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創作當中,或多或少會遇到敗筆,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很多人不但沒有從自己的敗筆原因去提高認識,而是認為自己的書法就這個特點。更有些人還振振有詞地說,就算大書法家王羲之寫的《蘭亭序》不是也還有幾處修改的痕跡嗎?這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王羲之當時是在考慮用詞方面出現偏差,想糾正過來,並不是書寫字體的筆畫、結體或章法出現敗筆。而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有些人寫的書法作品,是筆畫或結體出現敗筆,這就不應該了。那麼,書法出現敗筆,是不是您在如下這幾方面的基本功還沒有達到一定火候?
書法出現敗筆,在某種程度上說與寫字的人在學識、書法功底、運筆心境、藝術造詣的火候有密切關係。綜觀各類敗筆作品,以及現場書寫的情形,敗筆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第一、基本筆畫火候尚欠,缺乏筆力內功
一個人要想在書法上出類拔萃,首先要在基本筆畫上過關,先不說寫得如何剛勁有力,最起碼要能體現筆畫的長短、粗細、方圓、斜正等。其次,要用正確的書體筆畫書寫正確的字,不能用隸書的筆畫寫楷書,也不能用楷書的筆畫寫隸書。還有一點是很多人比較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筆畫的斜正沒處理好,本來應該取斜勢的,結果寫得很平正,對中國文字的整體美觀缺乏正確的認識。中國書法字體,除隸書和篆書之外,楷書、行書和草書,大多數的字體是左低右高,筆畫也是因此取勢。
還有一些人在書寫筆畫舒展角度的時候,出現敗筆。本來應該舒展的筆畫,寫出來卻顯得很侷促,就如同一個人表演舞蹈一樣,應該手腳舒展柔和,結果縮手縮腳,看起來彆扭。所以,要把基本筆畫學透弄懂,比如撇畫,有直撇、長撇、短撇、豎撇,捺畫有直捺、平捺、短捺等幾種。如果我們沒有掌握它們的書寫要領,一旦真刀真槍寫一幅作品,肯定會出現敗筆。
第二、間架結構沒搭建好,疏密不分,穿插、避讓不到位
書法創作,首先要有一定的書法藝術審美觀,能鑑別書法字體間架結構的構建基本原理。間架結構出現敗筆,大多數是由於作者對字體的間架結構布局缺乏基礎常識,也有可能是當時創作的心境不佳,或者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比如嘈雜聲。出現間架結構敗筆,大致有幾種,一種是筆畫交叉沒搭建好,斜正沒布局好;另一種是疏密不分,筆畫之間的間距不合理,比如「聿」「王」字,書寫的時候,橫畫之間的間距疏密是基本等距的;還有一種是穿插避讓不到位,比如,「勤」字,左邊「堇」字的下橫畫應左長右短,讓出空間給「力」字的撇畫。再比如「情」字,青字的上面部分的下橫畫插入豎心旁的右點下面。如果不懂得這樣的避讓穿插,寫出來的字體就彆扭。
我昨天有幸參與了一個單位「迎七一」書畫比賽的評審活動,作為評委,我提出評價一幅作品是否達標,有三個原則:遠看章法是否符合要求,近看筆畫是否寫到位,中看結體(間架結構)是否搭建好。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結果發現,不少作品,敗筆之處在於要麼筆畫出現失誤,要麼結體東倒西歪,還有些章法布局凌亂。作為一個參賽選手,筆畫、結體和章法不應該出現大的失誤。
第三、章法布局凌亂,正文、落款和印章處理不規範
章法是體現書法藝術審美的最直觀形態。正文看書法功底,是否字體的大小比例協調,橫成列,豎成行,即使草書,也要豎成列;落款看書法底蘊,一般的人用楷書寫正文,都能用行書寫落款,用印看布白點綴功力,在一些留白較多的地方蓋印,是一種修飾。印章不能隨便蓋印,比如閒章就不能蓋在落款下方,應蓋在正文首字旁。而章法敗筆的現象也有幾種,一種是正文的字體太小,而落款的字體太大太多,有喧賓奪主的意味,另一種是上下左右邊幅空白留得太少,整幅作品看起來很侷促,裝裱起來不雅觀。
第四、繁簡字體不分,生硬造字
書法藝術最忌諱生硬造字,有些人在書寫一些常用字體的時候,莫名其妙的創作出一種筆畫結構字體來,誰也看不明白。這絕對是敗筆!還有一種情況是,本來一幅作品的正文書寫,應該全文採用繁體字書寫,而實際書寫的時候,可能因為作者對繁體字不熟悉,在書寫一些字體時,用簡體字代替,一幅作品中,既有繁體字又有簡體字,看起就如同一個穿著唐裝的人和一個穿著牛仔褲的人站在一起,彆扭!
敗筆是書法學習和創作中經常會遇到的大概率事件。要想避免這種現象發生,一定要打牢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所以,在追求高大上的書法藝術創作的時候,也要俯身看一看自己的鞋子是否佔有「灰塵」,書法功底是否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