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安城隍廟的剪瓷雕藝術
來源:海峽工藝美術 曾敬強
整理:福建南大門藝術網
微信公眾號:zgzhaoan
小編微信號:fjndm6566
閩南人常說:「厝頂有戲出。」戲是什麼?為什麼厝頂會有戲出?這就要說到剪瓷雕。
剪瓷雕是一種以造型繪畫為基礎,運用剪裁的瓷片鑲嵌在屋脊、厝角、簷下照壁等的建築裝飾藝術,是閩南建築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一把造型獨特的鐵鉗,一張一合,剪出了繽紛色彩,剪出了一番奇特的意境,也剪出了閃耀於閩粵臺三地的藝術奇葩。
詔安沈氏藝圃家族是閩粵一帶最大的剪瓷雕家族,歷經百年,至今已傳承五代。2010年8月,沈振祥、沈振澤、沈振南三兄弟被選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詔安剪瓷雕工藝」代表性傳承人。同年,沈氏藝圃開始申報「詔安剪瓷雕工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手藝藏在老輩留下的白描圖紙中
沈振澤是詔安沈氏藝圃第四代傳人及現任掌門人。來到陳氏祠堂,筆者被掛在牆上的一幅名為《梅佔新春》的藝術品所吸引,乍一看還以為是一幅畫,走近細瞧,才知道它是一個立體的工藝作品。作品上展翅起飛的雄鷹左翅膀從牆面伸出來,用手一摸便能感覺到它的蒼勁有力。
其實,到過閩南、潮汕一帶的人,無不被廟宇、祖祠等古建築屋脊上那些做工精細的人物造型、風景圖案所折服。殊不知,這些精美的造型其實都是用破瓷碎碗粘貼而成。
沈振澤介紹說,這就是剪瓷雕工藝品。剪瓷雕是寺廟建築中一種傳統手工技藝,它選取各種顏色鮮豔的彩瓷器,或利用殘損價廉的彩瓷為材料,按需要剪成形狀大小不等的細小瓷片,再用它來貼雕人物、動物、花卉、山水,裝飾寺廟宮觀等建築物的屋脊、翹腳、門樓、壁畫,具有色彩鮮豔、造型生動、立體感強、久不褪色的特點。
一提起剪瓷雕,沈振澤似乎總有講不完的話。「沒雕之前一定要畫白描出來,因為(可以)知道它的位置跟部位在哪裡,先畫一個白描出來,然後再上去屋頂上打坯,打造型,然後打好才貼各種材料的剪瓷雕的顏色。畫白描圖紙是剪瓷雕真正的重點所在,只有學會畫白描,學會設計,才能算真正學會剪瓷雕。」
說著,沈振澤拿出了一摞圖紙。「做好一個建築,起碼要畫十多張以上的白描,各個方位的圖紙都要畫出來。這些圖紙畫完後,該怎麼建心裡基本就有底了。」沈振澤說,每完成一個作品,他們都會將圖紙保留下來,作為給後輩的參考,而上輩人留下的圖紙,也就成了他們的傳家寶。
剪瓷雕為何人何時創造發明已難以考證,相傳,從宋代晚期興建西山巖的「初來寺」時就已經有了該項技藝。到了明代,詔安興建寺廟、祖祠,該項技藝便開始盛行。有清以來,詔安剪瓷雕的工匠有更多的機會與廣東以及鄰縣的工匠進行更多的交流切磋,使該項技藝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隨著詔安與海外文化交流的發展,這種傳統技藝便逐漸向東南亞及臺灣地區傳播。民國時期,詔安就有一些工匠應邀到臺灣或者澎湖修寺廟、祖祠,其中就有專事剪瓷雕的師傅。到了近現代,隨著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剪瓷藝術在一批藝人的手中發展到高峰,成為祖國傳統民間藝術中的奇葩。
沈振澤告訴筆者,剪瓷雕在今天的閩臺地區乃至東南亞都有著較大的影響,在那些極具閩南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築或園林建築中,都少不了剪瓷雕的裝飾。因剪瓷雕藝術融合了泥塑、繪畫、雕刻之所長,其獨特之處在於藝人們巧妙地利用經烈火燒焙的瓷片,可經受長年日曝雨淋、海鹼侵襲而不褪色。每一組作品既有鮮明的內容和寓意,又色澤明快、釉面透亮、交相輝映,極富動感。
五代相傳的沈氏藝圃
沈淮東就是沈氏藝圃的第二代傳人,沈振澤的祖父。據有關文史記載,從1884年至今,沈氏藝圃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五代相傳的剪瓷雕世家。他們手下的剪瓷雕作品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在閩粵一帶很受歡迎。
沈振澤向筆者講起沈氏藝圃的歷史。1882年,沈振澤的曾祖父沈丁仙向該縣一名建築師傅學藝歸來後,時年14歲的他開始為街坊鄰居建房修廟,用剪瓷雕美化屋脊是重要的一個工序。雖然從師傅那裡學到一些技巧,但樣式太少、技術不精。為此,沈丁仙刻苦鑽研,在實踐中不斷嘗試製作各種各樣的圖案,有花鳥、樹木、動物、人物等。勤於實踐、又天資聰穎的沈丁仙后來成了當地有名的建築師傅和剪瓷雕大師,特別是他做的剪瓷雕更是出神入化、無人能比。直到1929年仙世,沈丁仙一生都與剪瓷雕為伴。
第二代藝人沈淮東,手藝更是青出於藍。據有關文史記載:「沈淮東…13歲隨兄學藝,12歲拜林家馬蘆為師,智慧超凡,加上勤學苦練,其技藝超越其師兄沈面龜、沈山鄉、沈火喜、楊國盛等。18歲出師便到漳浦建白鶴寺、雲霄建白塔寺。1949年以前在詔安縣先後修建了西壇大祠堂、大廟、鬥山巖、塔橋庵、白石庵、東沈泰山媽祖廟等古建名勝。1949年以後相續修建了南山寺、甲州大廟、梅嶺港廟、外鳳廟等。沈師傅一生勤勞樸實,手藝高超,擅長剪瓷雕貼,兼能書畫,主要有剪瓷雕的牡丹鳳凰、雙龍奪珠、牛郎織女、八仙過海;有海螺蛸雕貼佩蓮花、松鶴圖,尤其是雕貼飛禽走獸聞名閩南粵東。」
但是對於這個剪瓷雕世家來說,剪瓷雕技藝的傳承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十年內亂,沈氏藝圃剪瓷雕技藝一度幾近衰落。沈振澤說,當時其祖父沈淮東因年邁體衰、視力模糊,做起剪瓷雕來也比較吃力,曾有讓子孫放棄剪瓷雕的念頭。1979年,太平鎮走馬村邀請沈淮東去修建走馬村大廟,接不接這個活?沈氏藝圃面臨放棄還是堅持的抉擇。
當時第三代傳承人正忙於修建機關建築抽不開身,而尚未入門的孫子們又難以勝任這項工作,勉強接受怕砸了祖輩的牌子。經過一個夜晚的商討,在第四代傳承人的堅持下,第二天他們還是接下這單工程。
在前往走馬村施工的前一天深夜,沈淮東和第三代傳承人才把宮觀廟宇屋頂照壁的剪瓷雕裝飾的技藝,手把手地傳授給年輕的第四代傳承人。在一家人齊心協力下,這個工程順利完成,並得到了一致好評,由此,沈氏藝圃剪瓷雕也迎來了重新發展的局面。
剪瓷雕的絕活此後代代相傳,至沈振澤的兒子沈阿斌已是第五代傳承人。目前,沈氏家族已有8支剪瓷雕創作隊伍,相關人員100多人,業務量佔全縣的90%以上,範圍也擴展到廣東等相鄰省份。沈氏藝圃的藝人們,用手中的工具,剪出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敬仰,也剪出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詔安新武廟的剪瓷雕藝術
打碎一個彩碗能造出什麼
剪瓷雕工藝看似零零碎碎,但卻揉合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如果沒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地理和宗教知識,很難創作出如此紛繁複雜的剪瓷雕作品。
清代剪瓷雕的材料來源以民窯五彩或粉彩瓷器為主,以紅、黃、青、白、黑、青花等為六種主要色系,最初工匠多用瓷廠廢棄的碎瓷和邊角料,民國之後隨著剪瓷雕業的高度發達,瓷廠亦專門燒制用於剪瓷雕的彩瓷碗,此外在民國時期彩色玻璃也開始少量應用,1980年後臺灣藝人亦採用「淋湯」法替代瓷器堆貼,即以灰泥塑形,陰乾後上釉。
說起剪瓷雕工藝,沈振澤如數家珍。「像這個叫人物加冠,做枝骨、白花、鋼線,然後手骨、腳骨分析好以後一塊一塊來湊,這樣才十分之一。」沈振澤說,剪瓷雕的原材料「全部用潮州彩陶碗來敲,敲破成一塊一塊的很細,小到半分,大到三五分。其他地方都用剪具剪,我們用傳統工具剪,這樣一塊一塊慢慢剪,剪起來湊戰甲,(這樣不怕風吹日曬)」。
說到這裡,沈振澤語氣中既有自豪,亦有幾分遺憾:「我這塊碗料可以做很多種,一可做鳳尾毛,二可做戰甲片,三可做旗尾片,所以這塊碗料,沒有傳統的藝術源流下來,其他人不知道怎麼用。」
漳州剪瓷雕中戲劇人物的雕塑多選取《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封神演義》等人們喜聞樂見的古典文學故事。每一組作品既有繪畫的色澤感,又有雕塑的立體感,無論人物的神情笑貌,花開的枝葉質感,飛禽的活躍姿態,走獸的矯健動作都能層次分明、形態逼真地表現出來。
沈氏藝圃的剪瓷雕以可經受長年日曝雨淋,海鹼侵襲不褪色而聞名,他們用來粘瓷片的材料用十分獨特,用水泥加紅糖水加麻茸製成,粘性強且有韌性。「紅糖一定要下,以前沒有現在那種酸性的水泥,就是要用紅糖。」沈振澤說。
據了解,剪瓷雕的技藝主要表現在剪、黏、嵌(二者均指將瓷片粘在作品表面)和雕等環節,並結合了繪畫和灰塑造型工藝,其製作工具大多為藝人自創,用於剪瓷的鉗子形似老虎鉗,平口,鋼口偏軟,25釐米到35釐米大小長短不等,亦使用界尺砍圻大塊瓷片,傳統的粘合劑為以貝殼灰、草筋灰(或紙筋、麻絲、棉花)、糯米粉與紅糖水攪拌捶打而成的「麻糬灰」(製作時將貝殼灰、麻絲筋按比例混合,加入紅糖水、糯米湯攪拌,有時還摻入一些細銅絲加強韌性,拌勻後置於石臼內捶打以增強其粘性),現狀亦使用石灰和水泥替代。
其他地方也有剪瓷雕,但是工藝沒有詔安這麼細,顏色沒有這麼鮮豔,搭配、線條沒有這麼精巧,造型也沒有這麼生動。「一方面很多地方沒有白描,靠想像去做就沒那麼準;另外就是現在很多人不了解那些文化,像寺廟上面什麼天獸都可以,但是祠堂頂就不能放龍。還有古代的龍和現在的龍尾巴是不一樣的,一般人也不知道這些。做古建築裝飾的,一般是用『大四季』,像春梅、夏蓮、秋菊、冬茶,很多人也都不懂。有的地方根本就不是剪瓷雕,都是做好模型燒出來的,就沒有這麼生動。」沈振澤指著牆上的作品,告訴筆者:「人物雕塑的神態動作以及動物花草的肌理張力最難把握。比如鳳凰的翅膀、神龍軀幹的彎曲程度都是有一定變化的,最重要的就是讓它們活起來!」
走下屋頂,祖傳手藝開門授徒
雖然已是一門百年民間工藝,但因剪瓷雕一直只出現在廟宇、祖祠、寺院的屋脊上,「遠離」人們的視線,所以長期以來並不為大眾所了解。
2007年,博士生導師李豫閩帶領學生來到詔安參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縣文體局看完關於剪瓷雕的文字介紹後,大家想看實物卻找不到,只能聯繫正在一座廟宇的屋脊上做活的沈振澤,讓他帶著大家爬上屋頂參觀。「牡丹鳳凰」、「雙龍奪珠」、「牛郎織女」等惟妙惟肖的剪瓷雕讓參觀人員驚嘆不已,而翻牆爬壁也著實讓人費勁。
於是沈振澤找來了竹筐、篩子、木板等材料作為底座,經過染色、補料,按比例做成基本模型,再貼上各種顏色、形狀的瓷片。不久,一個可以搬動的剪瓷雕工藝品就出現在面前。原本只能遠遠觀望的藝術品,變成了各種可擺在廳堂供人觀賞的工藝品。
此次革新,為剪瓷雕進入展覽廳,為大眾了解奠定了基礎。2010年,沈氏藝圃的剪瓷雕被確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沈振澤兄弟三人也被命名為代表性傳承人。沈氏藝圃剪瓷雕在全省乃至全國名聲大振,沈氏藝圃對於未來的發展也更加充滿信心。
沈振澤驕傲地說:「現在,全省基本上每個省市都知道漳州市詔安縣有這麼一家非常有名的、傳承了五代的剪瓷雕工藝團隊。」
詔安原本就是書畫藝術之鄉和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文化底蘊濃厚,幾乎每家每戶都掛有字畫作品。雖然剪瓷雕已揭開面紗為群眾所知,但專業從事剪瓷雕創作的全縣僅有3家,購買剪瓷雕工藝品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沈振澤為剪瓷雕受到「冷遇」打抱不平,他說剪瓷雕比起書畫作品還有易保存、立體化等優點。為了讓剪瓷雕工藝和詔安書畫一樣形成規模,沈振澤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加以引導和扶持,加大宣傳力度。接下來的幾年,除了抓緊申請國家非遺,培養第五代接班人獨立作業,沈氏藝圃還將配合縣政府建設工藝培訓基地,向外傳授剪瓷雕技藝。
其實對於這個家族的人來說,要真正繼承祖輩技藝,並不容易,這其中吃的苦,也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沈賜仁是沈氏藝圃第五代傳承人中的佼佼者,對此他深有感受:「風吹日曬的,肯定很辛苦,再說我們那時候也小,要提土啊各方面的,還要上到屋簷上面,苦是肯定的。」
沈氏藝圃第四代傳承人沈振祥笑著說:「我那些弟弟當時讀書剛出來開始培訓(剪瓷雕),手被夾到疼,就哇哇叫,哇哇叫我爺爺也強調說要學,因為如果不學,可能到你們這一代就失傳了。」
沈振澤說,他們每個作品的製作都要依靠傳統技藝的指導,每一個作品所代表的意義也不一樣,這其中包含的奧妙必須經過常年的研究及經驗的累積才能吃透,要把這門博大精深的技藝學精,必定要吃得了苦。
祖輩的技藝總要有人繼承,閒暇時,大人們就會叫上家裡的小孩,手把手教他們剪。對於剪瓷雕,這群孩子們的感覺似乎只是好玩。上輩人對傳統技藝的痴迷,對於他們來說,顯得有點遙遠。為了使這門寶貴的技藝得到發揚光大,沈氏藝圃也改變了只傳本家的傳統。沈振澤說:「我們這種傳統也希望一代一代地,不是說四五代,五六代一代一代地還要發展在社會上招生。」
「我們第五代傳承人,像我是有到美院去學習,學習繪畫,學習設計這些功底,包括學習素描、色彩、構圖這些東西,我們可以更好地把這些規範的思維元素融入到沈氏剪瓷雕工藝裡,讓它從構圖方面、色彩裡面更細化,顯得更加有品味些。」沈賜仁說。
對於剪瓷雕技藝的發展,沈氏藝圃剪瓷雕新一代繼承人有著更為深遠的想法。當然,他們也許尚在探索。
文化藝術為主線,
社會新聞為熱點,
民生問題為關切,
商家繁榮為己任。
福建南大門網站--閩南最具影響力的網絡平臺
了解和提供最新資訊,請聯繫我們
1.電腦請登錄:福建南大門網站 www.fjndm.com
2.微信公眾號:zgzhaoan 和 fjndmysw
3.掃二維碼:
聯繫方式
微信:fjndm6566
手機:13906968004
郵箱:fjndmysw@163.com
Q Q:360201941
感謝您的支持,我們將為您呈現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