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大埔高陂瓷雕傳統手工技藝
坐在木藤椅子上挪動下身子,活動活動筋骨,扶了扶眼鏡,一手拿起刻刀,一手旋轉著瓷瓶,專注地雕刻,不多久,簡樸的陶瓷經過打磨、賦形雕刻,便擁有了新的生命,成為藝術品……這是陳國新的日常,他是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的一名瓷雕匠人。
大埔縣是著名的青花瓷之鄉,其燒制和手繪技藝在全國是數一數二,但能在瓷器上進行雕刻的工匠屈指可數。「我非常喜歡瓷雕,就想一輩子做這個。」陳國新說,瓷雕是他一生所愛,人生中剩下的旅途也希望與瓷雕一起。目前,大埔高陂瓷雕傳統手工技藝是第五批縣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名錄。「我會一直將瓷雕這門手藝好好地傳承下去。」陳國新說。
興趣使然▶▷13歲自學成才一周時間雕出「孫悟空」
走進陳國新的工作室,仿佛誤入了一個藏寶洞:柜子裡、架子上、桌子旁、角落裡都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瓷雕作品,整整齊齊滿滿當當
「這些都是我親手雕刻的,僅此一款,獨一無二。」陳國新說,世界沒有相同紋路的葉子,瓷雕作品也沒法雕出兩個一模一樣的。正是因為這種獨特性和純手工技藝,燃起了陳國新對瓷雕濃烈的熱愛。
「小時候我家附近就有一間瓷廠,別人家的小孩每天放學就回家,我卻直接往瓷廠跑去,直到飯點才被母親叫回家。」陳國新說起小時候的事不禁笑起來,他說,瓷廠就像一間玩具製造廠,造型各異的瓷雕作品是他兒時最喜歡的玩具。
陳國新出生於陶瓷氣息濃厚的光德鎮,因為從小就深受家鄉陶瓷文化的薰陶,耳濡目染下對雕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逐漸與瓷雕結下了不解之緣。
陳國新13歲的時候,別的小孩還在田間地裡玩耍,他已經能完整地做出瓷雕公仔。「我自己摸索了一個星期,雕出了一個15釐米高的『孫悟空』,當下的感受別提多激動了,滿屋子跑告訴大人。」陳國新提起這事,雙手不停比劃,難掩興奮之意。據他講述,當年他在瓷廠照著工人的手法雕刻,每個步驟銘記於心,自己照著小人書《西遊記》裡的孫悟空,根據形狀、面部神態慢慢雕刻。正是「孫悟空」這個瓷雕作品,堅定了他從事瓷雕藝人的志向。
後來他將人生中第一個瓷雕作品「孫悟空」贈予了堂弟,「他要去外地讀書,我就把作品作為禮物送給他留念。」陳國新說。
17歲那年,陳國新開始跟著師傅正式學習。隨著雕藝的熟練,他對雕刻越發痴迷。
「瓷雕的製作有五大工序,96個步驟。」陳國新說,瓷雕製作過程十分繁瑣講究,選泥、拉胚、上色、定型、燒制是主要工序,還需掌握設計、模印、鋃嵌和鏤、堆、塑、雕刻等精湛的手藝活。
據介紹,陶瓷雕刻與陶瓷繪畫不同,瓷畫在瓷胎上作畫,而瓷雕則是從泥皮開始。「首先要用筆把輪廓勾勒出來,再以刀代筆進行雕刻,所以每一刀下去,就如同射出去的箭,已經定型不能修改了。」陳國新說,瓷雕是手工活、精細活,耗時間、費精力,需要恆心和耐力,才能雕出精品。
生活所迫▶▷26歲異鄉工作時隔一年回家做設計
雖然心之所向,但是瓷雕並沒有成為陳國新最初的事業落腳點。
「當時家裡上有老下有小,帶著三個孩子,做瓷雕沒法過日子。」陳國新搖搖頭說,瓷雕是個投入大、產出周期長的工作,單單依靠它來維持生計十分艱難。由於生活所迫,26歲的陳國新前往潮州,在一間大工廠裡做陶瓷設計。但一年後他又回來大埔,「還是想留在家鄉,畢竟這裡是青花瓷之鄉。」陳國新說,當時回來從事的是陶瓷設計。
雖然還是在陶瓷廠上班,陳國新常常能接觸到瓷器,但真正能動手雕刻陶瓷的次數卻少之又少。然而就是少有的雕刻機會,讓陳國新倍感珍惜和難忘。
「偶爾我也可以到瓷廠,摸摸刻刀,拿起來雕刻一番。」陳國新說,做設計對他來說只是工作,但做瓷雕是打心底裡的熱愛,每次手執刻刀觸碰到瓷器的時候,陳國新整個人就十分興奮,「停不下來,就想一直雕下去。」
「我喜歡瓷雕,還有一個原因是它們時不時給我帶來了驚喜。」陳國新一邊說著,一邊從柜子裡拿出一份報紙包裹的東西,只見他小心翼翼地撥開一層層報紙,一對顏色獨特的人物瓷雕出現在眼前。「這是我學藝兩年時,有一次仿宋朝青釉雕刻了一個官人,無意間燒出了非常罕見的釉色,讓我十分驚訝和喜歡。」陳國新說,這對瓷雕他一直珍藏著,是他自己最滿意的作品。
後來,陳國新辭去了陶瓷設計的工作。他開始嘗試做木雕和石雕,這一嘗試就是六年,但對於陳國新來說,無論是木雕還是石雕,都無法深入他的內心,因此也沒有雕出喜歡的作品。
廣東省非遺法律援助律師團團鄧堯律師和陳國新探討智慧財產權保護的知識
再燃夢想▶▷45歲重拾刻刀根植家鄉雕自己所愛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當家中三個孩子成家立業後,45歲的陳國新終於安心地做回了「老本行」,再次拿起了刻刀,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瓷雕工作室。
「重操舊業並不容易,花了一年的時間,才做出滿意的瓷雕,三年左右才穩定下來。」陳國新說,原材料泥土是一個瓷雕好壞的關鍵,他所採用的泥土是高陂鎮山上特有的,雖然每個月只上山一次,但500斤的泥土需要兩個人上山挑,一個人來回三趟,一個來回就要一個小時,瓷雕不僅是技術活,還是體力活。
除了選泥配料,上色顏料、燒制技巧等方面,陳國新都研發出了獨特秘方。據他介紹,瓷雕因其瓷土塑型與拉胚不同,瓷塑胚體厚實,如不掌握瓷土特性,很難燒制出成品,而現在改良的瓷土是結合三種不同瓷土,以傳統燒瓷秘方結合按比例調製出來的。「這樣燒出來的瓷胚硬度強,胚體近似人體膚色,人物瓷雕就更加惟妙惟肖。」陳國新說。
今年3月份,陳國新大膽創新,精細打磨每道工序,比如在陶瓷花瓶外圍裹上一層瓷雕樹皮,如果不靠近仔細看,這些樹皮就像真的一樣,充分展現出化腐朽為神奇的雕刻功力。不僅如此,他還在樹皮瓷雕瓶身的畫面融入了客家元素,使作品散發出濃鬱的客家味與鄉土味。
陳國新認為,作品的靈感來源和整體設計是最難的步驟。「古人講究胸有成竹。瓷雕也一樣,動筆動刀之前,要先設計好雕刻線路圖。」
因為專注和專業,不少收藏家常常前來他的工作室觀賞,他的作品也從高陂鎮走向潮州以及海南、北京、香港等地。但有些作品,即便對方出高價,陳國新也不賣,「我現在做瓷雕,不為謀生,只因喜歡。有意義的作品自己會珍藏起來,畢竟它們是獨一無二的。」
如今53歲的陳國新,一直默默堅持自己的瓷雕路,以匠人精神,手執刻刀,創造出一件件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藝術品,身體力行地詮釋著瓷雕師傅的匠心之美。
文章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