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影追尋群星閃耀的國家記憶 ——雲南省聚力打造西南聯大IP文旅...

2020-11-18 雲南網

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截圖

  2018年11月7日晚8點,由雲南省委宣傳部策劃的5集系列紀錄片《西南聯大》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錄頻道開播。這部紀錄片,以創新表達呈現了群星閃耀的聯大歷史,提煉出這所偉大學府的精神財富,傳遞給人們當下與未來的思考與啟示,剛首播便掀起觀看熱潮,引起熱議。

  聞一多長孫聞黎明教授看片後激動地表示,聯大後代們都非常期待這部紀錄片,當年的場景一幕幕浮現時,大家的感動難以言表。之後,隨著紀錄片《西南聯大》連續播出,收視與口碑雙豐收,在騰訊視頻上線後獲得9.5的高分,觀眾們評價紀錄片「看到了民族之光、希望之光,有著厚重的人生力量,這樣的國家記憶值得永遠傳承下去!」

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截圖

  《西南聯大》贏得高度讚譽與認可之後,如何持續講好西南聯大教育救國的故事,打造西南聯大精神IP和西南聯大文化旅遊新品牌?日前,雲南省委宣傳部深入研究、持續發力,推出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紀錄電影《九零後》,開發同名主題線路產品等,形成紀錄片、電視劇、電影、文旅線路合力的產品矩陣,合奏出一曲令人振奮的聯大精神弘揚之歌。

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截圖

  《我們的西南聯大》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2020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西南聯大舊址時指出,國難危機的時候,我們的教育精華輾轉周折聚集在這裡,形成精英薈萃的局面,最後在這裡開花結果,又把種子播撒出去,所培養的人才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深刻啟示我們,教育要同國家之命運、民族之前途緊密聯繫起來。我們現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有歷史感責任感、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不負韶華,不負時代。

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截圖

  目前已殺青的革命歷史、青春勵志題材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由雲南省委宣傳部、騰訊影業、潤禾傳媒、優酷等單位聯手打造,講述了1937年至1946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這三所著名高校,為了保存知識的火種,南下、西遷,輾轉大半個中國,最後來到雲南昆明合併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靠著艱苦卓絕的品質與敬畏學問的精神,創造了「中國現代大學辦學史上的奇蹟」。8年時間裡,西南聯合大學培養出了3882名學生,包括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2位院士,以及上百位的名師巨匠。

  《我們的西南聯大》秉承「為文化抗戰立傳,為知識分子立像,為青春理想立贊,為民族精神立碑」的理念,歷經6年精心打磨,在尊重真實歷史的前提下,聚焦年輕人的青春熱血、理想抱負,展現了一群鐵骨錚錚的熱血青年,不畏槍林彈雨、不懼艱難困苦,歷經重重困難與考驗,最終完成從熱血青年向國家棟梁之才轉變的成長故事。同時,揭秘中國共產黨在保護知識分子和奠定聯大精神的關鍵作用,彰顯西南聯大「剛毅堅卓」的品質和教育救國故事,詮釋聯大精神的新時代意義。

紀錄片《西南聯大》。截圖

  《九零後》 聚焦賡續赤子之心

  「心神往之的一段歷史,務實而又浪漫,艱苦而又活潑,大師星布,浩篇充棟」,這是網友們對紀錄片《西南聯大》的評價,大家同時表示5集篇幅太短,沒有看夠,希望再接再厲推出新作,展現大師巨匠們的愛國豪情和學者風骨。

  響應觀眾的呼聲,雲南省委宣傳部再次攜手《西南聯大》紀錄片導演徐蓓團隊,推出紀錄電影《九零後》,該片由雲南省委宣傳部、b站、雲集將來、雲南潤視榮光等單位共同出品,聚焦鄧稼先、朱光亞、王希季、楊振寧等人生經歷,呈現已近百歲的西南聯大「90後」校友們的一派愛國報國赤子之心。

紀錄片《西南聯大》。截圖

  據介紹,紀錄電影《九零後》可以看做是紀錄片《西南聯大》的姊妹篇,主題是提煉「愛國、民主、科學」的西南聯大精神,該片採取縱橫交織的手法,縱向的時間線結構以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為起點,穿插「一二一」愛國民主運動、「兩彈一星」研製成功、高鐵建設等重要事件,清晰完整地展現西南聯大的歷史脈絡;橫向以人物結構,選擇數個主要人物支撐起敘述的主要脈絡,展開多線平行敘事,力求既有豐滿的個體、生動的細節,又有群像的整體感。

  《九零後》是一部西南聯大學子聯袂「出演」的紀錄電影,他們平均年齡96歲。影片忠實記錄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鄧稼先、朱光亞、王希季;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詩人、翻譯家查良錚(穆旦)等名師巨匠生平,另有大量對西南聯大學子的珍貴採訪呈現動人歷史細節,全體90+高齡但精神矍鑠回憶往昔戳淚點。此外,在本片籌備期間,大師中已有5位離開人世,留下絕版影像。因此,《九零後》也是一部搶救性保存珍貴史料的紀錄電影。目前,該片已基本完成前期拍攝,進入後期精心製作。

紀錄片《西南聯大》。截圖

  文化自信與精神IP的深度連接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向全國政協會議提交提案,建議由政府牽頭,高校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做大西南聯大資料庫、博物館,開發西南聯大文旅IP,發揮好市場和企業的作用,充分利用數位技術和數字文化的力量,挖掘西南聯大特有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讓西南聯大精神IP與年輕人深度連接,使之成為時代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悉,目前已殺青的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出品方開發了同名主題線路產品,已規劃10條涵蓋長、中、短各種類型的產品矩陣,可滿足黨建、遊學、旅遊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時,紀錄電影《九零後》計劃在大銀幕上映,並作為廣大黨員喜聞樂見的電影黨課。此外還結合西南聯大IP特性,邀請國內西南聯大學者組建專家顧問團,從影視到文旅合理規劃與融合,持續挖掘和闡釋西南聯大IP價值。

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截圖

  「莫辜負偉大的時代,要創造偉大的時代」,正如聯大校歌所唱,跨越70餘載,西南聯大蘊含的愛國精神與文化風骨穿越歷史直入人心。當前,彩雲之南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重要指示,持續推進文旅融合的實踐創新,西南聯大這一世界文化史和中國現代史上的傳奇將歷久彌新、熠熠生輝,西南聯大IP這個珍貴的文化寶藏,蘊藏著可待挖掘的無限潛力,大有可為。

  雲南網記者 侯婷婷

相關焦點

  • 用光影追尋群星閃耀的國家記憶——雲南省聚力打造西南聯大IP文旅...
    這部紀錄片,以創新表達呈現了群星閃耀的聯大歷史,提煉出這所偉大學府的精神財富,傳遞給人們當下與未來的思考與啟示,剛首播便掀起觀看熱潮,引起熱議。  聞一多長孫聞黎明教授看片後激動地表示,聯大後代們都非常期待這部紀錄片,當年的場景一幕幕浮現時,大家的感動難以言表。
  • 西南聯大的「國家記憶」
    用國語和粵語、閩南話、滬語等漢語方言,以及英、法、越、日、緬、泰、馬來語等共12種語言播音。西南聯大全力支持抗戰廣播,開播那天,應邀到電臺演講的是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和聯大常委、北大校長蔣夢麟。以後,蔣夢麟多次到電臺作過廣播演講,如紀念五四演講、戰時公債勸募演講、動員知識青年從軍抗戰演講等。
  • 成為「我們的西南聯大」
    提交了《合理構建西南聯大文化、IP和政企文旅融合項目提案》後,全國政協委員白庚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兩會」中關於西南聯大和新文創的提案顯然不止這一處。全國政協委員、雲南省作協主席範穩也在《新文創 新視角 新機遇》的提案中以西南聯大的開發為典型案例。
  • 政協委員白庚勝:文旅融合,打造西南聯大文化旅遊新品牌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提交了「為合力構建西南聯大文化,政企文旅融合,推動旅遊景區提質擴容,打造一批高品質旅遊景區,推進『網際網路+旅遊』」的提案。在這背後,是一位作家幾十年如一日,推動家鄉文化振興的赤子情懷,以及一位政協委員時刻在肩的政治使命。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過去幾年白庚勝的調研足跡。  2017年是西南聯大建校80周年。
  • 尋訪西南聯大
    梁思成夫婦設計了聯大校舍,卻因無錢建設,方案一改又改。而建好的簡陋校舍,又在日軍飛機的轟炸中,多有毀壞。而如今的昆明,高樓林立,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節點。雲南省委宣傳部、騰訊影業、潤禾文化傳媒聯合製作了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同時,騰訊公司正與雲南省合作打造新文旅項目,把聯大舊址線路開發為新景區。
  • 從影視到文旅讓西南聯大精神與年輕人深度連接
    無論從當年璀璨群星教書育人取得的輝煌成就看,還是就一代文化精英救亡圖存積澱的歷史價值而言,「西南聯大」在今天都是一個光芒逼人的坐標,一個自帶超級流量的符號,具備了打造「西南聯大精神IP」的條件和優勢。  2017年西南聯大建校80周年時,以西南聯大為歷史背景的多部影視作品熱播,位於昆明的原西南聯大舊址也成為熱門旅遊目的地。
  • 「一個人」的西南聯大,如何變成「我們的西南聯大」
    而這一切,都與「西南聯大」這座被忽視的歷史「金礦」有關。 「西南聯大要怎麼報考?」作為雲南師範大學的西南聯大研究學者,龍美光記得,在2004年左右他創辦了有關西南聯大的第一個網站之後,會不時收到這樣的提問。 「西南聯大已經是一所歷史上的學校了,我們只能追尋它的精神。」面對這樣的疑問,龍美光都會這樣回答。
  • 探尋「西南聯大」教育救國的文化記憶
    、校史館發揮了珍藏這段歷史記憶的獨特作用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西南聯大舊址時深有感觸地說,教育要同國家之命運、民族之前途緊密聯繫起來。西南聯大作為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精神符號,無論是學術探討研究、影視演繹還是紀錄片考證,都不斷地被人提及、想像、紀念和追憶。作為傳承其精神「記憶之所」和「教育基地」的西南聯大的博物館、紀念館、校史館,如何在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中不斷延展其當代價值?如何用更有溫度的方式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如何運用「智慧文博」擦亮西南聯大的歷史記憶?這些都成為我們思考的話題。
  • 探尋「西南聯大」教育救國的文化記憶
    」 作為傳承西南聯大精神 「記憶之所」和「教育基地」的 博物館、紀念館、校史館 發揮了珍藏這段歷史記憶的獨特作用 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西南聯大舊址時深有感觸地說,教育要同國家之命運、民族之前途緊密聯繫起來。
  • 委員周昌新:重建西南聯大 打造中國大學航母
    2020雲南省「兩會」期間,省政協委員周昌新認為,西南聯大是中國大學的魂,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首先要復興的就是教育,因此周昌新在提案中建議:重建西南聯大,打造中國大學航母。
  • 楊振寧:史詩樣的影片 紀錄片《西南聯大》今晚央視開播
    》紀錄片講述的就是寶貴的精神財富紀錄片《西南聯大》,將為觀者呈現群星閃耀的聯大歷史,並提煉出這所偉大學府的精神財富,以傳遞給當下與未來,呼籲當代青年以偉岸人格承接偉大擔當,以家國情懷託舉復興使命。該片站在國家和民族的高度,深刻挖掘西南聯大精神,描繪了在偉大的抗日戰爭和新中國建設中湧現的傑出知識分子群像,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文化精英的家國情懷、治學精神和人文修養,感人至深,催人奮進。
  • 【聚焦】這,就是西南聯大
    剛毅堅卓——西南聯大歷史展獲得了重點推介就在今年1月20日,在雲南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參觀了西南聯大博物館等,了解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光榮歷史。
  • 陳嘉庚的西南聯大之行
    陳嘉庚的西南聯大之行□董立功1940年3月26日,陳嘉庚以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的身份,偕莊西言、李鐵民等人從仰光乘飛機抵達重慶,開始了長達8個月的慰勞之旅。陳嘉庚一行從西南到西北,從西北到東南,足跡遍布國內15個省,行程達1.4萬裡。
  • 紀錄片《西南聯大》,帶你讀懂中國風骨
    西南聯大僅僅存在了九年時間,但是她的成就與光輝,已經逾越時間和疆域的界限,抒寫了一個時代的傳奇,成為奉獻給整個世界的豐厚遺產:畢業學生3882人,卻走出了8位兩彈一星元勳、2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政寧、李政道)、173名兩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師……大師雲集,群星閃耀
  • 為西南聯大文化遺產轉化插上「數字翅膀」
    抗日戰爭爆發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被迫南遷,從長沙輾轉至雲南昆明,組建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8年多的時間裡,西南聯大秉承「剛毅堅卓」的校訓,創造了中外教育史上的奇蹟,產生過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名「兩彈一星」功勳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9位黨和國家領導人,170多位兩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領域的名人。
  • 重溫民盟先賢精神 追憶西南聯大往事
    在白色恐怖的腥風血雨中,民盟雲南省支部領導人李公樸、聞一多為爭取和平民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撐起了盟員同志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用心血和生命點亮了光輝旗幟。因此,說起西南聯大的那段歷史,就不能不談及民盟及其盟員在西南聯大的工作、生活和社會活動;同樣的,說起民盟及其盟員抗日戰爭期間在昆明的革命鬥爭歷程,也不得不提西南聯大的光輝歲月。
  • 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後期製作中,傳承「剛毅艱卓」精神
    希望通過《我們的西南聯大》這部影視作品,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過往,思考什麼是愛國、怎樣去愛國,並激發我們、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家國情懷和遠大抱負。」為了更好地展現西南聯大青春勵志的主題思想、傳遞愛國情懷,該劇用了六年的時間打磨劇本。
  • 《西南聯大》紀錄片11月7日起央視開播,全新視角傳遞聯大魅力,大師雲集盡顯家國情懷
    八十年前,西南聯合大學誕生在中國西南邊城昆明,由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合併而成。紀錄片《西南聯大》,將為觀者呈現群星閃耀的聯大歷史,並提煉出這所偉大學府的精神財富,以傳遞給當下與未來,呼籲當代青年以偉岸人格承接偉大擔當,以家國情懷託舉復興使命。
  • 這,就是西南聯大
    近日,國家文物局向社會推介100項2020年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其中,雲南師範大學「一二·一」運動紀念館(西南聯大博物館)剛毅堅卓——西南聯大歷史展獲得了重點推介。就在今年1月20日,在雲南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參觀了西南聯大博物館等,了解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光榮歷史。這究竟是一所怎樣的大學?竟能吸引如此大的關注?為什麼80多年過去了,西南聯大依然是一個常說常新、經久不衰的話題?
  •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西南聯大 抹不去的記憶
    西南聯大——如燦爛群星,輝映邊城。他們在極艱難的條件下,傳道、授業、思索、研究、寫作、創造,養成了一大批學界精英,文化血脈得以傳承延續,成就了後世難以企及的輝煌。 作為學者和作家,雲南師範大學教授餘斌,2003年出版了《西南聯大·昆明記憶》一套三卷書,以他在昆明歷時多年的尋訪為線,以抗戰時期居於昆明的文化人散落四方的住處為點,重現了諸多文化人的寓所行止,日常起居,揭示當年昆明許多鮮為人知的文化風景,一如抗戰時期昆明的文化地圖,用當代文化研究者的眼光,筆觸溫潤懷舊,滿眼戰時風雨,讀來興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