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溫民盟先賢精神 追憶西南聯大往事
抗日戰爭期間,以西南聯大為標誌的眾多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遷徙到昆明,使昆明成為戰時全國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更使得我國頂級的教育家、科學家、學者和青年才俊成批地聚集於此。一時之間,滇池之濱,大師雲集,英才薈萃,成為昆明歷史上一道亙古未見的奇觀。西南聯大前後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保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優秀人才,創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為昆明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和獨有的城市文化遺產和文化發展資源。
當時,西南聯大許多愛國民主人士、進步教授乃至青年學生先後加入民盟,其中的很多盟員,不僅是學界巨擘,更是民主戰士,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昆明民主運動的中堅力量。尤其是1943年5月以西南聯大教授為主要成員的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昆明支部成立後,積極協助中國共產黨在雲南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對促使昆明成為抗戰大後方著名的「民主堡壘」作出了貢獻。抗戰勝利後,民盟雲南省支部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積極投入反對獨裁、要求民主,反對內戰、要求和平的反蔣愛國民主鬥爭中。在白色恐怖的腥風血雨中,民盟雲南省支部領導人李公樸、聞一多為爭取和平民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撐起了盟員同志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用心血和生命點亮了光輝旗幟。
因此,說起西南聯大的那段歷史,就不能不談及民盟及其盟員在西南聯大的工作、生活和社會活動;同樣的,說起民盟及其盟員抗日戰爭期間在昆明的革命鬥爭歷程,也不得不提西南聯大的光輝歲月。
白駒過隙,歲月如歌。儘管時間過了80多年,西南聯大在昆明所留下的歷史記憶仍然無比清晰,而民盟及其盟員在西南聯大中所經歷的一切仍然是民盟的寶貴精神財富。2020年,為深入開展盟史研究,民盟雲南省委會決定,以「民盟先賢與西南聯大」為主題,開展理論研究工作。
民盟雲南省委會《關於申報2020年度民盟雲南省委會理論研究項目的通知》發出後,得到了全省各級盟組織和廣大盟員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許多民盟雲南省委會聘請的理論研究員紛紛申報理論研究課題,共立項19個研究項目。在研究項目中,大家從不同角度對民盟西南聯大小組及民盟昆明支部在推動民主運動中的作用,以及民盟先賢在西南聯大時期的事跡和加入民盟後對民盟工作的參與和貢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之後,民盟雲南省委會將這些論文彙編成冊。日前,在民盟雲南省委會組織召開的《民盟先賢與西南聯大》研討會上,有9名參與課題研究的理論研究員圍繞主題作交流發言,講述了他們在做研究時候的經歷以及思考,並就具體研究內容與大家分享。讓人感到西南聯大的精神豐碑,彌足珍貴;民盟先賢的拳拳之心和殷殷之情,感人肺腑。
民盟雲南省委會特約理論研究員劉志:
我從事《西南聯大與雲南民盟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專題研究。在雲南的現代革命史上,可以說,雲南民盟組織的建立和發展是同西南聯大密切相關的,相伴相生的。這是雲南民盟組織發展的光榮歷程,是民盟同共產黨親密合作、並肩戰鬥的歷史見證。
1943年5月,民盟的第一個地方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昆明支部成立。雲南民盟組織從成立、開展活動,到逐步發展,尤其是在昆明的抗日民主運動發展中,同西南聯大相伴相生,互相影響,有著重要聯繫。歷史事實證明,正是由於抗戰爆發,中國著名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至昆明,合併成立西南聯合大學,讓昆明這個西南邊城的教育、文化發展起來,高級知識分子、文化精英聚集起來,民盟(時稱民主政團同盟)才可能確定在昆明成立第一個地方組織;如果不是西南聯大帶來並發揚了原北大、清華、南開的民主傳統、自由風氣、進取精神,聯大有一塊「民主草坪」,經常舉辦進步活動,雲南民盟組織成立後,也難以蓬勃開展抗日民主運動,讓昆明成為西南大後方的「民主堡壘」。這些從而影響和推動了一大批進步知識分子和地方中上層愛國實力派人士以個人身份加入民盟,壯大民盟組織,反過來又有力地促進了民主運動的發展。曾在過西南聯大的師生,先後有300多人加入民盟,這與雲南民盟組織早期的活動是很有關係的。
民盟雲南省委會特約理論研究員郭鵬群:
我從事《羅隆基在雲南——活動與思想的雙重考察》專題研究。
1942年的冬天,著名民主人士、政治活動家羅隆基以民盟宣傳部部長的身份到達昆明,在西南聯大講授《英國憲法史》《中國政治思想史》等課程,直到1945年12月離開昆明。這三年的光輝歲月,是羅隆基政治生涯中非常重要的篇章,對雲南民盟乃至整個民盟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進而在中國民主運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羅隆基在西南聯大任教期間,能夠團結各方力量,爭取雲南地方主政者與中共的力量支持,領導成立了民盟雲南省支部,廣泛發動民主運動,創辦了《民主周刊》,支持西南文化研究會、昆明學術界憲政研究會等各種政治文化團體,提出了第三條路線,進而使得民盟力量日益壯大,其民主思想與救國思想,成為新中國重要的文化思想資源,是需要深入挖掘的民盟瑰寶。
在領導民盟雲南省支部的過程中,羅隆基創新性地成立了婦女委員會和民主青年同盟。1945年8月,民盟雲南省支部通過了《中國民主同盟雲南省支部暫行組織簡則》和《組織部工作計劃》,提出了要在昆明以外的地區發展盟員,並改變了只在大學教師和社會上層人士中發展盟員的傾向,決定在大學生、中小學教師和中下層職員中發展盟員。這一決定的實施,使得民盟組織發展迅速,到1946年5月,民盟已經在18個縣建立了小組,盟員數量達到了600餘人。
民盟雲南省委會特約理論研究員楊立德:
我和民盟雲南省委員會特約理論研究員李宏國,專門就《曾昭掄先生在抗戰期間的文化自覺》做過研究。
曾昭掄(1899-1967),湖南湘鄉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民盟先賢。1926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博士學位,1944年任西南聯大教授,《民主周刊》、北門出版社編委,護國起義紀念、五四紀念周、抗戰八年紀念等一系列重大活動主要參與人。1949年,歷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兼化學系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副主席等職。他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創建化學會的發起人之一和《中國化學會會志》的創辦人,對於中國化學名詞的命名與統一有重要貢獻。楊立德和李宏國主要研討作為西南聯大教授的民盟先賢《曾昭掄先生在抗戰期間的文化自覺》。從曾先生在西南聯大參加民盟組織過程的紀實為先導,梳理曾先生的為人與學術,以及同在抗戰期間文化自覺的關係,從而學習弘揚曾先生作為民盟先賢的高尚品格與精神。
楊立德認為,為實現科學救國的目的,曾先生選擇了化學並以化學為依託,團結人才,培育人才。他不主張空談,不贊成閉門造車,也不主張單打獨鬥,堅持沉下心來進行純粹科學理論的研究,以此作為安身立命之本。他在抗戰期間的所作所為,無不體現著文化的自覺,因此成為教書和育人的典範,成為師生的良師益友,成為民盟的先賢。他做人做事沒有半點私利,真正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於是,被人們長久地紀念和愛戴。
民盟雲南省委會特約理論研究員孫健飛:
我從事《西南聯大時期的錢端升》專題研究。錢先生一生曲折,著作等身。錢先生一切為了人民,是我們今天應該銘記的。
錢端升(1900-1990),字壽朋,中國著名法學家、政治學家、教育學家。1924年秋,錢端升開始任教於清華,1925年成為教授。1927年在北京大學兼任教授,教政治和法律兩系的憲法課。同年秋季應南京中央大學之聘為政治系副教授。1929年秋由於中央大學國民黨派系之爭和學生罷課,被迫辭職。1930年初,再度回到清華教書,同時在北大兼課,直到1934年初離北平去天津辦《益世報》為止。錢端升到《益世報》,本為宣傳抗日,因撰寫社論筆鋒觸及對日妥協派,不得不於1934年9月離去,再度就聘於中央大學。
1937年夏,錢端升返回北大。剛到北平一周,「盧溝橋事變」突發, 因為時任教育部部長王世傑向蔣介石的推薦,錢端升與胡適、張忠紋三位北大教授赴美、法、英等國宣傳抗日,爭取各方的援助。及至1938年7月回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已於當年4月成立。自1938年9月至抗戰勝利結束第二年返回北平,錢端升一直在西南聯大任教。縱覽錢端升一生以及1988年所作《我的自述》,政治學的教學與研究是他一生志業所在。據1942年入西南聯大政治系讀書的沈叔平回憶,1982年的一次聚會上,錢端升回憶了一段西南聯大生活之後,對王鐵崖說:「你沒有到過西南聯大,也算是一種遺憾。」王鐵崖深有同感。可見,西南聯大時期,對於錢端升而言,是一段彌足珍貴的歲月。
民盟雲南省委會特約理論研究員李猛:
我從事《不負盛年寫春秋——西南聯大時期的馮友蘭先生》專題研究。「徜徉於歷史的畫卷之中,追尋馮友蘭先生的足跡,觸及其生命的每一個時段,是心靈的洗禮,也是生命的震蕩。他從河南唐河祁儀鎮走來,求學於未名湖畔,深造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傳道於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而最終口述文字,以助手記錄的方式,留下生命的『絕唱』。在其近一個世紀的生涯中,我以為,最輝煌的、讓他譽滿天下的,當屬西南聯大八年。8年光陰,8年徵程,善於推理的馮友蘭先生,在極其艱苦的環境裡,以『捨我其誰』的勇氣,擔起了歷史的責任, 使生命大放異彩!」
1938年至1946年,8年的艱苦歲月,馮先生集院長、教授、學者為一身,做到行政、 教學、研究皆不誤,並發揮到極致。追根求源,是骨子裡的愛國者。他深深地愛著具有五千年歷史的祖國!他生於斯,長於斯,立志為祖國的復興奮鬥一生。馮先生年輕時在海外求學,中年又到多國考察,是希望用自己的知識、智慧以及自己對東西方文化的對比研究所得到的「真經」,服務於祖國。由此,他不知疲倦,馳騁於院長、教授、學者之間,竭盡全力,揮灑自如,不負盛年,書寫春秋,成績卓著。馮先生常引《詩經》裡「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詩句,期盼著美好未來的到來。
民盟雲南省委會特約理論研究員楊曉:
我從事《吳澤霖先生在西南聯大》專題研究。吳澤霖教授(1898-1990),江蘇常熟人,1922年畢業於清華學堂並留學美國,先後獲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密蘇裡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他是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教育家,倡議並主持建設了我國第一所民族學博物館,是我國民族文博事業當之無愧的拓荒者。吳澤霖先生一生度過了92個春秋,走過4個時代,執教60餘年,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晚年發表著名的「天平人生觀」而被學界廣為稱道。1956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86年,吳澤霖以88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1年至1946年,吳澤霖先生應清華大學之邀,離開貴陽來到昆明,執教於西南聯合大學,任社會學系教授,達5年之久。吳澤霖先生在西南聯大時期的工作和生活軌跡,開拓性的學術研究和思想貢獻,是一代民盟學人在西南聯大留下的寶貴的學術財富和精神財富。吳先生在聯大的工作、研究與學術活動始終以同人民休戚與共的感情,站在民族團結平等的高度,融個人的命運與民族、國家前途於一體,堅持社會實踐和理論研究與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相一致。研究吳澤霖先生的聯大往事,對於充實西南聯大學術史和人物誌,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民盟先賢的優良傳統和矢志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意義深遠,未來應當不斷完善和加強,並大力宣傳和學習。
民盟雲南省委會特約理論研究員張耀勇:
我從事《西南聯大期間吳徵鎰的科學探索與革命活動》專題研究。吳徵鎰(1916-2013),江蘇省揚州市人,出生於江西省九江市。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70年,是我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著名學者。
「是西南聯大,奠定了植物學家吳徵鎰一生的研究方向。是西南聯大,幫助青年吳徵鎰選定了革命的道路。1937年,吳徵鎰從清華大學生物系畢業並留校任教。『七七事變』後,他隨清華、北大和南開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遷到昆明。紅土高原的獨特土壤、優越的氣候條件以及複雜多樣的植被景觀深深吸引了他。1958年夏,已過而立之年的吳徵鎰,決定舉家遷往雲南。許多人不理解當時在首都已有一番事業的他,為什麼選擇去偏遠地區。吳徵鎰給出的理由很簡單,希望能專注於自己熱愛的植物學。學習和回顧吳徵鎰一生的風雨歷程和光輝足跡,學習和研究作為植物學家和中共黨員、民盟盟員的吳徵鎰在西南聯大期間的學術足跡和革命活動,對於我們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民盟老一輩『奔走國是、關注民生』的優良傳統,更好地奉獻社會,貢獻力量,意義顯而易見。」
吳徵鎰是作為西南聯大「復員」隊伍最後一批離開昆明的,此後又立即投入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暴運動中去。
民盟雲南省委會特約理論研究員李傑森:
我和民盟雲南省委會特約理論研究員趙三軍,專門就《民盟先賢西南聯大教授孫承諤與雅克·邵可侶》做過研究。
孫承諤(1911-1991),物理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主要從事化學動力學的研究工作,是中國早期從事化學動力學研究的先驅之一,並曾長期擔任北京大學化學系主任。1935年他與E·艾林(Eyring)等共同發表的研究成果被譽為化學領域近百年來的重大成就之一,孫承諤因此而名揚國內外。
1935年,孫承諤懷著科學救國的願望回到祖國,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成為當時國內最年輕的教授之一,繼續從事過渡態理論方面的計算工作。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孫承諤隨北京大學南遷,先到長沙,後於1938年11月到達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教授。在西南聯大八年期間,他以教學和科研為主,但他崇尚民主、反對獨裁、痛恨腐敗,多次參加了北大、聯大師生的遊行集會等活動。此期間雖未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但與聞一多、曾昭掄、潘光旦等民盟成員多有交往,並關注云南民盟《七七宣言》的發表。
「我選題撰寫孫承諤,聯上了邵可侶,因他們是連襟,想通過邵可侶帶出孫承諤的相關資料,雖不多但也很有用。例如,邵可侶家住雲大晚翠園,離孫承諤家柿子巷並不遠;又如,邵可侶與黃淑懿(孫妻黃淑清五姐)在昆明結婚時,梅貽琦校長是證婚人,齊白石還贈送了荷花鴛鴦圖。」
民盟雲南省委會特約理論研究員洪海波:
我專門做過《中國民主同盟部分著名盟員抗戰期間在昆明龍泉古鎮西南聯大院士之鄉的學術與生活史實研究》。
「此次研究,依託龍泉古鎮文化研究院20多位研究員,以及卜保怡老師、餘斌老師等的研究成果,結合龍泉古鎮歷史文化的脈絡進行調研和考察。依託對龍泉古鎮院士之鄉28處西南聯大遺址遺蹟的田野調查與研究,依託對龍泉古鎮文化研究院收藏的名人生活用品,依託對西南聯大名人日記、書信等進行的研究,對當事人和後人的採訪口述史的研究等方式,對西南聯大院士之鄉民盟盟員進行研究。如對聞一多、馮友蘭、梁思成、金嶽霖等聯大名人的學術與生活進行系統的研究,形成十分詳實的研究成果與文章或書籍等。」
研究過程中,對聞一多生平事跡、聞一多先生的學術成果進行了簡述,並對聞一多在龍泉古鎮司家營17號清華文科研究所學術生活的來龍去脈進行了整理,對馮友蘭生平事跡、學術成果進行了簡述,對馮友蘭在龍頭村的學術與生活進行了梳理,對金嶽霖在龍泉古鎮的學術與生活進行了梳理,對梁思成生平事跡進行了簡述,對梁思成、林徽因在昆明租住的地方、對梁思成與中國營造學社在昆明龍泉古鎮的學術與生活進行了梳理。
「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事。比如,金嶽霖是一位養雞高手。雲南出產鬥雞,他就養了一隻又高又大的鬥雞,吃飯時,鬥雞都把脖子伸到桌面上共餐。」(王曉陽通訊員嚴旭初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