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劇60講
>>>第二季
>>> 第24期
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下為文稿
大家好,歡迎來到國劇60講第二季,我是主講人李星文。這一期,咱們接著聊導演張新建和魯劇的不解之緣。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提速。《孔子》之後,山東影視製作中心搞了多個製片社。
張新建開始嘗試製片人的工作,自找項目,自籌資金。作為一個國有製作單位,這樣的操作並不容易。
張新建
實際上,他們還是習慣於承接指令性任務,在領導的創意和指揮下進行創作。
《孔子》是宣傳部長的創意,其後的《長河入海》是省委書記的創意,反映山東改革開放的成就。
《長河入海》創作之初,三個編劇組都在寫,優勝劣汰。這部劇由革非編劇,張新建執導,吳京安、畢彥君、王輝主演。1995年拍完後,又在1996年補拍了幾場戲。1997年在央視一套播出。
《長河入海》現場說戲
再之後,張新建拍攝了《濟南7.9大案偵破紀實》,在山東有線影視頻道播出。全劇說濟南話,刑警演刑警,罪犯是演員。觀眾反響強烈。
但地方上感覺把濟南寫亂了,就給廣電局施加壓力,這部劇就由黃金檔挪到了非黃檔播出。改檔當晚,觀眾把電話打爆了。
1997年,張宏森從淄博文聯調進山影,任影視部主任,買了《兵謠》的版權。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給了200萬元,140萬元用於製作。張新建任導演,張永新做執行導演。這部劇在2000年播出。
1997年,張新建為山影招用了李雪、張永新、張開宙等青年人才。張永新是中戲導演系畢業,李雪是山藝表演系畢業,張開宙是山東工藝美院畢業。張永新想做導演,另兩位想做攝影。
左起:李雪、張永新、張開宙
2002年,張宏森升任山影藝術總監,需要有新的影視部主任,讓張新建上。他不願意坐班,但領導苦苦勸說,張新建同意做一段時間,當上了影視部主任。
張新建做了幾年部門領導,期間推出了《誓言無聲》《大染坊》等作品。再之後,他迎來了黃鐘大呂的《闖關東》。
2005年,新任省委宣傳部長給了《闖關東》的創意。總製片人張新建飛往大連,與高滿堂籤訂了創作合同。他準備把這個劇扶上馬,就去拍另一個戲了。
《闖關東》最初定的導演是《大染坊》導演王文杰,他也參加了幾次策劃會。但是他心臟不好,拍《茶馬古道》時就出現過狀況。
臨近開機時,考慮到《闖關東》上山下河、南北輾轉的工作量太大太苦,怕現場再出狀況,就決定換導演。急切間也找不到合適人選,最後張新建頂了上去。
2005年冬天,執行製片人侯鴻亮帶領編劇高滿堂和孫建業去東北採風,收穫頗豐。回來之後,他們一氣呵成地完成了劇本。
初稿裡,老大原本是農村媳婦,但討論時覺得不好看。考慮到清末很多格格流落民間,嫁給當地人,才有了那文這個有聲有色的角色。
靳東扮演的一郎這個角色,也是在討論中由山影的編劇趙冬苓提出來,特意加了這條線。
2006年,《闖關東》在北京建組。高滿堂和孫建業修改劇本,張新建在隔壁做工作檯本,副導演簡川訸張羅著選演員。等主演陣容落停,高滿堂看了一眼,就覺得這部戲成了。
一切就緒後,張新建出任總導演,和導演王濱帶A組,孔笙和侯鴻亮帶B組。
《闖關東》現場,右一為導演王濱,中為張新建
A組主要是拍攝老朱家的戲份。從雪鄉開始拍攝,一直到濟南,再到膠南海邊,隨後繼續南下到達上海,然後去往無錫。B組拍放排的戲,東北冬天的戲。最終,A、B兩組在上海會合。前後歷時147天。
李幼斌當時已有《亮劍》,如日中天。他和劇組的美術師劉勇奇是髮小,看完劇本之後,開出一集12萬元的片酬。這在當時是一個很高的價碼。
李幼斌飾朱開山
劇組在考慮過侯勇、尤勇、張豐毅等演員後,仍然覺得李幼斌最合適。他們就去尋求領導的支持,開始說一集60萬,後來給了一集80萬。這樣,片酬不再是問題,製作費也相當寬裕。
劇本創作,高滿堂是靈魂人物。拍攝製作,張新建是總司令。
張新建和高滿堂
他做出了被高滿堂譽為「再也不會有」的工作檯本,與現場變故鬥,與惡劣天氣爭拼,與演員檔期賽跑…一部《闖關東》,戲內戲外皆精彩。
為了讓李幼斌儘早出場,54集刪掉了2集,定稿為52集。《闖關東》2008年在央視一套作為開年大戲播出,實現了收視口碑雙豐收。同時,這部劇的成功也體現在諸多方面。
張新建說,「《闖關東》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表彰,同時山影也獲得了更多的資金和資源支持。一大批人才脫穎而出,優秀作品接連產出,山影重回電視劇製作的領頭羊位置。」
此後,張新建又陸續拍攝了《情系北大荒》(2009年)《知青》(2012年)《老農民》(2014年)《青島往事》(2015年)等作品,成活率依然很高。
《知青》劇本,梁曉聲寫了一版,故事性不是很強,但有獨特的體會在內。他全部手寫完成劇本,並且表示不會再改。
張新建看中了《知青》的「排他性」。雖然這個劇本不能拿起來就拍,但素材夠新鮮,感受夠特別。他就自己上手改,從頭捋故事。
東北部分,他坐鎮黑河,調整劇本。拍攝工作主要由王濱導演帶隊完成。東北部分拍完了,又去陝北拍。原定的演員發胖了,只能臨時換演員。製片人侯鴻亮和吳雪松定演員,造型師陳敏正定妝,一切都在忙而有序的氣氛中進行。
知青題材畢竟敏感,這部劇過審殊為不易,萬幸最後播出了。知青歲月有悔、無悔的問題爭議很大,上山下鄉運動的整體評價也很撓頭。
雖然劇已開播,但最後一集始終不能定稿。最終,這一集加了幾句話作結,才算收官。
接下來是《青島往事》,趙冬苓編劇。這同樣是領導的命題作文。張新建覺得,故事之外,還要增加必要的歷史背景。他就一頭扎進青島檔案館,翻閱了大量的文字與視頻資料。他說:「年代劇,需要歷史厚重感,你下了功夫,這個厚重感自然就有了。」
男一號,劇組覺得非黃渤不可。景都搭好了,等了一段長時間才開機。拍完了以後,沒能在央視一套播出。等了很長時間,2015年在央八播了。所幸口碑上佳。
《青島往事》現場,張新建與黃渤、黃小蕾合影
2014年年底開播的《老農民》,則是他與高滿堂合作的又一力作。當時正趕上了一劇兩星的政策即將實施,這部劇必須趕在2014年內開播,才能實現四星播出。時間緊,任務重,刪了不少戲。
張新建認為,《老農民》作為全景反映農民生活,時間跨度60年的史詩劇,至少可以拍80集。甚至有人認為,按劇本給的戲量,可以拍120集。不過最終呈現的是60集。
《老農民》是高滿堂繼《闖關東》之後最有分量的作品,採訪調研紮實,編劇技巧嫻熟,而演員的表演也相當精彩。土改運動,三面紅旗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這些敏感時段都巧妙地寫到戲裡了。
之後,張新建與高滿堂再度合作電視劇《大運河》。張新建精雕細刻,《闖關東》的導演臺本做了48天,而《大運河》是兩年。從2016年3月開始到2017年9月開機,他一直在打磨劇本。
濟寧運河碼頭,孔孟之鄉,講的是家風家訓家教。立規矩,守規矩,講規矩,破規矩。商家誠信為本、官家正氣傳家、文家潔身正骨、兵家精忠報國,這些價值主張和傳奇故事被《大運河》發掘、表現。
《大運河》拍攝現場,右一張新建
張新建說,「導演一定要進入年代,去看到那些人的音容笑貌,才有可能了解那些人的所思所想。拍給現代人看,首先要了解過去,經過去粗取精的過程後,才能出好作品。」
談及當下的創作現狀,張新建說:「我們現在的很多作品,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很多地方都不對。文藝作品可以承載教化功能,但『文藝』二字是第一位的,首先得有文學性和藝術性。沒有豐滿的人物形象和藝術形象,作品便沒有了靈魂,成為一個虛空高大全的平庸之作。現在的有些人,打著文藝的旗號,掙著昧心的錢。文化奸商的嘴臉一覽無餘。」
讓他倍感憂慮的是,現在的活兒不行了。有時候他問一些同行:你為什麼接這個戲?同行喝多了哭,說我要生存。他說,你生存你就別哭,你覺得你受委屈了,你又掙錢了。才華沒發揮出來,還是你的問題。接戲前你要考慮考慮,作為一個導演,在創作上說了不算,你就不要接。
張新建近十年的作品,主要是和高滿堂、趙冬苓、梁曉聲三個大編劇合作。他有感於活兒好的、有責任心的創作者們正在老去,文學的河流日漸細窄,讀書的習慣正在失去。
回望過去40年,魯劇曾在1980年代和2010年代執中國電視劇牛耳。現實主義風格是他們始終的堅持,工匠精神是他們一貫的傳統。這兩個傳家寶保障了人才的產出和流程的科學,不僅鑄就了山影的輝煌,也在民營公司正午陽光中開花結果。
今天的節目就到這兒,謝謝收看。
主講人 | 李星文
編導 | 吳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