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最快 東坡區地震綜合前兆觀測臺5月初建成運行

2021-01-18 樂居網

3月24日,在東坡區地震綜合前兆觀測臺項目建設現場,記者看到1口200米深的綜合觀測井已經建成,工人們正在抓緊修建觀測房。

據了解,「一縣一前兆臺」是眉山市擬在「十三五」期間建成的監測預報重點項目,旨在建成由六個地震綜合前兆觀測臺組成、覆蓋全市的地震前兆監測臺網,消除眉山市地震監測盲區。項目建成後,將提高全市地震前兆監測水平,探索地震孕育、發生、發展規律,為實施地震前兆臨震預測、預防奠定基礎。

同時,該項目嚴格按照四川省地震局對地震行業技術系統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服務的要求進行建設,以實現系統建成後與國家、省、市數據共享,信息互通的目標。

經過大量的前期考察,東坡區地震前兆綜合觀測臺站最終選址復興鎮西湃村2組,地理位置東經103.8595°,北緯29.9425°,海拔高程403米。該臺站為前兆觀測綜合臺,根據臺站基本條件及區域觀測需要,擬建設1口綜合觀測井,安裝前兆流體設備、地磁觀測設備和地傾斜觀測設備。

為了保證臺站的日常觀測,臺站將建設配套的觀測用房以及輔助觀測設施,同時按照《中國數字前兆臺網技術規程》,從臺站觀測用房功能及風格、結構、使用面積、布局、防雷、臺站安全防護措施、供電、通訊情況等因素,進行規劃建設。

目前,東坡區已成功建成施工難度最高的綜合觀測井,項目建設進度全市領先,預計5月初完工並投入使用。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東坡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優質內容推薦

國內最大已投產煤炭化工一體化項目成功試產新增1例!河南最新疫情通報!赤峰10年間翻天覆地!下一個10年,哪裡會是發展的風口?

相關焦點

  • 滁州市地震局召開2020年度前兆臺站觀測資料評比會
    11月24日,滁州市地震局召開2020年度全市前兆臺站觀測資料評比會。全市7個地震前兆臺站觀測員及市地震局監測科、地震臺負責人參加了會議。市地震局總工程師陳傳慧出席會議並講話。 會上,市地震臺臺長陳德興首先帶領大家學習了我省其他先進臺站觀測資料評比準備情況及對預處理數據的跟蹤分析工作,解讀了地震前兆臺站觀測資料質量評比規則和標準。全市7個地震臺前兆站逐一匯報了臺站運維情況、數據傳輸上報和分析整理工作,並對明年工作進行了初步安排。與會人員認真對照我市地震前兆臺站評比標準,對參評臺站評比資料進行了逐項打分,對扣分情況進行了說明。
  • 寰球大震(四)——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地震觀測數位化,突破了這些局限,推動中國地震觀測進入了寬頻帶、大動態時代。同時使地震觀測記錄及處理完全採用計算機,數據分析也從人工變為計算機處理,更加快捷準確。20世紀50年代,受通信事業發展的限制,地震數據信息的傳遞主要靠信件郵遞,大地震定位結果往往需要幾天或一個星期。60年代,臺站地震數據信息傳遞開始使用民用電報,地震報告可以一兩天產生。
  • 中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全部建成運行
    中科院高能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獲悉,該所建於四川稻城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中文暱稱「拉索」)的水切倫科夫探測器,已於2021年1月初全部建成並投入科學運行。中國自主研發的WCDA三號探測器核心部件。
  • 陝西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5級 震後1小時內給出震災快速評估結果
    地震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準確地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做好地震短臨預報,能夠有效減輕地震災害,保障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十三五」以來,陝西地震監測預報效能不斷增強,在三秦大地織起一張「安全網」。
  • 唐山大地震44周年:地震預報那麼難,為什麼海城地震預報成功了?
    第二,使人民群眾認識到地震是自然現象,可以預測亦能預防,這樣,就可以很快地發動群眾,開展群測群防工作。要做好專群結合,認真研究核實前兆真象,並勤向上級匯報,使領導上得以隨時掌握最新情況。第三,綜合各區異常現象時,始終注意到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繫,不因細微而忽略。嚴格區分幹擾與前兆。
  • 寰球大震(五)——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這意味著將在華北地區、南北地震帶地區、東南沿海和新疆天山中段和西藏拉薩周邊建立5個重點地震預警區,將臺站間距縮短至10-15千米。這不僅將大大提升我國地震觀測能力,也將使地震觀測更直接地為地震應急救援、減輕地震災害和挽救生命服務,同時也將推動地震學乃至地球科學相關研究領域取得新發現。曾經在海原大地震中浴火重生的寧夏,如今也形成了數位化自動化地震監測網,所有數位化自動化觀測儀器獲取的數據均由地震監測通信網絡實時傳輸到中國地震臺網中心。
  • 寰球大震(二)———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
    這些短周期、中長周期和長周期地震儀構成了我國模擬地震觀測時期的技術體系。地震監測技術進步的同時,建設地震臺網也是這一時期的重要工作。1957年用國產的中長周期地震儀裝配的昆明、成都、蘭州、南京、上海、拉薩、廣州和北京臺,被稱為地震老八臺。1958年前後,在老八臺基礎之上,國家基本臺增設到了12個。
  • 廣東上千條魚跳上岸村民擔心,是地震前兆嗎?
    在5月18日,廣州潮州市一個池塘裡上演了一幕好戲,就像「鯉魚跳龍門」一樣,池塘裡的一部分魚直接跳到池塘的岸邊上,有的還「爬」到了農戶的家門口、汽車旁,因為這個有趣的現象,被網友拍成視頻傳到網上,引起網友們的紛紛議論,還有一部分人說,這是地震的前兆,真實的情況是什麼呢?
  • 山東防震減災科普廣度深度不斷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取得長
    在位於濟南市歷城區的山東省防震減災科技園內,來自山東省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36名隊員正在省地震應急救援訓練基地進行訓練。山東省地震應急救援訓練基地隸屬於山東省地震局,是目前國內地震救援技能培訓三大基地(北京、蘭州、山東)之一,同時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省級地震災害專業訓練接地,為省市縣三級培育和鍛鍊強有力的地震應急救援力量。園區佔地面積200餘畝,建築面積約30000平方米。
  • 7級以上大地震有沒有可能只是更大地震的前震?地震前兆有哪些?
    異臭是否是超級大地震的前兆?日本一定不是一個「談震色變」的國家,所以,你甚至可以在日本新聞周刊《AERA》中看到:海溝地震研究人員表示某某地方可能發生9級大地震,正如日本地質學家宍倉正展曾表示千島海溝區域有可能會發生大地震,而地震規模很可能於當年的3·11日本地震不相上下。
  • 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試運行!惠及臺站業務轉型發展
    根據評估,試點工作進展順利,達到了預期效果:多數自動綜合判識數據準確性基本達到業務要求,其中,揚沙、浮塵、霧、雨凇等七項自動綜合判識觀測數據平均準確率超過90%;觀測業務流程更加清晰、高效,數據傳輸高效完整,頻次和傳輸速度大幅提升,數據時效由原先的17分鐘縮短至5分鐘,觀測頻次由一天五次提升至一天24次;擬取消觀測項目對業務應用影響不大。
  • 5秒!震後首個臺站即可發出地震預警
    當破壞性地震發生後,最快幾秒鐘可以發出地震預警? 武漢地震科學儀器研究院有限公司給出的答案是:5秒! 而實現最快5秒的速度,離不開提名參評2020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獎的「黑科技」——由該院副院長楊江主持完成的「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系統的研發和應用」。
  • 日本各地異臭報警,是否是超級大地震的前兆?
    異臭是否是超級大地震的前兆? 日本一定不是一個「談震色變」的國家,所以,你甚至可以在日本新聞周刊《AERA》中看到:海溝地震研究人員表示某某地方可能發生9級大地震,正如日本地質學家宍倉正展曾表示千島海溝區域有可能會發生大地震,而地震規模很可能於當年的3·11日本地震不相上下。
  • 記者帶你探秘地震監測,看安丘地震臺如何實時把脈地球動態
    據安丘地震臺臺長閆德橋介紹,這是利用水準儀和水準標尺,根據水平視線原理測定兩點高差的測量方法。在地面兩點間安置水準儀,觀測豎直在儀器兩端水準點上的水準標尺,讀數計算出兩點間高差,通過高差變化分析,測算地殼活躍程度。「別看這裝備不起眼,操作必須精準,無人為誤差,扛著這20多斤的裝備,我們每天要在野外測量一個小時。」
  • 省地震局專家組來蕪開展地震監測系統升級工作
    2020年12月30日至31日,省地震局監測中心技術人員應邀來蕪開展地震監測系統升級工作。在蕪湖市地震監測中心,技術專家先後對地震臺、虛擬臺網進行了更新升級。市地震臺測震系統由Jopens1.0升級到了最新的6.0版本。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組織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科普解讀稱,中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即肇始於此次地震,並在此後的近百年中持續發展。1920年海原大地震災情情況。
  • 福建母子臺灣地震遭壓埋!媽媽瀕臨腦死亡!地震不停是大地震前兆嗎?
    最新消息確認——廈門共有5人在地震中受傷其中一對母子媽媽不幸受重傷救出時心跳停止!臺大地質科學系教授吳逸民表示,目前科學仍無法預測地震,應審慎以對。吳逸民指出,花蓮在地震帶,過去也曾一天發生二三十起有感地震,是該區域構造特性所致。
  • 四川省市聯動開展水庫地震臺網、地震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保護執法...
    為進一步強化水庫地震臺網運行維護,保護地震監測設施及觀測環境,保障地震監測預報工作順利進行,按照年初監管計劃,11月下旬,四川省地震局、雅安市應急管理局組成聯合檢查組,由省地震局監測預報和科技處副處長王雙洪、雅安市防震減災服務中心副主任周劍波帶隊,對雅安市水庫臺網及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開展了聯合執法檢查
  • 地震預測 我們為何要仰望星空?
    巡天遙探「地動」,北川、爐霍、樂山、稻城,四川這4個地方,有了信息接收站……位於四川北川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三頻信標接收站不久前正式建成,該站將與位於爐霍和樂山的接收站,以及明年建成的稻城接收站一起,通過接收衛星信息,對我國南北地震帶上空的電離層進行監測,為大地震預測研究、預報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前兆信息最近案例●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7.0
  •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四平臺一體系推進信息化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根據應急管理信息化發展戰略規劃框架和中國地震局信息化頂層設計,全力推進信息化建設,目前已初步建成地震雲計算和大數據平臺、數據資源平臺、全流程一體化監控平臺、速報預警平臺、信息服務體系,帶動地震監測預報業務體系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