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回娘家習俗

2021-02-16 石獅到處跑


  

相信大家對大年初二習俗都不陌生了,在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其實,除此之外,大年初二習俗還有很多,看看你都知道嗎?

大年初二是正月的第2天,也是農曆新年第二天。這一天中國各地漢族同胞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回娘家都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漢族歲時風俗。你知道大年初二為什麼要回娘家嗎?大年初二習俗有哪些?大年初二禁忌有哪些?接下來就由小編一一為你解答吧。

民間諺語說: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壽麵。

又有: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轉,初四吃烙餅炒雞蛋,初五吃餃子捏小人嘴,初六吃合子,合子夾七合子夾八合子夾九,一直吃到拐彎。

所以,大年初二是要吃麵的,有的地方把這種說法解釋為迎女兒回門。

初二面,初二的面講究也不少。據說,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後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現在的人們一般都打個滷兒或者炸點醬做成打滷面或者炸醬麵。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過,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風俗。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女兒回娘家忌回門禮為單,由於傳統上認為單數不吉利,女婿帶回娘家的禮物必需成雙。

大年初二,孩子們都會提著鯉魚燈去討個好意頭。


正月初二謂之「開年」,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帶著三牲、餈粑、煎堆等禮品,走親訪友。韶關沙田一帶殺生雞開年,取生氣十足的意思。在飲食習俗方面,正月初二這天的中午飯稱「開年飯」,菜式多樣,皆取吉祥寓意。雞是少不了的,燒肉取「紅皮赤壯」(身體健康)之意,炒飯取意「大顯身手」;豬脷(舌)取「大利」之意,還有生菜,取意「生財」,蒜喻能寫會算,蔥喻聰明,韭喻長長久久等。芹喻勤勞刻苦。初七人日吃七樣菜,上列幾種均在其中。



財神到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關於財神是誰說法不統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1、趙公明:因張天師曾命其守玄壇,故又名趙玄壇。此人來源於《封神演義》,姜子牙封他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趙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稱趙公元師。此說來源於《三教搜神大全》,聖號全稱為:"總管上清正一玄壇飛虎金輪執法趙元師"。

2、比幹:殷紂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無心",故不偏倚,後世人奉為財神,此事載於《史記•殷本記》。

3、範蠡: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大臣,幫助越王打敗吳國,後來經商發了大財,改名陶朱公。後人奉為財神。

4、關羽:三國中的關羽是個"全能"人物,最重義氣,後人把"義"和"利"等同對待,奉為財神。一般商號供奉關羽者居多,認為他對商號有保護作用。

上述財神中,範蠡、比乾等稱為文財神,趙公天師、關羽為武財神。此外還有供奉太白星者,稱為"財帛星君"。因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會為財神。還有以齊天大聖、招財童子為財神者。民間所供大多以趙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濃髯,頂盔貫甲,手中執鞭,周圍畫有聚寶盆、大元寶、珊瑚之類的圖案,加以襯託,突出富麗華貴的效果。

說道這裡大家別嫌佳佳嘮叨,為了能讓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這些位神仙,也祝願大家都能財源廣進,佳佳找了一段關於財神的傳說,供大家欣賞。話不多說,繼續往下拉吧。

有關財神的傳說

據說,財神爺是有錢人家供奉的,沒錢的人供奉是不會顯靈的。民間流傳有「財神菩薩休妻」的故事:從前,財神廟財神身邊總有一位端莊美麗的財神娘娘陪伴。後來這位善良的女菩薩突然不知去向,原來她被財神爺給休掉了。財神爺為什麼要休妻呢?這要從一個乞丐說起。有個討飯化子窮得無路可走,討飯路過一座古廟。進廟後,他什麼菩薩都不拜,單摸到財神爺像前,倒頭便拜,口裡禱求財神爺賜財。趙公元帥見是一個叫化子,心裡想連香燭都捨不得點,還來求財?天下有那麼多窮叫化子,我能接濟得過來嗎?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認為財神總會救濟窮人的,富人不悉吃穿,求財何用?便不住地拜。這時,財神娘娘動了惻側隱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財神夫君,勸他發發善心給這叫化子一點施捨。可財神爺不理睬,打了兩個哈欠又閉上了眼睛。雖然是財神娘娘,可財權在夫君手上,夫君不點頭,怎麼好將錢賜給叫化子呢?娘娘無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環,扔給了叫化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龕上擲下一物,一見是一副金耳環,知道是財神所賜,急忙磕頭,連呼「叩謝財神菩薩」。財神爺睜眼一看,發覺娘娘竟將自己當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給了窮叫化子,氣得大發雷霆,將財神娘娘趕下了佛龕。自此以後,數百年來就再也沒有一個窮人是拜了財神而發財的。

大年初一、二忌洗衣,傳說這兩天是水神生日,因此忌洗衣。

回門時不能空手,且帶給娘家的禮物,必須是雙數,單數則不吉利。

祭財神忌語。舊時有登門售財神像者。不欲購者,只能回答已有,忌諱說不要。以避不祥。


送禮送雙別送單

首先是送「雙兒」不送「單兒」,取「好事成雙」之意,圖的是個吉利。裝點心匣子或裝果籃兒,其種類要為雙數,四樣、六樣或八樣。

其次,注重所送年禮的諧音,有些東西的諧音「犯忌」,不宜送人。送水果時不送梨,因為「梨」與「離」諧音,不吉利;不送鐘錶,「送鍾」與「送終」諧音;給生意人送禮不送「書」, 「書」與「輸」諧音。拜年時講究送酒,因為「酒」與「久」諧音,有「天長地久」之意。

回娘家,給爸媽備份禮物吧

初二,出嫁的女兒攜夫婿回娘家,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然而普通的年貨沒創意,創意的點子又沒有。如果你正為想帶點啥伴手禮回家而發愁,這16件適合送父母的禮物,供你參考。

1.送運動鞋。鼓勵他們多出去走走。散步不僅燃燒脂肪,還有降壓的功效,同時能擊退動脈硬化、腦梗死、心肌梗死等「生活習慣病」。

2.送計步器。一是能讓父母隨時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二是可以設定目標使散步容易堅持下去。對癱瘓和老年痴呆症也能起到預防作用。

3.送優質寢具。隨著年齡增加,人的睡眠時間會變短,不易入睡、睡眠淺等煩惱也會多起來。枕芯最好選擇蕎麥皮,或蠶砂、茶葉、大米等。

4.送電動牙刷。上了年紀的人很難再靈活地使用細長的牙刷,電動牙刷可以在技術和時間上起到一定彌補作用,還可以更好地進行口腔清潔。

5.送相聲或粵曲CD。最推薦的是單口相聲,老人一邊聽,一邊在大腦中組織和想像書中的場景及故事情節,這一系列過程會使處理事物形象化、立體化的大腦頂葉皮質得到刺激,既能達到娛樂目的,又能鍛鍊大腦。



6.送熱帶魚。熱帶魚這種小生物給老人帶來的情緒調節作用是超乎想像的,還可以增加使身體放鬆的5—羥色胺的分泌,讓人擺脫寂寞,更加積極樂觀、情緒更安定。

7.每年做兩次血液檢查。每年一次血液檢查並不保險,很難防範惡化速度極快的癌症。所以,讓父母在一般體檢之外,每半年再做一次血液檢查比較好。一次抽血可以檢查十幾個項目,根據這些數值提早發現心血管病變,有效預防心肌梗死和腦血栓。

8.送高性能吸塵器。人上了年紀,把灰塵用痰的形式排出體外的能力也下降了,其結果就是容易得肺炎和哮喘等疾病。最好送父母一個能強力吸除細小灰塵的氣旋式吸塵器,再加一個空氣清潔器,幫父母營造一個清新的居室環境。

9.送應季的新鮮食品。應季的蔬菜、水果的營養價值是一年中最高的,其中所含的抗氧化物質也是最高的,對預防老年痴呆症、腸癌、心肌梗死等疾病有良好的作用。



10.送血壓計。血壓是老人健康的晴雨表,老人覺得頭暈、胸悶時,最好及時量一下。平時早晨起床後,最好也測一下血壓,以便更早地發現異常。

11.送紅酒。紅酒中多酚對預防癌症和衰老有很大作用,可以使尿酸值降低,還能降低患心肌梗死的風險。喝紅酒時,大腦還會產生大量的多巴胺——能給人帶來快樂和幸福感的神經傳導物質。

12.送手錶。退休後,規律的作息通常會被打破。那就給父母買塊手錶,最好是那種字盤大、容易認的。有調查結果顯示,生活有規律的人患老年痴呆症的概率偏低。

13.送蔬菜種子。給父母送些種子,讓他們在陽臺上、院子裡開闢一塊家庭小菜園,活動身體的同時,在農作物種植中還能感受到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把自己種的菜送給鄰居和朋友,還可擴大交際圈。


14.帶他們去看劇。觀看戲曲、歌劇、話劇等舞臺演出時,仔細聽臺詞,可以刺激大腦掌管聽覺的顳葉。用整個身體去感受它所營造出的獨特空間氛圍,聽覺和視覺都能受到刺激,能有效地預防老年痴呆症。

15.送繪畫用品。老年人在畫畫時,腦、眼、手都在同時進行,有助於預防老年痴呆。另外,色彩的刺激也會增強大腦的活躍度。送一套繪畫用品,既排遣老人的寂寞,還能調心靜氣,益壽延年。最後,在父母完成每一件作品後,別吝惜你的讚揚。

16.送媽媽化妝品。化妝是讓老人積極外出參加活動的一個契機。化妝後的老人會變得明快、開朗。全家人有意識地誇獎,還會讓母親會有堅持化妝的願望和自信。

【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請聯繫 速刪!謝謝~】

|內容來源:網絡

|綜合編輯:石獅到處跑(ssdcp0595)

|聯繫小編:weixin/tel:15359393078

關注微信公眾號:石獅到處跑  ssdcp0595

備用微信公眾號:泉州到處跑  ssdcp595

相關焦點

  • 大年初二回娘家,初二習俗知多少?
    北方在正月初二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大年初二還是回娘家的日子,回娘家的閨女還要帶上糖果和麵條,糖果表示祝願生活甜甜美美,麵條是表示健康長壽的意思.▌ 大年初二風俗▌ 回娘家這一天漢族民間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 大年初二回娘家祭財神 還有哪些習俗?
    今天是正月初二,大家都知道這天有哪些習俗嗎?一起來看看!1、吃開年飯。正月初二謂之「開年」,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帶著三牲、餈粑、煎堆等禮品,走親訪友。在飲食習俗方面,正月初二這天的中午飯稱「開年飯」,菜式多樣,皆取吉祥寓意。2、回娘家,俗稱迎婿日。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和夫婿同行回娘家。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回娘家的習俗,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 大年初二回娘家,歡聚一堂嘮家常
    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不但如此,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盤點各地回門禁忌      回門又稱「歸寧」,亦即「回娘家」。
  • 大年初二回娘家!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
    大年初二回娘家 女婿拜年「法定日」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
  • 大年初二回娘家,說說咱的「娘家人」!
    來源:儒風大家俗話說:「正月初二路上看,儘是小生和小旦。」大年初二這一天,我國民間有「走娘家」的習俗。嫁出去的女兒們,紛紛帶上禮物,領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和許久不見娘家的親人們一起,敘敘舊、聊聊家常。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咱們就來說一說,中國人心裡的「娘家人」!
  • 大年初二回娘家!還有哪些傳統風俗,你知道嗎?
    大年初二是指農曆一月二日,祭財神,回娘家都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漢族文化風俗。這天,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不但如此,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孩子們都會提著鯉魚燈去討個好意頭。這個習俗不僅是拉近了女婿與娘家人的關係,也讓許久未見的姐妹們,有個話家常、近關係的機會。
  • 初二回娘家的由來
    回娘家,在中國北方又稱走娘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中國歲時風俗。每年正月初二、初三,中國各地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那麼,這些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與明太祖朱元璋及皇后馬秀英教育子女有關。        朱元璋坐天下後,安慶公主下嫁都尉歐陽倫。
  • 正月初二有啥講究?出嫁的女兒為什麼大年初二回娘家?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最喜慶的節日,年俗多姿多彩,每一天都有著不同的講究,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習俗,呈現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傳承。那麼大年初二有啥講究呢?一、回娘家正月初二這天,嫁出去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俗稱「迎婿日」。這源於中國古代的祭祖習俗。自古以來祭祖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已經去世的祖先,每到年底就會從天上回到家中享受供奉,一般在正月初一回去。但是,如果家中有外人的話,他們就不願意回來了。
  • 大年初二丨吃麵 祭財神 回娘家
    鮁天下新年特別策劃——《營口年俗》,今日話題:吃麵 祭財神 回娘家大年初二習俗民間諺語說: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炒,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壽麵。所以,大年初二是要吃麵的,有的地方把這種說法解釋為迎女兒回門。初二面, 初二的面講究也不少。據說,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
  • 年俗 | 大年初二回娘家
    在中國陝西、河南等一些地方,甚至有六月六回娘家的習俗,是與收麥打場的季節相關,俗謠云:「收了麥,打罷場,誰家的閨女不看娘。   在菏澤,春節回娘家都是在初二進行的。  第一次春節回娘家,帶的禮物都是雙數:或四件,或六件。  除之此外,還有一些小禮物要放在一個專門的禮盒裡,這盒子是分著層的,每層都不能空。裡面有糕點、饅頭、掛麵等,也有放上錢的。
  • 大年初二|除了回娘家,還有這些你不知道的年俗
    大年初二,在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其實,除此之外,大年初二習俗還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習俗。習俗一:回娘家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 大年初二回娘家:說說中國人心裡的「娘家」
    正月初二,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有回娘家的習俗。這一天也叫「迎婿日」,我國各地習俗眾多,雖然形式不同,但都體現了團圓、和諧、和睦的親情。想要的都會得到。這一路走來,辛苦過、忙碌過、懷疑過、痛苦過,但還好,有那麼多貴人不離不棄。世界之大,人海茫茫,能走在一起,真的是一種緣份,所以要好好珍惜身邊,人心交人心,你真我就真。跟她們相處久了就很難割捨這份溫柔。桃花環繞。
  • 文明過大年!大年初二回娘家,在陽江還有這些習俗……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這一天廣東有個重要風俗就是「回娘家」,客家傳統節日習俗正月初二已婚婦女轉妹家「(回娘家)」,新姑丈(女婿)要「上門」。回娘家的婦女,都要攜帶雞、娘酒等禮物。
  • 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娘家你知道還有哪些風俗與禁忌嗎?
    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娘家你知道還有哪些風俗與禁忌嗎?時間:2020-01-26 09:4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娘家你知道還有哪些風俗與禁忌嗎? 大年初二是正月裡農曆新年的第二天。
  • 初二回娘家,說說中國人心裡的「娘家」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文 | 儒風君 · 主播 | 亞楠
  • 女兒為什麼大年初二才能回娘家?除夕和初一,為什麼就不能回?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夫婿要同行,俗稱[迎婿日]。回家時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 ,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一定不要空手,要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否則那可是對娘家的不在乎啊。
  • 初二回娘家,山東各地習俗差異大!山東女婿們快來對號入座啦~
    天津市民俗專家尚潔介紹說,大年初二這天,出嫁的女兒們要帶著丈夫、孩子回娘家,去拜見父母、家人。此習俗源於新中國成立後。 在淄博,大年初二是媳婦們回娘家的日子,這一天作為娘家人是不接待其他客人的。媳婦們大年初二回娘家只是在女兒沒有成親之前。如果哪家媳婦的女兒已經成家,那麼她們又會把這一天拿來招待自己的女兒、女婿。而自己回娘家,只好改在大年初三或是其他日子了。頭年臘月十七、十八,新媳婦就回了娘家,婆家要打發人去請,把新媳婦請回來好好「伺候」,年前就不讓再回娘家了。
  • 習俗 正月初二:回娘家
    在北方很多地方,大年初二回娘家是許多人都知道的一個老傳統,每年正月初一一過,大年初二,嫁出門的女兒們就會紛紛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娘家過年,看望家中的老爹老娘,古稱「回門」「歸寧」等,俗稱迎婿日。過了「四始」日,人們就不再講究「早」字了,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頭紅」的說法。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為什麼必須在正月初二而不能正月初一呢?
  • 正月初二回娘家的由來
    正月初二回娘家的由來所謂回娘家當然是指已婚女兒帶夫婿孩子回到家裡給父母拜年
  • 【年俗】初二回娘家,初一回娘家會使娘家貧窮,多少人曉得啊!
    大年初二回娘家  在女媧創世的傳說裡,我們的祖先認為正月初一造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