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紀錄片《西南聯大》由徐蓓導演,由雲南省委宣傳部與中央新影集團聯合出品,一共5集,每集52分鐘,分別為《八音合奏》《剛毅堅卓》《大學之大》《火的洗禮》《嘉蔭長留》。
本片講述了西南聯大由清華、北大、南開聯合組建,「八音合奏,終和且平」的歷史故事,展現和解讀這所大學所具有的永恆魅力和精神力量。
第一集,以蔣夢麟《西潮》始,以馮友蘭《西南聯大碑文》終;第二集,以《吳宓日記》始,以聞一多《也許》終;第三集,以沈從文《邊城》始,以鹿橋《未央歌》終;第四集,以金嶽霖《論道》始,以穆旦《森林之魅》終;第五集,以馮至《昆明往事》始,以馮友蘭《西南聯大碑文》終。
西南聯大師生的文字與這段歷史融合在了一起。 當《未央歌》的開頭在紀錄片中被朗誦出來時,當黃舒駿的歌被當做背景,而影像中閃現的是一位位聯大的學生時。 聯大精神,永遠未央。
1937年11月,華北淪陷。
中國最頂尖的三所大學:清華、北大、南開,決定南遷,在昆明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這所存在不過8年的「最窮大學」,被人們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因為,它創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蹟。
在戰亂紛飛的年代,這所學校培養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師……
當時的歐美教育人士一致認為,世界教育中心有三個:美國,英國,還有中國昆明。
1980年代,曾有人問沈從文:「為什麼當時條件那麼艱苦,西南聯大培養的人才卻超過戰前的北大、清華、南開30年培養的人才總和?」
沈回答:「自由。」
對此,我們真的很難想像和感受。
今天我們所說的這部紀錄片,正是對準這所學校:《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當時的條件非常惡劣,剛剛建校的時候,沒有宿舍,沒有教學樓,沒有辦公室,除了人,可以說是什麼都沒有。
老師們沒地方住,就自己去租一些農舍,華羅庚當時為了省錢,在昆明城外20裡找了個便宜的住處,實際上就是在豬圈牛圈的頂上堆了個草棚子。
當時的西南聯大,哪有什麼像樣的教室,墳地裡蓋的平房,鐵皮做的頂,泥巴壘的牆,窗戶是拿紙糊的……
很多實驗型的課沒有道具,只能用些土辦法,有時候下雨老師的聲音小,根本就沒辦法講課。
物質缺乏就算了,學校還要面臨著日軍不定時的狂轟濫炸。
據統計,戰爭期間日軍戰機先後281次空襲雲南,最多的一次,出動27架飛機轟炸昆明。
但是,在這樣艱苦卓絕的條件下,吳大猷寫成了《多分子的結構及其振動光譜》、陳寅恪寫出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馮友蘭寫好了《貞元六書》、王力出版了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之作《中國現代語法》、吳宓用英文寫就了《世界文學史大綱》……
條件的限制並沒有阻礙大家對於學術的研究,反而讓大家學會苦中作樂,更堅定著教育救國的理想。
這些教授不僅學識淵博,治學也非常嚴謹,西南聯大辦學8年,有8000多名學生入學,但是順利畢業的只有3882人。
時光荏苒,西南聯大已經成為了歷史,但是它傳承下來的精神卻永遠留在我們的世界裡。
1 八音合奏
(長按二維碼觀看視頻)
4 火的洗禮
(長按二維碼觀看視頻)
5 嘉蔭長留
(長按二維碼觀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