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教育部官網公布了一份答覆函,針對全國政協委員提出的《關於穩步推動編程教育納入我國基礎教學體系,著力培養數位化人才的提案》做出了官方正式回應。答覆函從三個方面介紹了近幾年編程教育的工作進展情況,表示編程教育等信息技術已經納入到小學、初中科學課程和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高中階段也已專門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
這個新聞在網絡上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大部分網友認為中小學課程本就非常緊張,擔心編程教育納入一般性教學後會增加學生負擔;一部分網友則支持在中小學課程中增加編程教育內容,認為這樣做有助於提高我國中小學生的技術創新能力,對國家未來打造創新之國意義重大,甚至呼籲高中的編程課程可以再提高難度。
根據教育部答覆函的內容,我們知道目前在小學和初中的科學課程中已經包含了編程教育內容,只是並不清楚比重有多少。以個人了解,編程課程對於小學生和初中生來說還是非常難的。儘管目前確有少數學生興趣濃厚,而且學得不錯,但是大部分學生及家長都表示太難。會不會因此而加重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網友們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
不贊成將編程納入中小學課程,不只是為了減負,更重要的是需要釐清所謂創新的基礎究竟是什麼。計算機技術的確是一個國家綜合創新能力的關鍵領域,教育部落實國家相關人才發展政策也是職責所在,但是中小學教育畢竟不是對接市場的技能訓練所,即便是大學也需要與效用化的市場保持一定距離。太早注入實用性技能學習反而會干擾基礎教育的效果。
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綜合創新方面有成就也有教訓。教訓就是太偏重技術應用,忽視了基礎研究。這一點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看得非常清楚。他最近在不少大學發表的講話中不斷地表達了基礎研究的關切,在與發達國家的競爭中,基礎研究是我們的短板。因此,華為在全球招募了不少並不從事應用研究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實行天才計劃招募年輕的天才大學生加盟,以此充實華為的研究基礎。他呼籲大學要重點支持基礎研究,特別是數學、理論物理、生化這些基礎學科。中小學教育無疑是基礎中的基礎,中小學的基礎沒打好,大學和研究生階段也很難學好。過於偏重應用性,對基礎研究是不利的。
由於計算機與軟體相關專業的就業情況一直比較好,家長們也傾向於鼓勵和引導孩子選擇這些專業作為未來的職業方向,課外輔導上很捨得投資,有的中學生在上大學之前就已經在編程方面有一定水平了。而在實際創新研發領域,計算機軟體只是諸多創新知識與技能的一種。當前,智能(AI)研究更重要的知識是數學與語言(邏輯),而哲學、倫理與社會學這些傳統文科知識也很重要,它們有助於工程師處理好與技術有關的價值問題,避免人類被技術統治。也就是說,編程僅是技術研發中的一個環節,編程學得好並不意味著創新能力就強。創新需要更基礎的原創性,這就不是編程能夠貢獻的了。
學校有條件可以開設編程類課外興趣班,吸引有興趣有天賦的中小學生去學習,這種模式可能更合適,答覆函也提到只是將其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說明它與其他基礎課程有很大的差別。從這個角度說,這則新聞可能被過度解讀了,只是這也從側面呈現了外界的擔憂,希望我們的教育不要在功利主義的泥潭裡越陷越深。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