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一琢見匠心|高陂瓷雕匠人50載坎坷雕刻路

2021-02-19 洲瑞鄉情網

第五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大埔高陂瓷雕傳統手工技藝

坐在木藤椅子上挪動下身子,活動活動筋骨,扶了扶眼鏡,一手拿起刻刀,一手旋轉著瓷瓶,專注地雕刻,不多久,簡樸的陶瓷經過打磨、賦形雕刻,便擁有了新的生命,成為藝術品……這是陳國新的日常,他是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的一名瓷雕匠人。

大埔縣是著名的青花瓷之鄉,其燒制和手繪技藝在全國是數一數二,但能在瓷器上進行雕刻的工匠屈指可數。「我非常喜歡瓷雕,就想一輩子做這個。」陳國新說,瓷雕是他一生所愛,人生中剩下的旅途也希望與瓷雕一起。目前,大埔高陂瓷雕傳統手工技藝是第五批縣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名錄。「我會一直將瓷雕這門手藝好好地傳承下去。」陳國新說。

興趣使然▶▷13歲自學成才一周時間雕出「孫悟空」

走進陳國新的工作室,仿佛誤入了一個藏寶洞:柜子裡、架子上、桌子旁、角落裡都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瓷雕作品,整整齊齊滿滿當當

「這些都是我親手雕刻的,僅此一款,獨一無二。」陳國新說,世界沒有相同紋路的葉子,瓷雕作品也沒法雕出兩個一模一樣的。正是因為這種獨特性和純手工技藝,燃起了陳國新對瓷雕濃烈的熱愛。

「小時候我家附近就有一間瓷廠,別人家的小孩每天放學就回家,我卻直接往瓷廠跑去,直到飯點才被母親叫回家。」陳國新說起小時候的事不禁笑起來,他說,瓷廠就像一間玩具製造廠,造型各異的瓷雕作品是他兒時最喜歡的玩具。

陳國新出生於陶瓷氣息濃厚的光德鎮,因為從小就深受家鄉陶瓷文化的薰陶,耳濡目染下對雕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逐漸與瓷雕結下了不解之緣。

陳國新13歲的時候,別的小孩還在田間地裡玩耍,他已經能完整地做出瓷雕公仔。「我自己摸索了一個星期,雕出了一個15釐米高的『孫悟空』,當下的感受別提多激動了,滿屋子跑告訴大人。」陳國新提起這事,雙手不停比劃,難掩興奮之意。據他講述,當年他在瓷廠照著工人的手法雕刻,每個步驟銘記於心,自己照著小人書《西遊記》裡的孫悟空,根據形狀、面部神態慢慢雕刻。正是「孫悟空」這個瓷雕作品,堅定了他從事瓷雕藝人的志向。

後來他將人生中第一個瓷雕作品「孫悟空」贈予了堂弟,「他要去外地讀書,我就把作品作為禮物送給他留念。」陳國新說。

17歲那年,陳國新開始跟著師傅正式學習。隨著雕藝的熟練,他對雕刻越發痴迷。

「瓷雕的製作有五大工序,96個步驟。」陳國新說,瓷雕製作過程十分繁瑣講究,選泥、拉胚、上色、定型、燒制是主要工序,還需掌握設計、模印、鋃嵌和鏤、堆、塑、雕刻等精湛的手藝活。

據介紹,陶瓷雕刻與陶瓷繪畫不同,瓷畫在瓷胎上作畫,而瓷雕則是從泥皮開始。「首先要用筆把輪廓勾勒出來,再以刀代筆進行雕刻,所以每一刀下去,就如同射出去的箭,已經定型不能修改了。」陳國新說,瓷雕是手工活、精細活,耗時間、費精力,需要恆心和耐力,才能雕出精品。

生活所迫▶▷26歲異鄉工作時隔一年回家做設計

雖然心之所向,但是瓷雕並沒有成為陳國新最初的事業落腳點。

「當時家裡上有老下有小,帶著三個孩子,做瓷雕沒法過日子。」陳國新搖搖頭說,瓷雕是個投入大、產出周期長的工作,單單依靠它來維持生計十分艱難。由於生活所迫,26歲的陳國新前往潮州,在一間大工廠裡做陶瓷設計。但一年後他又回來大埔,「還是想留在家鄉,畢竟這裡是青花瓷之鄉。」陳國新說,當時回來從事的是陶瓷設計。

雖然還是在陶瓷廠上班,陳國新常常能接觸到瓷器,但真正能動手雕刻陶瓷的次數卻少之又少。然而就是少有的雕刻機會,讓陳國新倍感珍惜和難忘。

「偶爾我也可以到瓷廠,摸摸刻刀,拿起來雕刻一番。」陳國新說,做設計對他來說只是工作,但做瓷雕是打心底裡的熱愛,每次手執刻刀觸碰到瓷器的時候,陳國新整個人就十分興奮,「停不下來,就想一直雕下去。」

「我喜歡瓷雕,還有一個原因是它們時不時給我帶來了驚喜。」陳國新一邊說著,一邊從柜子裡拿出一份報紙包裹的東西,只見他小心翼翼地撥開一層層報紙,一對顏色獨特的人物瓷雕出現在眼前。「這是我學藝兩年時,有一次仿宋朝青釉雕刻了一個官人,無意間燒出了非常罕見的釉色,讓我十分驚訝和喜歡。」陳國新說,這對瓷雕他一直珍藏著,是他自己最滿意的作品。

後來,陳國新辭去了陶瓷設計的工作。他開始嘗試做木雕和石雕,這一嘗試就是六年,但對於陳國新來說,無論是木雕還是石雕,都無法深入他的內心,因此也沒有雕出喜歡的作品。

廣東省非遺法律援助律師團團鄧堯律師和陳國新探討智慧財產權保護的知識


再燃夢想▶▷45歲重拾刻刀根植家鄉雕自己所愛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當家中三個孩子成家立業後,45歲的陳國新終於安心地做回了「老本行」,再次拿起了刻刀,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瓷雕工作室。

「重操舊業並不容易,花了一年的時間,才做出滿意的瓷雕,三年左右才穩定下來。」陳國新說,原材料泥土是一個瓷雕好壞的關鍵,他所採用的泥土是高陂鎮山上特有的,雖然每個月只上山一次,但500斤的泥土需要兩個人上山挑,一個人來回三趟,一個來回就要一個小時,瓷雕不僅是技術活,還是體力活。

除了選泥配料,上色顏料、燒制技巧等方面,陳國新都研發出了獨特秘方。據他介紹,瓷雕因其瓷土塑型與拉胚不同,瓷塑胚體厚實,如不掌握瓷土特性,很難燒制出成品,而現在改良的瓷土是結合三種不同瓷土,以傳統燒瓷秘方結合按比例調製出來的。「這樣燒出來的瓷胚硬度強,胚體近似人體膚色,人物瓷雕就更加惟妙惟肖。」陳國新說。

今年3月份,陳國新大膽創新,精細打磨每道工序,比如在陶瓷花瓶外圍裹上一層瓷雕樹皮,如果不靠近仔細看,這些樹皮就像真的一樣,充分展現出化腐朽為神奇的雕刻功力。不僅如此,他還在樹皮瓷雕瓶身的畫面融入了客家元素,使作品散發出濃鬱的客家味與鄉土味。

陳國新認為,作品的靈感來源和整體設計是最難的步驟。「古人講究胸有成竹。瓷雕也一樣,動筆動刀之前,要先設計好雕刻線路圖。」

因為專注和專業,不少收藏家常常前來他的工作室觀賞,他的作品也從高陂鎮走向潮州以及海南、北京、香港等地。但有些作品,即便對方出高價,陳國新也不賣,「我現在做瓷雕,不為謀生,只因喜歡。有意義的作品自己會珍藏起來,畢竟它們是獨一無二的。」

如今53歲的陳國新,一直默默堅持自己的瓷雕路,以匠人精神,手執刻刀,創造出一件件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藝術品,身體力行地詮釋著瓷雕師傅的匠心之美。

文章來源:南方日報

相關焦點

  • 千年窯火高陂瓷
    韓江上遊,從三河壩往下30多公裡處,水域特別開闊,兩岸群山環抱,沿江地勢平坦,這裡便是高陂古鎮。據考古研究,大埔境內早在商周時期便有陶器,宋末已有成規模的瓷器生產,從元初到明清,逐步發展為中國六大陶瓷產區之一。有大量史料可以證實,大埔生產的日用、工藝陶瓷,曾經通過韓江從汕頭港,流向東南亞和其他海外市場。
  • 玉石雕刻,指尖上的傳承|中國匠人大會工藝美術大師特輯
    #中國匠人大會#第三屆中國匠人大會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國度,上下五千年,時間的流逝,朝代的更替,文明的興衰,歷史長河滔滔,匠人代代相傳,繼承與發揚,不變的是歷經磨礪的匠人精神和匠人人格!
  • 【家鄉風情】詔安沈氏家族的百年堅守 剪瓷雕剪出屋頂文化
    有清以來,詔安剪瓷雕的工匠有更多的機會與廣東以及鄰縣的工匠進行更多的交流切磋,使該項技藝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隨著詔安與海外文化交流的發展,這種傳統技藝便逐漸向東南亞及臺灣地區傳播。民國時期,詔安就有一些工匠應邀到臺灣或者澎湖修寺廟、祖祠,其中就有專事剪瓷雕的師傅。到了近現代,隨著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剪瓷藝術在一批藝人的手中發展到高峰,成為祖國傳統民間藝術中的奇葩。
  • 【高陂記憶】滿月開齋
    宴席上專門有一桌是給孩子母親的娘家人坐的。開齋的儀式就由他們當中的某一位(或是最高輩分的人,或是善於辭令的人)主持。按高陂的習俗,桌面上依次擺放著筷子、清水、文房四寶、茶葉、米酒、燈芯、青蔥、整雞、豬肉、鯉魚
  • 《了不起的匠人3》收官,快手匠人你pick誰?
    第三季《了不起的匠人》已經完美收官啦~還沒看過的小夥伴,手君只能說——快去惡補吧!就現在!
  • 《高陂記憶》之滿月開齋
    這在客家風俗中普遍流行,高陂也不例外,只是又有其自身的特色。宴席上專門有一桌是給孩子母親的娘家人坐的。開齋的儀式就由他們當中的某一位(或是最高輩分的人,或是善於辭令的人)主持。按高陂的習俗,桌面上依次擺放著筷子、清水、文房四寶、茶葉、米酒、燈芯、青蔥、整雞、豬肉、鯉魚、豆腐、米糕等類東西,以備開齋之用。開齋時,講究程序和吉語,吉語必須與所進行的程序或物品相關聯。
  • 從雕刻匠人到69歲的世界旅遊小姐選美冠軍:最美的人生永遠在當下
    韓彬的工作就在北京象牙雕刻廠,是一名雕刻匠人。在傳統手工技藝中,象牙雕刻一直都是一門頗具文化藝術傳承和審美的手藝,對從業者的要求從來都不低。甚至在今天,這依然是具有高冷氣質和吸引力的職業。作為雕刻匠人,韓彬便專攻侍女,兼修花卉。多年來在工作的付出和沉澱可以說也是她獨特氣質養成的重要來源。象牙雕作品是不少收藏家們的心頭好。
  • 【高陂風俗】新丁滿月開齋儀式
    在高陂,則會有一項特別的禮儀——「開齋」,頗具特色。在「滿月酒」宴上,對於小孩母親的娘家,為上賓,要坐「主席」、「大位」——高陂人稱之為「上橫頭」。一般在整座樓廳廈之正廳主上位。這既是對女方家人的尊重,也是對女方娘家的感恩。「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水有源,樹有根」,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千古流傳。
  • 匠人物語
    河南電視臺法治頻道《紀錄中原》之《匠人物語》,用鏡頭帶您感知匠人指尖的溫度,帶您追尋那個可望而不可即的純粹世界。
  • CG匠人光叔:少年與龍的故事
    原創 匠匠 了不起頻道��點 擊 了 不 起 頻 道 星 標 我 們 ��| 匠人100光叔專訪許喆隆,CG匠人一枚,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光叔。「景德鎮就是故鄉啊,小時候走過的路、看過的景、遇到的人,你都會在某時某刻想起他們,這是不可能從腦海中去掉的東西。」光叔是地地道道的景德鎮人,童年的許多記憶都與這座瓷都有關。
  • 追求極致的蒙芯雕刻藝人
    今年60歲的吳榮順是蒙芯雕刻技藝的傳人,其作品精雕細琢,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在方寸蒙芯中,雕刻有人物、動物、花草以及各種吉祥圖案,精細繁複而不失美感,展現出高超的手藝。據文獻記載,中國人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開始用葫蘆及其他材料雕刻蒙芯了,此後這門手藝逐漸興盛,至清康熙時,這門技藝進入宮廷,成為皇家御用。
  • 雕刻無師自通,身處異鄉從不識路,我想,他是真的痴迷琢玉……
    蘇積昌,男,漢族,1981年生,廣西岑溪人,廣西工藝美術大師、廣西賞石名家、玉石雕刻藝術家、榮譽稱號:全國玉雕行業優秀人才。從小酷愛繪畫藝術,1998年畢業於廣西藝術學校美術專業。進修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文創工藝高級研修班。從事玉石雕刻多年,潛心傳統,大膽創新,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
  • 中國匠人用皮影玩轉二次元,瑞典女孩拔出湖中劍丨一周趣聞
    不過,皮影匠人的日子不怎麼好過,時代發展這麼快,喜歡這項藝術的人也越來越少。近期卻有一些傳統皮影匠人,用皮影來演繹二次元文化,希望讓皮影煥發新生命。《狐妖小紅娘》在騰訊熱播,而一組「塗山蘇蘇」的皮影刻畫,也在網上廣為流傳——這組動漫皮影的刻畫者名叫汪天穩,是國家級的皮影傳承人,被譽為「中國皮影第一刀」,12 歲時就成為中國著名皮影雕刻大師李佔文的關門弟子,如今,大叔從事皮影雕刻已有
  • 溯本求源,外化於行內化於心|中國匠人大會工藝美術大師特輯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國度,上下五千年,時間的流逝,朝代的更替,文明的興衰,歷史長河滔滔,匠人代代相傳,繼承與發揚,不變的是歷經磨礪的匠人精神和匠人人格!中國匠人大會匯聚全國能工巧匠,以集體的形式發聲,向世界宣告中國匠人的主場。2020年12月25日至27日,第三屆中國匠人大會將在杭州良渚夢棲小鎮舉辦。
  • 實拍:匠人工坊刀鞘製作過程
    實拍匠人工坊「狼牙」刀鞘製作過程▼工匠在給刀鞘手工雕花▲先打溼皮料後,工匠在皮鞘上描出圖案,然後再用工具雕刻、砸出花型。點下面,逛逛匠人工坊的鐵匠鋪!
  • 守破離,匠人的一生
    在一切講求效率、講究利益的工業時代下,偏偏有逆時代而行的匠人,他們抱著對匠心的堅守,生生不息地傳承真正的中華絕技。
  • 日本匠人的匠人精神
    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正是我們當下推崇的——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不僅是日本社會走向繁榮的重要支撐,同時它也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追求。 今天,且隨言吉君一起感受日本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日本匠人精神的核心思想。
  • 木上生花藝無雙 馨源藝術家居飾品的雕刻世界
    正所謂朽木不可雕也,馨源藝術家居飾品認為原木料如大樹之根、大河之源般,對成品木雕畫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選擇良木不僅可以避免木雕畫易開裂、易腐朽的問題,還有利於雕刻師施展技藝,讓他們能以多種雕刻古法使木雕畫千變萬化,更富有層次立體感,突出木雕畫優勢。因此,馨源藝術家居飾品精選了紫桐木、楸木、香樟木、黑檀、金絲檀木等中式傳統實木,拒絕碎木料拼接,只用整塊實木進行雕刻,讓木雕畫從源頭開始,便是高品質。
  • 2019中國玉石雕刻作品華表獎在四會揭曉
    12月5日晚,2019中國玉石雕刻作品華表獎在「中國玉器之鄉」、「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肇慶四會舉行頒獎儀式。入圍的300餘件作品中,專業評委共評選出金獎作品9件、銀獎作品15件、銅獎作品26件、最佳創意獎6件、最佳工藝獎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