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如何面對生活的磨難?」
「每天早上洗澡和早餐前刮臉,以便隨時遠走高飛。」
——納博科夫
2019年2月16日,電影《地久天長》主演王景春、詠梅包攬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銀熊獎與最佳女演員銀熊獎。在同年的11月份,《地久天長》在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再次拿下「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女演員獎」,同時又獲得了「最佳編劇獎」。它也被「衛報」評為「2019年度十佳影片」。
近幾年國內很少有非常成功的文藝片,而《地久天長》作為一部文藝片算是一股「清流」,憑藉它優良的創作手法、高超的製作水準以及一部好的劇本,成功在國產電影中殺出了一條「血路」,在豆瓣也獲得了8.0的高評分。
當你看到這部電影的海報時,不難看出,《地久天長》有兩個含義,一個是中文名「地久天長」,「地久天長」這一詞出自《老子》:「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現在我們把它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和情誼。另一層含義則是它的英文名「so long,my son」,講述的則是幾戶家庭內部之間的親情。影片中友情與親情相互交織,推動著故事的發展。
該片主要講述了劉耀軍和沈英明兩戶人家之間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時間跨度長達三十餘年,雖然其中經歷過計劃生育、喪子、下崗、下海,但最後他們憑藉對生活的希望,恢復了對生活的信心。
陪你慢慢到老
劉耀軍(王景春 飾)與沈英明(徐程 飾)兩家共同插過隊,後返城後住進了同一幢筒子樓成了鄰居,兩戶人家還因為兒子的共同出生約定好要做一輩子的好兄弟。可沈英明的兒子小沈浩(張新園 飾)因為一場意外間接導致了劉耀軍的兒子劉星(吳佳宸 飾)的死亡。隨後沈英明的妻子李海燕(艾麗婭 飾)作為當時的計生主任打掉了劉耀軍與王麗雲(詠梅 飾)的第二個孩子,並且王麗雲從此也失去了生育的能力。同時遇上下崗的浪潮,王麗雲無奈下崗,隨後劉耀軍與王麗雲便離開了北京,去到了一個漁村生活。
他們領養了一個孩子,也叫劉星,代替了他們的心中的星星。叛逆的劉星在自己與星星中迷失了自我,自古以來中國人常常秉持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觀念,可在這對夫妻身上,好像完全不同。即使是面對孩子的叛逆,也不忍太過苛責,作為「母親」的王麗雲還是會在孩子生氣出走的時候為他留好回家的門。但迷失的養子終究無法釋懷自己,最後選擇離開。劉耀軍在養子準備離開之際將辦好的身份證交與他,意味著養子有了自己的身份,不用再頂著一個已逝之人的身份繼續活著,同時也宣告了這對夫妻正式放棄了「父母」這個身份。
面對沈英明的妹妹沈茉莉(齊溪 飾)的突然來訪,這大概是整部影片最大的矛盾衝突,沈茉莉與劉耀軍之前是師徒關係,本身就有些曖昧的情愫在,這也暗示了之後劉耀軍的出軌。劉耀軍的出軌導致沈茉莉有了身孕,劉耀軍對孩子的渴望以及他對於妻子的愧疚讓他無法自拔,感情和理智在頭腦中打架。影片中劉耀軍並沒有太多的情感宣洩,反而是溫柔賢惠的王麗雲憑藉自己敏銳的洞察力看出了丈夫的不對勁,看到劉耀軍拿著孩子的照片麗雲能敏銳地感知到,最後麗雲選擇自殺來結束這戲劇性的一切。
這不難看出劉耀軍與王麗雲之間是深入骨髓的了解的,夫妻之間最大的紐帶便是孩子。而他們卻先後失去了親子與養子,幾十年的生活讓兩個人早已相依為命,從當初的情人慢慢地相處成了親人。或許之前他們是為了劉星而活,但在失去親子與養子過後,他們早已經不懼怕死亡,他們只是為了對方而活著,正如劉耀軍形容麗雲的那樣「時間已經停止了,剩下的,就是慢慢變老」。在經歷過麗雲自殺這一事件後,劉耀軍選擇了「浪子回頭」。他沉默寡言的性格最終沒有讓他釀成大錯。多年後,兩人在回京的飛機上遇到顛簸時都互相握緊了對方的手,麗雲自己也自嘲道「真可笑,我們居然還怕死」。
心裏面的痛,就交給時間吧。
所有的傷痛,都在心裡
《地久天長》導演王小帥在談創作主旨中曾提到「對我而言,攝影機要對準尋常百姓,他們是這個社會的肌理。藝術跟權力是天然背離的,拍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經常被景春和詠梅所飾演的人物所感動,這種寬恕與包容的能力與我自己的成長環境息息相關。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鄰居的叔叔阿姨們都那麼慈悲。他們也遭遇了很多不幸,但在孩子面前,他們從不表露。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善意和慈悲。」
小沈浩與小劉星自小就是好兄弟,但因為一場意外,小沈浩的行為間接導致了劉耀軍與王麗雲的獨子劉星的死亡,你覺得劉耀軍與王麗雲會恨沈英明一家嗎?我覺得多多少少是會的。但此時理智大過於情感,劉耀軍一家也深刻地明白不能讓這件事讓浩浩留下心理陰影,而當時作為計生主任的浩浩母親李海燕因為自己的工作讓劉耀軍家徹底失去了孩子自責不已。
在家家團圓的除夕夜裡,家家戶戶都在歡聚新年,而劉耀軍家裡有的只是剛剛失去孩子的父親和母親。繼續留在這裡也只是徒增煩惱,他們在這座城市也早已經沒有了什麼,不如選擇離開,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吧。
他們不是不恨,只是他們選擇用自己一生的隱忍和善良來容納和包裹內心深處最刻骨銘心的傷痛。
沈家夫妻雖然仕途通達,但是因為當年的事情對劉耀軍家一直心生愧疚,生活一直未得安寧。李海燕晚年得了癌症,心中有愧的她決定臨死前見劉耀軍夫婦一面,劉耀軍夫婦在北京見到海燕之後也並未多說,但他們選擇的肯定是原諒。曾經的傷痛雖還埋在心裡,但時間也衝走了一大半,明天還是要以善良的一面去面對他人。
在北京的日子裡,劉耀軍夫婦還去拜祭了兒子星星,在兒子的墳前,穿過遠處的天際線旁,看到許多拔地而起的樓宇正在大興土木,更戲劇性的一幕是在兒子的墳前接到了沈浩孩子出生的消息,一個新生兒降臨的喜悅與此時劉耀軍坐在自己兒子墳前的悵然若失形成的巨大的對比,讓人不免覺得有些可笑。
友誼地久天長
影片的最後算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沈浩的孩子出生,養子劉星(王源飾)帶著女朋友回來,新子出生,養子回頭,對於中國人來說當然是一個團圓式的結局。當電影的主題曲《友誼地久天長》響起時,好像給了觀眾一個情緒的宣洩口。劉耀軍夫婦選擇原諒,乾兒子也說出了真相,養子回到了故鄉,生活好像開始對這一對夫婦從輕發落,如今發生的一切就如當年那些事情一樣讓人猝不及防,但這讓他們重拾了對生活的信心。劉家與沈家之間的友誼靠時間維持,靠時間聯繫,但最後兩家人都各退一步反而成就了真正的「地久天長」。
《地久天長》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反映的是中國在七十年代及之後的變化。影片中李海燕作為計生主任打掉了劉耀軍家的第二個孩子。在我們如今看來,我們無法評定誰對誰錯,抓好計劃生育也只是李海燕當時的本分工作而已。計劃生育是國家發展過程中的大計和國策,在我們現在看來,這一政策在當時可能欠考慮,比如忽略了醫療條件提升以及當時的手段過於激進等。所以到了2015年,隨著社會發展,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我們面臨社會轉型,需要提高生產力,並且中國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新的家庭結構和社會結構,這時候就需要國家去改變生育政策,去開啟一個新時代。
我們都可能多多少少心裡有些傷痛,這些痛可能是可以避免的,也可能是不能避免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去處理這些傷痛。生活中的磨難必不可少,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解決它,並把它化為自己的力量去呈現給別人。約翰·肖爾斯曾說過:「沒有不可治癒的傷痛,沒有不能結束的沉淪,所有失去的,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心裏面的傷痛雖然永遠都在,但可被治癒。這和自責不一樣,自責要短暫,但要長久銘記。
最後的最後,願我們每個人都成為心裏面那個最善良的小人兒,都能擁有「地久天長」的情誼。
很高興與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歡迎關注自媒體:無物永駐,多平臺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