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安溪南「會真祖」民俗文化傳承情況調查初報

2020-12-23 案例知識分享

陳建茂 溪南十寨 2月2日

題字:陳春華

作者:陳建茂

2009年5月2日

一、信仰「會真祖」民俗現狀

詔安溪南「會真祖」民間信仰的故事影響深遠。「會真祖」常年香火旺盛,每逢農曆九月,到溪南「會真祖」朝拜的香客達幾十萬人次之多,香客遍布閩粵兩省,臺灣及東南亞各國也時有香客到「會真祖」朝拜。各位香客懷著虔誠的心願,朝拜「會真祖」,有的祈求平安、有的祈求發財、有的祈求家庭和諧幸福、有的祈求祛病消災;更有的祈求「大粒圓」,祈望夫妻和合兒孫興旺;有的祈求紅燈籠引「會真祖」香火,燃香點心燈,驅念頭暗昧,使心體光明,回家隨時祭拜……據說非常應驗。各位香客今年祈願,來年再置辦禮品朝拜還願。

「會真祖」香火日益旺盛。年復一年,特別是農曆九月廿七、廿八兩天,在溪南「會真祖」墓地現場,有成千上萬的信眾摩肩接踵,禮拜「會真祖」,通往「會真祖」的路上,來來往往的男女老少香客絡繹不絕,綿延數十裡。

(攝/沈錦海)

▲朝拜「會真祖」的香客絡繹不絕(攝/陳旭明)

「會真祖」又名「會真所」或「祖公媽」;「會真祖」是溪南十寨社陳氏族人心中虔誠的信仰,也是閩粵兩省許多民眾心中虔誠的信仰;「會真祖」深深地影響著臺灣香客及東南亞各國香客。

二、「會真祖」發端故事及「會真所」名稱的由來

溪南「會真祖」的故事發端於清朝初年。那時,詔安境內明、清軍隊相互廝殺,輪番佔領地盤,正如詔安俗語云:「三日清(朝),四日明(朝)」,加上盜匪四起,苛捐及多重徵稅現象嚴重,導致民不聊生,百姓流離失所,難民無數。當時的溪南村居住著陳、塗、白、歐、蔡、孫等多種姓氏人口,並建有城堡,城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溪南姓氏人口歷史發展情況,在《詔安溪南陳氏族譜》有明確記載。

清朝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鄭成功軍隊攻陷詔安縣城,摧毀城池,同時摧毀縣府、學宮、民房等公私房舍萬餘間。同年春天,鄭成功前軍提督黃廷、後軍提督萬禮二將以抗徵糧稅為由,帶兵攻打溪南堡,溪南鄉民雖激烈抵抗,但還是被黃、萬軍隊攻陷溪南堡東門,軍隊進城「擄殺如洗,堡牆幾被摧平」。該事件記載於舊版《詔安縣誌·大事記》。

逃難在外的鄉民,聞訊歸鄉,眼前是屍橫遍野、牆斷壁殘、哀號連連,一片慘不忍睹的景象。生者無奈,只好默默地將無數的屍身集中埋於溪南三拜公山北面山腳下的一口池塘,滿塘的屍體被螞蟻拱土覆蓋形成一處天然墓葬,穴名俗稱「蜘蛛結網」。可見,埋葬於「會真祖」墓地是許多種姓氏人口的祖先。

▲「會真所」碑(攝/陳旭明)

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十一月,溪南堡鄉民在集體墓葬處立碑並記之:「時乙未仲冬吉;會真所;南溪肇上建書」。至今該碑仍立於溪南「會真祖」墓地,見證著幾百年來萬千信眾的頂禮膜拜。因此,「會真祖」最早的名稱是「會真所」。「會真所」意為會聚真靈之所在。(《詔安溪南陳氏族譜》記載解釋)。

三、初期祭拜「會真祖」儀式及「會真祖」名稱由來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清兵收復詔安二都、三都、四都,九月六日,清將馬得功領兵至八尺門,備戰銅山(今東山)。當年詔安境內(按現在行政轄區)已無戰事,因此流離在外的溪南鄉民大量歸家。眾鄉民擇日於九月廿八日舉行儀式祭拜「會真所「,以超度亡靈。當天傍晚,在肅穆的氣氛中,倖存的鄉民以及他鄉親朋戚友和善良的人們集中在溪南大坂溪鬥門放水燈,隨後,主祭點香火,眾人引香火插於各自的祭品上,和尚誦祭文,僧眾做法事,眾人默哀、祭拜。祭畢,各家各戶引香火插於竹編紙糊的寫有「會真祖」字樣的小紅燈籠,回家供奉,隨時祭拜。因為是許多姓氏群眾集體葬在一起,人們認為該墓葬是會聚真靈而成祖,因此人們將「會真所」又稱為「會真祖」。

▲「會真祖」朝拜墓地(攝/陳旭明)

每年的農曆九月廿八日,就成為約定俗成的紀念日,也自然成為「會真祖」祭拜日,俗稱「九·廿八節,原來的祭拜儀式也一直延續下來。

四、「祖公媽」名稱的由來及「會真祖」祭拜儀式鼎盛時期

隨著時間推移,其他姓氏人口逐漸外遷,溪南堡城內陳姓人口日益旺盛,發展迅速。留在溪南堡的少量他姓人口,逐漸改姓併入陳氏族群。從而形成溪南統一為陳氏族人繁衍的局面,加上有諸多時人無法解釋的靈異現象出現,陳氏族人認為「會真祖」墓地是一處能夠蔭蔽其族人的靈異寶地,因此將「會真祖」又奉稱為「祖公媽」。九月廿八日即成為「祖公媽」誕辰紀念日,俗稱「祖公媽生」。同時,溪南族人把「會真祖」的事跡傳承得更加香火鼎盛,影響深遠。

▲虔誠祭拜「會真祖」(攝/陳旭明)

溪南陳氏族人通過協商,規定溪南西門社、南門社、北門社、坑美樓內社(因城破東門,故溪南至今無「東門社」名之存在)輪流做東,主事舉辦「會真祖」祭拜儀式。每逢九月廿八節,人們在四個社搭建佛棚,供奉觀音大士佛像,佛棚前供奉豐盛的祭品,兩側放置許多大鼎,鼎內盛滿香油。遷往他鄉、外縣、外省的溪南堡先民裔孫及其他信眾,每年也於九月廿八日傍晚,同溪南鄉民一起將精心製作的水燈,默默地放入大坂溪鬥門,順水飄移。隨後,長老點香火,信眾引香火,主祭誦祭文,和尚做法事。祭畢,各家各戶引香火插於寫有「會真祖」字樣的紅燈籠,大家用火把蘸佛棚前鼎內的香油並點燃火把,舉火把照明,提燈籠默默地回家。火火相隨,燈燈相接。場景肅穆而壯觀。

清乾隆年間,溪南進士陳天堦、陳丹心的老師阮朝蛟親自寫祭文,並由二位進士做主祭,其祭文內容一直在溪南十寨社鄉民中流傳,直至解放後破四舊時被燒毀導致失傳。

五、建國後民眾祭拜「會真祖」情況

隆重祭拜「會真祖」的儀式一直延續至1951年農曆九月廿八日。1952年時任詔安縣人民政府縣長李振經認為,以隆重儀式祭拜「會真祖」實在鋪張浪費,號召民眾從儉置辦禮品到「會真祖」墓地朝拜即可,此舉深得民心。因此,公元1952年農曆九月廿八日開始,人們各自置辦較簡祭品到「會真祖」墓地朝拜。然後有的人家引香火插於紅燈籠接回家,隨時祭拜,有的人家沒有引香火回家奉拜。其它祭拜儀式也就不再延用。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破四舊、除迷信政治運動時,當地政府多次派工作隊強力制止民眾朝拜,均不能有效阻止當地及外地許多民眾朝拜「會真祖」。

▲本縣某村遙祭「會真祖」(攝/沈錦海)

年復一年,本縣許多村莊,民眾在農曆九月廿八日傍晚,誠心置辦祭品,集中於本村莊旁邊,面向「會真祖」方向,遙祭「會真祖」。

改革開放至今,祭拜「會真祖」的香客逐年增加,祭拜儀式逐年隆重;「會真祖」的信仰深深地影響著閩粵兩省許多民眾,也影響著臺灣香客和東南亞各國香客。

六、關於祭拜「會真祖」之祭儀:「大粒圓」和「紅燈籠」

1、祭拜會真祖供奉「大粒圓」所含文化信息:

先賢設禮儀,均有其深意。

「大粒圓」,用糯米加粳米浸水磨漿濾幹,做成1.2寸正方體,煮熟拼盤上供。「大粒圓」,稱圓而見正方體,正方體而稱大粒圓。有形之方,無形之圓,是外圓內方也。

▲大粒圓(攝/陳旭明)

《易》曰:

圓:屬天,屬乾,屬男,屬剛,屬動。

方:屬地,屬坤,屬女,屬柔,屬靜。

天圓地方,天地和順則天地交泰,天地交泰則夫妻和合,夫妻和合則兒孫興旺發達。

天圓產生運動變化,地方收斂靜止。

方中見圓,圓中見方,隱含陰陽五行之道,陰陽五行之內證是古人認識宇宙的主要方法,而這種方法是按照人體生命一定能量循環模式不斷加強人體自身的能量,當能量被喚醒,人體生命則能趨向正常的健康狀態。

天圓描述時間,地方描述空間,體現了老祖宗的智慧的時空觀念,隱含漢文化的精華理論,萬事萬物從無到有,和天地間的能量變化有著密切聯繫。

天(圓)為陽,地(方)為陰,兩者相互交感,生成了天地萬物,其中人類又正好是天地精華物質所構成,因此,被視為天地萬物之靈,而感通萬物。

天圓地方本質上是《易經》陰陽體系中對天地生成及其運行的解讀。

先賢祭拜「會真祖」設」大粒圓」為禮儀,寄意:誠心祈願者,將得天地和順之時,逢乾坤交泰之運,積夫妻和美之德,享兒孫興旺之福。正如《易·坤》卦所講:有所求的人,最開始的時候找錯了方向,後來找到了正路,順應了自然,回歸了常道,安於正道的人,是對大地無邊恩德的應和,前途將一片光明。

2、祭拜會真祖,以供奉紅燈籠為禮儀,所含文化信息:

先賢設禮儀,自有其深意。

紅燈籠:竹編紅紙糊,寫上字樣會真祖;橢圓長長形,無稜無角有圓融;

風俗禮儀:信眾每年將家裡隨時祭拜的紅燈籠,於九月廿七或廿八日到會真祖朝拜地點換燈籠,引香火回家再隨時祭拜,年復一年,一輩傳一輩,相傳久遠。約定俗成,燃香點心燈,點燃一盞心燈,使心體光明,驅散念頭暗昧。做人做事破除偏執取圓融圓通之意。

(攝/陳旭明)

(攝/沈錦海)

▲紅燈籠(攝/陳隨彬)

儒家說:心燈,指心靈的本真,本然狀態,心靈的仁、義、禮、智四端,則本善之心,誠心,良心,仁心。

點亮一盞心燈,送上共同的祝福,願人人都有光明的前程的智慧,願世界擁有和平安樂的未來,燈燈相傳,心心相印,讓光明永續,接過真理的亮燈,福慧永駐心田。

佛家說:燈,乃智慧,光明的象徵。

燈代表佛法,佛法代表智慧,智慧能破除愚味與黑暗。一切佛法猶如明燈,驅散黑暗的世界,使眾生得到光明,脫離苦海。《華嚴經》說:譬如一燈入暗室,百年暗惡盡能破盡。

故將智慧比作燈「一燈能破千年暗,一智慧滅萬年愚。」燈燈相傳,傳燈無盡,傳遞著美好的願望,點亮真理與慈悲的明燈。從此,苦海裡的眾生有了希望,沐浴著智慧的光芒,普通大眾的心中,便生出無限的溫暖,希望,祥和,平安,喜樂。

七、關於「祖公媽」由來民間傳說的故事梗概

關於「祖公媽」由來故事的民間傳說有好幾種,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傳說故事梗概是:

溪南堡城北門有一個小孩在城門頂撒尿玩耍,剛好撒到途經城門的一個遊方和尚身上,遊方和尚不懷好意,賞了小孩幾枚銅錢,並教他:過幾天,有一個騎馬將軍經過城門時,你將尿撒到他的頭上,能得到更多賞賜。小孩信以為真,果然將尿撒到經過城門的海盜賊頭何匏頭的頭上,何匏頭大怒,拖著小孩跟北門的「鄉裡老大」理論,雙方發生爭執,結果何匏頭還被要求將自己的衣袍捧開其坐騎撒於廟埕上的屎。何匏頭認為鄉民不繳稅,還講不是話,感到受奇恥大辱,發誓報仇。

海盜賊頭何匏頭後來加入天地會又投靠鄭成功,成為鄭軍部將,為報私仇,何匏頭以抗徵糧稅為由,帶兵攻打溪南堡。圍困日久,雙方相持難下。溪南堡內鄉民利用城內魚塘的天然洞穴通城外大塘,引城外大塘的魚進城,捕魚充飢,並將新鮮魚鱗、魚骨刺拋於城外,以示糧足,迷惑敵軍心。何匏頭見狀想撤兵。但其軍中女將鄭成功的小妃子獻計:利用城內鄉民演社戲之機,在溪南堡西門、北門、南門布疑兵,用軍旗紮上剪碎的黃布,迎風飄揚成疑陣,並命士兵齊聲吶喊:「衝啊!進城啦!殺啊!」並將絕對兵力埋伏於溪南堡東門,準備屠殺出城鄉民。該計名「引蜂出巢」,實為聲西擊東計。

九月廿八日晚上,正集中觀看演戲的溪南堡城內鄉民,突然聽到西門、北門、南門三面喊殺聲震天,軍旗大量飄揚,眾鄉民以為城破,便大量踴出東門,結果均遭伏兵屠殺。最後城失,軍隊進城將城內鄉民屠殺殆盡。遍地的屍體,被集中堆放在溪南三拜公山北面山腳下的一口池塘,堆滿池塘的屍體,隔天便被螞蟻拱土自然覆蓋成堆,形成一處大型的天然墓葬,同時神奇地從地下豎起一塊石碑,碑上刻有「會真所」三個燙金大字。

後來,人們認為這是一塊靈異寶地,就開始將其奉拜為神,並稱其為「祖公媽」,加上有許多靈驗的小故事流傳,一傳十,十傳百,年復一年,每逢九月廿八日許許多多的民眾自發到「祖公媽」墓地朝拜祈願。「會真祖」香火非常旺盛,並一直延續至今。

結語:詔安溪南「會真祖」的民俗文化活動,是本地民俗文化傳承的典型例子,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保護,能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支脈,體現多元文化並存的寬容社會,有利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議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集體傳承)。

作者簡介:陳建茂,是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深橋鎮文物普查員,參與縣市文物普查團隊,於2008年至2009年曆時一年,對「會真祖」民俗文化點進行普查,期間查閱搜集有關資料,現場考證,搜集諸多口述資料,並進行詳細認真甑別、校對、論證,因資料較缺乏,錯漏在所難免,敬請諸君予以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詔安縣誌·大事記》、《詔安溪南陳氏族譜》

此文完稿得到前縣政協主席陳福亮、溪南「會真祖」管委會會長陳紹漢、溪南村陳永傑、退休教師陳玉順等老領導和前輩,以及其他領導同事和許多愛心人士的鼎力支持與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作者:陳建茂

打字:戴三蓮

編輯:陳旭明

相關焦點

  • 省政府督查室一行調研朝鮮族村落民俗文化保護傳承工作
    日前,河北省政府督查室副主任孟慶平一行赴北戴河新區,調研河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建議提案《關於保護秦皇島市朝鮮族民俗文化的建議》承辦落實情況,要求省市各相關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特色民俗文化保護傳承工作,深入把握歷史文脈、傳承民族精神內涵,協調聯動、創新思維、創新工作,做好朝鮮族村落民俗文化保護傳承工作
  • 彝族年|保護民俗,傳承文化
    彝族年,彝語稱「庫史」,是集祭祀祖先、遊藝競技、餐飲娛樂、服飾制度等諸多民俗事項為一體的祭祀和慶賀性民俗節日。彝族年是流行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民俗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1年5月23日,彝族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匈牙利布達佩斯,號稱「多瑙河明珠」,至今傳承著中世紀民俗文化
    走在布達佩斯,這裡有盪氣迴腸的藍色多瑙河,華麗雄偉的宮殿和城堡,也有繁華熱鬧、餐廳、咖啡館、店鋪遍布的商業老街,更有熱情洋溢、精彩多姿的城市廣場,匈牙利的民族風情和民俗文化無處不在,讓人流連忘返。有未被證實的傳言稱,匈牙利人與中國人有著不解之緣。
  • 【家鄉風情】詔安沈氏家族的百年堅守 剪瓷雕剪出屋頂文化
    剪瓷雕是一種以造型繪畫為基礎,運用剪裁的瓷片鑲嵌在屋脊、厝角、簷下照壁等的建築裝飾藝術,是閩南建築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一把造型獨特的鐵鉗,一張一合,剪出了繽紛色彩,剪出了一番奇特的意境,也剪出了閃耀於閩粵臺三地的藝術奇葩。詔安沈氏藝圃家族是閩粵一帶最大的剪瓷雕家族,歷經百年,至今已傳承五代。
  • 激活中原民俗文化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保護、傳承、弘揚中原民俗文化,就要激活併合理開發各類民俗文化資源,充分挖掘中原民俗文化的時代價值,讓傳統民俗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中原民俗文化璀璨絢爛,朱仙鎮木版年畫、禹州鈞瓷、開封盤鼓和汴繡、南陽玉雕等民間藝術享譽中外,陝縣、濬縣等地的春節社火歷史悠久,洛陽花會、馬街書會等民間節會興盛不衰,還有民間歌舞、民間文學、民間表演藝術、民間美術、民間體育等多種內容,是一座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寶庫。充分發掘中原民俗文化的思想內涵、價值理念、道德意蘊,可以延續鄉村文脈,凝聚村民情感,增進鄉土文化自信。
  • 年味之變:重塑傳統節日民俗 傳承年味文化基因
    1月25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以豐富春節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  那麼,作為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春節有著怎樣的文化基因?人們常說的「年味兒」究竟有哪些變化?如何使春節更加現代化?本報記者春節期間就此走訪了一些普通家庭、採訪了相關民俗學家。
  • 淮河民俗文化 「寶珠」再放異彩——記民俗收藏家代善中
    「明珠」,讓那些民俗老物件傳承下去,再放光茫。農民,高中文化,他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讀小學時就非常喜歡紡車等民俗物件,夢想長大以後創辦一個民俗文化收藏館,把紡車、木耬等民俗老物品收藏起來傳承下去,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俗文化。從2015年,他就開始重點著力於搜集水車、木犁等民俗老物件。
  • 「春節民俗旅遊熱」,讓傳統文化更有魅力
    1月13日, 「華燈溢彩·點亮江西」2020南昌縣鳳凰溝花燈民俗旅遊文化季在南昌鳳凰溝景區盛大開幕。此次活動以花燈為媒,傳播非遺民俗文化,為春節文化旅遊活動增添了一大亮點。目前,報名參加民俗旅遊的市民越來越多。「看民俗」成為春節旅遊行程的熱點。
  • 福建.詔安行 宗祠、寺廟篇
    點擊【江夏黃氏一家親】關注☀弘揚「江夏」精神,挖掘「黃氏」文化,繼承優良傳統,傳承家族美德!
  • 傳承方言需規避「文化自閉症」
    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常州人對此次調查結果大多不以為然:當地不少小學都有方言課程,一些學校還編纂了傳承常州話的校本教材。(12月3日《揚子晚報》)正如民俗專家所言,網絡調查結果未必準確,人們不可不必當真。至於調查稱「吳語熟練使用比例全國最低」,連當地人都覺得不可信。當然,這個調查也有可取之處,能夠提醒各地保護好本地方言,傳承好地方文化。
  •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2020-07-05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華文化溯源:立春第一祭 民俗系鄉愁
    「這裡有保存最原生態的民俗文化。」多次來到這裡考察、參加祭春活動的中國民俗學會會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劉魁立說,「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何以能連綿不斷、在哪裡連綿不斷,我們在這裡找到了答案。」  九華鄉,位於浙江省衢州地區的西北部,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有衢州佛教聖地九華靈鷲山。
  • 臺灣詔安客家文化節 8大社客家好食「烏白煮烏白食」登場
    翻爆午報即時/臺灣詔安客家文化節,8大社客家好食「烏白煮烏白食」登場。(張朝欣攝)  臺灣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節8大社客家好食「烏白煮烏白食」15日登場,今年主題為傳統飲食文化,8大社的「著年」請客文化已有100多年歷史,藉由熱鬧吃拜拜,讓許多文化原汁原味的傳承給下一代。
  • 年度漢字評選:漢字文化新民俗 內核是傳統文化
    年度漢字評選的民俗特徵判斷一種民間文化事象是否屬於新民俗,已有的民俗學研究給出了豐富的界定標準,以下幾個方面必不可少:集體性、傳承性、擴布性、穩定性和變異性。我們可藉此來觀察年度漢字評選,挖掘其民俗特徵。關注度高,參與性強。
  • 福州「00後」傳承傳統民俗:因熱愛走到一起
    他告訴記者,小時候來到福州就接觸了這些傳統民俗文化,「後面認識了師傅(黃杜飛),他向我介紹『八家將』,聽著挺感興趣的,就想練一下、試一下。」這一試,就是兩年時間,孫彥哲把課餘時間都用來了練習「八家將」舞蹈。「練的時候是挺辛苦的,但是,因為喜歡,就想把它一直傳承下去。」他說。說到傳承,作為福州「本地人」的王鑫傑更有「使命感」。
  • 【文化長島】鶯歌燕舞正月天|民俗文化代代傳
    喜慶的秧歌文化傳承抓到「小不點」民俗文化傳的精民俗文化唱大戲
  • 詔安田姓
    後其子田九郎(佚名),見瘦田瘠土,僻處山隅,又因打死饒邑鹽差,明初避難遷漳浦縣二都麻寮開基。生三子,衍三房,分衍麻寮、石橋、田厝三支支脈。    詔安縣田四郎支系     太始祖田公(佚名)七十二朝奉,宋末官宣簡使,妣羅氏誥封靜懿一品夫人。
  • 「曬氧詔安」享壽之旅
    ,「十街八坊」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擁有「二井四樓六堂八坊十廟」,街上八座明清石牌坊,融建築、雕刻、書法、詩詞等多種藝術技巧於一體,是封建科舉、封贈制度的活化石,牌坊街周邊還有30多處明清時期古建築和眾多時代不一的老民居。
  • 賀新春,靈機文化成功舉辦首屆民俗文化節
    2月4日,立春,由中華文化促進會新媒體中心和靈機文化聯合主辦,首屆以傳統民俗為主題的「靈機好運節」在羊城廣州圓滿舉行。雖然立春時節還微微有些涼意,但活動現場以十足的年味,引得許多市民留步,熱鬧非凡,一片火爆景象。
  • 福州「00」後高中生執著八家將民俗 自發練習傳承技藝
    孫彥哲告訴記者,自己是安徽人,小學三年級才隨父母來到福州生活,從那時起,他就對福州的傳統民俗文化有了濃厚的興趣。  【同期】福州八家將民俗舞蹈愛好者 孫彥哲  差不多三年級來福州的時候,就是接觸了這些民俗文化,後面認識我們的師傅,他給我們介紹八家將這一項民俗,當時就聽著挺感興趣的,就想練一下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