的《題詩後》,是賈島題在《送無可上人》這首詩的後面。
  • 王安石的一首南鄉子,寓悲壯於閒淡之中,最後兩句更充滿禪意
    王安石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他不僅擅長詩詞歌賦,而且也精於散文創作。荊公寫詩非常注意遣詞造句,經常反覆琢磨一個字,甚至廢寢忘食,只為精益求精。王安石還喜歡創作集句作品,就是將別人的詩句摘選一些,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其實集句需要很深厚的文學功底,不僅要熟讀詩書,而且還要善於取長補短,進行再創造。
  • 李賀最為悲傷愁苦的一首詩,名曰《傷心行》,令人不忍卒讀
    李賀這首《傷心行》,通過描繪悽冷孤絕的意象,表達自己的失意落寞,以及內心的憂傷愁苦。全詩沒有一點活氣,荒涼悽冷,不像是在人間。瀰漫著奄奄待斃的氣息, 讓人不忍卒讀。不知李賀經歷了怎樣的絕望,而寫出這樣悲觀的詩。活得這樣抑鬱愁苦,也難怪李賀27歲便死去了。
  •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詩奴」賈島告訴你,好詩是怎樣煉成的
    因為寫詩,把自己感動哭了的人,古往今來,唯賈島一人。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歷經三年遣詞斟句,才作成兩句詩。每次吟誦,都忍不住熱淚盈眶。懂我的人如果不欣賞這兩句詩,那我只好再次回到山中,和著瑟瑟秋風入眠。不是人人都有李白的才思,可以輕鬆做到:「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 詩鬼李賀:一位短命天才的傳奇人生
    李賀形體瘦弱,可能與家境貧寒有關係。但要麼怎麼說是天才呢,就是這樣的物質條件下,人家依然才思敏捷,七歲能寫詩,還擅長疾書,簡直可以媲美世代貧農、五歲卻能援筆成詩的天才方仲永。可怕的是人家不但天分高,還足夠努力。據記載,長大一點後的李賀常常騎著一頭驢沉吟佳句,如果有靈光乍現的時刻就趕緊記下來,把紙扔進跟隨的書童背的口袋裡,晚上回家時就是滿滿一口袋詩句。
  • 詩鬼李賀:我被父親名字誤一生
    李賀十八歲時,快考試時,他父親病逝,根據當時的規定,要守孝三年,不能參加科去舉考試。三年以後,當他滿懷信心去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有妒忌他的人告發他,說他父親名字中「晉肅」的「晉」字和「進士科」中的「進」字同音,李賀應該「避長者諱」,不能參加「進士科」考試。愛才的韓愈寫《諱辯》為他辯解說:「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 王安石經典詩詞:實用的詩,參禪的詞
    王安石在詩詞創作中,善於和政論思想密切相聯繫,強調文學首先應該為社會服務,主張文道合一,這首詩顯然就體現了這一點。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詩中有名的是後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尤其「綠」字據說是詩人多次推敲琢磨的結果,換了十多個字後才定成「綠」字,改一字而全詩皆活,眼前的景致更加色彩鮮明,體現出詩人此刻輕鬆愉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