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絕望的大山上
砍下一塊
希望的石頭
心靈的重建,
要靠相互生活在一起的人們和社區的友愛!
——《阪神大地震》紀錄片原話
引子
災後社區重建學行動習網絡第二年,在南都基金會、壹基金支持下,前往日本學習災後重建的挑戰與思考。這一次學習中的其中幾天與臺灣的老師一起,討論更多的災後重建問題。
每一次大的自然災害措不及防
尤其親人的離世及家園被毀讓整個人的內心崩潰
怎麼來重新建設災後受傷的心靈?它與地震災區的災後重建同樣重要。
因為人的精神不在,物體的建設重要性已經減弱
每一個受到傷害的人對物質的需求已經渺小
或者對未來的信心不夠
它決定了今後我們能否真正劫後重生
怎麼讓受到傷害的人重新面對生活這不僅是我們八年的探索
更是我們災後社會組織的必修課。
在文化斷層,信仰缺乏的時代,社會組織在災後與老百姓共同需要的心靈重建,共同的需要面對困境與艱難,尋找到生的希望。
中國心在探索的路上找到與地震中青少年(困境兒童)一起心靈重建。
中山大學 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社會工作系張和清教授說:
心靈重建:從社會工作的角度,我重視社會心靈的重建。從生活的層面,大家在一起,抱團取暖,彼此感受到溫暖和貼心,已經是夠貼心了,如果隨之而來,在社會關係的層面,推動人們彼此互助友愛,在一起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從而感受到有價值,有信心,有希望,是更深層次的社會心靈重建。淺見,僅供參考!
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廖嘉展理事長說:
與其說是要作心靈重建,不如說是要找到活下去的勇氣與希望。
「心靈重建」這句話是我在「汶川大地震」一年後聽到的一句話,
在這之後的工作中,
又相繼遇到玉樹地震,蘆山地震及魯甸地震,
我開始尋找「心靈重建」的影子。
這一次有機會到阪神大地震的兵庫縣,想繼續尋找關於「心靈重建」的路徑。
因為,這裡有半阪神大地震鷹取社區精神重建的標誌——被運到臺灣的紙教堂。
紙教堂:
紙教堂(Paper Dome),即用紙質材料建造的教堂。目前(截至2013年8月)世界共有兩座紙教堂,均由日本設計師坂茂設計。
第一座是坂茂在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後的作品,用輕巧的紙質材料來搭建建築物,用以居住、社會活動等,2005年解體後將其材料運送至臺灣南投重新搭建。
另一座位於紐西蘭克萊斯特徹奇,用於臨時替代在2011年大地震中被毀壞的克萊斯特徹奇市標誌性建築天主教大教堂,2013年8月7日對外開放。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發生7.2級的地震。此次地震後,坂茂輾轉到野田北部,在遍地瓦礫中找到了當地神父,提出運用輕巧、組裝迅速的紙材來搭建「紙教堂」。
第一次聽到這個提議,神父稱:「你知不知道這裡就是被火燒了才變成這樣的!」
但坂茂沒有放棄。利用工作的空當,他一次次往返神戶,並用書店跟木屋同時著火,書店延燒速度更慢的事例來跟神父解釋紙教堂的安全性。
坂茂的熱心,災區對居民聚會空間的強烈需求,終於使神父點了頭。
在三百多名義工、居民、教友的努力下,兩個月之後,紙教堂完工了。
這座打破了族群、宗教、國籍的藩籬,共同努力建起的建築,正式取名「Papar Dome」。
在隨後幾年中,這個面積170平方米的空間,曾經舉辦過居民集會、電影放映會、演唱會、教會彌撒、結婚典禮等,成了神戶震後社區重建重要的精神地標。
2005年5月29日,Paper Dome在日本舉辦完最後一場彌撒,開始解體作業:臺灣來的工作人員作了詳盡的構件記錄,並帶了字模機,將每根柱子、每扇窗戶、每個小零件都編上可以識別的號碼,以便未來回到臺灣重新組裝。
隨後,神父帶著居民來到神戶港,目送著紙教堂上了開往臺灣的船。「新故鄉」對於桃米裡重建的構想不僅僅是豎立教堂,而是規劃整個完整的生態見學園區,因此,紙教堂的重建經過了漫長的審批規劃。
2010年的冬天,在512中心幫助下前往臺灣學習,
有幸在桃米與新故鄉的廖老師相遇,
我得以用不同角度的去看待桃米的災後重建,
用另一種心靈去聆聽關於「紙教堂」的故事,
那時,加深了我對「心靈重建」或者是精神重建,社會企業的理解,但只限於理解。
慢慢的讀懂了,心靈重建需要真正的紮根,需要聆聽服務對象的聲音,一起去面對生活,一起迎接生活。
紙教堂的精神重建是這次學習的重點,更是「心靈重建」之重點。
2016.12.10號早上與廖老師交流,老師告訴了我臺灣紙教堂的功能: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重建的角色,更是從基金會到社會企業的轉型
多元協力的治理模式。多社群,跨領域的合作模式。
但我一直想弄清楚紙教堂在日本的價值。這一次是我的其中一個目的。
宗教信仰在日本是普遍性的。
鷹取教會是天主教,存在於地震之前,教會的教堂在1995阪神地震時被大火紹毀,由坂茂建築師義務設計、募款並召集志願者興建完成。
日本兵庫縣鷹取社區是紙教堂的發源地,由日本著名建築師「阪茂」老師設計,通過三個月的籌款與施工,完成了公共空間的建設。
因為用紙管蓋房子是坂茂建築師獨特的發明與特色。紙也是環保材質。
這個空間的原址是天主教的地方,神父對建築師提出的用紙管做教堂完全不信任,在建築師試驗下,紙管的密度高,樹枝的密度低,試驗下獲得神父的支持。三個月的建設,重新構建了社區關係。
讓紙教堂建好後開始承載兩個功能
提供空間:救援團體的重建基地
社群構建:教會與社區的共用空間
我的災後重建之心靈重建
災後重建是社區重新構建關係的時候,
因為,每一個人不僅僅需要硬體,住房子,開車子,還需要知道為什麼要住房子,住什麼樣的房子,開什麼樣的車, 為什麼?
在汶川地震中,我經歷了「三年重建兩年完成」的「壯舉」,
我經歷了老百姓的房子搞成政府的事情,更經歷在災後重建中的主體變化,見證了重建中的輝煌戰績與無奈。
中國心在災後重建中尋找到自己的腳色,心靈重建需要做。
雖然做的有限,但,我們必須做
就如今天的品質助學,從經濟助學到心靈助學再到生計助學,總要讓社會組織在重建中尋找到自己的定位,
正如日本的建築師」阪茂「老師,臺灣新故鄉的廖老師,
他們用紙教堂敲開社區的一扇門,漸漸,他們成為社區的一份子,接納、融入、多元,開始真正的重建。
人是社區的主體:當災後重建與主體的人沒有了關係,社區又怎麼構建?
災後重建硬體非常簡單,就是鋼筋水泥的包裹,冰冷且沒有溫度,那麼,我們的災後重到底在建什麼呢?
在鷹取社區我們四處見到了生活的氣息,小道,花草、公共空間,一切與人共處的生命存在,這就是我們講的「生活」
心靈重建讓社工與服務對象一起尋找新的生活,雖然很慢,但彼此建立相互信任,相互支撐的力量,讓我們逐漸看到災後重建的另一個希望與另一種力量。
2016.12.10日晚上 日本仙臺
編輯排版:瞿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